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Mid-Miocene Pollen Record of the Xunhua Basin, N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被引量:4
1
作者 XU Zenglian ZHANG Jianyu +1 位作者 JI Junliang ZHANG Kex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5期1649-1663,共15页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s located at the convergence of the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and westerlies; thus, this area has witnessed historic climate changes.The Xunhua basin is an intermontane basin o...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s located at the convergence of the Asian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s and westerlies; thus, this area has witnessed historic climate changes.The Xunhua basin is an intermontane basin o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The basin contains more than 2000 m of Cenozoic fluvial–lacustrine sediments, recording a long history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We collected the mid-Miocene sediments from the Xunhua basin and used palynological method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idification in the interior of Asia, global cooling, an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Based on the paly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Xigou section, Xunhua basin, the palynological diagram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pollen zones and past vegetation and climate are reconstructed.Zone I, Ephedripites–Nitraridites–Chenopodipollis–Quercoidites(14.0–12.5 Ma), represents mixed shrub–steppe vegetation with a dry and cold climate.In zone II, Pinaceae–Betulaepollenites–Ephedripites–Chenopodipollis–Graminidites(12.5–8.0 Ma),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onditions improved, even though the vegetation was still dominated by shrub–steppe taxa.Zone III, Ephedripites–Nitrariadites–Chenopodipollis(8.0–5.0 Ma), represents desert steppe vegetation with drier and colder climate.The palynological records suggest that shrub–steppe dominated the whole Xigou section and the content gradually increased, implying a protracted aridification process, although there was an obvious climate improvement during 12.5–8.0 Ma.The aridification in the Xunhua basin and surrounding mountains during 14.0–12.5 Ma was probably related to global cooling induced by the rapid expansion of the East Antarctic ice-sheets and the relatively higher evaporation rate.During the 12.5–8.0 Ma period, although topographic changes(uplift of Jishi Shan)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strengthened aridification in the Xunhua basin on leeward slopes, the improved vegetation and climate conditions were probably controlled by the decrease in evaporation rates as a result of continuous cooling.From 8.0 to 5.0 Ma,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esert steppe can be attributed to global cooling an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LEN mid-miocene ARIDIFICATION xunhua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中中新世—早上新世黏土矿物及其古气候意义
2
作者 胡飞 殷科 +6 位作者 姬凯鹏 刘钊 肖唐付 黄蔚 何翔 骆满生 张克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1309,共1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物中黏土...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西沟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组成,其中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为59.3%;蒙脱石次之,平均为18.2%,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0.2%。根据剖面中黏土矿物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循化盆地西沟剖面的沉积速率、孢粉记录、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沉积岩地球化学比值,并与深海氧同位素值(δ^(18)O)变化曲线对比,将循化盆地14.6~5.0 Ma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4.6~12.7 Ma,气候干冷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展引发的全球性降温事件有关;12.7~8.0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期,可能与循化盆地周围山体隆升有关,即积石山在~12.7 Ma隆升至临界高度,成为西风带输送水汽的地形屏障,使得循化盆地内的降水增强;8.0~5.0 Ma,气候再次转向干冷期,该阶段气候的干旱化对应于青藏高原在8 Ma左右的快速隆升,高原进一步的隆升阻碍东亚季风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向内陆的输送,从而引起区域干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早上新世 黏土矿物 循化盆地 干旱化 全球变冷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化隆-循化盆地含水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地下水氟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邢世平 吴萍 +3 位作者 胡学达 郭华明 赵振 袁有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6-538,共13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成因的高氟地下水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前人对高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和形成过程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对高氟含水层沉积物特征及其地下水氟富集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化隆-循化盆地黄河河谷高氟区含水层地下...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成因的高氟地下水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前人对高氟地下水的化学特征和形成过程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对高氟含水层沉积物特征及其地下水氟富集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化隆-循化盆地黄河河谷高氟区含水层地下水和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含水层沉积物的元素组成和可溶组分、含水层沉积物总氟和可溶态氟含量,探究了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地下水氟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F^(-)-浓度为0.51~3.78 mg/L(平均值:1.38 mg/L),且随着井深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高氟地下水主要以Na^(+)为主,且F^(-)-浓度与Na^(+)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沉积物中总氟含量为460~1030 mg/kg,可溶态氟的含量为0.53~19.9 mg/kg。萤石未达到饱和状态的地下水中,F^(-)-与Ca^(2+)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萤石等矿物持续溶解向地下水中提供F^(-)-,而地下水中F^(-)-与Si和Al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含氟硅酸盐风化也促进了地下水氟的富集。沉积物可溶态提取液和地下水pH值、HCO_(3)^(-)以及Na^(+)/Ca^(2+)均与F^(-)-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解吸以及离子交换是高氟地下水形成的重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中可溶态氟与总铁、总锰的正相关关系表明,F^(-)-的解吸来源于铁、锰氧化物矿物表面的吸附态氟。此外,地下水盐度对地下水氟的富集有着积极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揭示高氟地下水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隆-循化盆地 高氟地下水 沉积物 地球化学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下载PDF
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17
4
作者 殷科 洪汉烈 +4 位作者 李荣彪 徐耀明 杜鹃 季军良 张克信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48,共8页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微观形貌、体积分数、结晶度及其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晚渐新世盆地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伊利石、坡...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微观形貌、体积分数、结晶度及其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晚渐新世盆地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伊利石、坡缕石和绿泥石,以蒙脱石为主,指示循化地区总体为相对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相对体积分数及伊利石、蒙脱石结晶度值均出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表明循化地区气候经历了干旱-温暖潮湿交替的变化;早中新世盆地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和绿泥石,以伊利石为主,各黏土矿物体积分数及伊利石、蒙脱石结晶度值的变化范围不大,表明循化地区气候以相对持续冷干为特征。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气候条件由相对温暖潮湿到相对冷干的转变,揭示其间(约21.3Ma)出现了一次极端的降温事件,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及亚洲沙漠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及相对含量 结晶度 晚渐新世 早中新世 循化盆地
下载PDF
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中坡缕石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殷科 洪汉烈 +3 位作者 李荣彪 强泰 张克信 王锦荣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7-194,共8页
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以及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晚渐新世循化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主要有蒙脱石、伊利石、坡缕石和绿泥石等;坡缕石... 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分析方法,对青海循化盆地晚渐新世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坡缕石的矿物学特征以及古气候指示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晚渐新世循化盆地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主要有蒙脱石、伊利石、坡缕石和绿泥石等;坡缕石一般呈纤维状或者针状,沿片状蒙脱石的边缘及表面交代生长,为典型自生成因的坡缕石。坡缕石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的特征矿物,其出现表明循化地区晚渐新世气候特征较为干旱,与粘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结晶度所反映的气候环境信息相吻合;沉积物中坡缕石相对含量及有序度自下而上逐渐增大,说明循化地区的干旱化逐渐加剧。循化地区晚渐新世(-23 Ma)的干旱化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或者全球气候变冷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缕石 结晶度 有序度 古气候 循化盆地 晚渐新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化隆地区新生代沉积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骆满生 张克信 +4 位作者 林启祥 张楗钰 陈奋宁 徐亚东 陈锐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31,共9页
通过详细分析和对比循化-化隆盆地及邻区新生代沉积序列,将研究区新生代沉积古地理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渐新世,西秦岭逆冲带、拉脊山逆冲带抬升,循化-化隆盆地压陷下沉,接受以砾岩夹砂岩为主的洪冲积扇和山区河流相沉积,称他拉组。他... 通过详细分析和对比循化-化隆盆地及邻区新生代沉积序列,将研究区新生代沉积古地理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渐新世,西秦岭逆冲带、拉脊山逆冲带抬升,循化-化隆盆地压陷下沉,接受以砾岩夹砂岩为主的洪冲积扇和山区河流相沉积,称他拉组。他拉组古流向主要为北东向及北北西向,与盆地南缘的西秦岭北缘隆起带基本垂直或平行,西北边缘古流向为南东东向。(2)中新世—上新世早期,经过渐新世洪冲积填平,很快进入河流三角洲充填阶段,并在中新世早期进入湖泊环境接受沉积。中新世是循化-化隆盆地、临夏盆地、定西-兰州盆地湖盆面积扩展最大期,循化-化隆盆地往东与临夏盆地连通,总体上构成向东张开的大型压陷盆地。这一时期,盆地多以湖泊和湖相三角洲、冲洪积平原相沉积为主。盆地在循化、尖扎、化隆等地发育大面积咸水湖相沉积。盆地四周发育冲洪积扇和冲洪积平原相沉积,在同仁往北、民和往南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沉积。(3)上新世3.6 Ma左右,为临夏组之上的积石组砾岩发育期。由于周缘山系强烈逆冲与盆地整体隆升,导致积石组与下伏临夏组何王家段之间发育沉积间断与不整面,区域上同仁盆地、甘加盆地、桑科盆地和定西-兰州盆地全部结束沉积。3.6 Ma以后盆地内分布的上新世积石组巨砾岩是该时期周缘山系进一步隆升的沉积响应。循化-化隆盆地与临夏盆地被积石山隆起带分割,盆地主要物源为拉脊山隆起带和西秦岭隆起带。盆地在循化县尕楞乡宗务一带发育的积石组冲洪积扇砾岩堆积最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 物源 沉积 循化-化隆盆地 新生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盆地及邻区更新世时期沉积与后期侵蚀样式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会平 刘少峰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6-816,共11页
利用残存的地貌标志恢复原始地貌形态是地貌研究的难点之一。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晚新生代黄河在本区发育,其后期演化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详细信息,同时黄河侵蚀下切过程本身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 利用残存的地貌标志恢复原始地貌形态是地貌研究的难点之一。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强烈,晚新生代黄河在本区发育,其后期演化记录了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详细信息,同时黄河侵蚀下切过程本身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由于黄河水系的发育,晚更新世以后循化-贵德盆地地区实现由盆地加积向退积的凋整,盆地地区逐渐开始遭受黄河水系的侵蚀下切,并逐渐形成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貌形态。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更新统的变形程度较弱,由于区域构造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共同作用,现今保存的更新统已经成为盆地内部的分水岭,如龙羊峡地区。本研究正是选取循化-贵德盆地及其邻区更新统地层为古地貌重建的标志,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贵德盆地地区更新世古地貌形态,并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认识有:1)秦岭北缘断裂带构成其南西向北东方向地形快速降低的边界带;2)在北西南东方向上,西秦岭、黄河、拉脊山、湟水河以及祁连山等总体上构成了向形-背形相间的地貌格局。同时以古地形为基础,定量计算了盆地区更新世以来的侵蚀分布图像,定量结果表明:1)剥蚀量的分布形态与高原东北缘盆山地貌系统之间有一定相关耦合性,盆地地区的剥蚀量比较大,而相邻山脉地区的剥蚀量都比较小;2)剥蚀量比较大的盆地地区剥蚀量与盆地内部河流形态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关联特征,盆地内部剥蚀量最大的区域往往是盆地内部独立河流的中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循化-贵德盆地 更新世 沉积样式 侵蚀样式
下载PDF
青海循化盆地23.1~5.0Ma沉积地层中常量、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古气候演变 被引量:25
8
作者 叶荷 张克信 +4 位作者 季军良 梁美艳 张键钰 徐亚东 陈奋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1-820,共10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南缘的循化县积石镇羊圈贡拜-西沟上庄剖面,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他拉组、咸水河组和临夏组,总厚1047m.在野外地层剖面详细实测与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系统采集地球化学样品进行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和分析,...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南缘的循化县积石镇羊圈贡拜-西沟上庄剖面,出露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他拉组、咸水河组和临夏组,总厚1047m.在野外地层剖面详细实测与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系统采集地球化学样品进行常量和微量元素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沉积物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Al2O3、CaO和TFeO(Fe2O3+FeO),4者平均含量之和在80%以上.剖面沉积物中元素平均含量与上部陆壳(UCC)元素平均含量比揭示了研究区在23.1~5.0Ma期间总体较为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特征.根据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indexofalteration,CIA)、Rb/Sr、Ti/Sr、CaO/Sr比值的变化划分为4个气候演变阶段:(Ⅰ)23.1~17.0Ma为冷干的气候阶段,分为Ⅰ1(23.1~21.8Ma)回暖的半干旱气候期和Ⅰ2(21.8~17.0Ma)变冷变干的气候期;(Ⅱ)17.0~13.0Ma为暖湿的气候阶段;(Ⅲ)13.0~8.5Ma为凉湿的气候阶段;(Ⅳ)8.5~5.0Ma为冷干的气候阶段,分为Ⅳ1(8.5~7.0Ma)波动的气候转型期和Ⅳ2(7.0~5.0Ma)转冷旱化的气候期.循化剖面常量、微量元素分布记录的循化盆地及周边地区的气候演化受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循化盆地 新近纪 常量和微量元素 气候演化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渐新世-上新世沉积相分析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楗钰 张克信 +4 位作者 季军良 骆满生 陈奋宁 徐亚东 王岳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4-788,共15页
位于循化盆地南缘的积石镇羊圈贡拜-西沟上庄剖面发育连续完整的晚渐新世-上新世地层,从老至新依次出露渐新统-中新统他拉组、中新统咸水河组(中庄段、上庄段、东乡段)和中新统-上新统临夏组(柳树段和何王家段).沉积相分析认为,他拉组... 位于循化盆地南缘的积石镇羊圈贡拜-西沟上庄剖面发育连续完整的晚渐新世-上新世地层,从老至新依次出露渐新统-中新统他拉组、中新统咸水河组(中庄段、上庄段、东乡段)和中新统-上新统临夏组(柳树段和何王家段).沉积相分析认为,他拉组以冲积扇相为主,咸水河组以富含膏盐层的咸化湖相-三角洲前缘相为主,临夏组以湖相-三角洲前缘相夹水下扇相为主.通过对沉积序列中古流向的系统测量和分析,揭示他拉组、咸水河组沉积期的古水流方向多在SE-NW之间,结合物源分析,表明当时西秦岭北缘逆冲带和拉脊山逆冲带均已隆起并遭受剥蚀成为循化盆地沉积物的物源供应区;而在临夏组沉积期,古水流以NWW为主,推测循化盆地东部的积石山隆起成为物源的主要供应区.剖面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和C-M图分析结果印证了对剖面沉积相的划分,并指示盆地沉积时期的三角洲前缘和水下扇发育区存在牵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化盆地 沉积相 古流向 物源分析 粒度分析
原文传递
青海循化盆地新近纪磁性地层学 被引量:9
10
作者 季军良 张克信 +5 位作者 强泰 寇晓虎 陈奋宁 徐亚东 路晶芳 林启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3-810,共8页
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研究高原隆升和东亚季风演化的重要地区.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循化盆地西沟剖面新近纪河湖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西沟剖面约14.6~5.0Ma沉积物的磁极性年代框架.沉积相的分析表明,循化盆地在约14.6~5.0Ma期间... 青藏高原东北部是研究高原隆升和东亚季风演化的重要地区.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循化盆地西沟剖面新近纪河湖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建立了西沟剖面约14.6~5.0Ma沉积物的磁极性年代框架.沉积相的分析表明,循化盆地在约14.6~5.0Ma期间总体上处于充填萎缩阶段.西沟剖面巨厚层砾岩首次出现的时间约为7.3Ma前,应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快速隆升的沉积响应.这与青藏高原在约8.0Ma前快速隆升的时间相近,进一步说明约8.0Ma前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具有准同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循化盆地 磁性地层 新近纪 隆升.
原文传递
青海循化盆地中新世中期—上新世早期介形类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1
作者 骆满生 吕欣蕾 +4 位作者 张克信 陈奋宁 徐亚东 陈锐明 宋博文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34,共10页
通过对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羊圈贡拜村-西沟中新统-上新统实测剖面中介形类动物群的研究,在其中的35个层位样品中发现含介形类化石7属32种,并建立了两个组合:(1)Candona-Candoniella组合;(2)Ilyocypris-Candoniella-Candona组合。依据介... 通过对青海省循化县积石镇羊圈贡拜村-西沟中新统-上新统实测剖面中介形类动物群的研究,在其中的35个层位样品中发现含介形类化石7属32种,并建立了两个组合:(1)Candona-Candoniella组合;(2)Ilyocypris-Candoniella-Candona组合。依据介形类组合带,将咸水河组上部时代厘定为中新世中期,而临夏组时代厘定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根据介形类动物群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建立5个生态组合:(1)Candona-Can-doniella生态组合;(2)Ilyocypris errabundis-Ilyocypris dunschanensis生态组合;(3)Candona-Candoniella生态组合;(4)Ilyocypris biplicata-Candoniella生态组合;(5)Candonaoppressa-Candona exti ma生态组合。通过对介形类生态组合进行详细的生态特征分析,结合磁性年代学数据,将循化盆地14.6-5Ma的古气候划分为5个阶段:(1)14.6-9.5Ma为凉干期;(2)9.5-9.38Ma为热干期;(3)9.38-6.88Ma为冷干期;(4)6.88-6.83Ma为温干期;(5)6.83-5Ma为凉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古气候演化 中新世—上新世 循化盆地 青海
原文传递
青海循化盆地晚更新世沉积序列与古气候 被引量:5
12
作者 韩芳 张克信 +4 位作者 韦一 季军良 徐亚东 陈奋宁 寇晓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9-856,共8页
河流阶地作为河谷中常见地貌,其堆积物特征对气候变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循化黄河Ⅲ级阶地剖面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以及光释光测年的研究,初步厘定循化黄河Ⅲ级阶地形成时代为75ka.循化盆地晚更新世气候演化可以大... 河流阶地作为河谷中常见地貌,其堆积物特征对气候变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循化黄河Ⅲ级阶地剖面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以及光释光测年的研究,初步厘定循化黄河Ⅲ级阶地形成时代为75ka.循化盆地晚更新世气候演化可以大致划分为6个阶段:120~114ka,气候暖湿;114~105ka,气候较为干冷;105~98ka,气候较暖湿;98~85ka,气候转为温凉;85~75ka,气候暖湿;75~63ka,气候干冷.这6个阶段分别与MIS5e-4段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粒度 磁化率 环境演变 循化盆地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官亭地区2.6万年以来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殷志强 魏刚 +1 位作者 秦小光 赵无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1-1190,共10页
根据粉尘搬运的动力学原理,利用温湿度组合、风力强度变化和粉尘源区收扩演变特点,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官亭地区黄土的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其反映2.6万年以来的气候波动、区域环境变化以及冬夏季风关系等,划分了主要气候演化阶段,... 根据粉尘搬运的动力学原理,利用温湿度组合、风力强度变化和粉尘源区收扩演变特点,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官亭地区黄土的粒度、磁化率特征及其反映2.6万年以来的气候波动、区域环境变化以及冬夏季风关系等,划分了主要气候演化阶段,取得了以下重要认识:1)山脉阻挡是造成循化-官亭盆地黄土剖面记录气候波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拉脊山东南段是亚洲冬季风和高原冬季风系统的重要分割线;2)循化盆地和官亭盆地约26kaB.P.气候变化主要分为2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个亚阶段;3)青藏高原东北缘官亭-循化地区全新世适宜期时间可能为6.0~3.7kaB.P.,官亭盆地和循化盆地黄土粒度磁化率明显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受风场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循化盆地 官亭盆地 黄土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循化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粘土矿物的特征及其古气候指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粉丽 洪汉烈 +3 位作者 殷科 徐耀明 张克信 张楗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8-838,共11页
为揭示循化盆地沉积物对古气候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指示作用,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对循化盆地中新世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微观形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绿泥石、... 为揭示循化盆地沉积物对古气候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指示作用,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方法对循化盆地中新世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成、微观形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绿泥石、高岭石和坡缕石含量较低;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及伊利石结晶度变化特征指示,在23.1~21.2Ma期间,古气候以温暖潮湿为主;21.2~14.3Ma期间古气候以冷干为主,出现短暂的相对暖湿时段;14.3~10.6Ma期间,古气候以相对暖湿为主;10.6~9.3Ma时期,气候以冷干为主;9.3~5.2Ma期间,气候虽有冷干与暖湿波动,但总体上以暖湿为主.在21.2Ma和5.8Ma时期发生的明显强降温事件,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土矿物 结晶度 中新世 循化盆地 隆升
原文传递
循化-化隆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盆山耦合过程:来自物源与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远泽 王国灿 +1 位作者 王岸 张克信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25-744,共20页
循化-化隆盆地新生代沉积及盆地基底和周缘山系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白垩世以来经历过3期隆升剥露事件:(1)盆地基底及拉脊山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普遍记录了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相对快... 循化-化隆盆地新生代沉积及盆地基底和周缘山系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白垩世以来经历过3期隆升剥露事件:(1)盆地基底及拉脊山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普遍记录了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相对快速的区域性的隆升剥露事件,西秦岭北缘快速抬升的起始时间为84Ma,受控于向北的逆冲抬升;向北到循化-化隆盆地中部的拉目峡抬升的起始时间为69Ma;更北的拉脊山一带快速抬升期主要为40~50Ma,从而反映晚白垩世-始新世中期的快速抬升由南向北逐渐扩展.这一期构造隆升事件导致循化-化隆盆地和临夏盆地缺失了北部西宁-民和盆地古近纪所具有的西宁群沉积.隆升剥露结束于31Ma左右,此时化隆-循化盆地向东与同时期的临夏盆地相连为一个统一的大型西秦岭山前盆地,两者具有相同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因此循化-化隆盆地他拉组底部地层年龄最老不会超过临夏盆地最老地层的古地磁年龄,即29Ma.(2)渐新世晚期约26Ma拉脊山开始双向逆冲隆升,并可能延续到中新世早期约21Ma,隆升作用使循化-化隆盆地成为挟持于拉脊山逆冲带和西秦岭构造带之间的山前挤压型前陆盆地,循化-化隆盆地开始大规模沉积巨厚的他拉组冲积扇相粗碎屑岩.(3)通过循化-化隆盆地咸水河组和临夏组的沉积相分析、古流方向和砾石成分分析,揭示出拉脊山构造带在中新世8Ma左右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双向逆冲隆升事件,这次事件直接导致循化-化隆盆地由前陆挤压盆地转变为山间盆地,形成现今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盆山地貌基本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化-化隆盆地 物源 裂变径迹 拉脊山 西秦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