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格修养与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徐复观对中国绘画之心性学考察之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晚林 《阴山学刊》 2006年第2期24-29,共6页
徐复观对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的心性学考察,论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一画”之间的精神升进关系,而这种升进正是画人人格修养工夫之所致。在此基础上,徐复观进一步提出“画的究竟义”,由此可以解明艺术在以心性学为主导的中... 徐复观对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的心性学考察,论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一画”之间的精神升进关系,而这种升进正是画人人格修养工夫之所致。在此基础上,徐复观进一步提出“画的究竟义”,由此可以解明艺术在以心性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绘画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一画 究竟义
下载PDF
《晚晴簃诗话》考辨七则
2
作者 陈开林 《保定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0-83,96,共5页
徐世昌编纂《晚晴移诗汇》200卷,备录有清一代诗人诗作,极具文献价值。书中所附《晚晴簃诗话》载录诸人小传,足资取用。然而,《晚晴咎诗话》所载浦铣、鲁之裕、杨兆璜、许乃钊、沈兆霖、周星譬、陈克家七人的传记内容,诸如字号、仕履、... 徐世昌编纂《晚晴移诗汇》200卷,备录有清一代诗人诗作,极具文献价值。书中所附《晚晴簃诗话》载录诸人小传,足资取用。然而,《晚晴咎诗话》所载浦铣、鲁之裕、杨兆璜、许乃钊、沈兆霖、周星譬、陈克家七人的传记内容,诸如字号、仕履、著述等,较之他书存有差异或讹误,因而需查勘、参稽相关资料,加以考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世昌 《晚晴簃诗话》 清代诗话 考辨
下载PDF
从宗白华虚实观管窥其艺术文化理想 被引量:1
3
作者 夏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389-393,共5页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提到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无论”思想对宇宙生命本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上第一次把审美与艺术的虚实关系提到宇宙观高度作本体论论证。他借助“气一无论”思想对宇宙生命本体──“道”的“虚实相生”精神作了唯物论的阐释,并由此指明了中国的艺境追求指向“道艺一体”的理想的必然性。这是“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核心部分”的哲学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虚实观 道艺一体 气一元论 虚实相生
全文增补中
《续古今诗苑英华》考辨
4
作者 毛伟林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3年第2期96-100,共5页
文章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编撰者、编撰时间、书名、所续对象、选录时间范围、卷数、传播及影响等项,对诸家历史文献记载《续古今诗苑英华》的歧异信息进行考辨,考察造成歧异的原因,更正和补充已有研究成果的纰漏。
关键词 《续古今诗苑英华》 《诗苑英华》 《旧唐书·经籍志》 《新唐书·艺文志》 释慧净 刘孝孙
下载PDF
丁氏内科严苍山流派四代传承治嗽用药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秦冰冰 黄盛娜 +2 位作者 史嘉炜 姚成增 徐燕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46-2250,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丁氏内科严苍山流派(简称丁氏严系)四代医家丁甘仁,严苍山,严世芸、潘华信,徐燕咳嗽病医案的收集和分析,探讨丁氏严系咳嗽病的诊疗经验及传承规律。方法:收集各医家医案,整理并制成数据库,运用R语言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其... 目的:通过对丁氏内科严苍山流派(简称丁氏严系)四代医家丁甘仁,严苍山,严世芸、潘华信,徐燕咳嗽病医案的收集和分析,探讨丁氏严系咳嗽病的诊疗经验及传承规律。方法:收集各医家医案,整理并制成数据库,运用R语言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其经验、规律。结果:揭示四代医家治咳用药的异同之处,其中苦杏仁是5位医家常用药物,前胡是除潘华信外4位医家常用药物;除丁甘仁外其他医家都贯常使用炙紫菀、枇杷叶、生甘草等药物,严世芸、潘华信和徐燕常用黄芪和黄芩;此外,严世芸善用百部、白芍、生石膏、桃仁、鱼腥草;潘华信善用炙款冬花、川贝粉、五味子;徐燕善用麦冬和生薏苡仁。结论:丁氏严系5位医家在治疗咳嗽病时注重肺燥一证,多取养阴清肺、润燥治咳之药。严世芸、潘华信深受丁甘仁、严苍山影响,结合当代气候、生活等条件的改变,六淫、五志皆可火化、燥化之现象,常取甘润养阴之药。徐燕承丁派治咳学验,不仅注重肺阴的养护,且重视脾土的健运,临床多加用健脾之药培土生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丁氏内科 严苍山 严世芸 潘华信 徐燕 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原文传递
诗人、史家、学者三体诗话编撰机制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唐玲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年第2期105-128,共24页
由欧阳修、司马光、刘攽三人所开创的"诗话"之体,可分别视为诗人之诗话、史家之诗话和学者之诗话。通过考察其编撰机制,可得出如下结论:一、从编撰方式和特点来看,欧阳修是"评",偏重论诗及辞;司马光是"补&quo... 由欧阳修、司马光、刘攽三人所开创的"诗话"之体,可分别视为诗人之诗话、史家之诗话和学者之诗话。通过考察其编撰机制,可得出如下结论:一、从编撰方式和特点来看,欧阳修是"评",偏重论诗及辞;司马光是"补",而偏重论诗及事;刘攽既对前作续补,亦有拓展,论诗及辞与及事并重。然而后两者多有"论事及诗"的条目,这是早期诗话的特点。二、从取材看,作者往往选取和自己有交集的对象,即当代人记当代诗、当代事。同时,所选素材亦注重谐趣。刘攽还增添了文字、音韵、考证、异族材料等内容,拓宽了取材范围。三、从体例看,早期诗话主要受笔记随笔而记的影响,条目安排随意,全无结构安排可言。其中司马光开创的以人为纲、以事为纲的评论方式,对后世诗话的发展影响颇大。刘攽首创的自注体例,也为正文增色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一诗话》 《续诗话》 《中山诗话》 编撰方式 取材 体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