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命的移植——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思想资源 |
张栋辉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2
|
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策略——萧红“忆家”题材系列与严歌苓《穗子物语》合论 |
刘艳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3
|
女性与人性的对话——谈严歌苓小说的女性叙事 |
刘惠丽
|
《唐都学刊》
|
2008 |
10
|
|
4
|
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中的文学产业发展研究——以严歌苓作品产业开发为例 |
尚光一
|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
2013 |
3
|
|
5
|
舞文弄影的艺术景致——严歌苓小说创作与电影艺术关系探微 |
孙晓虹
|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5
|
|
6
|
一粒沙里看世界——谈严歌苓的《小姨多鹤》的平凡叙事 |
沈滨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2
|
|
7
|
试论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的道德睿智与人性关怀 |
潘海军
|
《长春大学学报》
|
2010 |
1
|
|
8
|
找寻一种方式让别人懂你——浅论严歌苓小说叙事技巧的运用 |
黄雪玲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3 |
2
|
|
9
|
论严歌苓小说《芳华》叙述视角的审美效果 |
花靖超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8 |
1
|
|
10
|
古籍保护视野下的《凌烟阁功臣图》版本及价值初探 |
杨光辉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1
|
追问“印象”的“隐秘意义”——试论严歌苓的小说创作思想 |
高松
|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2
|
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的情感解读 |
奚志英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3
|
“不识时务”的隐形英雄——《床畔》中万红形象的悲剧性分析 |
张蕾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4
|
严歌苓短篇小说中的错位爱情研究 |
陈彦平
|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2
|
|
15
|
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红色”意象 |
王玉侠
|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
2015 |
1
|
|
16
|
情感体验缺失下的困惑与救赎——严歌苓小说《芳华》中的人物形象“何小曼”解读 |
王谦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8 |
2
|
|
17
|
追寻“身份”的寄居者 |
常燕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8
|
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 |
丁婕
|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9 |
1
|
|
19
|
论严歌苓小说中雌性魅惑的独特呈现 |
刘雯文
赵树勤
|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
2014 |
0 |
|
20
|
严歌苓小说创作新的转型——以《补玉山居》为转折点 |
刘路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