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叉状炭角菌对鸡腿蘑侵染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7
1
作者 熊鹰 闵一行 +1 位作者 姜邻 唐利民 《食用菌学报》 1998年第3期38-41,共4页
本文对叉状炭角菌在斜面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及鸡腿蘑在母种、原种阶段感染叉状炭角菌后形态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还对6个鸡腿蘑菌株进行了田间挖坑覆土和室内做箱覆土试验。结合生产实践推断,叉状炭角菌的侵染发生在覆土期... 本文对叉状炭角菌在斜面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及鸡腿蘑在母种、原种阶段感染叉状炭角菌后形态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还对6个鸡腿蘑菌株进行了田间挖坑覆土和室内做箱覆土试验。结合生产实践推断,叉状炭角菌的侵染发生在覆土期,侵染源来自空气中的孢子,其萌发与鸡腿蘑菌圃的温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状炭角菌 鸡腿蘑 侵染
下载PDF
大炭角菌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2
作者 王兴娜 刘吉开 谭仁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53-1657,共5页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得到大炭角菌子实体中的10个化合物,并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这10个化合物为xylarinone(1)、3,9-二羟基-3-甲...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得到大炭角菌子实体中的10个化合物,并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这10个化合物为xylarinone(1)、3,9-二羟基-3-甲基-6,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2)、1-羟基-6,8-二甲氧基-2-甲基蒽醌(3)、xylactam(4)、neoechinulin A(5)、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6)、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7)、(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棕榈酸(9)、(2S,2'R,3S,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二十二碳烷-1,3,4-三醇(10)。该10个化合物均为大炭角菌中首次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炭角菌 化学成分 蒽酮 内酰胺
下载PDF
大炭角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兴娜 黄午阳 +2 位作者 刘吉开 谭仁祥 李春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327-2332,共6页
目的研究大炭角菌Xylaria euglossa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 目的研究大炭角菌Xylaria euglossa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炭角菌酮(1)、3,9-二羟基-3-甲基-6,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2)、1-羟基-6,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3)、炭角菌内酰胺(4)、neoechinulinA(5)、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6)、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7)、22E-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棕榈酸(9)、(2S,2′R,3S,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二十二碳烷-1,3,4-三醇(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大炭角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4为新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炭角菌 子实体 蒽酮 炭角菌酮 炭角菌内酰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