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遮蔽的另面景观——论学衡派与西方现代诗歌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30,共6页
学衡派对新诗的批评,是与五四新文化派论争交锋的火力点,这种批评常与西方现代诗歌特别是意象主义和象征主义关联。学衡派对意象主义的否定和对象征主义的接受,是对称摆动的外攻和内守两端,核心是古典诗学观和对新文化的想象、参与。该... 学衡派对新诗的批评,是与五四新文化派论争交锋的火力点,这种批评常与西方现代诗歌特别是意象主义和象征主义关联。学衡派对意象主义的否定和对象征主义的接受,是对称摆动的外攻和内守两端,核心是古典诗学观和对新文化的想象、参与。该文论析和探讨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学衡派另面文学景观,并重新检讨它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新诗 意象主义 象征主义
下载PDF
“学衡派”与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 被引量:3
2
作者 沈卫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6,共6页
“学衡派”的西学知识思想资源是得自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具有明显的非政治化倾向和道德秩序法则。相对于新文化—新文学运动而又具有反潮流倾向和反思性。
关键词 “学衡派” 现代中国 人文主义 道德秩序 新文化-新文学运动
下载PDF
重评胡适与“学衡派”关于语言的论争 被引量:2
3
作者 朱利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106,共5页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主张废除文言,但总体上来看,其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论据和论述过程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新文学派急功近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文学的直白化和艺术性欠缺。"学衡派"在极力反对白话文的基调下,也...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主张废除文言,但总体上来看,其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论据和论述过程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新文学派急功近利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文学的直白化和艺术性欠缺。"学衡派"在极力反对白话文的基调下,也有对白话文较为合理的认识。他们并非完全排斥白话,而是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张语言的渐进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言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学衡派"对新文学阵营相关论点的反驳和论争,使得新文学在发生期对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认识趋于合理化,客观上对新文学发展起到了纠偏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学衡派 语言 白话 文言
下载PDF
“新人文主义”与东南学风——以“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思想论争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吴民祥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9-84,共6页
五四时期的学派之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观念的冲突。聚集于东南大学、以反五四新文化运动姿态出现的"学衡派",持中西会通的文化理念、举新人文主义之大旗,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派"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这... 五四时期的学派之争,更多地表现为文化观念的冲突。聚集于东南大学、以反五四新文化运动姿态出现的"学衡派",持中西会通的文化理念、举新人文主义之大旗,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派"展开了激烈的思想论争。这种以南北两所著名大学为阵地的不同思想间的论争,有利于中国文化与学术的健康发展及南北学风的互补。"学衡派"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对东南大学学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人文主义 学衡派 新文化派 思想论争 东南学风
下载PDF
“学衡派”文化寻际的反思 被引量:1
5
作者 段妍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3-96,共4页
"学衡派"的文化理路得自美国思想家、文学批评家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对于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具有一定的理性反思,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中,具备了一定... "学衡派"的文化理路得自美国思想家、文学批评家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对于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具有一定的理性反思,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参与世界文化对话中,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内核。但"学衡派"文化取向上的非政治化法则与过分注重道德规范的建设,使其在现实中仅辗转于理论层面的论证,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20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人文主义 非政治化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潘水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1,共9页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此一研究命题的提出,将别开生面地触及到意味很重的中国文学理路生变之历史图景及满溢张力的多重文化视境之极致外射。这里极有必要勘探三大隐而不彰的文学现象: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此一研究命题的提出,将别开生面地触及到意味很重的中国文学理路生变之历史图景及满溢张力的多重文化视境之极致外射。这里极有必要勘探三大隐而不彰的文学现象: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主义审美理想,二是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境遇投射,三是人文精神危机与古典主义审美传统之现代审视。此一视角撰写的初衷在于:首先着眼于凸显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建构对自身古典传统文化资源之吸收、转化与应对,依然秘而不宣地保持着某种根本性的承袭与审美认定;其次则为20世纪现代中国文坛中这股被多数人盲视的古典主义思潮之历史现状、生变流迹及递嬗变迁的显现范式,提供了一种绵密而深邃的现代性反思、检视与批判之向度与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 审美传统 学衡派 欧文·白璧德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学衡派”与20世纪初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段妍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8-60,共3页
“学衡派”是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它与20世纪初期其他文化保守主义———国粹派与东方文化派的思想主张有基本的共同之处。“学衡派”的存在虽有其学理上的价值,但其文化上的理想主义主张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既无法应... “学衡派”是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它与20世纪初期其他文化保守主义———国粹派与东方文化派的思想主张有基本的共同之处。“学衡派”的存在虽有其学理上的价值,但其文化上的理想主义主张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既无法应对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也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时代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国粹派 东方文化派 文化保守主义
下载PDF
论“学衡派”的学术文化理念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刚 《百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56-61,共6页
《学衡》是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刊物 ,是“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最为有力的言论机构。“学衡派”在抨击新文化运动的同时 ,也展示了自己的学术理念 ,在文化建设、教育实践和国故的整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 《学衡》是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思想界的一个重要刊物 ,是“五四”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最为有力的言论机构。“学衡派”在抨击新文化运动的同时 ,也展示了自己的学术理念 ,在文化建设、教育实践和国故的整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衡派对传统文化“了解之同情”的学术心态和研究方法在民初整理国故的运动中独树一帜 ,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重要文化遗产 ,“学衡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整体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学术方法 文化理念
下载PDF
现代性视野中的“国粹派”和“学衡派”
9
作者 叶世祥 张冬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qu... 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在诸多问题上的对立虽是不争的事实,但他们的对立并不是一种向西方学习的"趋新"与回归中国传统的"守旧"的对立,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国粹派和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提倡者一样也是"趋新"者,无非两者所"趋"之"新"有着显著不同罢了。当我们回首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进程时,国粹派、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化派一样,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思想资源,理应受到我们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国粹派 学衡派
下载PDF
论学衡派的教育思想
10
作者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30,共9页
学衡派的教育思想可作这样的概括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民 ,这一根本的教育理念出发 ,强调学校教育应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 ,并进而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改革现有的学校课程结构 ,注重文理渗透 ,开... 学衡派的教育思想可作这样的概括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即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民 ,这一根本的教育理念出发 ,强调学校教育应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 ,并进而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改革现有的学校课程结构 ,注重文理渗透 ,开拓学生的视野 ,优化知识结构等主张。这与我们今天教育界正在大力倡导的关于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概念 ,无疑是相通的。至于他们具体的教学实践及其关于中国教育结构的宏观改革主张 ,在今天看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能力培养 学生个性 教育制度 德育 美育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林语堂、梁实秋与“学衡派”的疏离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卫威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42-45,49,共5页
作为新文学阵营的重要作家,林语堂、梁实秋虽就读过哈佛大学,听过白璧德的课,但他们不属于"学衡派"成员。作为基督徒的林语堂,无法接受白璧德的那种具有基督教神学色彩和崇尚文化古典主义倾向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对老庄... 作为新文学阵营的重要作家,林语堂、梁实秋虽就读过哈佛大学,听过白璧德的课,但他们不属于"学衡派"成员。作为基督徒的林语堂,无法接受白璧德的那种具有基督教神学色彩和崇尚文化古典主义倾向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了对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的接受,到对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李贽童心说的吸纳,进而在"公安派"那里找到推崇"性灵"的文心,最终达成他幽默的文学语言呈现。梁实秋是胡适的弟子、朋友,也是吴宓的弟子、朋友。因此他的双重身份十分明显: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梁实秋 学衡派
下载PDF
“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命题的历史境遇
12
作者 潘水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13,共7页
"古典主义在中国"的历史际遇,是一个需要作出具有"根性"挖掘学术价值意义和理论层面的高度重估、认知、窥察、剖析与标举的研究命题。事实上,古典主义作为一股潜在于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史的迹象与伏流,它在中国经... "古典主义在中国"的历史际遇,是一个需要作出具有"根性"挖掘学术价值意义和理论层面的高度重估、认知、窥察、剖析与标举的研究命题。事实上,古典主义作为一股潜在于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史的迹象与伏流,它在中国经历了广度的传播、扎根、冷落、边缘、沉寂、遮蔽、敞开等历史际遇命运。以此问题意识作为学理深化阐发的入思之基,一方面梗概性地勾勒、清理、疏导及解蔽古典主义在中国的际遇与伏流的历史现状,另一方面则试图有效性地提供某种被遮蔽材料的重新发现和理论更新的抛砖引玉的摭拾。相信此一特殊架构论题的介入性与拓展性的维度探究,不仅对人们全面鸟瞰现代中国文学构筑之来龙去脉具有益的启示意义,而且能够使人们以多元视点的高瞻前沿性地解析、引领20世纪现代文艺创作现象之诸多疑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主义 欧文·白璧德 学衡派 梁实秋 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
下载PDF
“学衡派”新人文主义视野寻际的反思
13
作者 段妍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84-87,96,共5页
“学衡派”的思想资源得自于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对于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具有反思性,对中国文化参与世界对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内核,但是“学衡派”思想的非政治化法则和反潮流倾向... “学衡派”的思想资源得自于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了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对于五四时期的传统文化批判具有反思性,对中国文化参与世界对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内核,但是“学衡派”思想的非政治化法则和反潮流倾向又使其在现实路径中无法突破两难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派” 人文主义 非政治化 反潮流
下载PDF
论“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殊途同归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月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38-43,共6页
在文化思想发展的学理角度,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和"学衡派"在思想启蒙、对待传统与西学等方面的内在分歧与一致性,论争的表象呈现下暗涌着二者精神文化的内在求同性和思想文化的深层契合,以此探寻思想派别对于现代中国文化建... 在文化思想发展的学理角度,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和"学衡派"在思想启蒙、对待传统与西学等方面的内在分歧与一致性,论争的表象呈现下暗涌着二者精神文化的内在求同性和思想文化的深层契合,以此探寻思想派别对于现代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学建设的独特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学衡派 殊途同归
下载PDF
“学衡派”的甲子守望之路——文化保守主义的隔空对话
15
作者 曹而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86,109,共6页
学衡派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在历经了60年之后,其理论立场及思想方法在以新儒家为主体的理论中"复活",批评激进主义再次成为对主流思想的平衡与补充,呼唤保守主义成为一个新的话语空间。
关键词 学衡派 保守主义理论 守望者
下载PDF
试析新古典主义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演化——论学衡派、梁实秋等对新古典主义的引进与中国化
16
作者 孙振桐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34-36,共3页
新古典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曾经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文学思潮,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中处于边缘性地位,但其影响却不可小觑。新古典主义思潮通过与主流文学形态进行坚决的论战,奠定了其在当时文学流派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 新古典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曾经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较大影响的文学思潮,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中处于边缘性地位,但其影响却不可小觑。新古典主义思潮通过与主流文学形态进行坚决的论战,奠定了其在当时文学流派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这样一道大门,即那些坚持中华古典文化的学者和文学家可以在一种非此即彼的民族危机下寻求一条更加稳妥的道路来进行民族文化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 学衡派 梁实秋 中国化
下载PDF
孤怀卓荦殉道真
17
作者 傅宏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1-38,共8页
在对吴宓生平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全面评价了吴宓以及“学衡派”的思想文化观点,在20世纪的文化视野中,吴宓是一位集中体现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人物,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怪杰。
关键词 吴宓 学衡派 文化 思想
下载PDF
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道独特风景——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对抗与对话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昭昭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8年第9期83-86,共4页
面对帝制的复辟和社会的腐败黑暗,新文化派开出的药方是全盘学习西方的新文化,并进行了一番轰轰烈烈地推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后,另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对新文化派追求新文化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形成了学衡派。两派的思想路径... 面对帝制的复辟和社会的腐败黑暗,新文化派开出的药方是全盘学习西方的新文化,并进行了一番轰轰烈烈地推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后,另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对新文化派追求新文化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形成了学衡派。两派的思想路径有着很大的区别,对抗不断。但是思想的来源都深深地植根于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判断,而且都有着追求新文化的旨趣和努力,两派的对抗与对话有着清晰的时代背景和内在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 学衡派 新文化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