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arth’s rotation-triggered earthquakes before the 2018 M_S5.7 Xingwen earthquake 被引量:2
1
作者 Xue-Zhong Chen Yan-e Li Yong-gang Wei 《Earthquake Science》 2019年第1期35-39,共5页
For earthquakes(ML≥2.0) that occurred from January 2006 to October 2018 around the Ms5.7 Xingwe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16 December 2018 in Xingwen,Sichuan province,China,we statis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For earthquakes(ML≥2.0) that occurred from January 2006 to October 2018 around the Ms5.7 Xingwe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16 December 2018 in Xingwen,Sichuan province,China,we statis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hase of Earth's rotat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earthquakes via Schuster's test to determine the signals that triggered earthquakes before the Ms5.7 Xingwen event.The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P-value where a smaller P-value corresponded to a highe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an earthquake and Earth's rotation.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values in the region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the Ms5.7 Xingwen event,and obtained a result exhibiting a extremely low-P-value region.The松5.7 event occurred inside near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is region.Furthermore,we analyzed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P-values for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within the extremely low-P-value region and found that some extremely low P-values(less that 0.1%),i.e.,significant correlation,were calculated for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before the胚5.7 Xingwen earthquake.Among sixty・one earthquakes with the lowest P-value,occurred from May 2014 to April 2018,a vast majority of them occurred during the acceleration of Earth's rotation.The lower P-value obtained in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 Xingwen source body probably was extremely unstable prior to the occurrence of the Ms5.7 Xingwe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s5.7 xingwen earthquake ACCELERATION Earth's rotation Schuster test
下载PDF
基于地震和InSAR联合反演2018年M_(L)5.7兴文地震破裂过程
2
作者 缪思钰 张海江 +4 位作者 古宁 李俊伦 谭玉阳 华思博 张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7-413,共17页
2018年12月16日发生的M_(L)5.7兴文地震很可能是由页岩气水力压裂所诱发,确定此类震级较大的诱发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近震数据和InSAR数据联合反演,获得了兴文地震的破裂过程。与单独使用地震数据或InSAR数据进行... 2018年12月16日发生的M_(L)5.7兴文地震很可能是由页岩气水力压裂所诱发,确定此类震级较大的诱发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近震数据和InSAR数据联合反演,获得了兴文地震的破裂过程。与单独使用地震数据或InSAR数据进行反演相比,联合反演得到的地震破裂过程可同时拟合2种类型数据,因此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该地震为典型的单侧破裂,破裂方向近N向。破裂过程的持续时间为6s,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前5s,呈分段式破裂。主震破裂过程分为2个阶段:沿着断裂的走向,紧挨着震中的0~5km范围内为破裂的第1阶段(1~3s);距震中6~8km处为破裂的第2阶段(3~5s)。同震滑移主要集中在5km以浅的区域,峰值滑移约为0.27m,这可以解释为何M_(L)5.7兴文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结合前震和余震分布可以看出,前震主要集中在滑移区的东部,说明该区域在主震发生之前就已发生破裂,意味着该区域可能存在注入的流体。余震主要分布在滑移区周围,是由主震破裂后的余滑引起的。对比单独反演结果,联合反演克服了台站分布不均匀的影响,提高了破裂分布的分辨率,所得结果更加符合真实物理过程。文中联合反演得到的破裂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诱发地震机理、地震灾害评估和震后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文地震 地震破裂过程 诱发地震 有限断层反演 InSAR联合反演
下载PDF
2023年四川兴文Ms4.9震群震源机制分析
3
作者 孔令喆 祁玉萍 +1 位作者 陈梦蝶 张映 《高原地震》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利用四川省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基于CAP方法反演得到四川兴文4次Ms4.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地质构造资料以及区域应力场的条件,初步分析了本次震群活动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本次震群活动未发生在地表出露的显著... 利用四川省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波形资料,基于CAP方法反演得到四川兴文4次Ms4.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地质构造资料以及区域应力场的条件,初步分析了本次震群活动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本次震群活动未发生在地表出露的显著断层位置,认为发震构造可能是造成该区域褶皱构造的一系列隐伏断裂带。另外除Ms4.0地震为一次走滑型地震外,其余均属逆冲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兴文震群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川南中强震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以四川兴文MS5.7地震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毫生 王世元 +1 位作者 赵德军 龙建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9-533,共5页
综合分析兴文M S5.7地震672个余震的精定位结果、应力背景和深部背景认为,兴文M S5.7地震是由北东-南西向隐伏断层所引起。北西-南东向的水平最大主应力持续挤压引发破裂,形成M S5.7主震;其他3次地震与兴文M S5.7地震呈北东向线性排列,... 综合分析兴文M S5.7地震672个余震的精定位结果、应力背景和深部背景认为,兴文M S5.7地震是由北东-南西向隐伏断层所引起。北西-南东向的水平最大主应力持续挤压引发破裂,形成M S5.7主震;其他3次地震与兴文M S5.7地震呈北东向线性排列,结合震源机制解和应力方向分析认为,其他3次地震也与该隐伏断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文M S5.7地震 隐伏断层 形成机制
下载PDF
Seismotectonics of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Jiangxi,Ms 5.7 Earthquake 被引量:6
5
作者 HAN Zhujun LUFushui +2 位作者 JI Fengju ZENG Xinfu An Yanf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497-509,共13页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 Jiangxi, Ms 5.7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moderate earthquake. The northwest-trending Xiangfan-Guangji fault (XFG)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epicenter v... The 26 November 2005 Jiujiang-Ruichang, Jiangxi, Ms 5.7 earthquake occurred in a seismotectonic setting of moderate earthquake. The northwest-trending Xiangfan-Guangji fault (XFG)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epicenter vicinity, but the northeast-trending Ruichang-Wuning fault (RWF) as a regional fault extends to the epicenter nearby, appearing as the Ruichang basin and its marginal faults. Tilting of the Ruichang Basin (RCB) in the Quaternary was controlled by the RCB southeast- marginal, buried fault (RSMBF). Shallow geophysical survey reveals that the RSMBF caused an offset of the reflection layers. Drill hole columnar sec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are about 10-12 m displacement in the lower section of the middle-Pleistocene Series along the RSMBF, but no disruption is found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middle-Pleistocene Series. The RSMBF not only has activity in the Quaternary, but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nodal plane I from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Jiujiang- 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This evidence, including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nd isoseismic lines, strongly suggests that the RSMBF might be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s. The RWF is discontinuous at the surface, and consists of three en echelon Quaternary basins, which are the Ruichang, Fanzhen and Wuning basins. Three moderate earthquakes, the Fanzhen ML 4.9 earthquake, the Yejiapu ML 4.1 earthquake and the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have happened in the basins since 1995. The seismogenic tectonics of the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is not isolated, but may be controlled by the RWF at depth, the slip of which causes the accumulation of energy for earthquake oc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ujiang-Ruichang Ms 5.7 earthquake buried fault Ruichang basin seismo-tectonics
下载PDF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magnetic abnormity associated with the M_S=5.7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b
6
作者 顾左文 张毅 +5 位作者 姚同起 高金田 刘欣 陈斌 詹志佳 顾春蕾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6年第6期658-669,共12页
A three-component geomagnetic survey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2 to 2004 in China including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Comparing the "2005.0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created on... A three-component geomagnetic survey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2 to 2004 in China including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Comparing the "2005.0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data with the "1970.0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we can see an obvious abnormity in the geomagnetic horizontal component within a range of about 100 km around the epicenter of the Ms=5.7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occurred on November 26, 2005. After the earthquake, we carded out a repeated geomagnetic survey at 21 stations in the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and created a corresponding "2005.0 partially revised surface spline model of China geomagnetic field". By comparing the above three models, analyzing the geomagnetic horizontal component at the profile in the Jiujiang-Ruichang region and quantitatively studying the geomagnetic data of every stations around the Ms=5.7 earthquake, we have obtained the geomagnetic abnormity associated with this earthquake. Then the geomagnetic abnormity and its relation with seismic activit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agnetic survey surface spline model geomagnetic anomaly Ms=5.7 Jiujiang-Ruichang earthquake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the MS 5.7 Earthquake Sequence in Songyuan,Jilin Province,2018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7
作者 An Yanru Zhang Yingying +2 位作者 Yang Zhigao Bai Lanshu Liu Ji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8年第4期491-500,共10页
The 2018,Songyuan,Jilin M_S5. 7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uyuZhaodong fault and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fault. The moment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is M_W5. 3,the centroid depth by the wavefo... The 2018,Songyuan,Jilin M_S5. 7 earthquake occurre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FuyuZhaodong fault and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fault. The moment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is M_W5. 3,the centroid depth by the waveform fitting is 12 km,and it is a strike-slip type event. In this paper,with the seismic phase data provided by the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 the double-difference location method is used to relocate the earthquake sequence,finally the relocation results of 60 earthquakes a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ftershock zone is about 4. 3km long and 3. 1km wide,which is distributed in the NE direction. The depth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sequence is 9km-10 km. 1-2 days after the main shock,the aftershocks were scattered throughout the aftershock zone,and the largest aftershock occurr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aftershock zone. After 3-8 days,the aftershock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aftershock zone. The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that the fault plane dips to the southeast with the dip angle of about 75°. Combined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we conclude that the concealed fault of the Fuyu-Zhaodo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Songyuan M_S5. 7 earthquake. This paper also relocates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of the previous magnitude 5. 0 earthquake in 2017.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we believe that the two earthquakes have the same seismogenic structure,and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generally develops to the southwest. The historical seismic activity since 2009 shows that after the magnitude 5. 0 earthquake in 2017,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earthquakes in the earthquake zone are obviously enhanced,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southwest direction of the earthquak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yuan Jilin ms5.7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earthquake RELOCATION Fuyu-Zhaodong fault Seismic activity
下载PDF
2022年4月6日四川兴文M_(S)5.1地震震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8
作者 代友林 杨璐遥 +1 位作者 刘洋 梁远玲 《四川地震》 2023年第1期42-47,共6页
针对四川兴文M_(S)5.1地震,地震现场工作队采用抽样调查、单项调查、现场核实等方法对震中区房屋及其他工程进行了实地勘察,获取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及大量调查资料,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本次地震震害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总结梳理,最后从地... 针对四川兴文M_(S)5.1地震,地震现场工作队采用抽样调查、单项调查、现场核实等方法对震中区房屋及其他工程进行了实地勘察,获取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及大量调查资料,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本次地震震害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总结梳理,最后从地震灾害风险排查、房屋建筑抗震设防、地震科学基础研究等方面对震区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建议,为震后恢复重建和当地抗震设防能力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文M_(S)5.1地震 震害特征 致灾因素
下载PDF
临潭—宕昌断裂带两次中强地震前宕昌地震台水管倾斜观测的异常变化分析
9
作者 史小平 张磊 《高原地震》 2023年第1期15-20,共6页
通过对宕昌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观测2009~2019年观测资料的分析,结合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距54 km)和2019年夏河5.7级地震(震中距195 km),详细解析了宕昌水管倾斜观测资料的趋势异常变化与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地震之... 通过对宕昌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观测2009~2019年观测资料的分析,结合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距54 km)和2019年夏河5.7级地震(震中距195 km),详细解析了宕昌水管倾斜观测资料的趋势异常变化与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地震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宕昌水管倾斜观测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发生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东西分量在地震发生前出现了加速变化期和转折变化期,北南分量在东西分量出现转折变化时同步出现加速或转折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潭—宕昌断裂带 岷县-漳县6.6级地震 夏河5.7级地震 趋势性转折
下载PDF
九江—瑞昌M_S5.7地震地磁异常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47
10
作者 顾左文 张毅 +5 位作者 姚同起 高金田 刘欣 陈斌 詹志佳 顾春雷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1-621,共11页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显示,震中周围100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而该异常在“1970.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中并不存在.2005年12月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21个测点上进行了地磁重复测量,并建立了“局部修订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该模型显示,震后“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明显减弱.因此认为,“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是地震地磁前兆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测量 曲面样条模型 地磁异常 九江-瑞昌ms5.7地震
下载PDF
云南彝良5.7级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璇 张元生 +2 位作者 魏从信 田秀丰 冯红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1-176,共6页
针对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5.7级地震前在震中区附近出现的大面积热红外异常,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红外遥感亮温资料,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发生前一个月震源区附近存在明显的热异常区域,并且随着时间... 针对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5.7级地震前在震中区附近出现的大面积热红外异常,利用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C/E红外遥感亮温资料,采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发生前一个月震源区附近存在明显的热异常区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扩大、迁移;在2012年9月1日左右异常面积达到最大,随后逐渐收缩,相对变化幅度达10倍以上。同时发现该次亮温异常沿断层呈带状分布,应与活动构造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彝良5 7级地震 静止卫星 热红外遥感 亮温变化 相对功率谱
下载PDF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_S5.7地震的精确定位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光明 朱良保 +1 位作者 苏有锦 王清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3-746,885,共14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首先采用时间域互相关技术对波形数据进行处理,获得高精度的事件对走时差;然后分别使用目录数据、波形互相关数据和目录数据+波形互相关数据等3种不...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首先采用时间域互相关技术对波形数据进行处理,获得高精度的事件对走时差;然后分别使用目录数据、波形互相关数据和目录数据+波形互相关数据等3种不同的数据组合,对宁蒗-盐源MS5.7地震主震及其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3种数据组合的主震定位结果、参与重定位的地震事件数、最终被定位的地震事件数及重定位结果标准差等对比结果表明,同时使用目录数据和波形互相关数据所获得的重定位结果最佳.重定位结果显示,宁蒗-盐源MS5.7地震主震的震中位置为(27.790°N、100.707°E),震源深度为10.4km,发震时刻为北京时间2012年6月24日15时59分32.74秒.本文结果表明,震源区附近NW走向的永宁断裂为宁蒗-盐源MS5.7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蒗-盐源ms5.7地震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永宁断裂
下载PDF
InSAR数据约束的2020年西藏定日M_(W)5.7地震源模型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永哲 陈石 陈鲲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2020年3月20日,处在北喜马拉雅断裂与申扎—定结断裂交会区的西藏定日发生M_(W)5.7地震,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源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星载SAR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 2020年3月20日,处在北喜马拉雅断裂与申扎—定结断裂交会区的西藏定日发生M_(W)5.7地震,此次地震发震断层源模型的研究对于认识该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升、降轨Sentinel-1A星载SAR数据,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处理获得了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场,其中,雷达视线方向(LOS)最大地表位移达到0.16 m。基于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得到的地表形变数据,通过非线性和线性反演确定了包含断层几何参数以及滑动分布的震源模型,最后对发震断层的构造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震断层是具有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浅部隐伏正断层,断层走向为319°,倾角为44°,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在1~6 km深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位于深度4 km处且达到0.8 m。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4.14×10^17 N·m,对应矩震级为M_(W)5.7,与地震波形反演结果一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此次定日地震的发震断层可能为申扎—定结主断裂南端"Y"字型的分支断裂,该地区"Y"字型构造的存在可能是小震集中于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定日M_(W)5.7地震 INSAR 震源模型
下载PDF
2018年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重力场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青华 冯建林 +1 位作者 檀玉娟 李洋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3-397,共5页
利用2015—2018年川滇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对这2次地震有较好的反映:①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2次... 利用2015—2018年川滇地区的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和2019年珙县5.3级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川滇地区的重力场变化对这2次地震有较好的反映:①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较好地反映2次地震前重力场由“趋势性重力异常变化→低值变化→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零等值线附近发震”的演化过程;②不同时间尺度重力场均显示,2次地震均发生在重力变化梯度带零等值线附近,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对强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文5.7级地震 珙县5.3级地震 重力场变化 四川
下载PDF
2018年四川兴文5.7级地震及西昌5.1级地震震前红外前兆异常追踪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璇 张元生 +1 位作者 汤倩 张俏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9期21-26,共6页
回顾和分析了2018年12月16日四川兴文5. 7级地震及10月31日西昌5. 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的发现和追踪过程,详细叙述了两次地震的亮温资料在震前表现出的同一区域性热异常,以及各个时段的不同表现特征,并根据表现特征对热异常的追踪过程... 回顾和分析了2018年12月16日四川兴文5. 7级地震及10月31日西昌5. 1级地震前热红外异常的发现和追踪过程,详细叙述了两次地震的亮温资料在震前表现出的同一区域性热异常,以及各个时段的不同表现特征,并根据表现特征对热异常的追踪过程划分出4个阶段,分别为识别阶段、预判定阶段、追踪和逼近阶段及验证阶段,各阶段所关注的异常形态及转折信号可为地震预判提供较为明确的指示信息。另外,还对该手段的预测效能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简单地说明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兴文及西昌地震 热红外异常 相对功率谱 演化和追踪
下载PDF
2018年吉林松原M_(S)5.7地震地磁异常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志宏 郭安宁 +2 位作者 李梦莹 黄明威 杨牧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12406-12414,共9页
为了分析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前后的地磁异常特征,通过收集2016—2019年东北地区固定地磁台连续观测波形,运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分析地震前后数据。结果表明:2018年5月28日前半年内出现了地磁Z分量加... 为了分析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M_(S)5.7地震前后的地磁异常特征,通过收集2016—2019年东北地区固定地磁台连续观测波形,运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和地磁谐波振幅比法分析地震前后数据。结果表明:2018年5月28日前半年内出现了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多台同一天或相邻两天同步跨越式短期异常2次;三岗、铁岭地磁谐波振幅比存在同方向不同周期不同步趋势异常,异常形态表现为趋势下降-上升-恢复,地震发生在异常恢复阶段;两种方法结合预测地震的发震时间和震中效果较好。可见,地磁多方法是地磁学预测地震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场 松原M_(S)5.7地震 加卸载响应比 地磁谐波振幅比
下载PDF
2018年5月28日松原M_S 5.7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梦莹 张志宏 +3 位作者 孔祥瑞 黄明威 钱蕊 张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5期85-92,共8页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发生MS 5.7地震。为了分析松原地震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收集了以震中为中心的38°-50°N、116°-134°E范围内,2013年1月1日-2018年6月18日静止气象卫星FY-2G观测的地表亮温资料,... 2018年5月28日吉林松原发生MS 5.7地震。为了分析松原地震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热红外亮温异常,收集了以震中为中心的38°-50°N、116°-134°E范围内,2013年1月1日-2018年6月18日静止气象卫星FY-2G观测的地表亮温资料,应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计算了每一个像元的小波相对能谱,得到了分析区域内相对能谱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显示,地震前1周吉林-丰满断裂周围出现相对能谱值超出背景值的异常现象;且随着地震的临近,异常区域沿着松花江第二断裂带向NW方向扩展,异常幅度随之增大。地震发生后异常幅度及面积继续增大,直至震后1个月异常逐渐消失。含油气盆地地下大量天然气对震前应力的变化较敏感,当应力积蓄到一定程度,盆地周缘的活动构造带及一些微裂隙都是天然气上涌的通道,而溢出地表的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辐射增温效果明显。在震前,盆地出现大片区域的辐射增温异常可能与天然气外泄有关,或许可以解释松原MS 5.7地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外边缘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s5.7地震 亮温 热异常 小波变换 小波相对能谱
下载PDF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计算式梳理及震例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苏恺之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从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基本原理式的分析出发,可知首先得到的物理量是岩石面应变和切应变及主应变的方位角,然后得到的最大、最小主应变是间接结果,建议多使用面应变和切应变的表示方法。由此说明当下需要重视灵敏系数A、B的实用化研究。... 从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基本原理式的分析出发,可知首先得到的物理量是岩石面应变和切应变及主应变的方位角,然后得到的最大、最小主应变是间接结果,建议多使用面应变和切应变的表示方法。由此说明当下需要重视灵敏系数A、B的实用化研究。据此思路,以云南省昭通地区2012年彝良M 5.7地震和2014年鲁甸M 6.5地震为例,对2次震中附近几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记录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初步分析表明,基于面应变和切应变的视角进行分析,其效果多优于以元件为单位的分析,可直接得到面应变和切应变异常及特征;2个面应变测量数据间的相关系数曲线,有时会在震前数天和震时出现异常变化,此新线索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分量钻孔应变仪 鲁甸M6.5地震 彝良M5.7地震 面应变 切应变 数据自检
下载PDF
基于InSAR约束的2020年中国西藏定日M_(W)5.7地震同震滑动模型
19
作者 肖雁峰 胡晓斌 谭凯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0-148,共9页
2020年3月20日,中国西藏定日县发生M_(W)5.7地震,稀缺的区域地震地质资料给认识发震构造带来诸多不便.为准确认识此次地震的破裂机制,本文首先利用DInSAR技术对Sentinel1-A升轨和降轨数据进行处理,采用GACOS模型做大气改正,获得LOS同震... 2020年3月20日,中国西藏定日县发生M_(W)5.7地震,稀缺的区域地震地质资料给认识发震构造带来诸多不便.为准确认识此次地震的破裂机制,本文首先利用DInSAR技术对Sentinel1-A升轨和降轨数据进行处理,采用GACOS模型做大气改正,获得LOS同震形变场.然后将地震简化为一个具有均匀滑动量的有限矩形,采用非线性反演算法研究均匀滑动模型,以便确定发震断层的位置及其几何参数.最后基于上述结果,构建同震破裂几何模型,反演同震破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走向330°,倾角51°.此次地震的破裂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深度2.32~5.31 km范围内.破裂区长约5.6 km,宽约3.6 km.最大滑动量约1.13 m,位于87.4102°E,28.6691°N处,埋深3.967 km.破裂以正断滑动为主兼具部分右旋走滑分量,平均滑动角-106.6°.释放的地震矩为3.89×10^(17) N·m,对应的矩震级为M_(W)5.7.印度板块向北东方向挤压欧亚板块,在定日地区产生近东西向的拉张力,使得该地区正断层发育,这可能控制着该地区的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2020年定日M_(W)5.7地震 InSAR同震形变 均匀滑动 滑动分布
下载PDF
2018年松原M_(S) 5.7地震地电场变化特征
20
作者 李梦莹 杨士超 +2 位作者 张志宏 孔祥瑞 孙庆山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120-122,共3页
1研究背景地电场主要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大地电场的场源是高空电离层、磁层、对流层的电流体系的电磁感应,其影响分布于整个地表。20世纪70年代后,希腊、法国、日本等国家把地电场应用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我国地电场观测... 1研究背景地电场主要包括大地电场和自然电场,大地电场的场源是高空电离层、磁层、对流层的电流体系的电磁感应,其影响分布于整个地表。20世纪70年代后,希腊、法国、日本等国家把地电场应用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我国地电场观测与地震预测研究始于1966年3月22日邢台M_(S) 7.2地震后,并记录到不少震前异常变化。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前,海城虎庄邮电支队和冶金102队应用观测地面两点间地电流异常,成功预报此次地震;20世纪80年代希腊学者Varotsos(1984)应用多极距观测法,解决了地电场观测系统噪声问题;席继楼等(2020)应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法,分析了2019年四川长宁M_(S) 6.0地震前后仙女台方位角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_(S)5.7地震 自然电场 大地电场 裂隙结构 异常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