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源-和静M_(S)6.6地震余震序列自动处理结果
1
作者 金花 冉慧敏 木拉提江·阿不来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2,共6页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 使用地震实时智能处理(RISP)系统处理2012-06-30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并与人工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定位结果较为一致,发震时刻差值主要集中在±2 s内,震中偏差范围主要集中在10 km内,震源深度差值主要集中在25 km内,且以20 km内居多,震级偏差范围为±M_(L)0.4,多数集中在±M_(L)0.2。RISP系统检测到的相同地震同震相的到时差主要集中在±0.25 s之间,对Pg震相的识别率高于Sg震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SP 新源-和静M_(S)6.6地震 自动编目 余震序列
下载PDF
2012年6月30日新源MS6.6地震前后北天山泥火山及温泉的水化学变化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志 杜建国 +7 位作者 周晓成 崔月菊 刘雷 李营 张文来 高小其 许秋龙 王海涛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7-107,共11页
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新疆北天山地区的泥火山及温泉出现了明显的水化学异常。在地震前后4天内,采集了两批泥火山和温泉水样品,测定了泥火山和温泉水样的水化学参数。资料表明,泥火山喷溢水属于低温、弱碱性咸水或盐水... 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新疆北天山地区的泥火山及温泉出现了明显的水化学异常。在地震前后4天内,采集了两批泥火山和温泉水样品,测定了泥火山和温泉水样的水化学参数。资料表明,泥火山喷溢水属于低温、弱碱性咸水或盐水,水化类型为ClNa,来源于储存在封闭构造中并与干旱海相、河-湖相沉围岩发生了漫长而复杂水-岩作用的大气降水。温泉水为中温、弱碱性SO4·Cl-Na型淡水,形成于地表水沿断裂深循环过程中的水岩作用。安集海泥火山出现同震喷溢,震后泥水温度(T)、总矿化度(TDS)、K+、Na+及Ca2+大幅上升;独山子、白杨沟及AM02泥火山为震前喷溢,独山子、白杨沟泥火山表现为T、TDS、EC、Na+、Cl-的升高和K+、Ca2+、Mg2+的降低;AM02泥火山K+、Mg2+明显降低,Ca2+上升达223%。震后沙湾25号泉T降低7℃,TDS、电导率(EC)、K+、Na+、Ca2+、Mg2+、Cl-及SO2-4升高。研究结果可用于北天山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和改进利用各泥火山、温泉进行北天山地区地震活动性监测的水化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泥火山 温泉 2012年新源—和静MS6 6地震
下载PDF
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陆态网络”基准站东西分量时序曲线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桂荣 艾力夏提·玉山 +3 位作者 王晓强 朱治国 帕尔哈提·再努拉 布艾杰尔·库尔班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2-548,共7页
收集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震中附近"陆态网络"基准站GPS数据,并应用PODAP软件进行解算。结果发现震中附近大多数基准站位移三分量时间序列曲线出现突变性异常,异常分量主要为东西分量;异常出现时间集中在震前4周左右;异... 收集了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震中附近"陆态网络"基准站GPS数据,并应用PODAP软件进行解算。结果发现震中附近大多数基准站位移三分量时间序列曲线出现突变性异常,异常分量主要为东西分量;异常出现时间集中在震前4周左右;异常幅度为10m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基准站 时序曲线 异常
下载PDF
天山中段2次MS6.6地震前后库仑应力变化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琳琳 聂晓红 +1 位作者 高朝军 魏芸芸 《内陆地震》 2019年第4期289-295,共7页
2012年以来,天山中段相继发生了2次MS6.6地震,分别为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S6.6和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2次地震震中距为180 km。基于弹性和粘弹性模型相结合,采用2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和断层分段模型数据进行库仑应力的计算,... 2012年以来,天山中段相继发生了2次MS6.6地震,分别为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S6.6和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2次地震震中距为180 km。基于弹性和粘弹性模型相结合,采用2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和断层分段模型数据进行库仑应力的计算,对2次地震后震源附近区域的库仑应力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分析精河MS6.6地震后对其周围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库尔勒以北、库车—新源区域均处于库仑应力正值区,2次MS6.6地震的发生对这些区域后续中强地震活动有促进作用;(2)北天山伊犁盆地北缘断裂、依连哈比尔尕断裂和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处于精河MS6.6地震震后应力加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ms6.6地震 精河ms6.6地震 库仑应力 震源参数
下载PDF
基于和达法分析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波速比变化特征
5
作者 帕肉合·卡依提 南芳芳 潘振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3期23-30,共8页
基于新疆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利用多台和单台和达法对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多台和达法结果显示,在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波速比出现低值异常,震后恢复正... 基于新疆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利用多台和单台和达法对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多台和达法结果显示,在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前,震中周围区域波速比出现低值异常,震后恢复正常值;②单台和达法计算结果表明,波速比异常台站主要分布在震中附近西部和北部,异常形态以高低值突跳为主,仅持续11天时间;③由台站不同方位的地震波速比计算结果可知,波速比历经低值异常—恢复—发震的演变过程。由此证明,波速比变化与未来强震孕育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异常 单台多震和达法 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
下载PDF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the 2013 Lushan Mw6.6 earthquake determined using continuou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measurements 被引量:1
6
作者 Huang Yong Yang Shaomin +2 位作者 Zhao Bin Wang Wei Tan Ka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2期6-10,共5页
Based on Continuous GPS (CGPS)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and the Sichuan 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 ( SCCORS), we calculated the horizontal cosei... Based on Continuous GPS (CGPS)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 (CMONOC) and the Sichuan 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 ( SCCORS), we calculated the horizont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CGPS sites caused by the 2013 Lushan Mw 6.6 earthquake. The resuits indicate that the horizontal coseismic deformations of CGPS stations are consistent with thrust-compression rupture. Furthermore, the sites closest to the epicenter underwent significant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Three network stations exhibited displacements greater than 9 mm ( the largest is 20.9 mm at SCTQ) , while the others were displaced approximately 1 -4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PS Continuous GPS)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Lushan Mw6.6 earthquake thrust event Longmenshan fault belt
下载PDF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for the 2013 Lushan M_W6.6 earthquake, Sichuan, China, based on the inverted and synthetic slip models 被引量:1
7
作者 Wenhao Shen Qiu Zhong Baoping Shi 《Earthquake Science》 2014年第4期377-389,共13页
It is well known that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slip distributions on fault pla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earthquake source inversion related to the fault rupture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lip ... It is well known that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slip distributions on fault plan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earthquake source inversion related to the fault rupture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lip distribution on the main fault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to control strong ground motion pattern. A large amount of works have also suggested that variable slip models inverted from longer period ground motion recordings are relevant for the prediction of higher frequency ground motions. Zhang et al. (Chin J Geophys 56:1412-1417, 2013) and Wang et al. (Chin J Geophys 56:1408-1411,2013) published their source inversions for the fault rupturing process soon after the April 20, 2013 Lush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China. In this study, first, we synthesize two forward source slip models: the value of maximum slip, fault dimension, size, and dimension of major asperities, and comer wave number obtained from Wang's model is adopted to constrain the gen- eration of k-2 model and crack model. Next, both inverted and synthetic slip models are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ground motions for the Lushan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stochastic finite-fault method. In addition, for a comparison purpose, a stochastic slip model and another k-2 model (k 2 model II) with 2 times value of comer wave number of the original k-2 model (k 2 model I) are also employed for simulation for Lushan event. The simulated results characterized by Modified Mer- calli Intensity (MMI) show that the source slip models based on the inverted and synthetic slip distributions could capture many basic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the ground motion patterns. Moreover, the simulated MMI distributions reflect the rupture directivity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hallow velocity structure well. On the other hand, the simulated MMI bystochastic slip model and k 2 model II is apparently higher than observed intensity. By contrast, our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er frequency ground motion is sensitive to the degree of slip roughness;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for realistic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s due to future earthquake, it is imperative to properly estimate the slip roughness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chastic finite-fault model Strong groundmotion -2013 Lushan Mw6.6 earthquake Corner wavenumber k -2 model Crack model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the Jinghe M_S6.6 Earthquake Sequence on August 9,2017 and Analysis o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8
作者 Liu Jianming Gao Rong +1 位作者 Wang Qiong Nie Xiaoho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8年第4期482-490,共9页
Based on the digital waveforms of the Xinjiang Digital Seismic Network,the Jinghe M_S6.6 earthquake sequence( M_L≥1. 0) were relocated by HypoD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seismogenic str... Based on the digital waveforms of the Xinjiang Digital Seismic Network,the Jinghe M_S6.6 earthquake sequence( M_L≥1. 0) were relocated by HypoD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is earthquake sequenc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shock is relocated at 44. 2639° N,82. 8294° E,and the initial rupture depth is 17. 6 km.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clearly demonstrates a unilateral extension of about 20 km in the EW direction,and is mainly located at a depth of 7km-17 km. The depth profile along the aftershock direction shows that the focal depth of aftershocks tend to be shallower within 10 km to the west of the main shock,the focal depth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with the tail direction deflecting SW is deeper. The depth profile perpendicular to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shows a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seismic sequence from north to south,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ault plane is dipping south.According to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given by the 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and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seismic source region,it is inferred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Jinghe M_S 6.6 earthquake may be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Kusongmuxieke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nghe ms6.6 earthquake HypoDD location SEISMOGENIC structure Kusongmuxieke fault
下载PDF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前重力场异常特征研究
9
作者 刘芳 祝意青 +1 位作者 赵云峰 隗寿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4,共11页
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伴随着构造运动、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将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有可能捕捉到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前兆信息,从而为中短期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对云南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计算分析,研究了2014年10... 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伴随着构造运动、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将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有可能捕捉到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前兆信息,从而为中短期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对云南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计算分析,研究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6.6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并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对布格重力异常和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进行分解,并选取合适的小波基分离得到不同深度场源特征的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结果表明,EGM2008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实测重力数据的小波多尺度结果较为一致.对比分析发现,此次景谷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场负异常的边缘,由负向正变化的高梯度带附近.基于小波多尺度分解的重力场图像能较清晰地反映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震中区域深部物质密度变化引起的异常,为地球构造运动及孕震机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 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下载PDF
阿克陶MW6.6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滑动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孔华 万永革 吕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34-2742,共9页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对判定当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搜集整理了震源附近的26条余震震源机制,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得到震中附近的应力场,发现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157.36°,倾伏角为1.15°,主张应力方向为66.56°,倾伏角为34.98°,与该地所处的帕米尔高原陆内俯冲形成近东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兼有逆冲的背景相一致;然后利用389条余震精定位数据,结合高斯-牛顿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得到发震断层面的走向为103.64°、倾角为65.65°,这与木吉右旋走滑断裂的几何特征基本重合;将所求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152.77°,该地震表现为右旋走滑断层;最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区域应力张量模拟得到的该状态下的各种形状断层面的相对应力分布,发现该地震发生的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接近1,破裂方向与震源区的最优剪切力方向相同,表明该地震是在应力场作用下沿着最有利于背景应力释放的方向上发生的。研究结论对深入理解震源区及周围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应力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陶MW6.6地震 小震丛集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临潭—宕昌断裂带两次中强地震前宕昌地震台水管倾斜观测的异常变化分析
11
作者 史小平 张磊 《高原地震》 2023年第1期15-20,共6页
通过对宕昌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观测2009~2019年观测资料的分析,结合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距54 km)和2019年夏河5.7级地震(震中距195 km),详细解析了宕昌水管倾斜观测资料的趋势异常变化与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地震之... 通过对宕昌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观测2009~2019年观测资料的分析,结合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距54 km)和2019年夏河5.7级地震(震中距195 km),详细解析了宕昌水管倾斜观测资料的趋势异常变化与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地震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宕昌水管倾斜观测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发生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东西分量在地震发生前出现了加速变化期和转折变化期,北南分量在东西分量出现转折变化时同步出现加速或转折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潭—宕昌断裂带 岷县-漳县6.6级地震 夏河5.7级地震 趋势性转折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触发滑坡及其构造分析 被引量:27
12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3 位作者 郑文俊 闵伟 任治坤 李志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626,共11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 S6.6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类型各种各样的滑坡。滑坡类型以黄土崖崩、滑、倾为主,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土质滑坡、大型土质流滑、斜坡裂缝等类型。地震滑坡主要分布在一个与临潭-宕昌断裂平... 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了M S6.6地震。地震触发了大量的、类型各种各样的滑坡。滑坡类型以黄土崖崩、滑、倾为主,还有一些深层连贯型土质滑坡、大型土质流滑、斜坡裂缝等类型。地震滑坡主要分布在一个与临潭-宕昌断裂平行的长条形区域内。该长条形区域面积约为250km2,长度约40km,最大宽度约8km。对应不同构造段落的区域内滑坡发育程度不同,反映了不同段落发震构造的特征差异。滑坡的主体分布范围与震中位置表明了构造破裂是从SEE向NWW方向发展的。最后,分析了该滑坡主体分布区中心线与临潭-宕昌断裂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相差10km的2种可能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滑坡 滑坡分类 构造分析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40
13
作者 郑文俊 闵伟 +5 位作者 何文贵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李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4-615,共12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 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 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6 6级地震 地震震害 发震构造 临潭-宕昌断裂 甘东南地区
下载PDF
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地质灾害诱发因素浅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帅 许冲 +5 位作者 陈建波 谭明 吴国栋 常想德 阿里木江 罗炬 《内陆地震》 2012年第4期365-372,共8页
介绍了2012年6月30日和静、新源交界MS6.6地震的地震地质概况,描述了引发地震地质灾害现象,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特点,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 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诱发因素
下载PDF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_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10
15
作者 冉慧敏 张志斌 赵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 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MS6.6地震节面Ⅰ的参数为:走向299°,倾角68°,滑动角164°;节面Ⅱ的参数为:走向35°,倾角75°,滑动角23°;P轴方位角166°,倾角5°,T轴方位角258°,倾角26°;矩震级Mw为6.3;矩心深度为21km。此次地震序列破裂优势方向为NWW,倾角以60°-90°为主,滑动角以±180°±30°为主;P轴方位的优势取向为近NS向,T轴优势取向为近EW向。初步分析表明,主震节面Ⅰ为发震断层,是走向为NWW、近乎直立的左旋走滑断层。此次6.6级地震震源断错性质和主压应力方向以及序列P轴优势方位与震源区周围构造应力场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地震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2016年2月11日新疆新源5.0级地震发震构造及房屋震害特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远 常想德 +2 位作者 谭明 陈建波 裴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319-324,共6页
2016年2月11日新疆新源县发生M_S5.0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Ⅵ度。综合现场调查及地震等震线分布情况,初步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对灾区乡镇的房屋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土木结构房屋未进行过抗震设计,在本次地震中破坏... 2016年2月11日新疆新源县发生M_S5.0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Ⅵ度。综合现场调查及地震等震线分布情况,初步判定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吾拉勒山南缘断裂。对灾区乡镇的房屋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土木结构房屋未进行过抗震设计,在本次地震中破坏较为严重;部分砖木结构房屋地基未按照规范施工,在震动荷载作用下出现不均匀沉降,致使房屋墙体被拉裂、倾斜。数月前灾区发生过强降雨、冻融灾害,加之多次地震灾害叠加,造成本次地震房屋破坏率高、房屋破坏程度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5.0级地震 发震构造 震害特点 房屋破坏
下载PDF
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前库尔勒地震台部分异常识别和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高丽娟 邢喜民 +1 位作者 杨绍富 苏萍 《内陆地震》 2014年第1期22-29,共8页
对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前库尔勒地震台出现的部分中短期变化进行了识别分析。水平摆震前主要表现为年变畸变异常,断层仪垂直分量位移累计量震前出现增大异常,水管仪震前的异常变化属加硅油影响所致。
关键词 库尔勒地震台 新源 和静交界Ms6 6地震 前兆异常
下载PDF
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房屋建筑和震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葛鸣 谭明 +5 位作者 常想德 阿里木江.亚力昆 陈建波 罗炬 李帅 唐丽华 《内陆地震》 2012年第4期360-364,共5页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造成灾区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遭到破坏。为了能对灾区今后恢复重建加强房屋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介绍了灾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特点,分析了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提高房...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造成灾区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遭到破坏。为了能对灾区今后恢复重建加强房屋的抗震性能提供依据,介绍了灾区房屋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特点,分析了各类房屋建筑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屋建筑 震害特征 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
下载PDF
北天山地区2011年以来两次6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琼 聂晓红 吴传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8-461,共14页
通过分析北天山地区历史强震、构造活动背景、区域应变能积累特征以及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巩留交界6.0级和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等,探讨了这两次6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 通过分析北天山地区历史强震、构造活动背景、区域应变能积累特征以及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巩留交界6.0级和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异常特征等,探讨了这两次6级地震前的地震学中短期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11年6月以来北天山地区中强以上地震处于加速活动状态,进入应变能释放阶段;尼勒克、巩留交界6.0级和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震前先呈6级地震平静而后被打破、中强地震成组活动和空间迁移、条带和空区等较明显的中期异常;震前还出现了较为相似的4级以上地震围空和5级逼近地震,且逼近地震与主震发生时间间隔均为14天,显示了较清晰的异常图像和较明显的中短期震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年尼勒克、巩留交界6 0级地震 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6 6级地震 北天山地区 中短期异常
下载PDF
新源、和静交界ML6.8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和震源机制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建明 王琼 +4 位作者 刘杰 邓菲 向元 杨文 李金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9,共12页
采用新疆区域台网记录的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研究分析了余震序列应力降的变化特征及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相关性。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计算了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震源参数... 采用新疆区域台网记录的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研究分析了余震序列应力降的变化特征及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相关性。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计算了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地震序列中不同事件在相同台站的体波零频震源谱值、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并对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组。结果表明:①在余震序列平静阶段,应力降呈平稳态势,强余震前应力降出现升高-回落变化过程;②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主震后发散,表明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主震的相关性降低;③震源机制解聚类分组结果显示,M_L6.8地震序列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轴呈近NS向,与近NS向的构造应力场结果基本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天山中段受NS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明显;④震级、震源机制演化表明,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表现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区域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对后续强余震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源、和静交界ML6.8地震序列 应力降 震源机制相关系数 体波谱振幅 聚类分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