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华民族主体性理解“自古以来”的国家叙事
1
作者 李丹 王少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1,共8页
中华民族是推动中国建构的主体。“中国”自历史出场就由中华民族主体性呈现,中华民族推动着天下中国的书写与现代民族国家生成。从中华民族主体性观中国,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国。中华民族追溯至何时,何时就是“中国”的;中华民族自古生存... 中华民族是推动中国建构的主体。“中国”自历史出场就由中华民族主体性呈现,中华民族推动着天下中国的书写与现代民族国家生成。从中华民族主体性观中国,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国。中华民族追溯至何时,何时就是“中国”的;中华民族自古生存于何处,何处就是“中国”的。中国“自古以来”的国家叙事是基于史实的科学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国 边疆 自古以来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
2
作者 李梦琰 王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成果。文章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逻辑不能仅从知性-理论逻辑来揭示,更需要从历史逻辑揭示其辩证的演进路径。即回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端的源头——古今中西之争,然后“还原”这一文明现代发展的历史内在逻辑,从而站在人类“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这就是“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哲学审视,也是当前亟待推进的。其一,从历史逻辑的起点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起点并非文明内在自然演化的结果,而是在“古今中西之争”双重辩证逻辑中展开的。即一方面要从民族历史走进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要走出“东方从属西方”的世界历史,这就是“第二个结合”发生的社会历史辩证法。其二,从普遍性“世界历史”的辩证演进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历史中巩固了其自身主体性,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三,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作为轴心文明时代世界三大文明形态之一的中华文明,在经历了辩证发展的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之后,最终也将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上展现典范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 历史哲学 古今中西 从后思索法
下载PDF
综论中国古代司法文明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晋藩 《中国应用法学》 2023年第1期19-28,共10页
中国古代司法文明是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厚而又优秀的法文化为基础。中国古代司法文明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司法文明史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中国古代司法文明的先进性和典型性体现在皋陶作士造律、人本思... 中国古代司法文明是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厚而又优秀的法文化为基础。中国古代司法文明是中华民族政治智慧和法律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司法文明史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中国古代司法文明的先进性和典型性体现在皋陶作士造律、人本思想与明德慎罚的司法原则、坚持“五听”、限制刑讯的司法程序、律法断罪、罪刑法定、法理情三者统一的司法考量等方面。中国古代的司法文明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借鉴,对当代司法文明建设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史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法律文化 司法文明 国家治理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分类”的知识论及思维的民族特征
4
作者 李凯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5-124,152,共11页
分类既是人类认识的方式,也是认识的成果。受制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特征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古代关于“分类”的知识论也独具民族特色。因此,要讨论中国古代关于分类的知识论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及其特征。迄今为止,... 分类既是人类认识的方式,也是认识的成果。受制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特征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古代关于“分类”的知识论也独具民族特色。因此,要讨论中国古代关于分类的知识论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及其特征。迄今为止,虽然单独研究中国古代知识论、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及其特征的成果已经不少,但是都没有落实到分类的知识论这一具体问题上。而对极显东方智慧的中国古代分类知识论所具有的民族特色,更少有人讨论。本文借鉴知识论、思维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分类的知识论和思维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文章首先讨论了对“知识”和“知识论”的一般理解,然后集中讨论中国古代关于“分类”知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讨论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特征对中国古代“分类”知识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分类 知识论 思维 民族特色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治世”的概念、内涵及其影响
5
作者 秦中亮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0-159,共10页
“治世”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追求的最高形态之一。早期“治世”概念道、儒、法、墨诸家并用,后被佛教化用,最终主要成为儒家治国的理念。“治世”的内涵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物阜民丰、户口大蕃、任用君子、德治刑措、重文备武、四夷来... “治世”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追求的最高形态之一。早期“治世”概念道、儒、法、墨诸家并用,后被佛教化用,最终主要成为儒家治国的理念。“治世”的内涵具有一整套理论体系,物阜民丰、户口大蕃、任用君子、德治刑措、重文备武、四夷来朝等是最主要的内涵。“治世”这一概念,还催生出了一系列衍伸内涵,并与之成体系,比如治世之音、治世之礼、治世之文、治世之诗、治世封禅、治世祥瑞。“年号加盛世”的组合概念,古人使用得极少。在典籍之中,盛世主要运用在“唐虞盛世”“三代盛世”等三代时期,“开元盛世”古人称为“开元之治”,鲜有“康乾盛世”的提法,“年号加盛世”的概念多为今人对古代国家物阜民丰状态的概括。作为概念的“盛世”运用多于“治世”可能还要到近代以后。“三代之治”与“贞观之治”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套治世体系:前者是虚构可层累的概念,往往被学人借用为申说自身治国理想的工具;后者实际发生过,是古人艳羡与师法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治世” 国家治理
下载PDF
古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进
6
作者 赵永春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20-29,共10页
文字记载的具有指称国家内涵的“中国”一词虽然出现在西周初年,但据相关文献记载分析,“中国”国家观念早在夏王朝建立时就已经出现了。秦王朝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和蛮夷戎狄统一纳入一国统治之下,明确以“中国”和“中国正统”自居,... 文字记载的具有指称国家内涵的“中国”一词虽然出现在西周初年,但据相关文献记载分析,“中国”国家观念早在夏王朝建立时就已经出现了。秦王朝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和蛮夷戎狄统一纳入一国统治之下,明确以“中国”和“中国正统”自居,“中国”国家观念正式确立。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后,不仅以汉人为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国家自我认同为“中国”,以少数民族为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国家也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国家观念进一步升华。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国家观念呈现出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清朝建立以后,明确对“中国”与“汉”的概念进行了区分,不允许人们称清朝国家为“汉”,而允许人们称清朝国家为“中国”,又在继承明朝和北元等历史中国的基础上,不允许自己所继承的各个政权的领土分离出去,也不强行将原来不属于自己所继承的各个政权的领土纳入进来,“中国”发展成为一个包括境内多个民族在内的国家,“中国”国家观念走向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国家观念 起源 演进
下载PDF
对当代“国学”及其教育热潮的学理检视和深度追问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有光 张金明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2-166,共5页
当代"国学热"缘起于中国学人试图实现由"照着讲"到"自己讲"的学术理想,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对待国学复兴思潮,采取"棒杀"或"捧杀"的非此即彼式的态度都是有害... 当代"国学热"缘起于中国学人试图实现由"照着讲"到"自己讲"的学术理想,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对待国学复兴思潮,采取"棒杀"或"捧杀"的非此即彼式的态度都是有害的,我们必须从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两个视域切入,才能看清国学对当代精神真空的填补作用和对道德滑坡的刹车功效,也才能悟出它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方兴未艾的国学教育只有落实到国民的生命实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所谓"重振国学"和"文化复兴"方有可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学热 国学教育 民族文化建设
下载PDF
历史与现实纠葛中的“国家”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与国家的自我赋权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磊 瞿骏 +6 位作者 孟钟捷 邱立波 刘拥华 王向民 牟发松 刘擎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24,共4页
李磊《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与国家的自我赋权》指出:需划分出研究者主体性赋予的"国家"意义、古代国家的自我言说、事实上的国家构造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西方政治语境中的"国家"概念至少无法表达中国古代国家的... 李磊《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与国家的自我赋权》指出:需划分出研究者主体性赋予的"国家"意义、古代国家的自我言说、事实上的国家构造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西方政治语境中的"国家"概念至少无法表达中国古代国家的自我叙述,而这种自我叙述又深刻地影响其国家建构及其动态变化。中国古代"国家"之"政",是需要"天下"这个范畴赋予其正当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国家概念 历史与现实 古代国家 自我叙述 自我赋权 政治语境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从两汉简牍看匈奴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被引量:5
9
作者 王庆宪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0-85,共6页
 两汉时期很多中原商贾经边疆郡县,再出入关塞,驱赶着牛车往来转输货物,经商贸易。匈奴商胡贩客日款塞下,骡驴驼马衔尾入塞,还常有渡越天田者及逃亡人员出入。汉朝对出关物品虽屡申律令限制,但仍阑出不禁。汉简的记载与正史内容吻合,...  两汉时期很多中原商贾经边疆郡县,再出入关塞,驱赶着牛车往来转输货物,经商贸易。匈奴商胡贩客日款塞下,骡驴驼马衔尾入塞,还常有渡越天田者及逃亡人员出入。汉朝对出关物品虽屡申律令限制,但仍阑出不禁。汉简的记载与正史内容吻合,匈汉经济互为补充互相依赖,风俗文化互相影响。双方始终保持着密切繁盛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并得以巩固的强劲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简 匈奴 中原 经济文化交流 多元一体
下载PDF
略论范仲淹的民族关系思想 被引量:5
10
作者 崔明德 郑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58,共5页
范仲淹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维护大一统,反对西夏自立"是范仲淹民族关系思想的基本准则;"反对战争,提倡各民族和睦相处"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攻防兼备、持重守御"是其民族关系思... 范仲淹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维护大一统,反对西夏自立"是范仲淹民族关系思想的基本准则;"反对战争,提倡各民族和睦相处"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攻防兼备、持重守御"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重要内容。范仲淹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了儒家教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又和范仲淹的个人经历有关。范仲淹的民族关系思想对北宋中后期的民族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民族关系思想 来源 影响
下载PDF
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资格认证模式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靖 张盈 +3 位作者 韦力丹 孙欣 滕斐 孙佳琳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既是专业学位设立的重要目的,也是专业学位发展的主要瓶颈。结合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的设立,选取26家学术职业组织、38家教育培训机构以及3家资格认证机构为对象,通过网络调研、文献调研... 与职业资格的衔接,既是专业学位设立的重要目的,也是专业学位发展的主要瓶颈。结合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文献保护与修复"方向的设立,选取26家学术职业组织、38家教育培训机构以及3家资格认证机构为对象,通过网络调研、文献调研和用户访谈,考察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资格认证情况,从资格获得方式、认证主体、认证程序、资质要求、专业教育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各国模式。进而结合中国职业资格认证新的政策环境以及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就调研对象在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资格认证的目的和主体,职业资格与专业教育的互动、与继续教育的结合,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可资借鉴之处作了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保护 文献修复 职业资格 专业硕士 古籍保护
下载PDF
论中国边疆思想之“华夷之辨”观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力 陈先蕾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3-117,共5页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不仅仅是一种民族观,而且也是一种边疆观。它影响着整个古代社会帝王对国家边陲的治理。可以说,“华夷之辨”是中国古代边疆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 中国古代 边疆思想 华夷之辨 民族观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正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王文光 文卫霞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3-70,共8页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大一统思想中包含着正统观念,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在多民族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正统观念的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正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凝聚力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 正统观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认知与保护研究——以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波 何露 闵庆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5期110-116,共7页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地关系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与世界遗产中农业类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联系。文化景观所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统一、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理论视角,为全面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提供...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人地关系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与世界遗产中农业类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联系。文化景观所提供的物质与非物质统一、自然与人文互动的理论视角,为全面提升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基于两者共性和标准,构建了文化景观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框架,即以遗产内涵和价值认知为基础,结合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类文化景观的异同,从遗产特征、要素构成和价值解读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文化景观视角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本文以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分析了遗产特征,从农业生产系统中茶农、茶树和古茶园的关系出发,明确遗产要素的构成与互动关系;从价值关联、价值领域、价值载体、价值认知多个层次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进行解读,提出自然类、生产类和文化类价值体系下古茶山生态环境状况、茶对当地人生计保障作用、茶文化与茶树栽培的关系等价值认知内容;并基于遗产特征、要素构成和价值体系,提出正确认知遗产价值和建立遗产保护体系的动态保护机制,以及保护自然要素完整性、传承与活化文化要素、发展生产要素、强化多学科研究支撑和推动茶文化遗产区域性保护等五项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文化景观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云南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下载PDF
《观书沉吟轴》与《春闺倦读图》:中国古代最美读书图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波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62,共23页
经过考证,文章认为《观书沉吟轴》的创意者是胤禛,主要绘制者是陈枚。画中女子是胤禛的嫡福晋乌拉那拉氏,她读的是《名媛诗归》中的《金缕词》,这是一幅以仕女画打掩护的政治画,表达的是胤禛爱美人亦爱江山、珍惜机遇、主张采取汉化政... 经过考证,文章认为《观书沉吟轴》的创意者是胤禛,主要绘制者是陈枚。画中女子是胤禛的嫡福晋乌拉那拉氏,她读的是《名媛诗归》中的《金缕词》,这是一幅以仕女画打掩护的政治画,表达的是胤禛爱美人亦爱江山、珍惜机遇、主张采取汉化政策的帝王胸怀。依据胤禛为此画所作的诗,此画应更名为《展缃凝思图》。《春闺倦读图》的作者是冷枚,画的是满清贵族女子,她读的是《名媛诗归》中的《子夜歌》,这是一幅思人图,表达的是年轻新妇对夫君的思念。因为女子神情活泼,所处的居室清冷古旧,称不上"倦读"和"春闺",所以此画应更名为《思君忘读图》。文章还对两幅画中的人物的妆容、衣饰以及器物、家具、书画等进行了全面解读。文章最后指出在图书馆学视域下研究中国古代读书图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图 古代读书图 阅读推广 全民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汉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洪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11-114,共4页
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姓氏汉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即赐姓和改姓。赐姓主要有赐国姓和民姓两种 ,而改姓的情况则比较复杂。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少数民族 姓氏
下载PDF
国家图书馆藏抄本述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红彦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0-93,共4页
雕版印刷术大规模使用之前,古籍多是以抄本方式流传,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后,印本图书逐渐代替抄本成为古代书籍传播的主要形式。之后的千余年,抄本继续处于与印本并行的状态,其文物、文献及艺... 雕版印刷术大规模使用之前,古籍多是以抄本方式流传,被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写本时代",雕版印刷术广泛使用后,印本图书逐渐代替抄本成为古代书籍传播的主要形式。之后的千余年,抄本继续处于与印本并行的状态,其文物、文献及艺术价值依然被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国家图书馆馆藏刻本时代的抄本古籍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进一步挖掘抄本古籍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图书馆 古籍 刻本 抄本
下载PDF
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炜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4-99,共6页
王安石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兼制夷狄"、德力观、恩抚蕃部和与"夷狄较,须操纵广大"四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兼制夷狄"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德力观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的形... 王安石的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兼制夷狄"、德力观、恩抚蕃部和与"夷狄较,须操纵广大"四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兼制夷狄"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德力观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了儒家教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又与北宋激烈的民族矛盾有关。民族关系思想与政治思想的统一、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是王安石民族关系思想的显著特征。王安石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对儒家教义和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民族关系思想 民族关系
下载PDF
略论司马光的民族关系思想 被引量:4
19
作者 郑炜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8,共6页
司马光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怀柔优于征伐、“御之得其道”、先治其内而后立功于外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怀柔优于征伐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御之得其道”是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先治其内而后立功于外是其处理内政和边疆问题的基本... 司马光民族关系思想主要由怀柔优于征伐、“御之得其道”、先治其内而后立功于外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怀柔优于征伐是其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御之得其道”是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先治其内而后立功于外是其处理内政和边疆问题的基本原则。司马光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了儒家教义、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影响,又与其个人经历和北宋激烈的民族矛盾有关。不畏上的理论勇气、关注现实、全面与片面共存是司马光民族关系思想的显著特征。司马光的民族关系思想是对儒家教义和传统民族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民族关系思想 特点
下载PDF
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建构——傅荣贤《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读后 被引量:2
20
作者 温庆新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113,共4页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一书以"回归民族文化本位和自我身份立场"为编纂指导,从中国古代目录产生与衍变的"历史语境"切入,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目录的内容旨趣、形式结构、文献标引、文献组织等内容,试图揭示中国古代目录兼具知识论与价值论的双重本质,从而建构民族文化本位视域下的古典目录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本位 中国古代目录学 理论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