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岫岩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靖凯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3年第3期4-6,共3页
岫岩地区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成为第二大农作物。介绍整地、施肥、种子精选及处理、播种、地膜覆盖栽培、防早衰技术、防徒长、病虫害防控、适期收获、安全储藏等技术要点,为岫岩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花生 栽培 技术 岫岩地区
下载PDF
岫岩M_S5.4地震前烟台形变异常特征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杰 李希亮 +2 位作者 刘瑞峰 范军 赵小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1-78,共8页
运用直接调和分析和速率合成方法对岫岩地震前后烟台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岫岩5.4级地震前,烟台地区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短临前兆异常,此次异常很可能是岫岩发震断层活动引起了相关的蓬莱-威海断裂活动,最终导致区域应... 运用直接调和分析和速率合成方法对岫岩地震前后烟台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岫岩5.4级地震前,烟台地区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短临前兆异常,此次异常很可能是岫岩发震断层活动引起了相关的蓬莱-威海断裂活动,最终导致区域应力场增强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地震 形变异常 发震断层 烟台地区
下载PDF
海城-岫岩地区较大地震前震源机制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邹向荣 张萍 《防灾减灾学报》 2012年第1期37-41,共5页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省小震、震群多发地区。本文选用1975年以来具有一定发震规模,且仪器记录相对较完整的3个显著震群(1975年海城7.3级,1999年岫岩5.4级和2008年海城ML4.8级地震),将其较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比较,发... 海城-岫岩地区是辽宁省小震、震群多发地区。本文选用1975年以来具有一定发震规模,且仪器记录相对较完整的3个显著震群(1975年海城7.3级,1999年岫岩5.4级和2008年海城ML4.8级地震),将其较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海城7.3级和岫岩5.4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与主震有较好的一致性,而2008年11月海城4.8级地震前ML≥4.0级地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差。我们对能否借鉴前震震源机制一致性的差异快速判断中强震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群 震源机制 海城-岫岩地区
下载PDF
1999年11月29日岫岩-海城5.6级地震的烈度与震害 被引量:2
4
作者 钟以章 郑双成 +5 位作者 吴明大 万波 孟补在 张先泽 符宝贵 武志敏 《东北地震研究》 2000年第3期21-30,共10页
1999 年11 月29 日在辽宁海城岫岩交界处发生了5.6 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震中烈度达到了VII 度,本文阐述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地震参数,烈度划分标志,烈度分布及震害特点等内容。与一般的5.5 级左右地震相比,这次地震的特点是... 1999 年11 月29 日在辽宁海城岫岩交界处发生了5.6 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震中烈度达到了VII 度,本文阐述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地震参数,烈度划分标志,烈度分布及震害特点等内容。与一般的5.5 级左右地震相比,这次地震的特点是,震害偏重,震害分布不均匀,地震波的频谱效应从震害现象得到明显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烈度 震害 岫岩-海城地震
下载PDF
浅论中国满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兼论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成立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爱杰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51-155,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而满族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论述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导致满族自治地方设立较晚的艰难过程,积极评价了中央政府和辽宁省相关部门为此所做的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民族自治地方,而满族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论述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导致满族自治地方设立较晚的艰难过程,积极评价了中央政府和辽宁省相关部门为此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岫岩为例,说明了满族自治地方成立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充分证明了设立民族自治地方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自治地方 区域自治 岫岩
下载PDF
海城-岫岩地区震害调查与减灾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钟以章 《东北地震研究》 2003年第1期76-80,共5页
详细总结了海城-岫岩Ms5 4(1999 11 29)和Ms5 1(2000 1 12)两次地震的震害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地区的防震减灾对策。
关键词 海城-岫岩地区 震害调查 防震减灾对策 经济损失 震级
下载PDF
辽东岫岩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杰勋 郭巍 朱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89-2900,共12页
本文对辽东岫岩地区帽盔山二长花岗岩、荒地花岗闪长岩和朝阳苏长辉长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LA-ICP-MS U-Pb定年。帽盔山二长花岗岩主量元素具有富Si、Al、K,贫Fe、Mg、Ca的特征;微量元素亏损Sr、P、Eu、Ti,富集K、Rb、Th等不相容... 本文对辽东岫岩地区帽盔山二长花岗岩、荒地花岗闪长岩和朝阳苏长辉长岩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LA-ICP-MS U-Pb定年。帽盔山二长花岗岩主量元素具有富Si、Al、K,贫Fe、Mg、Ca的特征;微量元素亏损Sr、P、Eu、Ti,富集K、Rb、Th等不相容元素,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体为铝质A型花岗岩(A/CNK=1.03-1.06,A/NK=1.11-1.12)。荒地花岗闪长岩的SiO_2含量为64.1%-70.8%,K_2O/Na_2O的比值为0.87-1.08,含铝指数A/CNK和A/NK分别为0.98-1.02和1.31-1.55,微量元素富集K、Rb、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分馏强烈,(La/Yb)N值为13.41-68.2,属于准铝质到过铝质I型花岗岩。朝阳苏长辉长岩的SiO_2含量为54.8%-58.3%,K2O/Na2O的比值为0.57-0.78,微量元素富集K、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U、P、Ti等高场强元素,富集La、Ce、Pr、Nd等轻稀土元素。测年结果显示帽盔山二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137Ma,荒地花岗闪长岩的锆石年龄为139Ma,朝阳苏长辉长岩的锆石年龄为139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构造背景图解,帽盔山二长花岗岩、荒地花岗闪长岩和朝阳苏长辉长岩均为伸展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活动产物。结合三个岩体的时空特点,表明在早白垩世时期,辽东岫岩地区处于非造山的伸展环境,且岩石圈减薄及伸展活动的发展有自深部至浅部的特点,是华北板块东部伸展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侵入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测年 岩石圈减薄 伸展环境 辽东岫岩地区
下载PDF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研究辽宁海城-岫岩地区的精细速度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彩韵 张正帅 +1 位作者 贾丽华 王喜龙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186,共5页
利用区域尺度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08-10~2020-04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对剔除离散走时后的5028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到的震相走时均方根残差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7 s降为0.279 s。重新... 利用区域尺度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08-10~2020-04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地震事件进行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对剔除离散走时后的5028个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得到的震相走时均方根残差平均值由定位前的0.507 s降为0.279 s。重新定位后的结果显示:1)大部分地震发生于地下5~15 km,海城-岫岩地区地震活动多呈条带状分布于断裂带上,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带走向吻合;2)反演得到的主要地震活动大部分分布在低速区及高速区与低速区交界地区,其中海城-岫岩震源区上地壳低速区的存在可能与所处断裂构造、深部流体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层析成像 速度结构 海城-岫岩地区
下载PDF
辽东岫岩地区晚三叠世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晓亮 吕行 +5 位作者 刘永俊 赵元艺 李超 吴文彬 王玉平 李海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1-416,共16页
辽东半岛一直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减薄的热点地区,前人对于晚三叠世时期辽东半岛的构造环境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选择辽东岫岩地区出露的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 辽东半岛一直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减薄的热点地区,前人对于晚三叠世时期辽东半岛的构造环境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选择辽东岫岩地区出露的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并对上述两个岩体的岩浆来源及形成环境进行了讨论,得出以下认识:辽东岫岩地区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均形成于晚三叠世(220.9±1.2 Ma和220.3±1 Ma);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具高硅、富碱的特征,属A型花岗岩;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具高镁的特征;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二者均显示轻稀土分馏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的特征,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Ba、Sr,富集高场强元素Th、La、Ce、Nd、Hf、Tb,而亏损P、Nb、Ta、Y等元素;二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且均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在220.9±1.2~220.3±1.0 Ma这一时期,辽东岫岩地区整体可能处于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后边沟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黑坑石英二长闪长岩均形成于这一构造背景中,上述两个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大陆深俯冲和扬子—华北之间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后所引起的华北克拉通减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 Pb年龄 地球化学特征 晚三叠世 克拉通减薄 辽东岫岩
下载PDF
辽东岫岩地区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仲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3-542,共20页
辽东岫岩地区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内,区域内广泛存在花岗质伟晶岩脉或岩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研究区出露大量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前人将其统一划归到花岗质混杂岩和辽河岩群内。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 辽东岫岩地区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内,区域内广泛存在花岗质伟晶岩脉或岩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研究区出露大量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前人将其统一划归到花岗质混杂岩和辽河岩群内。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将该套花岗伟晶岩脉解体为出来,重新厘定为新的填图单元。本文对研究区2件花岗伟晶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稀土微量元素和U-Pb定年的综合研究,获得花岗伟晶岩的原岩年龄,并对其岩石地球化学、成因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花岗伟晶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白云母±电气石,花岗伟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均匀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均显示高的SiO2(72.1%~75.3%)、Al2O3(13.5%~16.4%),低CaO(1.42%~2.03%)、MgO(0.15%~0.76%)、P2O5(0.01%~0.02%%)、TiO2(0.06%~0.17%)等含量;稀土元素总量偏低,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型,明显的正δ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特征。样品(DST-TW1和WJG-TW1)锆石CL图像强度均较弱,前者大部分锆石不能反映矿物内部结构,后者大部分锆石能显示弱振荡环带,这一特征与锆石U含量均较高(1253.1×10-6~12861.5×10-6、874.5×10-6~5319.1×10-6)相吻合。锆石虽具有岩浆锆石的自形特征,但其Th/U值(0.01~0.26和0.01~0.62)较低,稀土配分模式显示热液锆石特征,在(Sm/La)N—La和Ce/Ce*—(Sm/La)N图解上偏热液锆石区域,此花岗伟晶岩脉可能是母岩浆高度结晶分异后的残余岩浆热液结晶而成,偏热液性质。本文研究的2件样品(DST-TW1和WJG-TW1)年龄分别为1864±20 Ma(MSWD=0.19)和1903.6±4.7 Ma(MSWD=0.041),其侵位时间介于1.9~1.86 Ga之间。从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时代推测其物源与研究区周围~1.87 Ga的S型花岗岩具有亲缘关系。从构造环境来看,研究区内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形成于胶—辽—吉造山带弧陆碰撞结束后伸展的构造体制下,在主期花岗质岩浆上涌之后,地壳在不断伸展和松弛垮塌,大量残余岩浆或岩浆热液上涌形成伟晶岩的岩脉、岩墙或岩体,侵位时代从~1.9 Ga到~1.74 Ga。从而推测胶—辽—吉造山带在碰撞后的构造折返过程中一直处于伸展的构造机制,后造山阶段至少持续了16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地质意义 辽东岫岩地区
下载PDF
辽宁岫岩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仇小丽 吴明大 仇小华 《东北地震研究》 2006年第4期40-47,共8页
本文在分析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岫岩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在岫岩西北部的偏岭地区属海城地震的余震区,地震活动受北西向海城河断裂的控... 本文在分析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岫岩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在岫岩西北部的偏岭地区属海城地震的余震区,地震活动受北西向海城河断裂的控制,这里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其它地区属中、小地震活动区。在有旋扭构造发育的地区,当外区有强震发生时有可能出现震害加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地区 地震地质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凤琴 王久明 《防灾减灾学报》 2018年第4期63-68,共6页
在分析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岫岩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岫岩地区具备发生重大地震灾害(6级左右)的地震构造条件,其它地区属中小地震活动区,当邻近地区出现强地震时,我区苏子沟镇... 在分析辽宁岫岩地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等资料的基础上,对岫岩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作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岫岩地区具备发生重大地震灾害(6级左右)的地震构造条件,其它地区属中小地震活动区,当邻近地区出现强地震时,我区苏子沟镇古龙村罗圈里村民组可能出现震害加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地区 地质构造 地震活动
下载PDF
辽东岫岩王家堡子地区二长花岗岩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洋 刘苏 张思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0-1736,共17页
辽东半岛岫岩王家堡子地区位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中段。本文对该区内的二长花岗岩(龙潭沟岩体与罗圈沟岩体)进行了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龙潭沟岩体与罗圈沟岩体侵位年龄分别为(122.37±0... 辽东半岛岫岩王家堡子地区位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中段。本文对该区内的二长花岗岩(龙潭沟岩体与罗圈沟岩体)进行了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龙潭沟岩体与罗圈沟岩体侵位年龄分别为(122.37±0.30) Ma和(124.37±0.91) Ma,年代为早白垩世;二岩体具高SiO2质量分数,低Mg、Co、Cr、Ni质量分数,富集LREE和LILE,亏损HFSE,说明二者为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高Al2O3、K2O质量分数,低Na2O、MnO和CaO质量分数,高Sr质量分数,低Y、Yb质量分数,富集LILE及LREE,Eu呈负异常,亏损HREE等地球化学特征,也表明二者具有埃达克岩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的性质。龙潭沟岩体岩浆来源于洋壳俯冲导致的加厚陆壳底部基性岩部分熔融,而罗圈沟岩体岩浆则是俯冲洋壳导致地幔物质上涌,使得玄武质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并且岩浆受到了地幔橄榄岩的混染。认为龙潭沟岩体与罗圈沟岩体均为碰撞环境中的产物,辽东岫岩王家堡子地区在124~122 Ma处于由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挤压环境中,构造挤压向拉伸环境的转换应在122~110 Ma之间完成,岩石圈的减薄与破坏也随之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构造转换 辽东岫岩王家堡子地区
下载PDF
岫岩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戴运艳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1年第4期10-11,14,共3页
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其综合利用意义重大。从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纤维化等利用视角,介绍岫岩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情况。结合当地存在的秸秆收储基础建设薄弱、高值利用率不高、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不足等问题... 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其综合利用意义重大。从肥料化、能源化、原料化、饲料化、纤维化等利用视角,介绍岫岩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情况。结合当地存在的秸秆收储基础建设薄弱、高值利用率不高、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不足等问题,提出广泛宣传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培育收集主体、完善用地政策、倡导多元化利用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综合利用 资源化 岫岩地区
下载PDF
岫岩地区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洪悦 《防护林科技》 2021年第1期24-26,59,共4页
为了探究岫岩地区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内土壤储水能力,对该区域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落叶松(Larix spp.)林、灌木林、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松采伐迹地等5种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为了探究岫岩地区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内土壤储水能力,对该区域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落叶松(Larix spp.)林、灌木林、混交林〔红松+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松采伐迹地等5种不同类型水源涵养林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水源涵养林中,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中,2 mm以下较细径级的根系占比较大,有较好的涵养水源效果,其中,以灌木林、红松林、红松+白桦混交林涵养水源的效果较好,根系数量相对较多,较细根系分布比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 水源涵养林 根系分布
下载PDF
辽宁岫岩地区日本落叶松优良家系种子品质筛选研究
16
作者 李伟 《防护林科技》 2019年第7期29-31,共3页
以辽宁岫岩地区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种子园的优良家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种子净度、千粒质量、优良度及活力指标,以筛选日本落叶松优良家系。结果表明:种子净度间差异不显著,以358号最高;种子千粒质量间差异显著,以358号最高... 以辽宁岫岩地区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种子园的优良家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种子净度、千粒质量、优良度及活力指标,以筛选日本落叶松优良家系。结果表明:种子净度间差异不显著,以358号最高;种子千粒质量间差异显著,以358号最高;种子优良度间差异显著,以167号最高;种子生活力间差异显著,以167号最好;种子品质分析中,18、182、120、74、89、358、188、233、12的种子品质属于优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 日本落叶松 家系 品质
下载PDF
岫岩地区美国白蛾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
17
作者 于立国 《防护林科技》 2017年第12期20-21,23,共3页
为筛选岫岩地区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佳药剂,以3龄美国白蛾幼虫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浓度梯度的3种不同类型的无公害生物源药剂的防效进行了室内筛选和林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比较而言,微生物源药剂苏云金杆菌400... 为筛选岫岩地区防治美国白蛾的最佳药剂,以3龄美国白蛾幼虫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浓度梯度的3种不同类型的无公害生物源药剂的防效进行了室内筛选和林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比较而言,微生物源药剂苏云金杆菌400倍液速效性较好,但持效性较差;动物源药剂灭幼脲3号2 500倍液迟效性显著,防治效果最差;而植物源药剂苦参碱1 000倍液在速效性和持效性上综合表现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岫岩 美国白蛾 防治药剂
下载PDF
辽东半岛岫岩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18
作者 何俐 李琛 《化工矿产地质》 CAS 2022年第2期109-121,共13页
辽东半岛岫岩王家堡子地区位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中段。本文对该区内的二长花岗岩与花岗斑岩(杨家堡岩体与石庙沟岩体)进行了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杨家堡岩体与石庙沟岩体侵位年龄分别为(127.4... 辽东半岛岫岩王家堡子地区位于胶-辽-吉造山/活动带中段。本文对该区内的二长花岗岩与花岗斑岩(杨家堡岩体与石庙沟岩体)进行了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杨家堡岩体与石庙沟岩体侵位年龄分别为(127.4±0.57)Ma和(123±1.6)Ma,年代为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杨家堡岩体明显的Nb、Ta异常,Ta/Th值较低,应与板块的俯冲有关,且与高山提出由拆沉作用形成的岩浆地球化学特征一致,即LREE与HREE分异明显、高Sr/Y、Th/U、Mg^(#),低Lu/Hf值,表明岩浆形成与由板块俯冲导致的拆沉作用有关。早白垩世石庙沟岩体A/CNK=1.05~1.11,为铝质A型花岗岩,形成于长英质地壳的脱水部分熔融。早白垩世杨家堡岩体为准铝质或弱过铝质、中-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具有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的岩石组合特征。综上所述,辽东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应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有关,由碰撞产生的挤压造山作用结束于123±1.6Ma,开始进入碰撞后拉伸的构造环境,开启了岩石圈减薄的序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花岗岩 锆石 U-PB 测年 地球化学 构造转换 岫岩王家堡子地区
下载PDF
辽东岫岩地区两类古元古代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岩 张朋 +4 位作者 毕中伟 杨中柱 寇林林 顾玉超 杨凤超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72-4090,共19页
辽东半岛岫岩一带出露大面积的辽河岩群变质地层与花岗岩类,是研究胶-辽-吉造山带早期演化的良好场所.通过系统采集岫岩地区大房身钾长花岗岩岩体与牧牛、松树沟二长花岗岩岩体和四门子花岗闪长岩岩体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与锆石... 辽东半岛岫岩一带出露大面积的辽河岩群变质地层与花岗岩类,是研究胶-辽-吉造山带早期演化的良好场所.通过系统采集岫岩地区大房身钾长花岗岩岩体与牧牛、松树沟二长花岗岩岩体和四门子花岗闪长岩岩体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大房身与牧牛、松树沟岩体具有相近的高钾钙碱性A型花岗岩特征,SiO2含量介于70.56%~74.52%,Al2O3含量在11.85%~14.03%,K2O/Na2O高;岩石富集Ga、Zr、REE等元素,Sr、P、Ti等含量低;四门子岩体样品则具有较高的CaO含量(0.50%~3.76%),K2O/Na2O比值和A/CNK值均较低,相对更为亏损Nb、Ta、Hf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I型花岗岩特征.锆石LA-ICP-MS测试显示钾长花岗岩样品U-Pb年龄为2198±11 Ma,二长花岗岩U-Pb年龄在~2171~2167 Ma,花岗闪长岩U-Pb测试结果为2166±11 Ma,几类花岗岩结晶年龄基本在误差范围内一致.I型花岗岩可能来自古元古代中期(~2.2~2.1 Ga)俯冲作用导致的弧岩浆活动,而A型花岗岩可能来自中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的低压高温环境.结合辽吉地区报道的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年龄资料,认为在岫岩地区及周边采集的两类古元古代花岗岩均产出在弧后拉张的构造背景下,胶辽吉造山带在古元古代中期演化接近"弧陆碰撞"模式,洋壳俯冲可能由西向东(现今方向)发生,并持续了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辽吉造山带 花岗岩类 锆石U-PB年龄 弧陆碰撞 华北克拉通 岫岩地区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良渚闪石玉料及其产源地问题探讨
20
作者 徐琳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7-126,142,143,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传世良渚文化玉器的观察,认为良渚玉器使用的闪石玉料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不带斑杂结构的玉料,以清宫旧藏的矮节扩孔玉琮为代表,玉质较为细腻,以青(黄)绿色为主基调,部分玉器中带有的水豆状结构和糖色与辽宁岫岩... 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传世良渚文化玉器的观察,认为良渚玉器使用的闪石玉料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不带斑杂结构的玉料,以清宫旧藏的矮节扩孔玉琮为代表,玉质较为细腻,以青(黄)绿色为主基调,部分玉器中带有的水豆状结构和糖色与辽宁岫岩所产的闪石玉相似,推测此类玉料来自东北岫岩,在良渚早中期通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交流到太湖流域,为良渚高等级贵族所用,主要流行于良渚文化早中期。第二类为带有斑杂结构的玉料,以故宫博物院所藏高节玉琮和部分玉璧为代表,玉质结构较粗,带有各种斑晶结构,以绿色及深绿色为主基调,推测玉料来源为良渚文化区附近。第二类玉料在良渚文化早中期开始使用,后在晚期第一类玉料大量减少的情况下成为良渚治玉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 良渚玉器 两类闪石玉料 玉料来源 斑杂结构 岫岩闪石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