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许鞍华影片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特色 被引量:3
1
作者 倪祥保 陈虹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75,共4页
许鞍华影片的新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不仅继承了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传统,而且富有自己的风格。其在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形象的多元化方面、主要人物形象对待自身生活命运的态度改变方面、综合自如地运用生活化和... 许鞍华影片的新现实主义创作特色,不仅继承了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精神传统,而且富有自己的风格。其在社会底层边缘人物形象的多元化方面、主要人物形象对待自身生活命运的态度改变方面、综合自如地运用生活化和剧情化叙事方面以及将百姓日常生活与节庆文化很好融合再现生活真实方面等,都很好地服务于再现香港社会生活真实、时代发展变迁和塑造社会普通人艺术形象的任务,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她电影创作接地气的细腻及与时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许鞍华影片 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 《女人四十》 《天水围的日与夜》 《桃姐》
下载PDF
小说《倾城之恋》改编电影后的精神错位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晓萍 张志豪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9-103,共5页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作品中最早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以忠实原著的态度进行改编,但只在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遵循了原著,却没能抓住原著的精髓,在对原著故事表达的精神领略上发生了错位,导致电影失去了原著的风格神韵。
关键词 倾城之恋 许鞍华 改编 忠实原著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黄金时代》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80-84,共5页
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层出不穷,电影创作过程中也经常引入女性主义视角。电影《黄金时代》就是典型代表,该电影以著名女性作家萧红为原型,借助镜头展示了萧红颠沛不屈的一生,从多个视角对现代女性的自... 随着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层出不穷,电影创作过程中也经常引入女性主义视角。电影《黄金时代》就是典型代表,该电影以著名女性作家萧红为原型,借助镜头展示了萧红颠沛不屈的一生,从多个视角对现代女性的自我追求和自我救赎进行阐释,使观众对萧红产生了更加立体的认识。在对该部电影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许鞍华导演对女性主义题材电影有着较强的驾驭能力,能够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对主人公、主人公所处的时代及其曲折的心路历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展示。对电影基于女性视角来进行深度解读,可以对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时代》 萧红 许鞍华 女性主义
下载PDF
论许鞍华电影的现实主义——《桃姐》和《黄金时代》的对比分析
4
作者 王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7-151,共5页
香港女导演许鞍华向来以女性关注著称,尤其倾向关注女性的困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桃姐》和《黄金时代》是她的代表性作品,这两部电影虽然人物类型和时代背景都有较大差异,却显示了许鞍华现实主义风格的多样和丰富。《桃姐》... 香港女导演许鞍华向来以女性关注著称,尤其倾向关注女性的困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桃姐》和《黄金时代》是她的代表性作品,这两部电影虽然人物类型和时代背景都有较大差异,却显示了许鞍华现实主义风格的多样和丰富。《桃姐》沿袭她一以贯之的普通人命运话题,以真实生动的细节见长,表现繁华落尽见真淳的朴素之美。《黄金时代》则借助对镜独白与文学语言来追忆历史人物,以求对再现传奇的真实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电影 《桃姐》 《黄金时代》 现实主义
下载PDF
从《桃姐》看许鞍华的电影追求与宿命
5
作者 吕燕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11-116,共6页
作为香港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女导演,许鞍华善于塑造女性形象,我们从她执导的女性电影里,可以隐约窥见导演许鞍华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独特理解与思考。桃姐的命运与许鞍华的电影宿命颇有相似之处,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许鞍华的电影追求,我们或许... 作为香港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女导演,许鞍华善于塑造女性形象,我们从她执导的女性电影里,可以隐约窥见导演许鞍华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独特理解与思考。桃姐的命运与许鞍华的电影宿命颇有相似之处,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许鞍华的电影追求,我们或许可以很好地体察其中的得与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桃姐》 香港电影 女性形象 悲剧命运
下载PDF
论许鞍华影片中女性意识的嬗变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静 《职大学报》 2014年第5期27-29,123,共4页
在许鞍华的社会伦理影片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经过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最后回到中性立场解读社会问题。她始终以较温和的性别立场关注着女性在平凡生活中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 许鞍华 电影 女性意识
下载PDF
许鞍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与边缘叙事 被引量:2
7
作者 向洁茹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7-112,共6页
许鞍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是其影片中边缘叙事的一部分。其影片中的空间首先在形态上表征着边缘人群的处境。局限性空间与边缘人群的受困,开阔性空间与边缘人群的自由,边缘空间与边缘人群的反抗这3组对应关系反映着空间与权力的缠绕。更... 许鞍华电影中的空间呈现是其影片中边缘叙事的一部分。其影片中的空间首先在形态上表征着边缘人群的处境。局限性空间与边缘人群的受困,开阔性空间与边缘人群的自由,边缘空间与边缘人群的反抗这3组对应关系反映着空间与权力的缠绕。更进一步来说,作为一种连接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水域与陆地等不同空间领域的"缝合"空间,边缘空间在其深层内涵上还勾连着导演本人在边缘叙事中的价值导向与美学诉求。正是这种爱德华·索亚式的"第三空间"思维决定着许鞍华影片的独特风格,而在更大的层面上,这一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观照城市空间的另一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空间呈现 边缘叙事 第三空间
下载PDF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身份认同分析
8
作者 曹宁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7-100,共4页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我们讲述了姨妈悲喜交迭的"后现代生活",悲喜交迭的背后隐藏的是姨妈面对现实处境以及历史问题的困惑与失落,其实质乃是身份认同的撕裂与失败——姨妈付出了抛夫弃女的沉痛代价却未能真正完成对上...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我们讲述了姨妈悲喜交迭的"后现代生活",悲喜交迭的背后隐藏的是姨妈面对现实处境以及历史问题的困惑与失落,其实质乃是身份认同的撕裂与失败——姨妈付出了抛夫弃女的沉痛代价却未能真正完成对上海的身份认同,梦想破灭后,姨妈的落脚地仍然是多年前她头也不回离开的鞍山,对梦想的激情追逐最终让位于对生存现状的妥协与麻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许鞍华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许鞍华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与叙事风格
9
作者 齐燕敏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79-83,共5页
许鞍华作为20世纪70年代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其影片关注现实困境中的男男女女,渗透着人性的光芒和现实主义的情怀。许鞍华借鉴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最成功的是生活流的叙事手法,在现实的生活中完成对艺术的表达。本文主要探究许鞍华... 许鞍华作为20世纪70年代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代表,其影片关注现实困境中的男男女女,渗透着人性的光芒和现实主义的情怀。许鞍华借鉴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最成功的是生活流的叙事手法,在现实的生活中完成对艺术的表达。本文主要探究许鞍华宁静素朴散文诗般的影像风格,深入挖掘其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对生命困境的态度,以及作为一名单身女导演对生命情感的想象性建构和自我私密性生活空间的浏览与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影像风格 两性形象 叙事手法
下载PDF
以热忱灵魂作光影书写——论许鞍华改编张爱玲作品的作者性追寻
10
作者 彭可 力冬梅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1期31-36,共6页
从《倾城之恋》上映时被影评人批评为许鞍华最劣之作,到新作《第一炉香》亮相威尼斯引发争议,许鞍华改编张爱玲,一直承受着改编创作和外部评价的双重压力。但无论是评论界的指责,或是导演创作的焦虑和遗憾,都未能跳脱电影改编忠实论。... 从《倾城之恋》上映时被影评人批评为许鞍华最劣之作,到新作《第一炉香》亮相威尼斯引发争议,许鞍华改编张爱玲,一直承受着改编创作和外部评价的双重压力。但无论是评论界的指责,或是导演创作的焦虑和遗憾,都未能跳脱电影改编忠实论。许鞍华对于张爱玲三个小说文本的选择,显示了她作者性表达的文化自觉。其中对香港之城、港人港事的书写,“丧母”主题的呈现与变奏,文化身份的游移与认同,不仅与张爱玲原著一脉相承,也同样是许鞍华的成长经历和文化处境在其作品序列中一以贯之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张爱玲 改编 作者性
下载PDF
论电影《半生缘》对小说的视听语言转换技巧
11
作者 刘小微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1-44,共4页
许鞍华电影《半生缘》对原著的改编力求保留和再现张爱玲小说的苍凉风韵,有着比较严肃纯正的美学追求。改编技巧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对小说情节的简化压缩和细节经营、人物形象的强化和常人化处理以及多种叙事视角的交叉运用三个方面。探... 许鞍华电影《半生缘》对原著的改编力求保留和再现张爱玲小说的苍凉风韵,有着比较严肃纯正的美学追求。改编技巧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对小说情节的简化压缩和细节经营、人物形象的强化和常人化处理以及多种叙事视角的交叉运用三个方面。探讨许鞍华电影对小说《半生缘》的改编成就,揭示视听语言艺术与文字艺术的各自特色,旨在探索文学转换成视听语言艺术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生缘》 许鞍华 张爱玲 电影 小说 视听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