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吕振羽对湖湘辛亥革命人物的评述
1
作者 邓江祁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吕振羽虽长于治中国古代史,而在其史学研究中,也曾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先后对陈天华、黄兴、蔡锷、宋教仁等湖湘辛亥革命人物进行过评述,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开创性。但由于多种原因,其个别评述还存在一些偏差与不足,值得我们... 吕振羽虽长于治中国古代史,而在其史学研究中,也曾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先后对陈天华、黄兴、蔡锷、宋教仁等湖湘辛亥革命人物进行过评述,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开创性。但由于多种原因,其个别评述还存在一些偏差与不足,值得我们在相关的研究中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振羽 陈天华 黄兴 蔡锷 宋教仁 湖湘人物 辛亥革命
下载PDF
主体与精神之外:孟子论心的三重层次
2
作者 何波宏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9-55,共7页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本土的部分学者受到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道德形上学影响,倾向将《孟子》文本中的“心”解读为能动的思维主体或自律自为的道德精神。这些解读在捕捉《孟子》文本中“心”的表面特征并试图将之概念化时,却忽略了孟子对...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本土的部分学者受到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道德形上学影响,倾向将《孟子》文本中的“心”解读为能动的思维主体或自律自为的道德精神。这些解读在捕捉《孟子》文本中“心”的表面特征并试图将之概念化时,却忽略了孟子对思想形式化倾向的警惕与拒斥。换言之,孟子并非不知思想通过自我隔离而抽象为“精神”的可能性,然而他却自觉回避了这条认识之路,而诉诸对人生而有之的内在本性具体而普遍的“揭示”。通过这一揭示,孟子引导人走出对思想形式的固执,在“行”的层面将代表不言自明的本性的“心”加以发明、扩充。最终,对心的践行扩充所带来的并非是超越现实经验的“世界精神”,而是在抹除限制性的“自我”之后对天地万有的周全、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主体 心学 尽心知性
下载PDF
从他者问题看阳明“四句教”对慧能“心地性王”的扬弃与超越
3
作者 农卫敢 殷筱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8-42,共5页
“他者”本来是西方哲学的概念,但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乏对他者问题的见解和思考。基于中西方哲学各自的本原论和存在论传统,他者问题也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境和路径。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他者视域中,禅宗及佛教肯定主体具足佛性,... “他者”本来是西方哲学的概念,但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乏对他者问题的见解和思考。基于中西方哲学各自的本原论和存在论传统,他者问题也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语境和路径。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他者视域中,禅宗及佛教肯定主体具足佛性,但其“性空”思想却切断了主体与世界的联系。阳明对禅宗及佛教的超越,就在于确证自我和他者自身的存在真实性,以“格物”作为自他关系的现实性关联和现实化路径,将人从主体和世界的“空”和“假有”中拯救出来。自我在“成己”的路径上追寻和发觉自身的价值,肯定自我存在的意义,同时也在“成人”的普遍联系中面向世界和他者,以自身的良知普遍地关怀他者,努力构建“满街圣人”的社会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问题 自我 四句教 心地性王
下载PDF
联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 被引量:10
4
作者 唐秋芳 崔秀华 江丽洪 《现代临床护理》 2005年第3期40-41,50,共3页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联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方法,避免和减少化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提高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结果病人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得...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联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方法,避免和减少化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提高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结果病人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得到及时处理和有效的控制。病人治疗有效率84.8%。结论良好的护理工作是保证白血病病人化疗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科学的护理方法可避免和减少化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和毒副作用,提高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化学疗法 吡柔比星 长春新碱 强的松 护理
下载PDF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振复 陈立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6-100,共5页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学界迄今对此保持缄默,也许是一个学术上的疏漏。作为处于孔、孟之际的重要“美学”文本,《性自命出》体现了在先秦天命观文化背景中趋于觉醒的、儒家心性说及其重“情”而“可悦”的美学精神...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学界迄今对此保持缄默,也许是一个学术上的疏漏。作为处于孔、孟之际的重要“美学”文本,《性自命出》体现了在先秦天命观文化背景中趋于觉醒的、儒家心性说及其重“情”而“可悦”的美学精神,从而为我们重新认识先秦原始儒家的“美学”提供了新的文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心性 可悦
下载PDF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被引量:31
6
作者 郭齐勇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5期24-28,共5页
郭店儒家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人的性情,禀赋自天。神秘的天道天德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肯定人的情气和内在生命有为善的趋势,以情言性,即心言性,是楚简与《孟子》的相同之点。在存心养性、“仁内义外”的问题上,二者... 郭店儒家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人的性情,禀赋自天。神秘的天道天德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肯定人的情气和内在生命有为善的趋势,以情言性,即心言性,是楚简与《孟子》的相同之点。在存心养性、“仁内义外”的问题上,二者有所区别。孟子对他以前的心性论作了理论的提升和推进。理解“情”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四端七情”恰恰是天人之际的纽带。性善论既是道德理性普遍主义的提扬,又不排斥情、才、气性。在心志的引导下,道德情感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孟子 心性论
下载PDF
性灵·佛教·山水──南朝文学的新考察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力坚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58-64,共7页
本文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只将“性灵说”的焦点放在钟嵘身上不同,认为“性灵说”在整个南朝已初具规模并渐成思潮。它继承了前代的“缘情说”,由于佛教心性学说的影响,促使南朝“性灵说”超越对世间常态情感的执着,而走向对心灵及精... 本文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只将“性灵说”的焦点放在钟嵘身上不同,认为“性灵说”在整个南朝已初具规模并渐成思潮。它继承了前代的“缘情说”,由于佛教心性学说的影响,促使南朝“性灵说”超越对世间常态情感的执着,而走向对心灵及精神世界的探索。南朝的山水传集中体现了这一理论的新发展,并开拓了以追求神韵灵趣为特征的新的诗歌美学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心性学说 山水诗 文学研究 南朝 性灵说
下载PDF
朱熹心说再辨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蒙培元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5-11,共7页
心是体用之全。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转变,是从性体心用说转到心之体用说。体既是心之虚灵之体,亦是性之实体(非实体论之实体),是虚实合一、心性合一;用是情与知觉作用。不能离体而言用,离性而言知觉。反过来说,性不离知觉,知者从具... 心是体用之全。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的转变,是从性体心用说转到心之体用说。体既是心之虚灵之体,亦是性之实体(非实体论之实体),是虚实合一、心性合一;用是情与知觉作用。不能离体而言用,离性而言知觉。反过来说,性不离知觉,知者从具体事物与活动中体现性,觉者自我觉悟,从整体上实现性的自觉。心与性与知觉可以通说,亦可以分说。通说者心即性即理,浑沦一物;分说者性情有别,性与知觉有别,性是理而知觉是气之精爽。但知觉之展开,有其独立性,易受形气物欲之陷,故要变化气质,进行修养。从现实层面说,人需要正视自己,自我改造,这一点对现代人很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体用 知觉 通说 分说
下载PDF
刘勰的“赋比兴”论及其承前启后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祁志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7,共6页
"赋比兴"是《周礼·大师》中作为"六诗"、《毛诗序》中作为"《诗》有六义"提出来的。首先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郑玄,其后是刘熙、挚虞,但释义多出,莫衷一是。刘勰在继承前人阐释成... "赋比兴"是《周礼·大师》中作为"六诗"、《毛诗序》中作为"《诗》有六义"提出来的。首先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郑玄,其后是刘熙、挚虞,但释义多出,莫衷一是。刘勰在继承前人阐释成果的基础上,辨彰然否,将"赋"解释为直接的"体物写志"之法,将"比"解释为"比喻",将"兴"解释为"起情"之法,并对"比"的本体与喻体的类别及"比兴"的异同作出了深入分析。刘勰此论奠定了后世"赋比兴"释义的基本走向,宋人李仲蒙将"赋"定义为"叙物以言情",朱熹将"比"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将"兴"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成为关于"赋比兴"的最权威、最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赋比兴 《文心雕龙》
下载PDF
在理学与心学之间徘徊——浅析陈淳心性论思想的一大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傅小凡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7-92,共6页
陈淳是朱子闽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从人的本性的角度,辨析了"性"、"命"、"道"、"理"等范畴,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他把心中之"理"解释为心的主宰,将"未发"理解为动机,... 陈淳是朱子闽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从人的本性的角度,辨析了"性"、"命"、"道"、"理"等范畴,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他把心中之"理"解释为心的主宰,将"未发"理解为动机,并从天性中寻找道德自觉的依据,这些均继承了理学的传统观点。他将理既释为心的依据,又解释为心对道理的把握,这一矛盾则表现出他在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徘徊。陈淳论证了情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将情与天地阴阳之神联系起来,使得情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则接近心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淳 心性论 理学
下载PDF
儒学心性概念的本体化——周濂溪对于宋明理学的开创之功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景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2-99,共8页
儒学“诚”这一概念 ,强调价值实现对于“真实”的逻辑先在性 ,即须经由价值实现与存在的完成才能成就“真实”。“诚” ,标明了价值与真实的本原一体性。周濂溪的哲学 ,以“诚”为核心来诠解易道 ,统合《易》、《庸》 ,一方面 ,它把儒... 儒学“诚”这一概念 ,强调价值实现对于“真实”的逻辑先在性 ,即须经由价值实现与存在的完成才能成就“真实”。“诚” ,标明了价值与真实的本原一体性。周濂溪的哲学 ,以“诚”为核心来诠解易道 ,统合《易》、《庸》 ,一方面 ,它把儒家的心性概念本体化 ,证立了道体作为至善本原的意义 ;另一方面 ,又将“诚”的价值实现意义拓展至于宇宙万有的气化、形化历程 ,转从事物的“万殊”逆证道体的“理一” ,由此建立了他的形上学系统。周濂溪的哲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概念 本体化 实有 气化 理一分殊
下载PDF
杜甫《兵车行》与白居易《新丰折臂翁》之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喜梅 赵晓洁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7-39,共3页
杜甫的《兵车行》与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都是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反对开边战争,但由于作者生活境遇、所处位置和思考角度的不同,两首诗所折射出的思想感情、表达方式亦不一样,但他们同样都是伟大的诗人。
关键词 杜甫 白居易 《兵车行》 《新丰折臂翁》 现实意义
下载PDF
相与为体:船山哲学思想简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金旺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96,共16页
船山哲学重要特点在于体要在用中才能确立,用要以体为主导方可谓之体之用。体用互相依存,它们是相与为体的。船山从效用上将心区分为知觉运动之心与仁义之心,这种知觉运动之心与动物的知觉之心相同,知觉之心中始终寓有仁义之心是船山哲... 船山哲学重要特点在于体要在用中才能确立,用要以体为主导方可谓之体之用。体用互相依存,它们是相与为体的。船山从效用上将心区分为知觉运动之心与仁义之心,这种知觉运动之心与动物的知觉之心相同,知觉之心中始终寓有仁义之心是船山哲学至少在对心的认识上区别于宋明儒学最重要的地方。立其大者只有在情才上才能立起来,因而在情才上做到善是仁义之心得以确立的标志,船山由此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种实践性还体现在知性与格物、存理与遏欲的相与为体关系上,笔者并用这种关系来评论当今学人的一些相关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山 知觉之心 仁义之心 格物 遏欲
下载PDF
“无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兼论中国哲学的心性之学与天人之学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小跃 《新世纪图书馆》 CSSCI 2014年第1期5-14,共10页
中华传统文化重"明心性"的价值取向和主"一天人"的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尤其是儒道两家对"上帝"与"鬼神"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儒家的&qu... 中华传统文化重"明心性"的价值取向和主"一天人"的思维方式皆是以"无神"为其本质特征的。构成中华传统文化主体的儒道佛,尤其是儒道两家对"上帝"与"鬼神"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儒家的"人事为本"与道家的"自然为本"的思想,其实质亦皆是取向"无神"的。中国无神论所昭示的"人文""有为""创造""自由"诸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并最终成中华民族千古以来一以贯之的精神追求。无神的人文精神终将能够成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再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神 人文 中华文化 心性之学 天人之学
下载PDF
论《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四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5期38-41,共4页
通过对《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思想的细致比较研究,可以表明《礼记·乐记》的心性论内涵是颇为深刻、丰富的。《乐记》中有关心性的论述,尤其是有关道与欲、天理与人欲的理解,以及以“正义”论身心关系,都比《性自命出》更深入... 通过对《性自命出》与公孙尼子思想的细致比较研究,可以表明《礼记·乐记》的心性论内涵是颇为深刻、丰富的。《乐记》中有关心性的论述,尤其是有关道与欲、天理与人欲的理解,以及以“正义”论身心关系,都比《性自命出》更深入、更高阔。结合其它有关世传文献的考察,似难推定《性自命出》为公孙尼子所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自命出》 公孙尼子 心性论
下载PDF
湖南省高校新兴体育健身项目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伟一 辜德宏 王昌友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15-117,共3页
在总结前期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南省高校新兴体育健身项目的开展现状,探讨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且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项目选择与开展方式五个方面提出了湖南省高校新兴体育健身项目的未来发展对策。
关键词 湖南省 新兴体育健身项目 高校
下载PDF
孟子“践形”的德性身体观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艳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7-40,51,共5页
先秦儒家发展到孟子,不仅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心性论,与之相应也包含着相对深刻的身体理论。孟子论心—气关系、心—气—形关系,开拓的儒家身体观的重要向度:“践形”的德性身体观。儒家理想身体主体是对始源之身的恢复与修持,是德性精神... 先秦儒家发展到孟子,不仅发展出相对成熟的心性论,与之相应也包含着相对深刻的身体理论。孟子论心—气关系、心—气—形关系,开拓的儒家身体观的重要向度:“践形”的德性身体观。儒家理想身体主体是对始源之身的恢复与修持,是德性精神充盈于内显发于外的身心一如的生命整一体,以此提供给当下的身体理论发展一个思考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身体主体 践形观
下载PDF
中国传统心性论与马注的伊斯兰伦理哲学 被引量:1
18
作者 许淑杰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 2017年第2期189-195,共7页
性命道德论是马注伊斯兰伦理哲学的核心内容.马注在肯定人之道德性命源于真主这一立论前提下,通过对中国传统性命道德理论的批评与借鉴,阐发了其伊斯兰伦理哲学,因此,马注的性命道德论保持了伊斯兰教宗教伦理的基本内涵,中国化特征也十... 性命道德论是马注伊斯兰伦理哲学的核心内容.马注在肯定人之道德性命源于真主这一立论前提下,通过对中国传统性命道德理论的批评与借鉴,阐发了其伊斯兰伦理哲学,因此,马注的性命道德论保持了伊斯兰教宗教伦理的基本内涵,中国化特征也十分明显.这既表现于概念、范畴上的借用,思想内容上的吸收,同时也突出表现于其文化展开模式及理论推演方式的中国化.因此,马注的伊斯兰伦理哲学是中国特色的伊斯兰伦理哲学,体现了中国传统伊斯兰伦理哲学的突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马注 伊斯兰伦理
下载PDF
郭店儒简心、性、物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友广 《邯郸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44-49,共6页
从哲学史、思想史来看,心性关系在先秦儒家那里远不如仁义、仁礼关系重要,甚至也比不上人性论重要。但是,其时人性论的兴起自是与对心性关系的探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如此,随着郭店简的被整理,人们发现其中有着对于心、性、物之... 从哲学史、思想史来看,心性关系在先秦儒家那里远不如仁义、仁礼关系重要,甚至也比不上人性论重要。但是,其时人性论的兴起自是与对心性关系的探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如此,随着郭店简的被整理,人们发现其中有着对于心、性、物之间关系的讨论。鉴于此,本文将从心:性与物之间的中介;志:从心到物的指向性;性:物取而出与心弗取不出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引起相关学人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儒简
下载PDF
邢准与《新修玉篇》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社列 孙青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56-59,62,共5页
《新修玉篇》是金代河北沧县人邢准在王太的《类玉篇海》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大型字书,也是目前已知的收字最多的古代字书。考证邢准的故里,探求《新修玉篇》的成书过程、邢准对《类玉篇海》的改进、《新修玉篇》的体例及其在字书史上的... 《新修玉篇》是金代河北沧县人邢准在王太的《类玉篇海》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大型字书,也是目前已知的收字最多的古代字书。考证邢准的故里,探求《新修玉篇》的成书过程、邢准对《类玉篇海》的改进、《新修玉篇》的体例及其在字书史上的价值,肯定了邢准在字书编纂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准 新修玉篇 古代字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