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夏陵陪葬墓的地球物理考古勘探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林金鑫 田钢 石战结 《工程勘察》 2014年第7期87-93,共7页
为了解西夏陵地下陪葬墓的空间分布信息,需要进行相应的考古调查研究。考虑对遗址的保护,采用了无损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研究。单种地球物理方法具有多解性等因素的限制,故使用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磁法、电磁法(GEM-2)、探地雷达。... 为了解西夏陵地下陪葬墓的空间分布信息,需要进行相应的考古调查研究。考虑对遗址的保护,采用了无损的地球物理方法进行研究。单种地球物理方法具有多解性等因素的限制,故使用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磁法、电磁法(GEM-2)、探地雷达。首先分别对每种方法展开独立研究,而后通过综合分析以获取最终的探测结果。利用磁法和GEM-2,可以快速获取地下介质的平面分布信息,但是深度信息有限。探地雷达则不仅可以提供平面分布信息,还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深度信息。上述三种地球物理方法的探测结果表明所测位置地下存在着陪葬墓,且其在空间上由不同部分组成如墓室、墓塚、墓道等。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夏王陵进行无损的地球物理考古调查是可行且具有较好效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王陵 地球物理考古 磁法 GEM-2 探地雷达
下载PDF
西夏陵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石若瑀 温睿 +4 位作者 马强 师培轶 刘峰 温涛 王文轩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7-46,共10页
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宋时期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同宋辽金并立,处于琉璃瓦技术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西夏陵遗址是西夏时期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 琉璃建筑构件在中国历史悠久,起源于北魏,唐宋时期已在高等级建筑上大量使用,鼎盛于元明清时期。西夏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同宋辽金并立,处于琉璃瓦技术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西夏陵遗址是西夏时期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经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了大批文物,包括大量建筑构件,以白瓷板瓦与各种类型的绿釉琉璃建筑构件为主,即为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当前对西夏陵的考古工作及出土文物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对西夏的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主要是通过考古类型学与历史文献对其社会功能等加以考释,对工艺研究甚少,同时相关的技术特点与来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研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材料的工艺特点,选取该遗址出土的白瓷板瓦、绿釉琉璃瓦30件,采用X射线荧光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成分分析、物相分析及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白瓷板瓦胎体Al_(2)O_(3)含量较高,存在莫来石,釉料配方属于钙碱釉,工艺精细,与同时期灵武窑白瓷接近,应采用白瓷技术制作;绿釉琉璃瓦胎体CaO与Fe_(2)O_(3)含量较高,属于北方普通高钙易熔黏土,釉料为铜作着色剂的铅釉,与宋代绿釉琉璃瓦成分相近,符合传统的低温铅绿釉体系,可能是借鉴中原技术完成的。两种材质的瓦件都是西夏时期高等级建筑构件,官式建材的典型代表,是同时存在的,展现出西夏时期在官式建材生产技术上的多元性。但这两种技术差别较大,来源不同,反映出西夏在官式建材生产中兼容并包,在学习中原传统的同时又能紧密结合佛教文化,极具党项族的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西夏时期的建筑体系已趋于复杂化,可能会根据建筑不同部位、性质、等级与功能来使用不同的琉璃瓦构件,这对建筑琉璃体系的丰富与发展是极大的贡献。本工作利用科技考古分析,探究西夏时期官式建筑构件的工艺特点,讨论制作技术反映出的建筑思想伦理;进一步丰富西夏瓷质和琉璃建筑构件的研究,与宋辽金时期建筑琉璃形成对比,补充了中国古代建筑琉璃技术的研究;同时加深了对西夏官式建筑的认识,也促进了对西夏与中原地区文化融合互鉴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遗址 琉璃瓦 科技分析 功能复杂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