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广安谢家槽海相早、中三叠世地层划分 被引量:7
1
作者 祝幼华 罗辉 +6 位作者 蔡华伟 许波 杨昊 赵媛媛 陈迪舒 周志澄 陈金华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4-791,共8页
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海相中、下三叠统发育齐全、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上扬子地区海相中、下三叠统的理想剖面之一。据岩性特征,参照四川省岩石地层清理方案,将该剖面划分为下三叠统夜郎组及嘉陵江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结合有... 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海相中、下三叠统发育齐全、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是研究上扬子地区海相中、下三叠统的理想剖面之一。据岩性特征,参照四川省岩石地层清理方案,将该剖面划分为下三叠统夜郎组及嘉陵江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结合有孔虫化石组合特征,探讨了各组地层的时代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岩石地层 地层划分 有孔虫 三叠纪 广安 四川
原文传递
四川广安谢家槽下三叠统夜郎组底部凝块岩中疑似的蓝细菌化石及蓝细菌生物膜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志澄 罗辉 +1 位作者 许波 Willems H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6-371,共16页
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地层中,微生物岩发育,其中所发现的蓝细菌以结构、构造比较简单的微球状蓝细菌为主。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底部产有一套厚约20m的凝块岩,通过对凝块岩薄片的显微镜照片观察,发现其中产有丰富的... 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地层中,微生物岩发育,其中所发现的蓝细菌以结构、构造比较简单的微球状蓝细菌为主。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底部产有一套厚约20m的凝块岩,通过对凝块岩薄片的显微镜照片观察,发现其中产有丰富的、保存精美的疑似的蓝细菌化石,它们清楚地展现了比此前所报道的蓝细菌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构造。根据其特点,可以分辨出四种主要类型:疑似的花冠状蓝细菌,疑似的蛛网状蓝细菌,疑似的嫩芽状蓝细菌和疑似的似管状蓝细菌,文中对它们进行了详细描述。另外,在研究的凝块岩薄片中,还发现了有些黑色的条带,这些条带并没有覆盖整个凝块岩,只是覆盖一部分,其中蓝细菌的结构、构造与条带外的微生物岩中的蓝细菌有着很大区别,条带中的黑色物质远比条带外的多,围绕这些黑色物质的丝状体呈网孔状,而条带外的丝状体则呈长条形或椭球状。这些黑色的条带很可能是原始的蓝细菌生物膜,文中称之为疑似的蓝细菌生物膜,这也是早三叠世蓝细菌生物膜的首次报道。对蓝细菌生物膜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蓝细菌的生长过程以及生物膜在微生物岩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块岩 疑似的蓝细菌 疑似的蓝细菌生物膜 古生态 早三叠世 谢家槽剖面 四川广安
原文传递
四川广安谢家槽三叠系底部微生物岩中化石微囊菌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志澄 罗辉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现生微囊菌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淡水水体中,在四川广安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底部微生物岩中,作者首次在海相沉积中发现了微囊菌化石,文中对微囊菌化石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现生淡水微囊菌进行了对比研究。它类似于现代的鱼害微囊... 现生微囊菌主要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淡水水体中,在四川广安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底部微生物岩中,作者首次在海相沉积中发现了微囊菌化石,文中对微囊菌化石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现生淡水微囊菌进行了对比研究。它类似于现代的鱼害微囊菌(Microcystis ichthoblabe)。此外,作者在岩石薄片中还首次发现了与化石微囊菌共存的暗色泥晶碳酸盐团块,其中产有大量的微囊菌菌苗。本文所报道的化石微囊菌产于海相沉积中,我们可以推测,这些携带着大量微囊菌菌苗的泥晶碳酸盐团块可能最初由河流或其他淡水流入海洋,在适当的环境下,微囊菌大量繁殖。同时,微囊菌化石的发现表明,这一地区早三叠世海洋地球化学条件、沉积环境及后来的成岩作用有利于蓝细菌化石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状蓝细菌 微囊菌 微囊菌菌苗 微生物岩 谢家槽剖面 早三叠世 四川广安
原文传递
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有孔虫
4
作者 杨昊 罗辉 +3 位作者 祝幼华 蔡华伟 许波 周志澄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0-405,共16页
四川海相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富含有孔虫化石的碳酸盐岩,是我国研究三叠纪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地层中产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识别出12属34种(包括未定种)。根据有孔虫化石群在地层中的分... 四川海相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富含有孔虫化石的碳酸盐岩,是我国研究三叠纪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地层中产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识别出12属34种(包括未定种)。根据有孔虫化石群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组合带,即Rectocornuspira kalhori-Cornuspira mahajeri,Glomospirella vulgaris-Arenovidalina chialingchiangensis,Meandrospira pusilla-Glomospirella irregulariformis和Glomospira sinensis-Arenovidalina amylovoluta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带的建立为该地区海相三叠系地层的时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早-中三叠世 谢家槽剖面 广安 四川
原文传递
四川广安谢家槽早三叠世底部微生物岩的球状蓝细菌和微生物成因黄铁矿 被引量:2
5
作者 周志澄 罗辉 +2 位作者 许波 Willems Helmut 方培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8-554,共17页
蓝细菌死后,容易受到降解作用的影响而腐烂,难以保存为完好的化石。地史时期保存比较好的蓝细菌化石,大都在一些特殊的如燧石等沉积岩中。在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中,真正意义上保存完整的蓝细菌化石较为少见,... 蓝细菌死后,容易受到降解作用的影响而腐烂,难以保存为完好的化石。地史时期保存比较好的蓝细菌化石,大都在一些特殊的如燧石等沉积岩中。在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中,真正意义上保存完整的蓝细菌化石较为少见,大部分缺乏蓝细菌的内部结构,往往只保存有蓝细菌的轮廓或铸模。本文报道了四川省广安市谢家槽剖面夜郎组底部微生物岩中保存完整且内部存在拟似子细胞的单细胞Stanieria-like球状蓝细菌化石及其生态习性。这一发现表明Stanieria-like球状蓝细菌的钙化作用,不仅发生在鞘上和鞘外,也发生在鞘内拟似子细胞上。Stanieria-like球状蓝细菌化石的较好保存与该地区夜郎组底部的沉积环境(局限海台地)及其区域上有利的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如CO2分压以及海洋中碳酸盐高饱和度有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的海洋环境及海洋古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谢家槽剖面微生物岩中不仅产有莓状黄铁矿,还产有星点状、斑块状和条带状等其他各种不同形态的黄铁矿,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成因过程。扫描电镜研究发现,交代作用形成的斑块状和条带状黄铁矿常常为半球形集合体,类似于围岩中的球状蓝细菌的外形,推测为球状蓝细菌在黄铁矿化中产生的复制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这一新的发现,详细描述了各种黄铁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郎组 广安 谢家槽剖面 微生物岩 球状蓝细菌 Stanieria-like 黄铁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