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安边油区产量递减主控因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顺华 董旭 +2 位作者 刘誉凯 张敏 肖荣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2期78-82,共5页
根据新安边油区6314井区油水井的资料,应用递减率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了产量递减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表皮系数、井网密度,地层压力,井底流压,储层渗透率,储层中油水相对渗透能力,以及油水粘度,含水变化等因素。应用SWOT方法提出了调整对策... 根据新安边油区6314井区油水井的资料,应用递减率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了产量递减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表皮系数、井网密度,地层压力,井底流压,储层渗透率,储层中油水相对渗透能力,以及油水粘度,含水变化等因素。应用SWOT方法提出了调整对策。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弱,地层能量保持较好,以及油藏类型单一是6314井区有利于稳产的内部优势因素;束缚水饱和度高,油层构造起伏大是该区域弱势因素;而油井生产时率和储层改造效果是区域调整的外部机会;含水上升速度以及当前井区所处的含水阶段是区域面临的潜在威胁。通过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组合起来,制定出控制含水率上升速度;加强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的调整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边油区 产量递减率 影响因素 SWOT矩阵分析 调整对策
下载PDF
新安边地区长7主力油藏辨识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德照 陈磊 +5 位作者 张晓明 张卫刚 郭龙飞 韩禹 韩明 李强 《能源与环保》 2022年第8期92-96,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集层致密,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集层微裂缝发育,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油藏受沉积环境控制,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隔夹层发育,主力贡献层识别难度大。综合地质研究认为,长7段页岩油具有砂泥...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致密油储集层致密,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集层微裂缝发育,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油藏受沉积环境控制,砂体横向变化快,纵向隔夹层发育,主力贡献层识别难度大。综合地质研究认为,长7段页岩油具有砂泥储层大面积分布、储层致密但流体可动性较好、含油饱和度高、油质轻、气油比较高、埋藏较浅、资源量大等特点。针对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通过综合应用数理统计法和岩心观察、常规测井、核磁测井识别法,建立了主力贡献层纵向识别标准,以目前勘探成果为依据,多参数综合评价确定有利区、次有利区和不利区的阈值范围。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解决了储层单因素评价过程中出现的评价结果相互交叉、不唯一的问题,有利于对致密油储层进行合理评价。应用该结果指导水平井轨迹设计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边地区 致密油 主力贡献层 识别标准 轨迹优化
下载PDF
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对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春燕 王宁 +2 位作者 白薷 吴琳 马瑶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8-326,共9页
利用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技术,对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新安边地区长7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赋存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探究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发育残余粒间孔、溶蚀孔、晶... 利用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等测试技术,对延长油田定边采油厂新安边地区长7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赋存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探究可动流体赋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发育残余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隙,以片状及弯片状喉道为主,孔喉匹配类型有粒间孔缩颈型喉道,粒间孔片状、弯片状喉道,溶蚀孔片状、弯片状喉道及晶间孔管束状喉道,具有微中孔隙、微细喉道的特征;目标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3种类型孔隙结构对应的孔隙空间和渗流能力逐渐变差,不同类型储层间的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Ⅱ类储层是挖潜的主要方向。研究认为,储层物性、孔喉类型、孔隙结构是影响流体可动性的3大因素,不能单一用来评价储层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喉道半径大小、分布形态,孔喉半径比及分选系数是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新安边地区 长7 致密油储层 微观孔隙结构 可动流体
下载PDF
近代江南民间验方知识的传播及其影响——以《验方新编》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希洋 《中医药文化》 2021年第1期32-40,共9页
《验方新编》重点辑录民间验方知识,内容丰富,便于非专业人群查阅和应用,但在出版后的20年里并不为人熟知。19世纪60年代,该书传入江南,不仅受到官绅青睐,而且日渐普及到中下层民众中,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进入20世纪,该书日益深入人们... 《验方新编》重点辑录民间验方知识,内容丰富,便于非专业人群查阅和应用,但在出版后的20年里并不为人熟知。19世纪60年代,该书传入江南,不仅受到官绅青睐,而且日渐普及到中下层民众中,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进入20世纪,该书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象征符号乃至"中医"的代名词。《验方新编》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西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推动了医学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大众化,加速了社会生活的医学化进程。以《验方新编》为代表的民间验方知识在江南趋新求变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存续和流传,反映出近代江南医疗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民间验方 《验方新编》 医学文本 医疗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