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坡遗址出土器物的光谱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鲁晓珂 李伟东 李新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6-1194,共9页
目前,光谱学分析已经成为支撑科技考古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产地研究、呈色机理、测年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灵宝市西坡遗址以其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被确定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选遗址之一,灵宝地区是仰韶文... 目前,光谱学分析已经成为支撑科技考古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产地研究、呈色机理、测年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河南省灵宝市西坡遗址以其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被确定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选遗址之一,灵宝地区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中心地带,可能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文化相对应。不少考古专家认为,对西坡遗址的勘探和发掘将有助于揭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之谜。西坡遗址出土器物也较为丰富,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等,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青绿色熔块,这些熔块比后世原始瓷釉的出现要早1 000多年。本研究综合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MS/AES)、电子探针(EPMA)、拉曼光谱(Raman)等光谱学分析技术,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50件陶器和1件熔块进行了分析。西坡遗址出土陶器以红陶、褐陶为主,同时也存在彩陶、红皮陶(带红色陶衣的陶器)、黄色陶、黑灰陶等。以往的研究主要将不同颜色的陶器归因为不同烧制气氛,并没有研究不同类别陶器的原料来源。该研究通过对泥质陶器中16种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多元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种类陶器的原料特征,为研究陶器的生产和流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研究了部分彩陶的显微结构和黑彩的物相组成,分析了遗址出土青绿色熔块的材料属性和组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大部分带红色陶衣的陶器,其所用胎泥原料中Ba含量相对较高,与其他陶器有一定的区别,可能具有特殊的原料来源;彩陶表面黑彩的着色矿物原料为磁铁矿;青绿色熔块化学组成除锰磷含量较低外,与原始瓷釉的化学组成比较接近,这些结果为了解仰韶文化时期制陶工艺以及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基于元素分析和结构分析的多种光谱学分析技术联用在考古材料的研究中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坡遗址 陶器 熔块 微量元素 组成结构
下载PDF
灵宝西坡遗址所见青灰色泥及相关问题探析
2
作者 马萧林 刘丁辉 贺传凯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55,共8页
灵宝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大型中心性聚落的典型代表,西坡遗址的历次考古发掘中,在大中型建筑基址和墓葬中均发现有使用青灰色泥或青灰色草拌泥的现象,罕见于其他史前遗址。经过分析,本文认为西坡遗址的3座“蓄水池”应当是用来制作... 灵宝西坡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大型中心性聚落的典型代表,西坡遗址的历次考古发掘中,在大中型建筑基址和墓葬中均发现有使用青灰色泥或青灰色草拌泥的现象,罕见于其他史前遗址。经过分析,本文认为西坡遗址的3座“蓄水池”应当是用来制作青灰色泥的澄泥池,所产出的泥料主要作为建筑材料用于房屋建造,西坡建筑基址在居住面、坑壁、墙壁等部位涂抹、铺垫青灰色细泥和草拌泥的现象,在使用方式和功能上与后来大规模流行的白灰面建筑较为接近。西坡墓葬中的青灰色泥主要来自经简单处理后的河边湿地淤泥,其主要功能不是防腐,而是用作葬仪中的“道具”,这是仰韶文化中期晚段西坡社会人群所特有的一种阶段性集体意识取向,等级略低的墓葬可能还存在着模仿大墓葬仪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坡遗址 青灰色泥 澄泥池 葬仪 社会分化
原文传递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试掘简报 被引量:35
3
作者 陈星灿 黄卫东 +5 位作者 王明辉 李永强 李胜利 魏兴涛 杨结实 薛国政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3-14,共12页
The present paper i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vestiges and objects unearthed from the Xipo site for the first time. H20 and H22 are man-made large round pits unclear in use. H1 was originally the remains of a semi-subte... The present paper i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vestiges and objects unearthed from the Xipo site for the first time. H20 and H22 are man-made large round pits unclear in use. H1 was originally the remains of a semi-subterraneous dwelling and became a rubbish pit after its destruction. G1 is a reservoir, the first finding of this kind. The plenty of unearthed objects includes: pottery--the basin, bo bowl, jar, small-mouthed pointed-based bottle, fu cauldron, stove, zeng steamer, urn, bowl, cup,vessel cover, ring, ball, spindle whorl, pellet, arrowhead, bar, circular shard and mark-incised shard;stone tools--the axe, spade, knife, pestle, ball and top-shaped implement; and bone artifacts-the hairpin, arrowhead and peculiar-shape object. In addition, animal bones were also found in a great nu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掘 遗址 简报
原文传递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发现一座仰韶文化中期特大房址 被引量:46
4
作者 李新伟 马萧林 杨海青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共4页
After the discovery of House F105. which is 204 sq m in floor area, another surprisingly large semi-subterranean House F106 was exposed at tile Xipo site, Lingbao. Henan, in 2004. The house, about 240 sq m in floor ar... After the discovery of House F105. which is 204 sq m in floor area, another surprisingly large semi-subterranean House F106 was exposed at tile Xipo site, Lingbao. Henan, in 2004. The house, about 240 sq m in floor area. ix rectangular in shape. In the middle of its north wall ix a doorway with an azimuth of 24°. The walls of its subterrarlearl part are buih of rammed earth, pasted with fine clay and painted in red Oll the surface.The floor, with a total thickness of 25.5 era. eonsists of seven sub-layers of fine clay and rammed earth and is also painted red oil the surface. 45 postholes were found —— 41 in the walls and four in the middle of the floor. Some traces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rammed earth outer walls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subterranean part. The discoveryof F106 is very important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lehiteetural teehniques during the middle Yangshao period(ea. 6000 BC - ea. 5500 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遗址 发现 中期
原文传递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2006年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期大型墓葬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新伟 马萧林 杨海青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共4页
河南灵宝地处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聚集了众多大型中心性聚落,西坡遗址面积达40万平方米,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者之一。自2000年第一次发掘以来,该遗址因大型房址①、壕沟、墓地②、大型墓葬和成批玉器③的发现日渐引起学术界的重... 河南灵宝地处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带,聚集了众多大型中心性聚落,西坡遗址面积达40万平方米,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者之一。自2000年第一次发掘以来,该遗址因大型房址①、壕沟、墓地②、大型墓葬和成批玉器③的发现日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2005年4~7月的第五次发掘中,发现了该遗址的墓地,共揭露仰韶文化中期晚段墓葬22座,出土玉器10余件。其中最大的墓葬M8长3.95、宽3.09、深2.35米,随葬有骨箍、长22.9厘米的玉钺、陶大口缸等特殊遗物。这是在仰韶文化中期的核心地区第一次发现该时期墓葬,尤其受到学术界关注。为了对墓地的情况作进一步了解,2006年3~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西坡遗址进行了第六次发掘,位置在2005年发现的墓葬区的西部和北部,揭露面积约1600平方米,发现大型墓葬2座,其他中、小型墓lO座。出土随葬品有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各墓葬的年代与2005年发现的墓葬相当,同属仰韶文化中期晚段。现将其中2座大型墓葬M27、M29的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西坡遗址 墓葬 仰韶文化中期
原文传递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 被引量:46
6
作者 魏兴涛 马萧林 +4 位作者 李永强 史智民 张应桥 李胜利 陈星灿 《华夏考古》 CSSCI 2002年第2期31-52,92,共23页
In the spring of 2001,the second excavation of Xipo site,Lingbao city,Henan province,was carried out by 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No 1 Henan Team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 In the spring of 2001,the second excavation of Xipo site,Lingbao city,Henan province,was carried out by Hen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No 1 Henan Team of 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heree big house foundations and other features have been foun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ottery,stone and bone artifacts The excavation thus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settlement pattern studies of the area The Yangshao remains of the site is believed to be the middle and late period of the Miaodigou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 遗址 简报
原文传递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墓地2005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24
7
作者 马萧林 李新伟 杨海青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13,I0001-I0005,共16页
西坡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村西北,坐落于铸鼎原南部,北距黄河约8公里。南距秦岭山脉北坡约4公里,东、西两侧分别为沙河的支流夫夫河与灵湖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456475米,四周多为断崖。现存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图... 西坡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村西北,坐落于铸鼎原南部,北距黄河约8公里。南距秦岭山脉北坡约4公里,东、西两侧分别为沙河的支流夫夫河与灵湖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456475米,四周多为断崖。现存面积约40万平方米(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灵宝市 西坡遗址 墓地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原文传递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南壕沟发掘简报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新伟 杨海青 +8 位作者 郭志委 张艺苑 王勇 权鑫 姜涛 赵云峰 侯彦峰 任潇 叶健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3,共15页
2013年对西坡遗址的南部壕沟进行了发掘。壕沟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口部较宽,两侧斜收,近底部折收为小平台。壕沟内填满不同形状和性质的堆积,还发现灰坑、完整猪骨等遗迹,堆积年代应始于西坡遗址庙底沟类型遗存早、中期,延续至晚期。... 2013年对西坡遗址的南部壕沟进行了发掘。壕沟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口部较宽,两侧斜收,近底部折收为小平台。壕沟内填满不同形状和性质的堆积,还发现灰坑、完整猪骨等遗迹,堆积年代应始于西坡遗址庙底沟类型遗存早、中期,延续至晚期。壕沟的堆积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基本上与西坡聚落形态的演变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西坡遗址 南部壕沟 堆积过程 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
原文传递
腹土寄生物考古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被引量:4
9
作者 蓝万里 张居中 +1 位作者 翁屹 樊温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93,共7页
前言寄生物考古学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门科技考古的分支学科,它以考古中发现的寄生虫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古代寄生虫感染的流行分布,结合其他考古信息,了解当时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各种因素,如人群交流、迁徙、水资源、生业模式、社会... 前言寄生物考古学是近30年来兴起的一门科技考古的分支学科,它以考古中发现的寄生虫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还原古代寄生虫感染的流行分布,结合其他考古信息,了解当时影响寄生虫感染的各种因素,如人群交流、迁徙、水资源、生业模式、社会阶层、自然环境、医药卫生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物考古 墓葬腹土 方法探索 贾湖遗址 西坡遗址 兴田遗址
原文传递
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玉器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马萧林 李新伟 杨海青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3,F0002,共6页
在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墓地出土的10件玉器,分为钺和环两类。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不仅为研究黄河中游地区用玉习俗的形成和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而且将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该地区的埋葬制度,甚至文明起源的特性、进程与动因。
关键词 西坡遗址 仰韶文化 玉器
原文传递
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庙底沟类型两座大型房址的发掘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新伟 杨海青 +1 位作者 郭志委 侯延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6,共14页
2011年对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的发掘,发现庙底沟类型大型半地穴房址F107和被叠压其下的F108。F107室内面积169平方米,建筑过程包括在F108的基础上修整半地穴坑体、挖柱槽、立柱、夯打半地穴墙体、建造火塘和铺设居住面等,出有少量陶器、... 2011年对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的发掘,发现庙底沟类型大型半地穴房址F107和被叠压其下的F108。F107室内面积169平方米,建筑过程包括在F108的基础上修整半地穴坑体、挖柱槽、立柱、夯打半地穴墙体、建造火塘和铺设居住面等,出有少量陶器、石器和兽骨。F108面积与F107相似,均指向聚落的中心广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坡遗址 庙底沟类型 房址 聚落 布局
原文传递
灵宝西坡遗址动物骨骼的收集与整理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萧林 魏兴涛 《华夏考古》 CSSCI 2004年第3期35-43,88,共10页
本文介绍了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动物骨骼的收集与整理过程 ,并重点对收集方法和埋藏因素对动物遗存的影响作了评估。结果表明 ,自然和生物因素对骨骼埋藏过程的影响较小 ,而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不同的收集方法对出土骨骼的绝对数量和... 本文介绍了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动物骨骼的收集与整理过程 ,并重点对收集方法和埋藏因素对动物遗存的影响作了评估。结果表明 ,自然和生物因素对骨骼埋藏过程的影响较小 ,而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不同的收集方法对出土骨骼的绝对数量和重量有直接影响 ,但用相对比例分析主要动物的骨骼发现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骨骼 河南 西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 历史文化
原文传递
灵宝西坡遗址家猪的年龄结构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7
13
作者 马萧林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74,共20页
本文根据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仰韶文化中期家猪的年龄结构,探讨中原早期复杂社会中心聚落的家畜饲养策略。猪的年龄结构表明,西坡聚落很可能为自给自足的家猪饲养与消费模式。专业化的动物生产、分配和消费可能在西坡这样的早期复杂社会... 本文根据河南灵宝市西坡遗址仰韶文化中期家猪的年龄结构,探讨中原早期复杂社会中心聚落的家畜饲养策略。猪的年龄结构表明,西坡聚落很可能为自给自足的家猪饲养与消费模式。专业化的动物生产、分配和消费可能在西坡这样的早期复杂社会中还没有出现。从自给自足到专业化的家畜饲养策略的变化,很可能发生在后来的与日益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复杂化密切相关的社会历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宝西坡 家猪 年龄结构 考古学
原文传递
中原地区古代居民的健康状况——以贾湖遗址和西坡墓地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明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9,共9页
对古代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可以探讨不同生业模式对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古代人骨出土最多和考古研究最充分的地区。本文对中原地区比较典型的河南舞阳贾... 对古代墓葬出土人骨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可以探讨不同生业模式对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原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古代人骨出土最多和考古研究最充分的地区。本文对中原地区比较典型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和河南灵宝西坡墓地出土人骨进行了全面的骨骼健康状况研究。贾湖遗址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经济形态,距今9000—7800年;西坡墓地以农业为主,距今约5000年。骨骼研究显示,贾湖遗址和西坡墓地的两性身高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口腔疾病研究显示,在龋齿、牙周病、齿根脓疡、牙结石、釉质发育不全等疾病的发病率上,西坡墓地的发病率都明显高于贾湖遗址;身体骨骼研究显示,西坡墓地在退行性关节病、骨质疏松症和贫血等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贾湖遗址。这些可能暗示了,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在从渔猎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过程中呈逐渐恶化的趋势。但同时,作为健康指标的重要特征,西坡墓地较贾湖遗址的平均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结合考古学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农业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人群的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稳定的食物供应,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使得古代遗址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复杂化逐渐深化,也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向文明社会的转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农业经济的转变总体上促进了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农业经济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健康 古代居民 贾湖遗址 西坡墓地
原文传递
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农业生产模式初探 被引量:23
15
作者 钟华 李新伟 +2 位作者 王炜林 杨利平 赵志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72-485,共14页
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6000~5500 a B.P.)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文化面貌大范围统一的庙底沟文化,长期以来对于该文化农业生产模式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的植物考古浮选法(以... 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6000~5500 a B.P.)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农业社会建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文化面貌大范围统一的庙底沟文化,长期以来对于该文化农业生产模式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系统的植物考古浮选法(以植物种子、果壳、木炭等为研究对象的大植物考古研究方法),在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杨官寨遗址和西坡遗址获取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两处遗址共采集、分析了160份浮选样品,共获得3403粒炭化植物种子,包括1597粒粟(Setaria italica),414粒黍(Panicum miliaceum),少量大豆(Glycine max)和稻米(Oryza sativa),以及1460粒包括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豆科(Leguminosae)、藜(Chenopodium album)等在内的非农作物遗存.通过两处遗址出土炭化植物遗存,结合其他庙底沟时期中原地区遗址植物考古研究显示,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较为典型的旱作农业传统,粟、黍类小米为最重要的农作物资源;稻米发现数量虽然很少,但是不论各聚落等级规模,几乎都有发现;大豆仅在个别遗址有发现,并不普及.杂草方面以狗尾草、豆科种子和藜为主,其他杂草数量很少.中原地区庙底沟时期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一特点与庙底沟文化各遗址较为统一的文化面貌相契合.而通过与周边区域农业特点的比较,又可以观察到该区域的独特性,比如粟在中原地区的重要性要高于周边其他旱作农业传统区域,也许从一方面也反映了庙底沟文化核心区域的古代人群对更为高产粟的需求程度要更高,与其较高的遗址数量、规模和人口密度相符合;而稻米在庙底沟文化遗址中也普遍存在,尽管出土数量都比较有限.通过遗址出土农作物遗存与可食用非农作物遗存比例分析,以及相关动物考古研究,庙底沟时期的诸遗址已经明显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经济模式,家养动物和农作物资源远较之狩猎采集获得资源重要,推测已经完成了由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的转变.因此认为在庙底沟时期的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的诸遗址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业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官寨遗址 西坡遗址 植物考古 生业模式
原文传递
仰韶文化中期的聚落与社会——灵宝西坡遗址微观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萧林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73,共10页
灵宝西坡是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中心聚落的典型代表,其向心式聚落布局的形成与终结,见证了中心聚落从出现到内部发生演变的轨迹。若干血缘关系亲近的氏族在面临各类竞争压力过程中,从先前较小的聚落逐渐聚合到更大的中心聚落中来。中... 灵宝西坡是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中心聚落的典型代表,其向心式聚落布局的形成与终结,见证了中心聚落从出现到内部发生演变的轨迹。若干血缘关系亲近的氏族在面临各类竞争压力过程中,从先前较小的聚落逐渐聚合到更大的中心聚落中来。中心聚落的早期功能主要是由大型房屋组合来实现的,大型房屋为礼仪性公共活动创造了庄严而神圣的空间,并成为强化人们共同信念和族群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这里少数人或某些家户获得了人气和威望,他们的欲望膨胀和权力增长,推动聚落形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使得以大型房屋向心式布局为特征的空间格局趋向终结,并导致聚落内部社会阶层走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中期 灵宝西坡 聚落形态 向心式布局 聚合与分化
原文传递
新石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的建筑学解读——以河南灵宝西坡遗址F105、F106为例
17
作者 岳岩敏 《文物建筑》 2020年第1期144-154,共11页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代表,其物质文化遗存——大型五边形半地穴建筑基址,面积大、建筑工序复杂、技术先进,是该文化类型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建筑对象。本文以F105、F106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考古发掘报告为...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代表,其物质文化遗存——大型五边形半地穴建筑基址,面积大、建筑工序复杂、技术先进,是该文化类型值得关注与研究的建筑对象。本文以F105、F106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考古发掘报告为文献基础,运用建筑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比同时期同类型建筑基址,对其进行复原推断,呈现早期建筑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宝西坡遗址 大型建筑基址 建造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