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iong Shili on the Nature, the Mind and the Origin of Badness as Evidenced in MingXin Pian明心篇( Explaining the Mind)
1
作者 John Makeham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2018年第1期4-22,共19页
The question of the origin of badness is a core problematic in New Confucian philosopher Xiong Shili's 熊十力 (1885-1968) Ming Xin Pian 明心篇 (Explaining the Mind; 1959), a work representative of his thought to... The question of the origin of badness is a core problematic in New Confucian philosopher Xiong Shili's 熊十力 (1885-1968) Ming Xin Pian 明心篇 (Explaining the Mind; 1959), a work representative of his thought towards the end of his life. In this essay, I examine how Xiong uses the concepts of the nature (xing 性) and the mind (xin 心)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moral badness. Xiong asserts that the Buddhists never concerned themselves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origin of ignorance and delusion, afflictions that in turn lead to suffering and wrongdoing. Xiong sets out to redress what he claims the Buddhists had failed to do. I argue that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both Xiong Shili's and Zhu Xi's (1130-1200)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this problem are isomorphic. The isomorphism is significant because it suggests that Xiong consciously drew on Zhu Xi and/or the Buddhist models that Zhu in turn drew on. I provide evidence to show that even as late as 1959, and despite his increasingly entrenched criticisms of Buddhism, Xiong continued to draw on key concepts and models drawn from Buddhist philosophy of mi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d (xin) nature (xing) xiong shili ISOMORPHISM BUDDHISM badness
原文传递
熊十力《大学》诠释思想新探
2
作者 刘莉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2,共8页
熊十力从“本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用不二”等思想出发,对《大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发明经典中的精神与智慧。他的《大学》诠释有着融贯的整体性,无论三纲领还是八条目,都是在阐明“天德王道”。“天德王道”的概念与“内... 熊十力从“本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体用不二”等思想出发,对《大学》进行了新的诠释,以发明经典中的精神与智慧。他的《大学》诠释有着融贯的整体性,无论三纲领还是八条目,都是在阐明“天德王道”。“天德王道”的概念与“内圣外王”相比,更突出了一体性,而减弱了内外之别。熊十力对《大学》的思想进行了三重拓展:第一,道德不是强加的规范,而是自发的良知,这一良知又是“天德”,是本体的自性,它不仅包含万善,而且是动态变化、生生不已的;第二,良知不仅仅是道德,科学精神、理性和知识都是良知的必要组成部分,正确地量度事物才能使良知呈现自身、实现其作用;第三,实现王道的主体由君、官、士拓展到所有人,人人均应发挥自身的生命精神,健动奋进,止于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熊十力 本心 天德 王道
下载PDF
现代儒家文化的传统与创变——以熊十力本体论为视角
3
作者 曾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5-33,共9页
现代新儒家自兴起以来,一直以应对现代化困境和复兴中华文化传统为己任。这种复兴与应对,会通中西,融贯今古。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分,以熊十力为例,借剖析其哲学特色,可以探析中西文化的异趣。熊十力发挥了《周易》... 现代新儒家自兴起以来,一直以应对现代化困境和复兴中华文化传统为己任。这种复兴与应对,会通中西,融贯今古。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分,以熊十力为例,借剖析其哲学特色,可以探析中西文化的异趣。熊十力发挥了《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精神,对比柏格森看待“生命冲动”的解读,在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别开生面。现代新儒家立足中西文化交流,以彼此之优长互补彼此之偏,救时代之弊。熊十力哲学以儒学生命之“本”融贯了现代性的要求,从而实现儒家精神的返本开新,成为儒家文化现代化尝试的开篇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本体论 中西文化 新儒家 柏格森
下载PDF
熊十力《乾坤衍》易学哲学的理论创新
4
作者 李振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0-97,共8页
《乾坤衍》是熊十力晚年代表作之一,自称衰年定论。《乾坤衍》逻辑框架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名《辨伪》,其逻辑重心在“破”,体现了熊十力不囿经学传统而重新塑造孔子、返本开新的学术立场。第二部分名《广义》,其逻辑重心在“立”,即以... 《乾坤衍》是熊十力晚年代表作之一,自称衰年定论。《乾坤衍》逻辑框架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名《辨伪》,其逻辑重心在“破”,体现了熊十力不囿经学传统而重新塑造孔子、返本开新的学术立场。第二部分名《广义》,其逻辑重心在“立”,即以《周易》统摄《五经》,批判小康礼教,阐扬内圣外王;通过推衍、扩充《周易》乾彖、坤彖二传思想底蕴,革新易学诠释体例,拓展新易学哲学研究向度;以《大易》体用不二、心物圆融的生机整体论破唯心唯物说,实现易学哲学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乾坤衍》 易学哲学 生机整体论
下载PDF
追忆萧萐父先生,重访“早期启蒙说”
5
作者 高瑞泉 Zhu Yihua(译) 《孔学堂》 2023年第4期6-13,107-115,共17页
萧萐父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史大家,20世纪80年代积极从事和推动易学、王夫之、熊十力研究,有开风气引潮流之功。最能在思想史上留踪并令他可以跻身于思想家行列的,则是其“早期启蒙说”。他的宗旨是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契合点,寻找... 萧萐父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史大家,20世纪80年代积极从事和推动易学、王夫之、熊十力研究,有开风气引潮流之功。最能在思想史上留踪并令他可以跻身于思想家行列的,则是其“早期启蒙说”。他的宗旨是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历史契合点,寻找现代文明来自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其重点是考察“哲学启蒙”,而非徒在行迹上论事。将“早期启蒙”定于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明清之际思想家,于萧先生而言,从显性学脉论述,顺接了梁启超、侯外庐的论说;内里却发自学问修为真积力久之功:既出于对中国哲学史多年研究的通盘判准,又对王夫之思想阐释有独到的洞见。因而在“客观实在论”和“真理符合论”两项上,与启蒙运动的“默识点”形成交叠;继而下贯至熊十力研究,强调熊氏继承王夫之的余绪,高扬主体性,返本开新,目标指向了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萐父 早期启蒙说 王夫之 熊十力 现代文明
下载PDF
现代性与人的主体性:熊十力徐复观对知识分子的论述 被引量:1
6
作者 谭凯 《云梦学刊》 2023年第3期103-109,共7页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熊十力与徐复观开始省思现代性的隐忧。这些隐忧包括神圣性的消解所导致的虚无主义盛行、工具理性主导、知识分子对社会漠不关心等,对此,熊、徐二人立足儒学传统,提出了各自的应对办法。这些应对办法对于现代...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展开,熊十力与徐复观开始省思现代性的隐忧。这些隐忧包括神圣性的消解所导致的虚无主义盛行、工具理性主导、知识分子对社会漠不关心等,对此,熊、徐二人立足儒学传统,提出了各自的应对办法。这些应对办法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如何反思现代性、知识分子如何克服和革除现代性弊端都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主体性 熊十力 徐复观
下载PDF
“德知不二”的生命整体:熊十力教育思想阐释
7
作者 谭小熙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3-101,共9页
熊十力教育思想以“生命本体”和“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为根基,以“学绝道丧”的现实际遇为缘起,以“德知不二”的生命整体为主线。核心内容包括:显发“德知不二”生命全德的教育价值论;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教育目的论;修养为学... 熊十力教育思想以“生命本体”和“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为根基,以“学绝道丧”的现实际遇为缘起,以“德知不二”的生命整体为主线。核心内容包括:显发“德知不二”生命全德的教育价值论;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教育目的论;修养为学工夫、哲学和科学相濡为用、经学和西学不可偏废、书院和大学互为补充的教育实践论。主要特征有:返本开新;以生命本体论为依据;充满理想主义和乐观精神;思想和践履不二。熊十力教育思想对生命、人、人性的追问,对道德和知识关系的探索,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双向批判与融摄,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道德教育 新儒家 儒家教育 生命教育
下载PDF
良知如何先天存在与反观自证?——对良知呈现与假定之争的再思考
8
作者 李海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18,共9页
在熊十力与冯友兰关于良知是呈现还是假定的争论中,后者较少获得学界的支持。但如果跳出儒家心学义理系统,而对此问题做客观的哲学分析,就会发现传统心学之良知呈现论内含的三个基本观念“良知是本体”“良知先验具足”“良知反观自证”... 在熊十力与冯友兰关于良知是呈现还是假定的争论中,后者较少获得学界的支持。但如果跳出儒家心学义理系统,而对此问题做客观的哲学分析,就会发现传统心学之良知呈现论内含的三个基本观念“良知是本体”“良知先验具足”“良知反观自证”(逆觉体证)均包含假定—先天预设—的成分。就此而言,冯友兰的良知假定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的现实的良知不是绝对内在的事物,其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在公共性准则和生活情境的影响。良知之自觉,或者指的是证见内化于心之道德准则、道德情境的情感感受,或者指的是察识此道德准则、情境、情感感受的智性直观。这样的良知不是绝对本体、不具有创生自然界和见证先验观念的能力。不过,它也不是绝对假定的观念,其在形成以后仍可在人心中直觉地呈现。儒家道德哲学的现代开展,应采纳此种良知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呈现 良知假定 良知本体 逆觉体证 熊十力 冯友兰 牟宗三
下载PDF
熊十力察识工夫的内在意蕴
9
作者 张潇瑶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8-51,共4页
熊十力援佛入儒,释察识工夫。其察识工夫,要点在于向内关照,察见念头之私。他认为,心乃知之本,若心之大本已立,则主人翁念念警醒、念念察识,无所不知、无所不明。故而,若时刻向内观照、念念察识,私念无处遁形。种种私心、私欲,以及潜伏... 熊十力援佛入儒,释察识工夫。其察识工夫,要点在于向内关照,察见念头之私。他认为,心乃知之本,若心之大本已立,则主人翁念念警醒、念念察识,无所不知、无所不明。故而,若时刻向内观照、念念察识,私念无处遁形。种种私心、私欲,以及潜伏极深之习气、由习气强化而发显之贪嗔痴等诸心所,经过察识之警醒便即刻消融。通过精微的察识工夫,觉照到天地万物因诸行无常而呈现出源源不断的刚健之象,体悟到生生不息之仁;觉照到因诸法无我、万行无有暂住,打通我私与万物的界限,明了自我之私欲,而体悟到万物一体之仁。由生生不息之仁、万物一体之仁,进而通达仁者与物同体的人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察识工夫 涵养 习气
下载PDF
熊十力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0
作者 张珺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2期16-20,共5页
礼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礼的阐发大多散见于对六经的论述之间。熊十力礼学思想融会儒佛、会通中西,在继承儒家以性情为礼之本源的基础上,强调“因时而变”... 礼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礼的阐发大多散见于对六经的论述之间。熊十力礼学思想融会儒佛、会通中西,在继承儒家以性情为礼之本源的基础上,强调“因时而变”且“尽性中和”,指导了“礼”在个人与社会两方面的具体实践,以完成在个人与社会两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熊十力礼学思想继承传统礼学并加以现代诠释,启示我们当下需要在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礼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立足于传统礼学重拾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新儒家 性情 礼学 六经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在中國思考“本體”:以熊十力、張東蓀的對話爲線索
11
作者 蔡岳璋 《人文中国学报》 2023年第1期299-339,共41页
上個世紀三〇年代,中國哲學家張東蓀討論中國是否關心萬物背後有無本質(ultimate stuff)的問題時曾經指出:中國思想上,自始即無所謂“本體”(substance)的觀念,這樣的現象反映在早期漢語上,即查無此一概念之詞。這樣的主張,適與同時代... 上個世紀三〇年代,中國哲學家張東蓀討論中國是否關心萬物背後有無本質(ultimate stuff)的問題時曾經指出:中國思想上,自始即無所謂“本體”(substance)的觀念,這樣的現象反映在早期漢語上,即查無此一概念之詞。這樣的主張,適與同時代力倡“體用論”的熊十力,形成强烈對比。本文以晚清民初中西文化斡旋之際,現代中國哲學界的兩枝棟梁爲根據,透過熊十力、張東蓀的往復争辯及各自哲學判斷的差距爲線索,試圖挖掘傳統世界觀在現代知識語言更新的轉譯時期,所激蕩起的豐富的文化體會、理解與想象,顯豁本體之説的合法限度與正當性依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張東蓀 體用論 神秘的整體主義 萬有在神論
下载PDF
默识与体认——熊十力的直觉理论述评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06-114,共9页
熊十力以心本论为前提。从批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过份依赖分析技术的缺陷出发,强调要把握真实的存在,必须注重具有整体性、能达到能所合一的直觉方法。与深层心理学把直觉理解为本能、冲动的路数不同,熊十力所理解的直觉是超越理智... 熊十力以心本论为前提。从批判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和过份依赖分析技术的缺陷出发,强调要把握真实的存在,必须注重具有整体性、能达到能所合一的直觉方法。与深层心理学把直觉理解为本能、冲动的路数不同,熊十力所理解的直觉是超越理智的高级精神现象;与传统“顿悟”论强调的瞬时性、天启式直觉不同,熊十力反对割断直觉与经验及逻辑思维的关联,注意到“思辨后的直觉”。不过,熊十力最重视的直觉,不是知识的直觉(包括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直觉),而是善的直觉;不是如何达到“思辨后的直觉”,而是直觉所得之德性如何在实践中展现为德行。沿着“性修不二”的理路,熊十力的良心论表现为直觉论与经验论的某种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唯识论》 熊十力 直觉 默识 体认 心本论 经验 逻辑思维 思辨 哲学 良心论
下载PDF
论熊十力“体用不二”的创造观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孝青 刘仲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2-147,309,共6页
本体是熊十力建构新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熊先生依据《易经》乾坤之义,创立"体用不二",论证本体是创造之源。他厘清了由"仁——生生——创造"的理论脉络,为中国新哲学注入了刚健的创造精神。此外,他还论证了儒学不... 本体是熊十力建构新哲学思考的中心问题。熊先生依据《易经》乾坤之义,创立"体用不二",论证本体是创造之源。他厘清了由"仁——生生——创造"的理论脉络,为中国新哲学注入了刚健的创造精神。此外,他还论证了儒学不但可以与现代科学接轨,而且可以纠正科技的异化发展。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个国家、民族创造能力强弱直接影响自身的兴衰成败。中国哲学界要传承创新前贤的"创造"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大众的自觉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体用不二 创造观
下载PDF
性智、量智与涵养--熊十力量论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推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祥俊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3,共8页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最初写作构思中包括境论、量论两部分,大致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存在论与认识论。熊十力没有写出关于量论的系统性著述,但他终生都在思考量论问题,已经形成了实质性的量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证悟本...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最初写作构思中包括境论、量论两部分,大致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存在论与认识论。熊十力没有写出关于量论的系统性著述,但他终生都在思考量论问题,已经形成了实质性的量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证悟本体的性智,以性智统摄量智的明体达用,以涵养工夫实现本心呈现的即用见体。与其存在论上的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相一致,在认识论上,熊十力把证悟本体的性智落实到量智的发用流行和涵养工夫上,形成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翕辟成变,从而在借鉴中国、印度、西方三方面智慧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量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量论 性智 量智 涵养
下载PDF
超越“科玄论战”——“科玄论战”85周年祭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志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40,共7页
发生在85年前的"科玄论战"是当时学术思想界的一件大事。之所以称之为一件大事,不仅在于其在学术界所掀起的波澜,其所揭示的问题成为学界之论争的焦点,而且这场论争也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在"玄学派"... 发生在85年前的"科玄论战"是当时学术思想界的一件大事。之所以称之为一件大事,不仅在于其在学术界所掀起的波澜,其所揭示的问题成为学界之论争的焦点,而且这场论争也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在"玄学派"与"科学派"的论争静寂下来之后,它的余声仍不断地"回响"于现代中国哲学界:熊十力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基于本体与现象之别对科学与哲学进行了界限的划定;牟宗三则更进一步,以探讨中西哲学的差别入手,由分析作为"心本体"之三个不同的"我"的关系,阐释了科学与哲学之辩证的诡谲关系。回顾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历程,可以显现中国哲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由浅入深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科学 玄学 熊十力 牟宗三
下载PDF
20世纪的"原儒"工作 被引量:7
16
作者 丁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34,共8页
20世纪的"原儒",一般是做探究"儒"的历史起源的工作,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工作对于儒家精神的说明性是很可怀疑的,这使得它们也许只应该被称为"说儒",而不应视为真正意义的"原儒"。本文从陈来的《... 20世纪的"原儒",一般是做探究"儒"的历史起源的工作,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工作对于儒家精神的说明性是很可怀疑的,这使得它们也许只应该被称为"说儒",而不应视为真正意义的"原儒"。本文从陈来的《说说儒》切入,分析20世纪各种"说儒"的来由,指出它们共同的不足。同时,本文的重心更在于指出,20世纪实际上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原儒"工作,熊十力和蒙文通可以作为程度不同的两个典范。通过分析,本文达成了对于"原儒"工作的三个原则的认识:"寻绎"、"原本"和"孔子一身及由孔子开启的儒家精神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儒 说儒 陈来 熊十力 蒙文通 原本 孔子之儒 精神历史 中国哲学
下载PDF
从对“致知在格物”的不同诠释看新儒学的问题意识:从朱熹和王阳明到熊十力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庆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5-142,共8页
"致知在格物"是中国儒家古代经典《大学》中的名句。宋明时期,朱熹和王阳明对于这句话中"致知"、"格物"及其关系的含义做了不同的诠释,反映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重大差异。到了现代,熊十力在《读... "致知在格物"是中国儒家古代经典《大学》中的名句。宋明时期,朱熹和王阳明对于这句话中"致知"、"格物"及其关系的含义做了不同的诠释,反映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重大差异。到了现代,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讲解《大学》时主张把王阳明对"致知"的诠释与朱熹对"格物"的诠释结合起来,表现出他所意识到的宋明理学与心学中各自的问题,以及他所发觉的以"良知"为基础的道德和以"认知"为基础的科学之间的张力。熊十力的这种综合工作标志中国现代新儒家从致良知的内圣中开出科学民主的外王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知 格物 朱熹 王阳明 熊十力
下载PDF
马一浮对熊十力《新唯识论》前半部之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清良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4,共5页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初稿渐生疑虑,并于最终决定修改此稿。由熊十力本人改定的前半部与主要由马一浮改定的后半部一样不再延续"以变易为体"的思路,而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思路,即从非现成性本体论转向现成性本体论。这次转变实为熊十力自1923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马一浮 新唯识论
下载PDF
“道德践行之呈现”的传承--论牟宗三对熊十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之二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泽波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5-12,共8页
“道德践行之呈现”是熊十力的重要思想。牟宗三很好地继承了其师的思想,对其多有阐发,由此接上了传统心学的血脉,这也是牟宗三在现代新儒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巨大的原因之一。但同其师一样,牟宗三对这种意义的呈现缺少透彻的说明,... “道德践行之呈现”是熊十力的重要思想。牟宗三很好地继承了其师的思想,对其多有阐发,由此接上了传统心学的血脉,这也是牟宗三在现代新儒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巨大的原因之一。但同其师一样,牟宗三对这种意义的呈现缺少透彻的说明,令人难免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感。另外,牟宗三受传统心学立场的局限,过于看重了这种呈现,将其视为成德成善的唯一途径,未能重视智性的作用,延续了宋明儒学门庭狭窄化的弊病。儒学下一步发展要取得好的成绩,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牟宗三 道德践行
下载PDF
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关于本体之建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程志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51,160,共7页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 熊十力认为,根据"应用不无计"、"依他起性"和"极微计"之辨析,"物"和"识"并不具有实在性。因此,人们通常以为事物为实在的观念是错误的。尽管如此,并不能否认宇宙本体之存在。否则,不仅宇宙没有了根据,人生也会失去价值。"虚寂"而"生化"乃本体之根本属性,而"本心"既"虚寂"又"生化",故"本心"即是本体。当然,"本心"不是与物相对的"妄执之心",而是超越的、"绝待"的本体。为了避免对"本心"的误解,也为了凸显本体之"绝待",熊十力将"本心"名为"乾元";并通过对其特征的分疏,进一步论定了"乾元"之所以为本体。这样,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完成了其本体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本心 乾元 本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