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atigraphy and Zircon Provenance of a Late Paleoproterozoic Terrestrial Sequence underlying the Xiong'er Volcanics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
1
作者 SUN Fengbo ZHENG Deshun +1 位作者 ZUO Pengfei LIU Weiq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502-1515,共14页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Dagushi Formation comprises a fluvial-lacustrine succession and represents the initial fill of the Xiong'er Basin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Employing integrated outcrop surveys a...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Dagushi Formation comprises a fluvial-lacustrine succession and represents the initial fill of the Xiong'er Basin in the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Employing integrated outcrop surveys and detrital zircon UPb-Hf dating,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rovenance and depositional setting of the Dagushi Formation.Five major depositional facies,including braided channel,distributary channel,subaqueous stream/mouth bar,pro-delta and shallow lake,were identified,based on lithofacies and associations.They were interpreted as representing a braided river deltalacustrine system.The ages of the last metamorphic event of the basement,covering volcanics and the youngest zircon together constrain a depositional age of ca.1.79 Ga for the Dagushi Formation.Zircon age distributions reveal a provenance change from ca.2.7–2.5 Ga rocks in the lower part,to ca.2.3–1.9 Ga sources in the middle-upper part of the Dagushi Formation.Considering the vertical sedimentology,this provenance change could be induced by the rising water-level caused by a tectonic subsidence.The ca.2.7–2.5 Ga zircons are suggested to be locally sourced from the late Neoarchean–Pal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basement.The northeast Zhongtiao Mts area(current co-ordinates)is supposed to have appeared as a paleo-uplift and served as a source area for the Paleoproterozoic grains.The Dagushi Formation records an early‘underfilled'stage of the Xiong'er Rif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Paleoproterozoic Dagushi Formation SEDIMENTOLOGY zircon geochronology PROVENANCE xiong'er Rift
下载PDF
太岳山17.9亿年英安斑岩的发现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南部裂谷系成因的约束
2
作者 范昱宏 祝禧艳 +4 位作者 段庆松 马建锋 贾朝媛 刘书琪 赵太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7-1342,共16页
熊耳群火山岩系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主体喷发时限是1.75~1.80Ga。作为华北克拉通早期板块构造调整阶段的首次大规模岩浆活动,该火山-侵入岩系的形成时限、时空分布规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尚有争议,制约了对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 熊耳群火山岩系主要分布于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主体喷发时限是1.75~1.80Ga。作为华北克拉通早期板块构造调整阶段的首次大规模岩浆活动,该火山-侵入岩系的形成时限、时空分布规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尚有争议,制约了对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构造演化的进一步认识。本次研究在华北中部太岳山地区识别出中元古代英安斑岩,与古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围岩呈侵入关系,无明显变质变形。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表明,该英安斑岩形成于1.79Ga,属于熊耳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样品中约90%的锆石显示出~1.92Ga和~2.16Ga两期年龄峰值,推测其为围岩的捕获锆石。英安斑岩SiO_(2)含量为65.12%~66.11%,A/CNK=0.91~1.05,全碱(K_(2)O+Na_(2)O)含量为6.85%~7.28%,Na_(2)O/K_(2)O=0.48~0.54,属于钾玄岩系列。样品稀土元素含量较高,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富集Rb、Ba、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与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熊耳期英安-流纹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完全一致,指示板内伸展环境。太岳山熊耳期英安斑岩的发现,贯通了中条山地区的熊耳群火山岩系、吕梁地区汉高山群和小两岭火山岩系,完善了熊耳三叉裂谷系北支的空间分布范围,是华北克拉通中部地区开启中元古代裂陷作用演化的重要岩浆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安斑岩 熊耳火山-侵入岩系 三叉裂谷 太岳山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ormer Xiong'er Volcanic Belt o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1
3
作者 Guanxu CHEN Jinhai LUO +3 位作者 Huan XU Jia YOU Yifei LI Zichen CHE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91-208,共18页
The rock association of low-grade metasedimentary rocks and greenschists located within the Meso- Cenozoic Liupanshan Fault system o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is regarded as part of the P... The rock association of low-grade metasedimentary rocks and greenschists located within the Meso- Cenozoic Liupanshan Fault system o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is regarded as part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Xiong'er Group.These low- grade rocks are separated by normal faults,with the greenschist located in the hanging wails.Zircon LA-ICP- MS U-Pb ages of the greenschists range from 2455 to 423 Ma,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not Paleoproterozoic in age. The protolith ages (206-194 Ma)of the greenschists were determined by LA-ICP-MS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two siltstone inteflayers.The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greenschists reveal that their protolith was continental tholeiitic basalt that formed in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such as a continental rift.Thu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rotolith of the greenschists was a mafic volcanic rock of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age and was metamorphosed during the Jurassic due to tectonism within the Liupanshan tectonic belt.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enschists should be reclassified and removed from the Xiong'er Group,and explains why they differ so much from those of typical Xiong'er Group successions in other areas.The formation of the mafic volcanic rocks under conditions of continental rifting differs from that of coeval granitic rocks in the western Qinling Orogen,where the extension occurred during a post-collisional stage in the Late Triassic,which further suggests that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CC became an extensional setting after the Late Trias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CC PALEOPROTEROZOIC xiong'er Group GREENSCHIST DETRITAL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原文传递
华北陆块南缘熊耳群形成时代讨论 被引量:80
4
作者 赵太平 周美夫 +2 位作者 金成伟 关鸿 李惠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6-334,共9页
分布于豫、晋、陕 3省的熊耳群火山岩系不整合覆盖于太古界及下元古界结晶基底之上 ,其上被汝阳群、官道口群等陆源碎屑岩 碳酸盐岩地层不整合覆盖。已有的各种熊耳群年龄资料为 1 40~ 1 85Ga,故常认为其形成标志着中元古代的开始 ,... 分布于豫、晋、陕 3省的熊耳群火山岩系不整合覆盖于太古界及下元古界结晶基底之上 ,其上被汝阳群、官道口群等陆源碎屑岩 碳酸盐岩地层不整合覆盖。已有的各种熊耳群年龄资料为 1 40~ 1 85Ga,故常认为其形成标志着中元古代的开始 ,并将它与蓟县剖面的长城系对比。豫西熊耳山地区马家河组顶部的流纹斑岩和侵入于鸡蛋坪组的辉石闪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 Pb和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 (LP ICPMS)年龄表明 :熊耳群形成于古元古代1 75~ 1 95Ga ,早于长城系 ;火山喷发开始于 1 95Ga± ,中心可能在豫西的熊耳山或崤山地区 ,形成豫西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地区的许山组和鸡蛋坪组 ;大约在 1 85Ga± ,火山活动可能以崤山地区为中心呈三叉裂谷系分别向西、东和北 3个方向发展 ,形成覆盖全区的马家河组 ;末期 (1 75Ga± )可能仅在豫西地区形成次火山 侵入岩———辉石闪长岩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 熊耳群 火山岩 形成时代 LP-ICPMS 铀-铅法年龄测试
下载PDF
熊耳群火山岩系金银多金属矿床热水成矿作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汉成 肖荣阁 +3 位作者 安国英 张龙 侯万荣 费虹彩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00-405,共6页
在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系地层内部,已发现金、银多金属矿床多处,但对其成因机制的解释,不同学者往往存在不同认识。笔者通过对已知矿床产出地质特征、成矿热水流体特征和来源以及矿化、蚀变围岩系统研究后提出熊耳期后火山热液是... 在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系地层内部,已发现金、银多金属矿床多处,但对其成因机制的解释,不同学者往往存在不同认识。笔者通过对已知矿床产出地质特征、成矿热水流体特征和来源以及矿化、蚀变围岩系统研究后提出熊耳期后火山热液是控制金、银多金属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成矿作用以热水流体的沉积、充填作用为主,主成矿期应为熊耳群火山活动后期等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耳群 火山岩系 裂谷 热水流体 成矿作用
下载PDF
豫西崤山早元古代中酸性侵入岩锆石/斜锆石U-Pb测年及其对熊耳火山岩系时限的约束 被引量:37
6
作者 崔敏利 张宝林 +4 位作者 彭澎 张连昌 沈晓丽 郭志华 黄雪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41-1549,共9页
熊耳火山岩系是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晚期重要的岩浆记录,其火山作用时限的厘定对于揭示华北该时期的构造格局与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对侵入到熊耳火山岩系顶层马家河组的石英闪长岩体中的斜锆石与锆石和花岗斑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高精度SI... 熊耳火山岩系是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晚期重要的岩浆记录,其火山作用时限的厘定对于揭示华北该时期的构造格局与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对侵入到熊耳火山岩系顶层马家河组的石英闪长岩体中的斜锆石与锆石和花岗斑岩体中的锆石进行了高精度SIMSU-Pb定年。三个样品共58个测点,石英闪长岩体中的斜锆石207Pb/206Pb平均年龄为1789±4Ma,锆石207Pb/206Pb平均年龄1778±12Ma,花岗斑岩体中的锆石207Pb/206Pb平均年龄为1786±8Ma。这些年龄数据表明石英闪长岩体从生成到侵位是一个短暂而连续的过程,这一岩体与花岗斑岩岩体基本同期。同时,由于这两个岩体侵入到了熊耳火山岩系最顶部的马家河组,因此可以限定熊耳火山岩系的上限。结合前人的年代学数据,我们提出熊耳火山岩系的岩浆作用时限在1770~1800Ma之间,峰期为1780Ma。这一研究结果从年代学上支持熊耳火山岩系形成于快速拉张的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早元古代 熊耳火山岩系 SIMS年代学 裂谷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部熊耳群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64
7
作者 金成伟 翟明国 +2 位作者 夏斌 周美夫 赵太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9,共14页
分布于华北陆块南部的熊耳群火山岩由玄武质到流纹质火山岩组成,并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次为英安-流纹岩,SiO2=62%±的岩石较少,显示双峰特点。中基性熔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是辉石和斜长石,没有角闪石和黑云母,表明熊耳群火山岩... 分布于华北陆块南部的熊耳群火山岩由玄武质到流纹质火山岩组成,并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次为英安-流纹岩,SiO2=62%±的岩石较少,显示双峰特点。中基性熔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是辉石和斜长石,没有角闪石和黑云母,表明熊耳群火山岩形成于相对无水的环境。岩石地球化学上的显著特点是,富K2O、FeO,低Al2O3、MgO、CaO;富含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Rb、Ba)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表现出岛弧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亲合性。文中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表明,熊耳群火山岩具有岛弧型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其地幔源区遭受俯冲带组分的改造,而岩浆在上升到地表的过程中混染地壳物质是次要的。基于熊耳群及下伏结晶基底的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熊耳群形成于夭折的三叉裂谷环境,推断俯冲带组分的改造和富集事件发生在华北陆块南部古元古代大陆壳的形成和 拼贴过程中,由于洋壳和地壳物质再循环到上地幔中,使陆下岩石圈地幔源区富集LILE、LREE并亏损HFSE。熊耳期岩浆作用正是源于这样的保留有早期俯冲带组分改造特征的陆下岩石圈富集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化学特征 地幔源区混染 元古宙 熊耳群 华北陆块
下载PDF
河南祁雨沟金成矿系统辉钼矿Re-Os年龄和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57
8
作者 姚军明 赵太平 +4 位作者 李晶 孙亚莉 原振雷 陈伟 韩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4-384,共11页
河南祁雨沟金矿位于秦岭造山带最北部,属典型的角砾岩筒型成矿系统。矿区16号角砾岩筒下伏斑岩体锆石的ε_(Hf)(t)值为-10.50~-14.43,Hf模式年龄为2.57~2.93Ga,表明花岗斑岩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 河南祁雨沟金矿位于秦岭造山带最北部,属典型的角砾岩筒型成矿系统。矿区16号角砾岩筒下伏斑岩体锆石的ε_(Hf)(t)值为-10.50~-14.43,Hf模式年龄为2.57~2.93Ga,表明花岗斑岩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的部分熔融。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34.1±2.3Ma,与7号角砾岩筒中的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135.6±5.6Ma一致。这些年龄数据与熊耳山地区燕山期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基本相同,共同指示其形成于地壳缩短增厚之后的伸展减薄过程。熊耳地体的地壳缩短增厚缘于同碰撞时期沿马超营断裂带的A型俯冲作用,而A型俯冲导致了包括祁雨沟金矿系统、燕山期花岗岩类和脉状造山型矿床在内的熊耳矿集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 ICPMS U-PB年龄 HF同位素 辉钼矿RE-OS年龄 祁雨沟金矿 熊耳地体
下载PDF
化探技术之成矿指示元素组合研究——以豫西牛头沟金矿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佟依坤 龚庆杰 +3 位作者 韩东昱 刘宁强 徐增裕 于文龙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2-724,共13页
确定成矿指示元素组合是建立典型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的关键步骤。豫西牛头沟金矿床是熊耳山地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区矿体及蚀变带在地表出露,并严格受NW向断裂控制,属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本文利用原生晕基岩和区域水系沉... 确定成矿指示元素组合是建立典型矿床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的关键步骤。豫西牛头沟金矿床是熊耳山地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金矿床之一,矿区矿体及蚀变带在地表出露,并严格受NW向断裂控制,属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本文利用原生晕基岩和区域水系沉积物的化探数据分析,确定成(或找)矿指示元素组合,并提出利用中国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中位值来确定指示元素的异常下限。基于矿区原生晕基岩元素含量分析,牛头沟金矿成矿指示元素组合为Au、W、Mo、Bi、Cu、Pb、Zn、Cd、Ag、As、Sb、Hg、Co、Y、F,总计15项;根据矿区1∶5万水系沉积物化探普查得到的元素异常特征,该区找矿指示元素组合也为上述15项元素;而根据1∶20万区域化探元素异常特征,牛头沟金矿区找矿指示元素组合为Au、W、Mo、Bi、Pb、Zn、Cd、Ag、F、Co、Y,共11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探方法技术 指示元素组合 熊耳山 牛头沟金矿 异常下限
下载PDF
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系中的杏仁体——热水成矿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汉成 肖荣阁 +3 位作者 安国英 张龙 侯万荣 高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6-363,共8页
在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的矿化部位,普遍存在着特征明显的杏仁体,有的杏仁体甚至构成了矿化体,前人对此研究很少。对杏仁体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充填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论述了杏仁体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矿热水流体和成矿作用的关... 在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的矿化部位,普遍存在着特征明显的杏仁体,有的杏仁体甚至构成了矿化体,前人对此研究很少。对杏仁体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充填矿物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论述了杏仁体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矿热水流体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指出杏仁体是在华北板块南缘熊耳群火山岩内进行找矿勘查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南缘 熊耳群火山岩 杏仁体 热水流体 充填作用 交代作用
下载PDF
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成矿的几点新认识 被引量:4
11
作者 燕长海 李肖龙 +4 位作者 韩江伟 冯燕涛 马振波 郭波 宋要武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共12页
以往多认为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性的马超营断裂及其NE向、NW向次级断裂,尤其是NE向次级断裂,往往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熊耳山矿集区的金多金属矿找矿取得了很大成果。近年来,虽然熊耳山矿集... 以往多认为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区域性的马超营断裂及其NE向、NW向次级断裂,尤其是NE向次级断裂,往往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熊耳山矿集区的金多金属矿找矿取得了很大成果。近年来,虽然熊耳山矿集区新发现了槐树坪、石窑沟等金、钼矿床,但整体找矿进展并不大,成矿认识方面也没有较大的突破。通过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在熊耳山矿集区内金多金属成矿与找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总结如下:(1)熊耳群与太华岩群之间的不整合面是熊耳山矿集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主控构造,控制着区内金多金属矿田(床)的空间展布;(2)熊耳期古火山活动对区内金多金属成矿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鸡蛋坪组火山岩地层内的矿床(点)均赋存于不同级别的古火山构造内,应为火山岩型金矿;(3)含钾长石石英脉型钼矿的形成可能也与熊耳期火山活动有关;(4)熊耳山矿集区内广泛存在的"硅帽"或"硅化带"对深部成矿有指示意义,建议对其开展深入的矿物学、岩石学和成矿学研究,以取得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下一步的找矿勘探应该主要围绕这两个控矿构造进行。矿集区内发育大量的硅化带或硅帽,可能是碱交代成矿作用在浅部的表现,指示了深部存在巨大的碱交代体,应该作为下一步找矿勘探的指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找矿 不整合面 古火山构造 火山岩型金矿 硅帽 矿集区 熊耳山
下载PDF
成矿流体压力场的数值模拟及其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以河南熊耳山地穹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群周 彭省临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38-242,共5页
文章探讨了成矿流体压力场的数学模型和其作为成矿预测依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并以壳体成矿学理论为指导 ,总结了熊耳山地穹大地构造、金成矿演化、分布规律和制约因素 ,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流体压力场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在结合地质、地... 文章探讨了成矿流体压力场的数学模型和其作为成矿预测依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并以壳体成矿学理论为指导 ,总结了熊耳山地穹大地构造、金成矿演化、分布规律和制约因素 ,对研究区进行了成矿流体压力场的计算机数值模拟 ,在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压力场 数值模拟 成矿预测 金矿床 熊耳山 河南 找矿方向
下载PDF
华北陆块南缘熊耳期次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13
作者 庞振山 燕建设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4年第4期234-238,共5页
熊耳期次火山岩广泛分布于熊耳群火山岩及接近熊耳群底部的基底变质岩系中 ,活动时间贯穿整个熊耳期 ,以早期和晚期最为发育。次火山岩与围岩呈侵入接触 ,主要以岩脉 (墙 )、岩带、岩株、岩床等形态产出。岩石类型多样 ,包括超浅成 -浅... 熊耳期次火山岩广泛分布于熊耳群火山岩及接近熊耳群底部的基底变质岩系中 ,活动时间贯穿整个熊耳期 ,以早期和晚期最为发育。次火山岩与围岩呈侵入接触 ,主要以岩脉 (墙 )、岩带、岩株、岩床等形态产出。岩石类型多样 ,包括超浅成 -浅成的基性、中性、酸性岩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次火山岩富FeO 、K2 O而贫CaO、MgO、Al2 O3 ,为钾质岩系 ,具岛弧型火山岩的地球化学 ,不同岩性的次火山岩是由同源岩浆结晶分异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耳期 次火山岩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华北陆块南缘
下载PDF
熊耳群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探讨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子敏 范光 张邻素 《铀矿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47-352,共6页
熊耳群中基-中酸性火山岩系是熊耳山区最为重要的产金层,其形成时代大致相当于华北地区的长城系,为华北地台南缘结晶基底之上的第一套盖层沉积。多年来,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南缘构造框架颇有争议。本文从熊耳群火山岩系的分布形态... 熊耳群中基-中酸性火山岩系是熊耳山区最为重要的产金层,其形成时代大致相当于华北地区的长城系,为华北地台南缘结晶基底之上的第一套盖层沉积。多年来,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南缘构造框架颇有争议。本文从熊耳群火山岩系的分布形态、与基底的接触关系、常量、微量元素特征、稀土之素特征诸方面证实了熊耳群火山岩系为典型大陆裂谷喷发的产物,并非陆缘火山岛弧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耳群 大陆裂谷 火山岩 构造环境
下载PDF
马超营断裂带及其北侧熊耳群火山岩的变质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红樱 胡受奚 +1 位作者 郭坤一 贺菊瑞 《火山地质与矿产》 2000年第4期275-285,共11页
本文论述了熊耳山南坡的马超营断裂带及其北侧熊耳群火山岩的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热液变质作用的特点。火山岩的变质作用及其强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均匀性 ,一般在断裂带内发育且强度大 ,断裂带北侧变质程度低、强度小 ;马... 本文论述了熊耳山南坡的马超营断裂带及其北侧熊耳群火山岩的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和热液变质作用的特点。火山岩的变质作用及其强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均匀性 ,一般在断裂带内发育且强度大 ,断裂带北侧变质程度低、强度小 ;马超营断裂带对区内熊耳群火山岩的变质作用特征起着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变质作用具有多次叠加、改造的特征 ,一般区域变质作用较早较普遍 ,动力变质和热液变质作用偏晚和较局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 熊耳群火山岩 马超营断裂带 动力变质
下载PDF
熊耳群碲化物型金矿硫铅同位素及其成矿作用探讨 被引量:7
16
作者 丁士应 任富根 +3 位作者 李增慧 赵加农 高亚东 王振宇 《河南地质》 1995年第4期241-247,共7页
熊耳群火山岩中产出各种类型的金矿床,碲化物型(构造蚀变岩型)是金矿主要类型,该类型余矿以出现大量碲化物或富碲、硒为特征.硫化物δ ̄(34)S以较大的负值为特征,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及与国内外行关矿床对比,认为该碲化物型金... 熊耳群火山岩中产出各种类型的金矿床,碲化物型(构造蚀变岩型)是金矿主要类型,该类型余矿以出现大量碲化物或富碲、硒为特征.硫化物δ ̄(34)S以较大的负值为特征,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及与国内外行关矿床对比,认为该碲化物型金矿δ ̄(34)S负值的主要原因是地表水的渗透参与导致成矿热液物理化学条件改变,fo_2升高、pH值降低,从而引起硫同位素强烈分馏形成的。有关铅同位素组成具深源壳幔混合(染)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熊耳群富钾火山岩系。该类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为上升岩浆与下渗地表水共同作用形成浅成热液系统,在剪切带内氧化环境下液体的稀释和冷却是金沉淀的主要原因。其成因类型应属浅成低温热液富碲化物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硫同位素 铅同位素 碲化物型 成矿作用
下载PDF
熊耳裂陷槽云梦山组LA-ICP-MS碎屑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耿军阳 刘丽萍 +3 位作者 罗顺社 张严 吕奇奇 王铜山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71,I0005,共10页
熊耳裂陷槽是华北克拉通开展中—新元古界地质研究的焦点。利用LA-ICP-MS方法,对河南新安黛眉山地区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得到80颗锆石的谐和—近谐和年龄。结果表明:云梦山组锆石年龄分布于1700~... 熊耳裂陷槽是华北克拉通开展中—新元古界地质研究的焦点。利用LA-ICP-MS方法,对河南新安黛眉山地区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进行碎屑岩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得到80颗锆石的谐和—近谐和年龄。结果表明:云梦山组锆石年龄分布于1700~2724 Ma,最年轻的碎屑岩锆石年龄为(1700±55)Ma,主峰值年龄为2083 Ma,次峰值年龄为1771、2512 Ma;云梦山组的时代下限约为1700 Ma;物源主要来自中元古代早期或古元古代的岩石,其中来自2.40~1.95 Ga的物源较多;云梦山组样品的碎屑岩锆石年龄峰值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事件具有较好的响应关系,分别对应华北克拉通盆地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地质事件。该结果为研究区的地层对比和年代地层格架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U-Pb测年 碎屑岩 云梦山组 长城系 熊耳裂陷槽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的临界超临界流体 被引量:16
18
作者 卢欣祥 董有 +2 位作者 尉向东 于在平 叶安旺 《黄金地质》 2002年第3期1-6,共6页
临界 超临界流体对金属矿床 ,特别是对金矿成矿具有重要作用。对流体包裹体的特征研究表明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及爆破角砾岩型 3种主要类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临界 超临界流体 ,随着成矿作用由深到浅 ,由高温... 临界 超临界流体对金属矿床 ,特别是对金矿成矿具有重要作用。对流体包裹体的特征研究表明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及爆破角砾岩型 3种主要类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临界 超临界流体 ,随着成矿作用由深到浅 ,由高温、高压到低温、低压的演化 ,临界 超临界流体也逐步演化成中低温非超临界流体 ,从而使现有的测试结果表明 ,目前只有少部分为超临界包裹体 ,大部分为非超临界包裹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地幔流体 临界-超临界流体 包裹体 成矿作用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
下载PDF
Geology and D-O-C Isotope Systematics of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Hena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Ore Genesis 被引量:44
19
作者 CHENYanjing FrancoPIRAJNO SUIYing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06-119,共14页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 which is sited along NE-trending faults within the high-grad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Xiong’er terrane, is part of an important Mesozoic orogenic-type Ag-Pb and Au belt recently disc...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 which is sited along NE-trending faults within the high-grad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Xiong’er terrane, is part of an important Mesozoic orogenic-type Ag-Pb and Au belt recently discovered. Ore formation includes three stages: Early (E), Middle (M) and Late (L), which include quartz-pyrite (E), polymetallic sulfides (M) and carbonates (L), respectively. The E-stage fluids are characterized by δD=-90‰, and δ 18 O=9‰ at 373°C, and are deeply sourced; the L-stage fluids, with δD=-70‰, and δ 18 O=-2‰, are shallow-sourced meteoric water; whereas the M-stage fluids, with δD=-109‰, and δ 18 O=2‰, are a mix of deep-sourced and shallow-sourced fluids. Comparisons of the D-O-C isotopic systematics of the E- stage ore-forming fluids with the fluids derived from Mesozoic granites,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basement and Paleo-Mesoproterozoic Xiong’er Group, show that these units cannot generate fluids with the measured isotopic composition (highδ 18 O and δ 13 C ratios and lowδD ratios) characteristic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This suggests that the E-stage ore-forming fluids originated from metamorphic devolatilization of a carbonate-shale-chert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locally rich in organic matter, which could correspond to the Meso-Neoproterozoic Guandaokou and Luanchuan Groups, rather than to geologic units in the Xiong’er terrane, the lower crust and the mantle. This supports the view that the rocks of the Guandaokou and Luanchuan Groups south of the Machaoying fault might be the favorable sources. A tectonic model that combines collisional orogeny, metallogeny and hydrothermal fluid flow is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 During the Mesozo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South and 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s, a crustal slab containing a 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consisting of carbonate-shale-chert, locally rich in organic matter (carbonaceous shale) was thrust northwards beneath the Xiong’er terrane along the Machaoying fault. Metamorphic devolatilization of this underthrust slab provided the ore-forming fluids to develop the Au-Ag-(Pb-Zn) ore belt, which includes the Tieluping silver depos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运动 银矿 稳定同位素勘探 秦岭山脉
下载PDF
熊耳山地区斑岩型金、钼矿床及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异常元素组合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庞运超 《西部资源》 2014年第3期170-175,共6页
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研究是地球化学找矿勘查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为地球化学异常的地质解释提供依据。作为地球化学勘查手段,通过各异常元素组合研究,用来区分地质体矿与非矿致异常反应,为地质勘查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解释成矿地质背景... 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研究是地球化学找矿勘查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为地球化学异常的地质解释提供依据。作为地球化学勘查手段,通过各异常元素组合研究,用来区分地质体矿与非矿致异常反应,为地质勘查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解释成矿地质背景,建立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以期为该类型金、钼矿床的勘查找矿解释评价起到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耳群地区 异常元素组合 异常 斑岩型 构造蚀变岩型 因子分析 解释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