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州东赵遗址炭化植物遗存记录的夏商时期农业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被引量:29
1
作者 杨玉璋 袁增箭 +5 位作者 张家强 程至杰 禤华丽 方方 张居中 顾万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9-130,共12页
本文通过对郑州东赵遗址2013~2014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新砦、二里头、二里岗三个不同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狗尾草属、稗属和马唐属等不同... 本文通过对郑州东赵遗址2013~2014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新砦、二里头、二里岗三个不同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小麦和大豆五种农作物以及狗尾草属、稗属和马唐属等不同种属的杂草种子等。对遗址不同阶段炭化农作物及典型田间杂草遗存的量化分析结果显示,东赵遗址自新砦期至二里岗期的农业生产始终保持着以种植粟、黍为主的特点,大豆是该遗址先民稳定的食物来源之一,而水稻在整个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很低。值得注意的是,从新砦期至二里岗期,粟、黍两种旱地作物在东赵遗址农业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先民的旱地田间管理技术也随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小麦的种植始于遗址二里头文化期,至二里岗期时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先民重要的农作物品种之一。东赵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为了解夏代早期至商代前期中原核心区域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中国国家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农业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赵遗址 浮选 新砦期:二里岗期:植物遗存 农业结构 发展过程
下载PDF
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印支期成矿事件初探——以新寨锡矿床和南秧田钨矿床为例 被引量:71
2
作者 冯佳睿 毛景文 +1 位作者 裴荣富 李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73,共17页
老君山地区是滇东南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区典型矿床精确的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的研究较少。文章选择与锡石密切共生的金云母及与钨矿共生的辉钼矿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40Ar-39Ar阶段加热和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新寨锡矿... 老君山地区是滇东南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该区典型矿床精确的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的研究较少。文章选择与锡石密切共生的金云母及与钨矿共生的辉钼矿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40Ar-39Ar阶段加热和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对新寨锡矿床中的金云母及南秧田钨矿床中的辉钼矿进行了成矿时代的研究,获得了金云母的40Ar-39Ar同位素坪年龄,为(209.5±1.1)Ma,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209.0±2.2)Ma,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209.1±3.3)~(214.1±4.3)Ma。上述测年结果提供了滇东南地区印支期成矿的信息。综合研究表明,新寨锡矿床和南秧田钨矿床形成于印支期后造山晚期或后碰撞阶段,受控于拉张-裂解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40Ar-39Ar同位素年龄 Re-Os同位素定年 新寨锡矿床 南秧田钨矿床 印支期 滇东南
下载PDF
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一期文化应比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为晚 被引量:4
3
作者 方酉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夏代早期文化,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为后羿、寒浞代夏以后的物质文化,新砦期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既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隙,也证实二里头文化第一期非为夏代文化的初始。
关键词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 新砦期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下载PDF
学风濯濯 学史昭昭——关于“新砦期”论证三题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维明 《殷都学刊》 2002年第3期25-26,共2页
学术界提出“新砦期”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过渡遗存把二里头文化和当地龙山文化联接起来 ,并以此作为探求早期夏文化和夏王朝起始年代的考古学基础。然而在有关“新砦期”最新论证中存在的诸多失误 ,降低了这一学术成果的科学性 ,其可信... 学术界提出“新砦期”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过渡遗存把二里头文化和当地龙山文化联接起来 ,并以此作为探求早期夏文化和夏王朝起始年代的考古学基础。然而在有关“新砦期”最新论证中存在的诸多失误 ,降低了这一学术成果的科学性 ,其可信程度因此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期 早期夏文化
下载PDF
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读《“新砦期”研究》一文初问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维明 《殷都学刊》 2003年第4期26-35,共10页
以“新砦期”存在为论题的《“新砦期”研究》一文 ,在引用材料、选择论据和论证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失误 ,这些失误严重地影响了其结论的可信性。
关键词 夏文化 新砦期谁
下载PDF
新砦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生业方式初探
6
作者 周午昱 孙永刚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9期34-40,共7页
新砦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850-公元前1500年,是中原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根据新砦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典型遗址中的动植物遗存数据与研究成果,分析古代先民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人类... 新砦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时间跨度为公元前1850-公元前1500年,是中原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根据新砦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典型遗址中的动植物遗存数据与研究成果,分析古代先民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人类生业经济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期 二里头文化 中原地区 动植物资源 生业经济模式
下载PDF
浅析新砦期与新砦文化
7
作者 李景山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4,共9页
新砦类遗存对于把握龙山—二里头发展脉络、深化早期夏文化认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这类遗存的认识尚显不足,甚至基础概念方面仍有多种歧见。关于这类遗存主要有“新砦期”和“新砦文化”两种称谓,这两种称谓的提出均为弥补... 新砦类遗存对于把握龙山—二里头发展脉络、深化早期夏文化认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这类遗存的认识尚显不足,甚至基础概念方面仍有多种歧见。关于这类遗存主要有“新砦期”和“新砦文化”两种称谓,这两种称谓的提出均为弥补河南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之间的断层,但两者所指代的内容并不相同,如不进行区分则无法厘清这类遗存的文化内涵。鉴此可将新砦期定义为王湾三期文化向二里头文化转变过程中所有过渡性文化遗存的总称,新砦文化定义为以新砦遗址二、三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遗存,是龙山晚期局部质变的产物。围绕两者的诸多争论,多数与夏文化研究相关,两者均为早期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期 新砦文化 新砦遗址 早期夏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新密市新砦遗址200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春青 张松林 +2 位作者 顾万发 谢肃 钱立森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5,I0001-I0005,共18页
2002年对新砦遗址进行了发掘,主体文化遗存为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遗迹主要为灰坑,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骨器等。此次发掘确认遗址各区有可能是同步发展的同一个大聚落,而非相互分离的四个小聚落。各区的多组地层关系也再次表明... 2002年对新砦遗址进行了发掘,主体文化遗存为龙山文化晚期和新砦期。遗迹主要为灰坑,遗物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骨器等。此次发掘确认遗址各区有可能是同步发展的同一个大聚落,而非相互分离的四个小聚落。各区的多组地层关系也再次表明,龙山文化晚期早于新砦期,新砦期又可分为早、晚两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新砦遗址 新砦期 聚落形态
原文传递
新砦期农业经济研究--花地嘴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唐丽雅 顾万发 +2 位作者 高博 吴倩 温睿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5-95,共11页
新砦期是龙山向二里头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目前有关新砦期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如新密新砦和郑州东赵遗址的植物遗存研究成果业已公开发表。本文以介绍花地嘴遗址浮选结果为切入点,结合新砦和东赵遗址的研究成... 新砦期是龙山向二里头时代转变的过渡时期。目前有关新砦期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如新密新砦和郑州东赵遗址的植物遗存研究成果业已公开发表。本文以介绍花地嘴遗址浮选结果为切入点,结合新砦和东赵遗址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中原腹地郑州地区新砦期的农业经济特点。这对观察过渡时期中原腹地农业经济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期 郑州地区 花地嘴遗址 浮选 炭化植物遗存
原文传递
新砦期的确认及其意义 被引量:31
10
作者 赵青春 《中原文物》 2002年第1期21-23,27,共4页
对新砦遗址的重新发掘,发现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遗存和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存的三叠层,确认了新砦期的存在,再次证明二里头文化是在当地龙山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新砦期即使不是最早的夏文化,也是探索早期夏文化的新支点。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发掘 龙山文化 遗存 遗址 发现 存在 支点 确认
原文传递
新砦聚落考古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新砦遗址发掘30周年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春青 张松林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5,共6页
经过30年来的发掘和研究,新砦遗址在文化谱系研究、聚落形态研究、多学科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不会是夏文化的上限,新砦期也不会是最早的夏文化。如果要追寻早期夏文化就必须到比新砦二期文化更早的龙山时代... 经过30年来的发掘和研究,新砦遗址在文化谱系研究、聚落形态研究、多学科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不会是夏文化的上限,新砦期也不会是最早的夏文化。如果要追寻早期夏文化就必须到比新砦二期文化更早的龙山时代遗存中去寻找。在新砦遗址找到了城墙、护城河、内壕、外壕以及大型建筑。新砦遗址所在的溱洧流域自旧石器时代已经有人类居住,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出现较发达的农业,仰韶文化前期,聚落得到较快的发展,仰韶文化后期,聚落分化明显加剧,到了龙山时代开始出现城址,至新砦二期终于出现了都邑性质的原始城堡,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心聚落似乎迁往它处,至东周时期再度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 聚落形态 二里头文化 新砦期 夏文化
原文传递
“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4
12
作者 方燕明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38,共6页
2008年7月18~20日,由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回顾了学术界几十年来探索早期夏文化的历程,总结了早期夏文化研究... 2008年7月18~20日,由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早期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回顾了学术界几十年来探索早期夏文化的历程,总结了早期夏文化研究所获得的阶段性成果,讨论了学术界目前关心的早期夏文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指明了早期夏文化研究的方向。这次会议在夏文化研究历史中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夏文化 会议纪要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 新砦期
原文传递
浅议新砦残器盖纹饰的复原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青 《中原文物》 2002年第1期24-27,共4页
本文对新砦遗址出土的残器盖纹饰的复原,其结果与台北故宫所藏鹰纹圭上的高羽冠神像非常相似。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探讨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乃至商周青铜器较常见的“高羽冠饕餮纹” 的渊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关键词 纹饰 二里头文化 饕餮纹 出土 商周青铜器 浅议 遗址 复原 渊源 学术价值
原文传递
王湾三期文化的南渐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30
14
作者 靳松安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8,共8页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主要分布于豫中和豫西东部地区,晚期分布地域明显向南扩张,可分为王湾、煤山、杨庄二期和乱石滩四个地方类型,后两个类型系王湾三期文化取代分布于豫南、豫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后形成的,是"禹征三苗"...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主要分布于豫中和豫西东部地区,晚期分布地域明显向南扩张,可分为王湾、煤山、杨庄二期和乱石滩四个地方类型,后两个类型系王湾三期文化取代分布于豫南、豫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后形成的,是"禹征三苗"的考古学反映。二里头文化一期集中分布于嵩山周围一带,二期始进抵驻马店-南阳一线。所谓"新砦期"早段实属王湾三期文化最晚阶段的遗存,晚段应属二里头文化一期偏早阶段的遗存,二里头文化一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夏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湾三期文化 “禹征三苗” 二里头文化 “新砦期”遗存 早期夏文化
原文传递
也谈新砦陶器盖上的兽面纹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丽娜 《中原文物》 2002年第3期28-31,61,共5页
本文通过对新砦二期陶器盖兽面纹的分析 ,认为该兽面纹应为具有传统中原文化特征的龙纹 。
关键词 陶器 龙纹 东夷文化 中原文化 色彩 传统
原文传递
河南新乡鲁堡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文胜(领队) 吴伟华(发掘) +6 位作者 张举东(发掘、照相) 李坤鹏(发掘) 聂凡(执笔) 刘丽(绘图) 孙蕾(人骨鉴定) 耿超(执笔) 张志鹏(执笔)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0,2,共17页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配套工程的建设,2013年4月至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新乡鲁堡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清理墓葬59座。本文对此次发掘的龙山文化末期及战国墓葬进行介绍。
关键词 新乡 鲁堡墓地 龙山文化末期 新砦期 战国
原文传递
Extreme flood events and climate change around 3500 aBP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被引量:5
17
作者 XIA Zhengkai1, WANG Zanhong1 & ZHAO Qingchun2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Archae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01,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7期599-606,共8页
The Xinzhai Period (35503400 aBP) belongs to Late Neolithic Culture, which bridges the Longshan Culture and the Xia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By study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ancient human beings at... The Xinzhai Period (35503400 aBP) belongs to Late Neolithic Culture, which bridges the Longshan Culture and the Xia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By study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ancient human beings at the Xinzhai site, Henan Provinc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iscovery of extreme floods which threatened and destroy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ancient human beings during the Xinzhai Period. Pollen analysis and carbon-oxygen isotope measurement suggest that the climate was warm and wet during the Xinzhai Period, in contrast to the warm and arid climate during th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The frequent flood events were the response of abrupt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Xinzhai Period.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not only help better understand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around 3500 aBP, 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to th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for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xinzhai period EXTREME FLOOD events CLIMATE background.
原文传递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与夏文化初始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李维明 《中原文物》 2002年第1期33-42,共10页
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王湾三期文化,并可进一步区分为早晚两段和划分类型。新砦期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一期早段,称为二里头文化一期新紫型。二里头文化一期是夏文化早期遗存。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遗存 夏文化 来源 区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