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 building for Chang-8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he Xifeng oil field 被引量:3
1
作者 SONG Fan HOU Jia-gen SU Ni-na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AS 2009年第2期245-251,共7页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l for the Chang-8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he Xifeng oil field,we studied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of sandstone and analyzed major factors controll...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l for the Chang-8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f the Xifeng oil field,we studied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of sandstone and analyzed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this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By doing so,we have made clear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 attribute parameters is controlled b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sandstone bodies.By taking advantage of many coring wells and high quality logging data,we used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a single well with geological conditions as constraints,to build the interpretation model for logging data and to calculate attribute parameters for a single well,which ensured accuracy of the 1-D vertical model.On this basis,we built a litho-facies model to replace the sedimentary facies model.In addition,we also built a porosity model by using a sequential Gaussian simulation with the lithofacies model as the constraint.In the end,we built a permeability model by using Markov-Bayes simula-tion,with the porosity attribute as the covari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meability model reflects very well the rel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low permeability values,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locating high permeability zones and forecasting zones favorable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feng oil field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attribute parameter Markov-Bayes model permeability model
下载PDF
西峰油田长8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与渗流机理实验 被引量:43
2
作者 宋广寿 高辉 +5 位作者 高静乐 孙卫 任国富 齐银 路勇 田育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9,共7页
为深入剖析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渗流机理的影响程度,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储层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和CT扫描水驱油驱替实验。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发现,对于没有微裂缝存在的岩样... 为深入剖析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渗流机理的影响程度,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储层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和CT扫描水驱油驱替实验。通过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发现,对于没有微裂缝存在的岩样,水驱油效果往往与渗透率成正比关系,而微裂缝的存在使得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显得更加突出,渗流机理将完全改变,从而水驱油效果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CT扫描水驱油驱替实验结果也表明,微裂缝的存在明显增加了孔喉微观非均质程度,使得水驱效果变差。而环压对具有双重孔隙介质储层的注水效果会产生较大影响。可见对于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是造成注入水波及效率不高、水驱油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 水驱油效率 渗流机理 X—CT成像 西峰油田
下载PDF
陕甘宁盆地西峰油田主要产层储油砂体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 被引量:47
3
作者 刘自亮 王多云 +3 位作者 王峰 李树同 王志坤 秦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8-254,共7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进行研究,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河口坝区”和“河... 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储油微相为主导的多种微相组合进行研究,提出将其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区”、“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混合区”、“河口坝区”和“河口坝与滑塌体混合区”四段微相组合区。文中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的沉积微相进行了详细刻画,例如,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箱形叠加式、箱—钟形叠加式和钟形叠加式3种;将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组合划分为“河上坝”和“坝上河”两大类,及其以河为主的“坝上河”、以坝为主的“坝上河”、连续式“河上坝”和叠加式“河上坝”等4种亚类;将河口坝组合划分为迁移河口坝和叠加河口坝;将河口坝与滑塌体组合划分为坝顶滑塌和坝底滑塌,并讨论了各微相组合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油砂体微相组合 水下分流河道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西峰油田 陕甘宁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层序演化 被引量:75
4
作者 杨友运 张蓬勃 张忠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8,共4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层序演化的研究表明,在长8组油组沉积时,湖盆分别经历了强烈下降和缓慢下沉两个不同的沉积阶段,湖盆层序的演化明显控制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有利相带的发育和分布。在长8油组...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层序演化的研究表明,在长8组油组沉积时,湖盆分别经历了强烈下降和缓慢下沉两个不同的沉积阶段,湖盆层序的演化明显控制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有利相带的发育和分布。在长8油组沉积早期,湖盆缓慢下沉,沉积物供给充分,辫状河三角洲形成强进积层序,其分流作用及侧向迁移能力强,区内平原亚相覆盖面广,有利砂层厚度大,分布稳定,预测其将成为区内进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在长8油组沉积晚期,湖盆强烈下降,沉积速率减小,以退积层序发育为特征,退积过程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向湖岸退缩,导致西峰油田主要赋存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层序 延长组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西峰油田长8和长6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小洪 罗静兰 +4 位作者 刘新菊 靳文奇 党永潮 胡友洲 郭兵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目的研究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成岩相对西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和长6储层物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观察、图像粒度、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以及毛管压力分析对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压实和胶结作用是造成长8及长... 目的研究沉积、成岩作用以及成岩相对西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和长6储层物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观察、图像粒度、扫描电镜、阴极发光以及毛管压力分析对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压实和胶结作用是造成长8及长6储层孔隙度丧失的主要因素,重结晶作用和溶解作用是改善其物性的重要途径;可划分出5种成岩相带,成岩相的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控制。结论长8与长6砂岩在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结构等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砂岩粒度较细、泥质含量较高是造成长6砂岩较长8砂岩孔隙度、渗透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相 长8和长6油层组 西峰油田
下载PDF
陇东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吉利明 李林涛 吴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31,共4页
利用热分析、可溶有机质分析、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及生物标志物参数等,对与油藏有密切关系的延长组长8—长7段进行了热成熟度研究。烃源岩热解峰温、沥青和烃转化率、Ro值、OEP值、C29ααα-20S/(20S+20R)甾烷参数值和C31αβ-22S/(22S... 利用热分析、可溶有机质分析、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及生物标志物参数等,对与油藏有密切关系的延长组长8—长7段进行了热成熟度研究。烃源岩热解峰温、沥青和烃转化率、Ro值、OEP值、C29ααα-20S/(20S+20R)甾烷参数值和C31αβ-22S/(22S+22R)藿烷参数值均指示,长8—长7段烃源岩整体处于大量生烃的成熟有机质演化阶段,并已达到生油高峰,具备有利的生排烃条件。尽管西峰地区不同井位的构造位置和现今地层埋深各不相同,但经历了相近的沉降与热演化历史,长8—长7段烃源岩具有一致的热演化程度。为全面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的生、排烃能力,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烃源岩 热成熟度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组砂体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凤杰 王多云 陈明应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27,共7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组短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以短期层序作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了长8油组的高分辨率时间-地层格架...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通过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详细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油组短期、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以短期层序作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建立了长8油组的高分辨率时间-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基准面旋回分析和高分辨率地层格架的砂体等时追踪对比技术”,分析认为西峰油田长8油组砂体的等时对比模式有“等高程、非同期和异成因”和“非等高程、同期、异或同成因”两种。形成于快速湖进期的西峰油田长8油组厚层砂体,受控于基准面旋回的升降,是由不断向陆方向退缩、多种沉积微相砂体复合叠加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等时对比 砂体 基准面旋回 长8油组 西峰油田
下载PDF
西峰油田长8油层酸化微观实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廖纪佳 唐洪明 +1 位作者 李皋 王克信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24-28,169,共6页
西峰油田长8油层单井注采能力较低,根据长8油层酸化施工情况,酸处理的效果存在井间差异,一些井酸化效果较差或无效,酸化后注水压力依然很高,达不到配注要求。通过X—射线衍射和能谱分析,了解到储层富铁绿泥石含量高是酸化效果欠佳的关... 西峰油田长8油层单井注采能力较低,根据长8油层酸化施工情况,酸处理的效果存在井间差异,一些井酸化效果较差或无效,酸化后注水压力依然很高,达不到配注要求。通过X—射线衍射和能谱分析,了解到储层富铁绿泥石含量高是酸化效果欠佳的关键原因之一。利用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系统对比酸化流动实验前后绿泥石微观结构特征的变化,指出酸化过程中绿泥石能被大量溶蚀,研究表明存在三方面原因导致酸化效果差:绿泥石呈等厚环边状、绒球状赋存,与外来流体接触面积最大化,酸消耗过快,pH值快速升高,残酸形成不溶性沉淀或胶体堵塞喉道;酸化过程中地层微粒间结合力减弱,导致微粒被大量释放;储层渗透率过低,返排困难等。通过毛管流动孔隙结构仪(PM I)测试酸化前后孔隙结构参数表明,酸化后储层有效喉道大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油田 长8油层 酸化 绿泥石 微观结构
下载PDF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长8段储层裂缝发育特点及水淹预测 被引量:6
9
作者 曲良超 崔刚 卞昌蓉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6年第5期32-34,共3页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长8段为低孔低渗储层,该油田主要采用超前注水和压裂方式投产,致使储层中的隐裂缝开启。隐裂缝的开启一方面起到了油气运移通道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注水沿裂缝窜流,造成油井水淹。通过该区裂缝产生的应力场背景、岩心发...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长8段为低孔低渗储层,该油田主要采用超前注水和压裂方式投产,致使储层中的隐裂缝开启。隐裂缝的开启一方面起到了油气运移通道的作用,另一方面使注水沿裂缝窜流,造成油井水淹。通过该区裂缝产生的应力场背景、岩心发育特征和特殊测井响应特征等研究对裂缝段进行了识别;根据常规测井系列深、浅感应电阻率的变化与测试结果,定量解释了西峰油田白马中区部分井的裂缝率,结合用生产动态资料判断的暴性水淹井和水淹井的来水方向,指出凡是由裂缝引起暴性水淹的井一般都遵循由低裂缝率到高裂缝率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裂缝 特点 测井解释 暴性水淹 西峰油田
下载PDF
西峰油田长8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峰 田景春 +2 位作者 陈蓉 夏青松 刘若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1-586,共6页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叠加水下分流河道、复合式河口坝、叠加河口坝、滑塌体及浊积扇砂体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及储层成因。研究表明这五类砂体明...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详细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叠加水下分流河道、复合式河口坝、叠加河口坝、滑塌体及浊积扇砂体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及储层成因。研究表明这五类砂体明显受到基准面升降、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量比值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砂体组合在长8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展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短期基准面旋回 砂体成因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西峰油田长8储层无机垢结垢规律及解堵措施效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海 陈博 +1 位作者 刘易非 陈军斌 《地下水》 2012年第6期198-200,共3页
针对西峰油田长8储层无机垢堵塞严重、注水压力高、注不进等问题,采用结垢趋势预测、静态和动态模拟法对西峰油田长8储层注水过程中的无机垢结垢规律和成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长8储层地层水和注入水配伍性较差,当地层水与注入水比... 针对西峰油田长8储层无机垢堵塞严重、注水压力高、注不进等问题,采用结垢趋势预测、静态和动态模拟法对西峰油田长8储层注水过程中的无机垢结垢规律和成分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长8储层地层水和注入水配伍性较差,当地层水与注入水比例为9:1时结垢最为严重;实验产生和现场取得的垢样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实验室筛选的ZG0501型阻垢剂阻垢效果较好,72 h阻垢率为63.20%;现场解堵措施所用的酸液可以起到很好的解堵、降压增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油田 长8储层 无机垢 解堵
下载PDF
西峰油田L区长7油藏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飞 强二昂 《辽宁化工》 CAS 2013年第3期280-282,共3页
本文所研究区域长7储层属于深湖和半深湖亚相浊积微相,构造发育不明显,主要以鼻状构造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该区长7储层隔层和夹层较发育,砂体的平面展布受沉积相的控制,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差异较大,但是高孔、... 本文所研究区域长7储层属于深湖和半深湖亚相浊积微相,构造发育不明显,主要以鼻状构造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该区长7储层隔层和夹层较发育,砂体的平面展布受沉积相的控制,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差异较大,但是高孔、高渗带分布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研究区宏观非均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油田 长7油层组 宏观非均质性
下载PDF
西峰油田提高采收率措施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建 商泰顺 《广州化工》 CAS 2013年第3期130-132,共3页
提高采收率是油田"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峰油田在侏罗系油藏研究、试验起步较早,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为油田后期提高采收率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西峰油田三叠系油藏特低渗裂缝油藏的特点,以及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诸... 提高采收率是油田"稳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峰油田在侏罗系油藏研究、试验起步较早,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果,为油田后期提高采收率奠定了基础。本文结合西峰油田三叠系油藏特低渗裂缝油藏的特点,以及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诸多矛盾不断涌现,储量损失逐年加大的实际,借鉴侏罗系油藏提高采收率的研究与经验,对现有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系统分析,评价油田近几年提高采收率技术在西峰油田适应性,提出了该油田提高采收率应努力的方向,为提高西峰油田的最终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油田 提高采收率 渗透率 堵水调剖 化学驱 气驱
下载PDF
西峰油田白马中区单井产能判识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红梅 王继伟 +3 位作者 易红 李春娟 董一甲 刘小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30期7504-7507,共4页
针对西峰油田白马中区单井潜能分析难度大的特点,采用实际地质特征与油藏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压裂缝是影响单井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储层渗透率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区块高产井往... 针对西峰油田白马中区单井潜能分析难度大的特点,采用实际地质特征与油藏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储层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压裂缝是影响单井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储层渗透率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区块高产井往往不是油层厚的井,而是存在高渗油层的井。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区块合理的单井产能判识公式。对今后该区块的产能建设部署和开发井的措施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峰油田 单井潜力 判识公式 压裂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