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of Regional Economy on Internal Migration in Yangtze Delta:Based on Panel Data
1
作者 Zhang Yina Ren Yuan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6,共8页
Metropolitan Shanghai, in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plays undoubtedl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pulation con- gregation areas. It is also widely re... Metropolitan Shanghai, in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plays undoubtedly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pulation con- gregation areas. It is also widely regarded as the sixth uprising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stud- ies on basic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profile on the num- ber and transition of population,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migration is the key factor for population dynamics in YRD. Then, what are the regional econom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migration of different cities in YRD? The panel data show that the different wage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immigra- tion in YRD. Moreover, the ratio of industry sector and service sector has an impact on attracting immigration. However, per-capital GDP and the sha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to GDP have dual-side impact: not high per-capital GDP and FDI bring the high immig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 人口 社会经济学 国内移民 中国
下载PDF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李菲菲 张学军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4-31,共8页
依据2001—2021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定量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区位条件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因素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结... 依据2001—2021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分析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定量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区位条件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因素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2001—2021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存在绝对和相对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极差和标准差均逐渐扩大,使用人均GDP计算得到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在2015年之前基本呈持续下降之势,2015年之后呈窄幅波动之势;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区位条件和对外开放程度四个因素均对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显著影响,但这些因素对各省(市)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三个方面的对策:加强地区间合作,推动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 经济发展不平衡 定量测度 泰尔指数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国际会议期间大气污染应急措施改善嘉兴市空气质量效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朱书慧 周敏 +5 位作者 乔利平 李莉 王红丽 严茹莎 卢清 王倩 《上海环境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159-165,共7页
为研究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嘉兴及周边省市采取大气污染应急防治措施对嘉兴市及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利用长三角区域28个主要城市(包括嘉兴市)国控点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近3a嘉兴市和长三角区域管控期同期空气质量情况,发现... 为研究201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嘉兴及周边省市采取大气污染应急防治措施对嘉兴市及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利用长三角区域28个主要城市(包括嘉兴市)国控点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近3a嘉兴市和长三角区域管控期同期空气质量情况,发现2015年管控期(12月8—18日)和2013—2014年同期嘉兴市PM(10)年均质量浓度均低于长三角平均浓度,而PM(2.5),NO2和SO2年均质量浓度总体高于长三角平均浓度;管控期嘉兴市PM(10)和SO2较2014年同期分别下降17.7%和38.1%。为了排除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的影响,从管控前(12月1—7日)选取与会期(12月16—18日)气象条件相似的时段进行空气质量分析。结果表明,会期SO2、NO2、PM(2.5)和PM(10)平均浓度较管控前(12月2—4日)分别下降了42.7%、11.5%、13.4% 和 27.0%。同时,基于HYSPLIT方法和浓度权重分析讨论了管控期间(12月8—18日)长三角区域发生的2次重污染过程中嘉兴市PM(2.5)的来源,发现管控期间西北方向长距离输送对嘉兴市PM(2.5)浓度影响较大,看来其潜在来源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内蒙等省和自治区,浙江本地对其细颗粒浓度贡献较小。总体来说,在没有明显长距离输送和不利天气条件下,互联网大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对嘉兴市乃至长三角区域冬季空气质量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大会 空气质量 PM_(2.5)潜在来源 浓度权重分析 长三角区域 嘉兴
下载PDF
2000年以来长三角人口分布变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文钰 《西北人口》 CSSCI 2017年第2期39-45,53,共8页
从三个尺度上即圈层尺度、地级市尺度以及区县尺度利用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10年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动。10年间,长三角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密度进一步稠密,反映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不断增强的人口集聚能力... 从三个尺度上即圈层尺度、地级市尺度以及区县尺度利用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10年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动。10年间,长三角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密度进一步稠密,反映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不断增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从圈层变动来看,人口向核心层集聚特征明显,圈层分异特征明显。从中级尺度来看,10年间除了上海的高速增长外,最主要的特征是苏州的高速增长,其年均增长甚至超过上海,此外,苏中三市人口减少形成了长三角北翼的人口塌陷区。从微观尺度而言,上海及其周边增长快速,人口增长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市构成的廊道上,各个城市核心区集聚效应明显,表明各城市仍处于向心城市化阶段。未来,根据长三角的发展特征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长三角的次核心城市将进一步发展,长三角人口分布的多中心趋势将会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人口分布变动
下载PDF
跨行政区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巢惟忐 韩颖 +1 位作者 崔维军 于玲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101-104,共4页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科教最为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国务院要求将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优良的科教资源,众多的外资企业以及研发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科教最为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国务院要求将长三角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优良的科教资源,众多的外资企业以及研发机构为此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两省一市的行政格局会阻碍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因此需要进行跨行政区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跨行政区的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对长三角地区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上海的核心作用,苏浙两省和上海的互动,跨行政区的政府行为,跨行政区的产学研合作和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支撑作用。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鼓励创新文化、政策环境,加强跨行政区的公共合作,设立跨行政区的创新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行政区创新体系 创新服务平台 区域一体化 长三角
下载PDF
基于CHAP数据集的长三角近地表臭氧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吴赛龙 陈健 +2 位作者 潘子永 方瀚祺 郭雨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6-235,共10页
近地表臭氧是当前我国很多区域的首要大气污染物,为更好地掌握长三角地区近地表臭氧浓度变化规律,探究近地表臭氧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CHAP)提供的长时间序列近地表臭氧(O_(3))数据,开展了... 近地表臭氧是当前我国很多区域的首要大气污染物,为更好地掌握长三角地区近地表臭氧浓度变化规律,探究近地表臭氧的影响因素,本文基于中国高分辨率、高质量近地表空气污染物数据集(CHAP)提供的长时间序列近地表臭氧(O_(3))数据,开展了长三角地区2017—2020年近地表O_(3)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2017—2020年近地表O_(3)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湖州-六安一线形成明显南北分界,整体浓度分布呈北高南低的规律.近地表O_(3)浓度的上升与污染的加重是整个长三角地区多数城市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区域一致性.②春季O_(3)高污染区域集中在宿迁市至苏州市;受东南季风影响,夏季O_(3)高污染区西移至淮北、无锡市一带,并且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梯度变化;秋季的O_(3)浓度空间差异有所降低;秋、冬季海洋源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沿海城市O_(3)浓度相对较高.月际O_(3)浓度呈“双峰状”分布,在5月达到峰值,7—8月浓度有所降低,9月出现小高峰,12月达到最低值,呈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的变化规律.③O_(3)浓度与温度和日照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降水呈强负相关关系,风速与O_(3)的关系较为复杂,并无显著的相关性.O_(3)与NO_(2)在冬季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在春、夏、秋季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O_(3)生成过程会有二次粒子的产生,使O_(3)浓度与PM_(2.5)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臭氧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长三角地区2017~2020年臭氧浓度时空分布与人群健康效益评估 被引量:17
7
作者 程育恺 戴海夏 +4 位作者 张蕴晖 乔利平 马英歌 安静宇 黄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9-729,共11页
近年来,我国臭氧(O_(3))浓度呈升高趋势,成为仅次于PM_(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掌握长三角地区蓝天保卫战实施期间O_(3)时空变化特征和人群健康影响,采用莫兰指数和冷热点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地区2017~2020年210个监测站点O... 近年来,我国臭氧(O_(3))浓度呈升高趋势,成为仅次于PM_(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掌握长三角地区蓝天保卫战实施期间O_(3)时空变化特征和人群健康影响,采用莫兰指数和冷热点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地区2017~2020年210个监测站点O_(3)浓度时空特征,并利用健康风险和环境价值评价法评估了长三角区域人群O_(3)暴露水平变化的健康收益.结果表明,2017~2020年,长三角地区O_(3)年均值和暖季均值的四分位数范围(IQR)呈现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位移的趋势.暖季和冷季O_(3)浓度均值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态势.暖季O_(3)浓度均值在长三角北部和中部腹地城市出现高浓度O_(3)集聚的特征.区域O_(3)年均暴露浓度超过160μg·m^(-3)及以上的人口比例由2017年的72.3%降低至2020年的34.8%.三省一市人口加权年均O_(3)暴露浓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长三角皖西、苏北、苏中部分城市呈现波动上升.健康效益评估结果表明,2020年相较2017年,长三角地区归因于暖季O_(3)浓度改善避免的早逝人数为3 782人(95%CI:2 050~5 511人),实现的健康经济收益为261.98亿元(95%CI:142.01~381.75亿元),与O_(3)主要前体物削减成本相比,费效比约为1∶1.67~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长三角地区(yrd) 时空变化 暴露特征 健康效益
原文传递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被引量:113
8
作者 黄成 陈长虹 +6 位作者 李莉 程真 王红丽 王杨君 黄海英 张钢锋 陈宜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58-1871,共14页
在收集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各城市人为大气污染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法建立了2007年长三角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清单结果显示,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SO2、NOx、CO、PM10、PM... 在收集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简称"长三角")各城市人为大气污染源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方法建立了2007年长三角地区人为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清单结果显示,2007年长三角地区的SO2、NOx、CO、PM10、PM2.5、VOCs和NH3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达到2391.8、2292.9、6697.1、3115.7、1510.8、2767.4和458.9kt,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略高于珠三角地区.电厂和其他工业燃烧设施分别贡献了约46%和45%的SO2排放,以及59%和26%左右的NOx排放.电厂及水泥建材+钢铁冶金等工艺过程贡献了约21%和57%的PM10排放,以及28%和52%的PM2.5排放.石油加工、化工制造和工业喷涂等工艺过程的VOCs无组织排放占到总量的65%.NH3的主要排放源来自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等农业部门,分别占到总量的48%和40%.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长三角高排放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的沿江一带及杭州湾地区一带.现有方法测算的PM10、PM2.5、VOCs和NH3排放结果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建议在未来不断加强本地大气污染源排放的基础研究,以进一步改善我国各典型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重要的科研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清单 人为源 大气污染物 排放特征 空间分布 长江三角洲地区
原文传递
夏季长三角地区臭氧非线性响应曲面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4
9
作者 严茹莎 李莉 +6 位作者 安静宇 卢清 黄成 王书肖 朱云 Carey J.Jang Joshua S.Fu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83-1392,共10页
2013年8月上旬,长三角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高浓度臭氧污染事件.本研究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系统,结合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构建了臭氧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非线性响应曲面模型(Response surface modeling,RSM).基于RSM探讨了... 2013年8月上旬,长三角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高浓度臭氧污染事件.本研究基于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系统,结合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构建了臭氧与其前体物之间的非线性响应曲面模型(Response surface modeling,RSM).基于RSM探讨了长三角地区O_3化学的敏感性特征,分析了上海市O_3的来源并预测不同情景下O_3的变化,提出O_3污染的最优控制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夏季O3主控因素区域差别较大,上海环科院、杭州卧龙桥、南京玄武湖等城区点位属于VOC控制型;徐州铜山、合肥肥西、丽水青田等郊区属于NOx控制型.O_3的敏感性特征在不同浓度水平下也呈现较大差异,随着O_3浓度水平的升高,各地区NOx敏感性均有所增加.从区域来源来看,远距离传输对平日上海O_3贡献较大,占50%以上;而在O_3污染日,本地及区域贡献为72.1%,而远距离传输贡献下降至27.9%.快速预测了110组减排情景,表明在本地及区域前体物均减排70%的情况下,2013年8月上海O_3浓度能完全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非线性响应曲面 CMAQ 长三角
原文传递
长三角区域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清单及预测 被引量:23
10
作者 黄成 安静宇 鲁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965-3975,共11页
基于长三角典型城市非道路移动机械实地调查成果,结合长三角各城市非道路移动机械相关指标现状及变化趋势,建立了长三角三省一市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并开展了2005~2025年区域非道路移动机械保有量、燃油消费量及污染物排... 基于长三角典型城市非道路移动机械实地调查成果,结合长三角各城市非道路移动机械相关指标现状及变化趋势,建立了长三角三省一市非道路移动机械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并开展了2005~2025年区域非道路移动机械保有量、燃油消费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预测.2014年长三角非道路移动机械总量约为8.23×106台,柴油消费量约9.95×106t,SO_2、NO_x、CO、VOCs、PM10和PM_(2.5)排放分别为5.5×10~3、4.9×10~5、7.6×10~5、1.1×10~5、2.9×10~4和2.7×10~4t,农用机械占长三角机械总量的93%,CO和VOCs排放贡献分别为88%和77%;建筑及市政工程机械的NO_x和PM_(2.5)排放贡献较为突出,分别占49%和35%.长三角中部和北部城市机械排放贡献相对突出.2005~2014年间,长三角地区非道路移动机械保有量、油耗及排放增幅均相对较快,预计到2020和2025年,区域非道路移动机械总量增速明显放缓,柴油消费量分别比2014年增加2%和8%.到2020年,SO_2、NO_x、CO、VOCs、PM10和PM_(2.5)排放分别比2014年下降97%、10%、3%、10%、11%和11%;到2025年分别下降97%、16%、3%、15%、21%和21%.预计未来长三角区域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相比机动车降幅仍相对较小,其排放贡献将日益突出,加快老旧机械淘汰并进一步提升机械排放标准对削减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总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道路移动机械 排放清单 排放预测 大气污染 长三角区域
原文传递
基于走航监测的长三角工业园区周边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被引量:38
11
作者 王红丽 高雅琴 +7 位作者 景盛翱 楼晟荣 胡磬遥 安静宇 吴宇航 高伟 朱亮 黄成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98-1305,共8页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臭氧及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工业园区是我国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但是其污染水平及特征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两类VOCs走航监测技术,在长三角主要工业园区开展了108园区次的走航监测,系统分析了长三角不同工...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臭氧及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前体物.工业园区是我国VOCs排放的重要来源,但是其污染水平及特征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两类VOCs走航监测技术,在长三角主要工业园区开展了108园区次的走航监测,系统分析了长三角不同工业园区VOCs的污染水平及示踪组分特征.结果表明,园区周边VOCs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39~533μg·m^(-3)(5%~95%分位值浓度),平均值为183μg·m^(-3),是城市环境大气浓度的3倍左右;最大峰值浓度的变化范围为307~12 006μg·m^(-3)(5%~95%分位值浓度),平均值为2 812μg·m^(-3).所有园区周边监测到异常高浓度的频率为64%,其中异常排放频率出现较高的组分主要包括甲苯(32%)、二甲苯(18%)、苯(9%)以及含9个及以上碳数的芳香烃(19%).不同工业类型的园区周边VOCs浓度水平及主要特征组分存在一定差异;纺织行业园区周边浓度最高,其次是化工、涂装和石化,电子工业园区周边浓度相对最低.鉴于现有走航技术对环境大气常见VOCs组分的覆盖率不足50%,因此上述走航结果相对于实际浓度应该有一定的低估.本研究有助于系统认识我国工业园区VOCs污染水平及特征,为园区VOCs监管及减排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走航监测 工业园区 污染特征 长三角(yrd)
原文传递
选择性合作:长三角区域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一航 王郁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37,共11页
在当前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探索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参与合作的选择偏好及其差异对于有效推动区域合作至关重要。通过构建选择性合作的理论框架,描述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协同国家战略的偏好差异及其现实困境,再运用文本分析的实... 在当前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探索区域治理中地方政府参与合作的选择偏好及其差异对于有效推动区域合作至关重要。通过构建选择性合作的理论框架,描述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协同国家战略的偏好差异及其现实困境,再运用文本分析的实证方法,分别探索地方政府在各类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现状,总结其选择性合作特征。发现:地方政府在民生型公共服务合作过程中,合作执行的频次明显滞后于表达合作意愿的频次;在经济型公共服务领域,二者呈现较好的匹配,甚至出现合作执行频次高于合作意愿的现象。随着合作阶段的不断深入,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关系出现明显的极化趋势,空间上呈现以强带弱、就近执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发展 选择性合作 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长三角 城市治理
原文传递
2011~2020 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消费系统氮流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13
作者 张泽乾 董莉 +2 位作者 刘鹏 周婷婷 孙丽慧 《环境科学》 EI CAS 2024年第9期5451-5463,共13页
为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氮流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7个城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建立氮流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消费系统氮流特征,并采用情景分析法解析氮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消费... 为研究人类活动对区域氮流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27个城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建立氮流模型,分析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消费系统氮流特征,并采用情景分析法解析氮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消费系统氮输入强度均值为194.6 kg·(hm^(2)·a)^(−1),是氮输入热点地区.化肥是最大的输入项.10年间,粮食和动物产品由净输出转为净输入.氮输出以氮环境损失为主,平均占比为53.2%.作物种植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循环利用率分别为38.7%~42.2%和15.8%~21.5%,均处于较低水平.系统氮输入和氮输出均呈现抛物线下降的趋势,分别降低11.3%和10.0%.空间上,氮输入强度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空间异质性显著.强度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江苏北部及东部、上海和浙江东北部地区.各城市氮输入强度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基于情景分析法,畜禽养殖规模减少是氮输入降低最大的驱动因素.提高作物种植子系统氮素利用效率,重建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减少氮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yrd) 物质流分析 氮损失 空间集聚 氮素利用效率(NU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