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Mercury Pollution over the Last 200 Years Revealed by Lagoonal Sediments from Hainan Island,South China
1
作者 LI Yanting XUE Jibin +2 位作者 CHEN Jingqiang LU Yi MA Xinl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1127-1140,共14页
The toxic heavy metal mercury(Hg)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global Hg cycl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over the last century.In this study,we presented a high-resolution Hg deposition history between∼1780 and... The toxic heavy metal mercury(Hg)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global Hg cycl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over the last century.In this study,we presented a high-resolution Hg deposition history between∼1780 and 2015 AD in a sediment core from Xincun Lagoon,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South China,and analyzed it in conjunction with geochemical elements,grain-size distribution,organic matter,and HYSPLIT backward trajectory simulation.The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historical Hg deposition in relatively remote regions and assess the extent of the effects of natural background and human activit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g in the sediment was deposited primarily through atmospheric deposition,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regional and even global human activities.Anthropogenic Hg contamination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1830s to 1850s,possibly due to Hg emissions from Opium Wars I and II occurring in southeastern China.High broad peaks of anthropogenic Hg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1910s to 1950s and in the 1980s,lik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wo world wars and modern Chinese wars.In addition,a further sharp increase in anthropogenic Hg from the mid-1970s to the present occurred,likely originating from the intense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China triggered by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of China in 1978 and some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cury deposition pollution history anthropogenic impact xincun lagoon Hainan China
下载PDF
海南新村潟湖海草床区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2
作者 谢福武 谢海群 +1 位作者 王少露 何书海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目的】研究海草床区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特征及对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为海草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2022年4月-2023年2月对海南新村潟湖海草床区、鱼排养殖区、虾塘养殖区、渔港码头区以及湾口外海区的浮游动物展开调... 【目的】研究海草床区浮游动物粒径结构特征及对环境因子响应机制,为海草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2022年4月-2023年2月对海南新村潟湖海草床区、鱼排养殖区、虾塘养殖区、渔港码头区以及湾口外海区的浮游动物展开调查,分析其粒径结构、类群组成和受控因子。【结果与结论】新村潟湖共鉴定浮游动物37科43属69种,物种数以春季最高,夏、冬季次之,秋季最低。秋季以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占绝对优势,其余季节均以桡足类幼体和无节幼体为主,优势种粒径偏小型化。浮游动物物种数在湾口外、海草床区较高,且均以[600,1250)、[355,600)μm的种类为主。丰度值以秋季鱼排养殖区最高,以原生动物和浮游幼体的丰度居高,其余季节以虾塘养殖区、海草床区、渔港码头区的丰度值较高,且不同季节各区域均以[355,600)、[160,355)μm的小粒径浮游动物丰度值居高。此外,春季盐度、磷酸盐、硅酸盐及悬浮物是偏大粒径[1250,4000)μm浮游动物的影响因子,各呈显著相关性。秋季浮游动物丰度值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冬季水温为偏大粒径浮游动物的限制因子,溶解氧、叶绿素a则与小粒径浮游动物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粒径结构 环境因子 海草床 新村潟湖
下载PDF
海南新村港潟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34
3
作者 杨阳 高抒 +4 位作者 周亮 王韫玮 李高聪 汪亚平 贾培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5,共12页
对2013年8月在海南新村港潟湖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沉积物类型,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 对2013年8月在海南新村港潟湖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沉积物类型,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采用系统聚类和主成分相结合的方法划分现代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有4种类型,以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分别分布在潟湖中部和近岸浅水区域。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较大(0~8.0Ф),均值为4.6Ф,沉积物随水深增大而逐渐变细;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43%)和粉砂(平均含量为52%)为主,黏土含量较少,平均含量为5%。聚类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可分为两组:第一组平均粒径均大于5.5Ф,均值为6.8Ф;而第二组平均粒径均小于3.5Ф,均值为2.2Ф。此外,平均粒径与分选、偏态和峰态系数之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相关关系。研究区大潮和小潮期间的均方根流速(RMSV)均值是7.5和6.9cm/s,标准偏差分别是15.3和14.9cm/s。当RMSV大于4cm/s,RMSV与极细砂(63~125μm)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RMSV决定了潟湖沉积物中极细砂含量。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峰态和分选系数是对沉积环境最为敏感的粒度参数组合,同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和水深数据,将研究区沉积环境划分为3类。这样划分充分考虑了水动力、物源、地形及其相互作用,更能有效地揭示沉积环境的差异,尤其体现了适宜的粒度参数组合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水动力数据在沉积环境划分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环境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均方根流速 数值模拟 新村港潟湖
下载PDF
新村潟湖水体交换能力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尚辰 孙昭晨 梁书秀 《水道港口》 2020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基于MIKE21模型,文章建立了新村潟湖及附近海域的水动力数值模型,并将水动力模块与输运模块、粒子追踪模块耦合,模拟了新村潟湖在4种不同潮汐过程作用下的水体交换情况,并通过水体自净速率、水体半交换时间、水体停留时间三种指标,对新... 基于MIKE21模型,文章建立了新村潟湖及附近海域的水动力数值模型,并将水动力模块与输运模块、粒子追踪模块耦合,模拟了新村潟湖在4种不同潮汐过程作用下的水体交换情况,并通过水体自净速率、水体半交换时间、水体停留时间三种指标,对新村潟湖的水体交换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不同潮汐过程作用下潟湖自净速率和内部剩余保守物质总量的变化,可见潮差值与潮差历时变化对该区域整体水体交换能力影响较大,同时不同时间段潟湖水体交换能力具有较大差别,整体来看冬夏季水体交换能力更强;潟湖水体交换能力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大致可分为两个不同分区,大体上距离口门愈近,潟湖水体交换速率愈快,但潟湖复杂的海岸边界和地形使得水动力条件变得复杂,部分距离口门较近的区域反而具有较弱的水体交换能力,如在潟湖中部的北岸和南岸,水体交换能力便弱于中部其他区域。总体而言,受潮汐、潟湖自身地形和海岸边界的影响,新村潟湖水体交换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呈现出较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村潟湖 水体交换 自净速率 半交换时间 停留时间
下载PDF
新村港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吴钟解 陈石泉 +3 位作者 蔡泽富 张光星 王道儒 李向民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8-103,共6页
通过分析2004—2009年海南岛新村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水环境、沉积环境、生物残毒、栖息地、生物等5类18项评价指标的调查数据,并根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HYT 087—2005)的评价标准,对新村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 通过分析2004—2009年海南岛新村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水环境、沉积环境、生物残毒、栖息地、生物等5类18项评价指标的调查数据,并根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HYT 087—2005)的评价标准,对新村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村港水质、沉积环境、生物残毒和栖息地等4个评价指标的健康状况为健康,健康指数分别为11.4、9.0、7.1、13.0,水环境健康指数临近亚健康临界值;生物评价指标的健康状况为亚健康,健康指数为30.0;综合以上5类指标评价,新村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亚健康,健康指数为70.5。海水养殖、污水排放、海洋工程、渔业活动等是导致海草床退化、底栖生物减少、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村港 海草床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下载PDF
海南新村潟湖潮汐、潮流特征及其对营养盐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奕璞 于硕 +1 位作者 黄大吉 周泽斌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82,共14页
基于海南新村潟湖2020年12月水文和水质多要素实测数据,研究了该海域的潮汐、潮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潮位变化对潟湖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村潟湖的潮汐为不规则全日潮,潟湖口门处的潮流为往复流,涨潮历时15 h,落潮历时10 h。大、小... 基于海南新村潟湖2020年12月水文和水质多要素实测数据,研究了该海域的潮汐、潮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潮位变化对潟湖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村潟湖的潮汐为不规则全日潮,潟湖口门处的潮流为往复流,涨潮历时15 h,落潮历时10 h。大、小潮期间3个观测站点溶解性无机氮(DIN)浓度变化范围为0.91~20.87μmolL,磷酸盐(PO^(3-)_(4))浓度变化范围为0.11~5.92μmolL,硅酸盐(SiO^(2-)_(3))浓度变化范围为2.36~134.75μmolL。大、小潮期间,潟湖内3个观测站点DIN、PO^(3-)_(4)、SiO^(2-)_(3)浓度随着涨、落潮过程发生变化。潟湖口门处流速对观测站点潮位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潮通量基本决定了潮位的变化。潟湖口门处和渔排密集区域的营养盐浓度与潮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潮流流速对口门处和渔排密集区域的营养盐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将为新村潟湖的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村潟湖 潮位变化 营养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海南陵水新村潟湖滩涂红树林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协保 曾晖 +5 位作者 谢邦雄 刘伟 卢立 杨克仁 林新军 寇峰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0年第1期60-63,共4页
分析新村潟湖形成、地质地貌与水文潮汐特征及区域红树林演变状况,明确了红树林修复边界确定,从水系网络建设、种植作业面平整、红树林品种选择、密度配置、种植施工及后期养护等方面提出关键技术措施,针对3年后的实施成效进行了合理评... 分析新村潟湖形成、地质地貌与水文潮汐特征及区域红树林演变状况,明确了红树林修复边界确定,从水系网络建设、种植作业面平整、红树林品种选择、密度配置、种植施工及后期养护等方面提出关键技术措施,针对3年后的实施成效进行了合理评价,表明在沿海港湾及滩涂进行红树林修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村潟湖 滩涂 红树林 生态修复 关键技术
下载PDF
海南陵水新村潟湖口外滩槽演变分析
8
作者 刘林 周鸿权 张永强 《中国港湾建设》 2023年第12期41-45,共5页
海南陵水新村潟湖口外滩槽稳定性差,制约了潟湖的整治和开发利用,为了研究潟湖口外滩槽的演变规律,结合潟湖的地形地貌、海岸动力和泥沙冲淤特点,通过对比潟湖近30 a的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潟湖口外海岸线、浅滩及深槽的冲淤变化,研究表... 海南陵水新村潟湖口外滩槽稳定性差,制约了潟湖的整治和开发利用,为了研究潟湖口外滩槽的演变规律,结合潟湖的地形地貌、海岸动力和泥沙冲淤特点,通过对比潟湖近30 a的遥感影像资料,分析了潟湖口外海岸线、浅滩及深槽的冲淤变化,研究表明潟湖口外潮汐汊道深槽主轴线不稳定,周围岸滩亦存在强烈的冲淤变化,滩槽地貌一直处于单通道和双通道的相互演变之中,一个相对完整的演变期大约需要经历10~20 a左右的时间,波流作用下自东向西的沿岸输沙以及台风等极端事件影响是造成滩槽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村潟湖 滩槽 演变分析 潮汐汊道
下载PDF
新村港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石泉 张光星 +4 位作者 吴钟解 王道儒 蔡泽富 陈敏 姚海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4-152,共9页
对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内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探讨其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村港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Zn含量为(0.23-144.73)mg/kg,Cu含量为(1... 对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内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探讨其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村港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Zn含量为(0.23-144.73)mg/kg,Cu含量为(1.44-103.12)mg/kg,Pb的含量为(6.51-29.74)mg/kg,Cr的含量为(0.15-35.04)mg/kg,Cd的含量为(0.001-0.296)mg/kg,As的含量为(0.17-0.99)mg/kg,Hg的含量为(0.01-0.32)mg/kg;相关性分析显示,Cu、Cr、Pb及Zn具有相同污染源,Cd、Hg、As及Zn具有相同污染源;重金属污染程度为轻微生态危害,占总站位的16.32%;重金属中等生态危害污染程度,占总站位的38.78%,强生态危害,占总站位的42.86%;很强生态危害,占总站位的2.04%,RI较高的站位基本位于新村港口门附近;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依次为:Hg〉Cd〉Cu〉Pb〉Zn〉As〉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村港 相关性 重金属 沉积物 生态危害评价
原文传递
林龄和潮位对潟湖周边红树林微塑料分布的影响
10
作者 史云峰 王帅 +3 位作者 王慧 王晟源 韩秋影 赵牧秋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216-2225,共10页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红树林已经成为多种污染物的汇。本研究以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潟湖西侧的红树林为对象,调查了红树成林(>20 a)与幼林(4 a)水体及不同潮位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成林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红树林已经成为多种污染物的汇。本研究以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潟湖西侧的红树林为对象,调查了红树成林(>20 a)与幼林(4 a)水体及不同潮位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红树成林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91.2±15.0 n·L^(-1),1972.9±805.2 n·kg^(-1))均显著高于红树幼林(49.1±7.3 n·L^(-1),686.2±64.3 n·kg^(-1));红树成林不同潮位样带间微塑料丰度表现为向陆侧最高(2822.7±309.6 n·kg^(-1)),向海侧最低(1221.3±292.9 n·kg^(-1))。海水中薄膜类微塑料占比低于沉积物(6.5%vs 14.0%),而泡沫则高于沉积物(23.8%vs 15.9%);沉积物中微塑料形态分布随林龄和潮带无明显变化规律。绝大多数(93.3%)微塑料粒径处于50~2500μm范围,其中100~250μm微塑料无论是在红树成林还是幼林中均为向海侧占比较高而向陆侧较低。白色微塑料所占比例最高(39.2%),其次是蓝色(21.6%);幼林沉积物中白色微塑料占比高于成林,以向陆侧最高,向海侧最低;而成林中向海测高于向陆侧。红树林中微塑料的材质主要是聚乙烯(39.6%)、聚苯乙烯(28.3%)和聚丙烯(20.8%),且已遭受严重的侵蚀和风化。总体上,红树林生态系统能够对微塑料污染物产生汇集作用,且红树成林向陆侧汇集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村潟湖 表层海水 沉积物 纤维 汇集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