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ages of Metamorphosis in Poetry of Emily Dickinson and Yu Xiuhua
1
作者 HU Fang-y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9期627-634,共8页
Despite being unnoticed women at the time,Emily Dickinson and Yu Xiuhua,two female poet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countries,their works shook the poetry world in a powerful way.Trapped in a small place in their li... Despite being unnoticed women at the time,Emily Dickinson and Yu Xiuhua,two female poet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countries,their works shook the poetry world in a powerful way.Trapped in a small place in their lives,their poems express the same desire for love and the world.Through many metamorphic imagery,their poems transcend themselves from their small bodies,small rooms,and small villages to a vast spiritual world.Such kind of transformation helps the poets integrate poetry into their lives,break the“double bind”for female poets,and express their repressed love and self-asser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ily Dickinson Yu xiuhua IMAGE METAMORPHOSIS
下载PDF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or Chinese Literature’s Online Dissemination:A Case Study of Yu Xiuhua’s Poems
2
作者 LU Jie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0年第8期637-641,共5页
The popularity of Yu Xiuhua’s poems on the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a typical case in which Chinese local literary works are disseminated in cyber space.This essay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is... The popularity of Yu Xiuhua’s poems on the internet is regarded as a typical case in which Chinese local literary works are disseminated in cyber space.This essay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Yu Xiuhua’s poems on the internet,aiming to sum up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o push Chinese contemporary writers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present online publishing sit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 xiuhua POEMS internet DISSEMINATION
下载PDF
Xiuhua Mountain Museum
3
作者 ZHONG LU WEI LIANG 《Women of China》 1999年第11期32-35,共4页
XIUHUA Mountain Museum,a building nestled amongthe hills,is the first private museum of the Tujiaethnicity.Its name is an amalgamation of the names ofthe couple who run it,Gong Daoxiu and her husband ChenChuhua.Accord... XIUHUA Mountain Museum,a building nestled amongthe hills,is the first private museum of the Tujiaethnicity.Its name is an amalgamation of the names ofthe couple who run it,Gong Daoxiu and her husband ChenChuhua.According to Chen,the reason that he put h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uhua Mountain Museum
原文传递
Luo Xiuhua and Her Family
4
作者 BIAN WEN A RONG 《Women of China》 1998年第3期41-43,共3页
MANY women set a goal for themselves of devoting themselves entirely to their husbands and childre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want to be successful in their work as well. This is certainly hard to realize. But Luo X... MANY women set a goal for themselves of devoting themselves entirely to their husbands and childre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want to be successful in their work as well. This is certainly hard to realize. But Luo Xiuhua, a Tujia ethnic woman from Hunan Province, has turned this ideal into reality. Luo Xiuhua was born in Dayong County of Zhangjiajie City, Hunan Province. After graduating from a normal school in 1963, she taught in a vill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o xiuhua and Her Family
原文传递
余秀华是“中国的狄金森”?——余秀华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龚刚 解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48-58,共11页
近年来,余秀华诗歌风靡于中国,对其诗艺及人格的评论也越来越多。有学者提出余秀华是“中国的狄金森”,在学界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对余秀华和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进行系统性比较研究,深入辨析余秀华和狄金森在生平、心性及... 近年来,余秀华诗歌风靡于中国,对其诗艺及人格的评论也越来越多。有学者提出余秀华是“中国的狄金森”,在学界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对余秀华和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进行系统性比较研究,深入辨析余秀华和狄金森在生平、心性及诗艺等方面的异同,以期深化对这两位中美女性诗人的认识,并对余秀华是“中国的狄金森”之说提出商榷。尽管余秀华与狄金森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总体来讲相去甚远。狄金森本质上是精神贵族,是诗界的冥想者,是属灵的歌者,余秀华则始终在大地上感知苦痛冷暖,始终在爱欲与不满中奔突追问,因此,她并非“中国的狄金森”,而是一位努力挣脱命运和世俗的羁绊、向死而生的“行吟者”。如前所述,诗歌是她的一根拐杖,一根支撑起她的尊严和存在勇气的精神拐杖。她的全部力量、全部野性、全部希望都凝聚于诗性的语言,成为中国当代诗坛不可漠视的独特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狄金森 暴力美学 神秘诗学
下载PDF
合散而求全守正而出新——评李秀华《〈淮南子〉学史》
6
作者 方勇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0-92,共3页
李秀华的《〈淮南子〉学史》,是以《淮南子》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对《淮南子》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传播、版本源流、校注成果、思想影响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论述,涉及古代天文、地理、术数,以及传统的训诂学、考证学、版本目录学... 李秀华的《〈淮南子〉学史》,是以《淮南子》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对《淮南子》在不同时期的文本传播、版本源流、校注成果、思想影响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论述,涉及古代天文、地理、术数,以及传统的训诂学、考证学、版本目录学、校雠学和现代的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个学科,材料翔实,论证严密,体现出合散求全、守正不浮、自立新说的治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学史》 李秀华 求全 守正 新说
下载PDF
权力·女性·情欲·自然——身体诗学视域下余秀华创作解读
7
作者 胡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5-93,共9页
身体是理解余秀华创作的重要密钥。先天的残疾使余秀华之于身体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与感知,强烈的身体意识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之中,承载着作家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权力规训下的身体痛感体验、女性视角下的独特身体体验、情欲炙烤下的身体... 身体是理解余秀华创作的重要密钥。先天的残疾使余秀华之于身体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与感知,强烈的身体意识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之中,承载着作家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权力规训下的身体痛感体验、女性视角下的独特身体体验、情欲炙烤下的身体书写、自然体悟中的生命启示是解读余秀华身体诗学的四重空间。独特的个体身体感知成为余秀华创作的源泉和中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其又使诗人困守于有限的个体身体体验内,限制了诗人创作对灵魂与世界的深化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身体诗学 权力 女性 情欲 自然
下载PDF
与命运修好:余秀华爱欲书写的心理逻辑
8
作者 姚亮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174,共13页
残疾深入骨髓地影响了余秀华的爱情和人生,她的情感和欲望被长期忽视,诗歌成为情绪的唯一出口。残疾给她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生活层面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通过考察其诗歌中对爱和欲的反复书写可以重构出一个渐进的心理逻辑:自卑、压... 残疾深入骨髓地影响了余秀华的爱情和人生,她的情感和欲望被长期忽视,诗歌成为情绪的唯一出口。残疾给她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生活层面的,更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通过考察其诗歌中对爱和欲的反复书写可以重构出一个渐进的心理逻辑:自卑、压抑、崩溃、爆发、沉潜与提升,一个类似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为残疾,她受尽歧视和羞辱,得不到爱情,欲望无法纾解,久而久之,外在的打击逐渐转化为自卑、压抑和强烈的自我怀疑与自我审判。这种负面情绪的累积必然导致崩溃和爆发,于是在诗歌中表现为对“放纵”的书写,这是寻求自我救赎的必由之路,否则人就会像导管一样淤塞、破裂。余秀华的爱、欲书写没有就此止步,《给你》表现了宣泄之后的提升,该诗将爱情从关系性提升到本质性,从而彻底解决对外部的依赖,个人存在的主体性和意义得到充分阐扬。这个过程提升了她对爱情的理解及其人生境界。余秀华对爱、欲的书写是一场与残疾斗争的苦旅,也是彰显主体性和激发生命意义的“天路历程”,展现了她与命运修好的炼狱般心路历程。余秀华的创作不仅具有个人救赎的功用,还为类似处境中的人提供了示范性启发,也丰富了中国新文学关于爱情的想象和表达,因而是一个特殊的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诗歌 爱情 残疾 命运
下载PDF
身体、灵魂和大地——评余秀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光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55-60,共6页
余秀华诗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可视作一篇当代女性身体欲望的告白书,它巧妙地借助身体和性爱的敏感话题来表达一个灵魂反抗却无法反抗而只能睡去的清醒者的痛苦,它借灵魂在身体中的沉睡来批判一个时代的堕落和诗人在严重时代病症... 余秀华诗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可视作一篇当代女性身体欲望的告白书,它巧妙地借助身体和性爱的敏感话题来表达一个灵魂反抗却无法反抗而只能睡去的清醒者的痛苦,它借灵魂在身体中的沉睡来批判一个时代的堕落和诗人在严重时代病症前的无力与孤独。这首诗也是当代女性介入社会宏大叙事的某种理性自觉,其在将私人情感和身体叙事揉合到社会政治叙事的尝试方面,为当代中国诗坛开辟出了一条有益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身体 灵魂 大地
下载PDF
论自媒体时代的诗歌传播——以余秀华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立峰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1-69,共9页
2015年年初,余秀华凭借《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一夜爆红,可谓是微信圈捧红的第一位诗人。余秀华的走红与传统诗人的成名路径完全不同,它依赖于微信、微博等典型的自媒体平台,甚至于为余秀华事件推波助澜的沈睿和沈浩波之间的论争... 2015年年初,余秀华凭借《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一夜爆红,可谓是微信圈捧红的第一位诗人。余秀华的走红与传统诗人的成名路径完全不同,它依赖于微信、微博等典型的自媒体平台,甚至于为余秀华事件推波助澜的沈睿和沈浩波之间的论争也是发端于微博。从余秀华的走红可以发现自媒体时代诗人成名的典型症候,"农妇""脑瘫""诗人"这些词语的反差背后构成了消费时代的媒体奇观,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体共同设置的新闻议程与公众的审美需求之间达成的某种共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时代 诗歌传播 余秀华
下载PDF
余秀华媒介文本的话语批判
11
作者 程郁儒 万洲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79-82,126,共4页
余秀华的媒介文本作为一个集合,折射出社会当下的一些话语及结构。"农妇""脑瘫""余主席"在报道中的大量使用,隐含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社会阶层歧视。这些词语令当事人余秀华不快,也与道德、法律价值... 余秀华的媒介文本作为一个集合,折射出社会当下的一些话语及结构。"农妇""脑瘫""余主席"在报道中的大量使用,隐含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社会阶层歧视。这些词语令当事人余秀华不快,也与道德、法律价值等相悖。本文试图通过这一现象批判反思当今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并且对处于群体无意识状态下的话语提出警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话语 媒介歧视
下载PDF
放下怨气,不再对抗--从余秀华诗歌说开去
12
作者 王四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34-139,共6页
在余秀华出现之前,新时期以来的新诗普遍隐匿着一股对当下诗坛的怨气和一个或显或隐的"对抗"意识。不满和对抗让新诗把重点放在服务外围世界,从而偏离诗歌本质,使新诗整体上与纯诗的目标相去甚远。余秀华的诗歌发生在超功利... 在余秀华出现之前,新时期以来的新诗普遍隐匿着一股对当下诗坛的怨气和一个或显或隐的"对抗"意识。不满和对抗让新诗把重点放在服务外围世界,从而偏离诗歌本质,使新诗整体上与纯诗的目标相去甚远。余秀华的诗歌发生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她的诗歌传达内心的悸动和眩晕。她生活在现世中国的最底层,赋予了她诗歌创作超功利的客观条件。其诗歌中与农村日常意象的邂逅完全是超功利的,不同于知识分子的寻找客观对应物。这些日常点滴引起了诗人对生命的诗意体悟,她就用诗记录下来,在不动声色的记录中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超功利日常生活写作和用诗来传达内心的悸动、眩晕两方面来看,余秀华的诗歌倒是无限地靠近了纯诗的写作。余秀华的走红,是中国新诗建设在百年之际成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抗 余秀华 纯诗 超功利性 悸动
下载PDF
余秀华诗歌论
13
作者 沈秀英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47-151,共5页
余秀华的诗歌里有一种"沉",让人读得不畅,那是来自生命自身的阻碍,是从肉体开始直达精神的"痛"。认识余秀华的诗歌之美只有在幽暗的意义上才有效。如果没有诗歌,余秀华更多的可能就是如物件一样活着。诗歌支撑了她... 余秀华的诗歌里有一种"沉",让人读得不畅,那是来自生命自身的阻碍,是从肉体开始直达精神的"痛"。认识余秀华的诗歌之美只有在幽暗的意义上才有效。如果没有诗歌,余秀华更多的可能就是如物件一样活着。诗歌支撑了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必需品,是她每天必吃的药,是她人生的毒药也是解药。余秀华让人惊骇地说出她想要的,所以余秀华不是一个单纯言情的,羞涩内敛的传统女子,而是一个正视自己内心需求的现代女性。诗歌给了她虚拟的另一条腿,是她行走世界的支撑。诗歌并没有死去,它以文字单纯的方式体现出最柔韧的力量。"余秀华现象"让人嗅到了当下诗歌/文学的存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诗歌/文学的微格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当代诗人论 女性诗歌
下载PDF
这个世界的端庄——许立志和余秀华诗歌品读
14
作者 邹云虹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0-82,86,共4页
本文通过对许立志和于秀华两位草根诗人的诗作在思想内容及艺术境界方面的鉴赏,肯定了他们对底层民众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和人文关怀,指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应具备强烈的现实担当和端庄的艺术品格。
关键词 许立志 于秀华 诗歌 意象 生命体验
下载PDF
底层女性的自我言说与主体构建——以郑小琼、余秀华、范雨素为样本
15
作者 魏红珊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110-116,共7页
将新时期底层女性写作置于中国社会文化和女性命运的变迁中进行考察,以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为切入点,通过3位女性作家自身经验的文本呈现,探讨底层叙事中女性主体构建的多重面相。无论是郑小琼于底层书写中的自我构建,余秀华于身体困顿中... 将新时期底层女性写作置于中国社会文化和女性命运的变迁中进行考察,以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为切入点,通过3位女性作家自身经验的文本呈现,探讨底层叙事中女性主体构建的多重面相。无论是郑小琼于底层书写中的自我构建,余秀华于身体困顿中的自我突显,还是范雨素于细琐日常中的自我呈现,都殊途同归地呈现了底层女性的现实困境与主体焦虑,隐现了在工业资本、男权等强势话语下底层女性的遮蔽与突显、压抑与抗争,展现了底层写作建构自我主体的艰难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写作 自我言说 主体建构 郑小琼 余秀华 范雨素
下载PDF
论余秀华诗歌的疼痛书写论余秀华诗歌的疼痛书写
16
作者 汪亚琴 《中文论坛》 2018年第2期32-43,共12页
余秀华的诗歌,总能看见“疼痛”字眼,这说得出的疼痛,是她在场的有力证明,而那些说不出疼痛的诗歌,同样也让人感到强大的威力。无论是“说出的疼痛”还是“说不出的疼痛”,都以诗歌的形式,给读者以深刻的痛感。疾病的疼痛感是余秀华存... 余秀华的诗歌,总能看见“疼痛”字眼,这说得出的疼痛,是她在场的有力证明,而那些说不出疼痛的诗歌,同样也让人感到强大的威力。无论是“说出的疼痛”还是“说不出的疼痛”,都以诗歌的形式,给读者以深刻的痛感。疾病的疼痛感是余秀华存在的确证,也是她一切不幸的开端,爱的缺失便源于这疾病。孤独者的疼痛感是余秀华心理孤独的写照,余秀华在诗中也塑造了一个痴情者形象,但爱而不得的疼痛,比无爱更具杀伤力。伴随余秀华一生的疼痛经验,被情不自禁地呈现在诗中,使我们看见了满目疮痍的余秀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疼痛 残疾 诗歌
下载PDF
从词晕弥漫到语晕捕捉的“语词氤氲体”诗歌形态——以余秀华《你说抱着我,如抱着一朵白云》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洁岷 《写作》 2021年第5期73-80,共8页
诗在诞生之后即获得了其完整的自我形象/语言形式,那将是一个独立地飘荡于母语时空的语词氤氲体,这个语言模型、这个氤氲体将撬开、洗刷读者意识中的语义结块、尘垢。它将谦逊地接纳那些关注语言、或世界的过往与未来的心灵。总体上把... 诗在诞生之后即获得了其完整的自我形象/语言形式,那将是一个独立地飘荡于母语时空的语词氤氲体,这个语言模型、这个氤氲体将撬开、洗刷读者意识中的语义结块、尘垢。它将谦逊地接纳那些关注语言、或世界的过往与未来的心灵。总体上把握一首当代诗,可以发现它往往会撇除传统抒情的强烈主观表述,将抒情赋予客体,在模拟事实叙述的过程中将情感、经验灌注在客观化的语言状态中。这种形态诗歌的出现,是在汉语新诗经过了三十年的现代性过程后的一般形态,是所谓“新常态”。余秀华的写作练习期就涵纳于此时段,所以还会附丽一些后现代的特质,如对元叙事的轻微消解,如对现代诗歌宏大语词的自觉规避等等。余秀华在21世纪网络发达的汉语诗歌语境中,令人惊讶又释然的是,她泥沙俱下地展示了她的诗歌,其中的最优选之作恰恰可以对当代诗学所理解和认同的诗歌概念、观念和情状加以印证,适合作为抛开既有定义和理论也同时不考虑具体作者身份背景,成为失去“主人”的可供研读的细读文本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 语感 词晕 语晕余秀华 文本细读 《你说抱着我 如抱着一朵白云》
下载PDF
温情的忧伤——余秀华诗歌再解读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小琳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57-61,共5页
"余秀华热"已成既往,反可让后来的我们借由获得一份审美距离上的宁静,再去审读余秀华的诗歌。以诗人的文本为据,解析她对农村自然意象的诗意审美、女性欲望的表露以及身体残疾且挣扎在底层的痛苦感受;梳理其创作心理,在自然... "余秀华热"已成既往,反可让后来的我们借由获得一份审美距离上的宁静,再去审读余秀华的诗歌。以诗人的文本为据,解析她对农村自然意象的诗意审美、女性欲望的表露以及身体残疾且挣扎在底层的痛苦感受;梳理其创作心理,在自然美学的视域下解读诗人之诗,探讨其诗内部深蕴的悲剧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情 忧伤 余秀华 再解读
下载PDF
陈秀华治疗湿疹经验
19
作者 林嘉怡 陈秀华 +3 位作者 陈艳婷 林丽梅 多英 李晨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621-624,共4页
分析总结陈秀华教授运用针刺联合刺血疗法论治湿疹的经验。湿疹是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皮肤疾病。西医暂无根治方法,远期疗效欠佳。作为岭南陈氏针法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教授继承前人经验,临证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学术思想,治... 分析总结陈秀华教授运用针刺联合刺血疗法论治湿疹的经验。湿疹是临床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皮肤疾病。西医暂无根治方法,远期疗效欠佳。作为岭南陈氏针法的代表性传承人,陈秀华教授继承前人经验,临证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学术思想,治疗以“清心调脾、宣肺止痒、化湿祛瘀、解郁散结”为法,从心、脾、肺辨治湿疹,分期、分症选穴,联合腹针,取穴多元;灵活运用陈氏飞针法、陈氏分级补泻法,刺法得当;创新融入俞穴刺血,速以止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陈氏针法 刺血疗法 湿疹 陈秀华
下载PDF
罗曼·雅各布森的“主导”理论视野下的余秀华: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被引量:1
20
作者 菅娜娜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6-52,共7页
余秀华在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迅速爆红,在社会上以及诗歌界产生了一股"余秀华热"。时隔一年后,这种热度渐渐沉淀,批评界也开始思考余秀华的诗歌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起文学界如此"热度"的阐释,余秀华是否担得起&qu... 余秀华在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初,迅速爆红,在社会上以及诗歌界产生了一股"余秀华热"。时隔一年后,这种热度渐渐沉淀,批评界也开始思考余秀华的诗歌是否真的能够承担起文学界如此"热度"的阐释,余秀华是否担得起"语言天才""天才诗人""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等称誉。结合罗曼·雅各布森的"主导"理论以及罗兰·巴尔特的"刺点"(赵毅衡翻译)两个符号学概念来细读余秀华本人最喜爱的一首诗歌:《我爱你》。从中可以管窥她在诗歌的温暖和向往之中带来的刺痛感,而这种刺痛正是犀利的语言以及经由此直接穿透到生命内部所感知到的诗歌独特美学张力所主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热” 《我爱你》 “刺点”与“主导” 稗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