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问而近思:谢良佐理学思想之特色
1
作者 刘京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21,共5页
作为程门弟子,谢良佐不仅承继师门极务力于为己之学,且其思想学术切近平实,不尚虚玄高远,程颐赏识其"为切问近思之学"。"切问而近思"是其理学思想的特色,如他强调克己以修身,不仅提出克己是儒门学者为学做人的根本... 作为程门弟子,谢良佐不仅承继师门极务力于为己之学,且其思想学术切近平实,不尚虚玄高远,程颐赏识其"为切问近思之学"。"切问而近思"是其理学思想的特色,如他强调克己以修身,不仅提出克己是儒门学者为学做人的根本,而且其一生严于律己,自为克己之功,强力不倦;他注重下学而上达,主张为学勿好高骛远,须从小事、切己之事做起,并以洒扫、应对、进退等下学功夫的积累为上达天道的基础。积思求解的愤悱之心使谢良佐具有强烈的求真精神,穷理以求是是其求真精神的具体体现。他将穷理以求是最终落脚于对本心、真我的认识和穷通,这进一步体现了其切问而近思的思想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良佐 切问而近思 克己 下学而上达 穷理
下载PDF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的文学思想
2
作者 陈忻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49-53,139,共5页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流传至今的文字极为有限,且主要是少量的语录性质的文字,通过这些言论可以看到谢良佐对于文学的态度主要包括二点:第一是诗歌的创作应当使人能够"感动兴发",而这种"感动兴发"则来自于作者"优...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流传至今的文字极为有限,且主要是少量的语录性质的文字,通过这些言论可以看到谢良佐对于文学的态度主要包括二点:第一是诗歌的创作应当使人能够"感动兴发",而这种"感动兴发"则来自于作者"优游玩味,吟哦上下"。欲成就"优游玩味,吟哦上下"的气象,就要求作者"胸怀摆脱得开",亦即"道所存者神,便能所过者化。所过者化,便能所存者神"。第二是提出学诗之法,即"诗须讽咏以得之。发乎情性,止乎礼义",亦即要求作者把"道"绝对地摆在"文"的上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良佐 理学思想 文学思想
下载PDF
从谢良佐到张九成:洛学心本体的建构
3
作者 朱军 《科学.经济.社会》 CSSCI 2013年第2期54-58,共5页
从二程的洛学到陆象山的心学,谢良佐、张九成起了很重要的过渡作用。谢良佐继承了二程天理观;另一方面又有所损益,尤其是发挥了二程中的心学因素。张九成在谢良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心与仁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将心提升到本体的地位。... 从二程的洛学到陆象山的心学,谢良佐、张九成起了很重要的过渡作用。谢良佐继承了二程天理观;另一方面又有所损益,尤其是发挥了二程中的心学因素。张九成在谢良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心与仁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将心提升到本体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二人对待禅学的态度,也影响了他们心学思想的程度。谢、张二人从本体中的心学因素立论,在心上试图构建一个宇宙的理论体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心本体的概念,但是他们的思想却被后世陆九渊、王阳明所继承发展,事实上为心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学 谢良佐 张九成 援佛入儒
下载PDF
谢良佐的“天理自然”伦理思想探微
4
作者 张磊 陈力祥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谢良佐接引关洛之学,提出了“天理自然”的伦理思想。在理论基础层面,他以“自然”诠释“天理”,强调“天理”的根本性与规定性,避免了荆公新学以“无”言“道”的弊端,这为与“天理”相谐和的“伦理”在现实世界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谢良佐接引关洛之学,提出了“天理自然”的伦理思想。在理论基础层面,他以“自然”诠释“天理”,强调“天理”的根本性与规定性,避免了荆公新学以“无”言“道”的弊端,这为与“天理”相谐和的“伦理”在现实世界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出于对“二程”思想的接续与“天理自然”观念的逻辑必然,他提出“以觉言仁”思想,重视直觉体悟,强调在日常细微处去私克己、涵养诚意;同时他清晰地认识到外在礼义的积极作用,主张将外在礼制纳入“内圣”的内涵中来,从而实现由名教束缚向名教自有安乐的转化。其思想总体呈现出自然从容的特点,对后学发展及当代中国伦理规范的重建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良佐 天理 自然 以觉言仁
下载PDF
程颐《易传》成书流传新论
5
作者 陈石军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63,共8页
元祐年间是程颐注《易》的活跃期,其《易传》在元祐二年(1087)以前已成书,但未完善。程颐生平二次入蜀,闻成都隐者说未济卦是程颐早年之事。程颐晚年不轻传《易传》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无关,主要是出于谨慎、严肃的著述态度,门人的讨论意... 元祐年间是程颐注《易》的活跃期,其《易传》在元祐二年(1087)以前已成书,但未完善。程颐生平二次入蜀,闻成都隐者说未济卦是程颐早年之事。程颐晚年不轻传《易传》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无关,主要是出于谨慎、严肃的著述态度,门人的讨论意见是《易传》修改的助力。程颐临终前仅把《易传》手稿托付给张绎一人,朱熹《伊川先生年谱》的相关记载有误。尹焞在校对《易传》文字、澄清《易传》真伪等方面有极大贡献,不仅吸收了张绎、高闶的成果,还纠正了吕本中、谢良佐等人怀疑《易传》非全书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川易传》 成书时间 程颐 尹焞 谢良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