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族认同与女性主体建构——於梨华及其留学生文学论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勋鸿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3-16,24,共5页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 作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言人,於梨华及其留学生小说在台湾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於梨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呈现五六十年代海外华文文学无根、离散的漂泊的主题审美内涵,反映出该时期无根漂泊的游子,尤其是留学女性在异乡情绪下,国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迷茫和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文学 离散 国族认同 女性主体建构 於梨华
下载PDF
於梨华留学生文学创作心灵嬗变的轨迹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倩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4-26,91,共4页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 留学生文学鼻祖於梨华心灵嬗变的轨迹与留学生文学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她的心灵经历了"依附过美国而终于对美国失望,投奔台湾而终于与台湾离异,疑惧大陆而终于对新中国认同"的嬗变历程。因此作家笔下的留学生文学既抒写了"无根的一代"的苦闷与寂寞,再现了他们迷惑与彷徨的心境,又表达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归依的情思和要写出硅谷新一代移民的新发展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留学生文学 心灵嬗变
下载PDF
“眺望原乡”解读——以《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边界望乡》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帅震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5,23,共6页
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洛夫的诗歌《边界望乡》中均出现了"眺望原乡"这一经典场景,其中的主人公站在可以远眺大陆原乡却无法跨越的临界点上,时序错置和空间位移是其无法绕开的心灵症结,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悖谬感... 於梨华的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与洛夫的诗歌《边界望乡》中均出现了"眺望原乡"这一经典场景,其中的主人公站在可以远眺大陆原乡却无法跨越的临界点上,时序错置和空间位移是其无法绕开的心灵症结,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悖谬感和孤绝感。这种由于历史归属感的缺失而生发的原乡感受自身具备了高度的精神张力,并构成了当代台湾文学中一种特有的沉重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乡 於梨华 洛夫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边界望乡》
下载PDF
在中国记忆与北美经验间游移——於梨华小说里的华人离散群体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桂茹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02-107,共6页
於梨华小说描写了一批带着深刻的中国文化记忆却生活于北美经验的华人离散者。从关注"失根一代"的苦闷到关怀边缘群体和思考普遍人性,於梨华的小说展现了离散群体在两种文化体验中的情感游移。
关键词 小说 於梨华 离散群体 失根一代 边缘群体
下载PDF
生态环境史与医疗社会史共同的内核是生命关怀——生命史学札记二则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尔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30-36,共7页
王利华教授为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权威学者,著述颇丰。在访谈中,王利华教授阐述了生态环境史兴起的缘由、首要命题和借鉴意义,并进一步解释生命关怀为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精神内核。余新忠教授在医疗社会史领域卓有建树,产出一系列研究成... 王利华教授为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的权威学者,著述颇丰。在访谈中,王利华教授阐述了生态环境史兴起的缘由、首要命题和借鉴意义,并进一步解释生命关怀为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精神内核。余新忠教授在医疗社会史领域卓有建树,产出一系列研究成果。余新忠教授的访谈从医疗社会史角度解读了新冠肺炎期间武汉防治的经验教训,认为防疫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需讲求科学方法,敬畏大自然,并从防疫史中接受经验教训。两位学者的研究与访谈进一步揭示出生态环境史和医疗社会史研究的核心是生命关怀,应积极关注生命,建设生命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利华 生态环境史 余新忠 医疗社会史 生命关怀 生命史学
下载PDF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研究综述
6
作者 李亚萍 刘嘉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8-12,共5页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美国写就,在台湾出版,有大陆"原乡"意识,因此对它的文学研究呈现多地评述相互纠葛的样貌。探寻其出版以来台湾和大陆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有利于厘清近50年来影响研究的多种因素。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的...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美国写就,在台湾出版,有大陆"原乡"意识,因此对它的文学研究呈现多地评述相互纠葛的样貌。探寻其出版以来台湾和大陆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有利于厘清近50年来影响研究的多种因素。总体上看,台湾地区的研究经历了"兴盛——冷冻——再兴盛"的过程,大陆地区的研究经历了"滞后——重新发现——经典确立"的过程。小说受学界的重视程度并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被多种话语力量所公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於梨华 综述
下载PDF
於梨华小说《梦回清河》的地域特色
7
作者 周春英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5-49,共5页
《梦回清河》是於梨华的早期代表作,作者通过环境描写铺开浓郁的地域风情,通过人物活动还原地域的历史真实,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中也融入多种地域元素以呈现小说鲜明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 於梨华 《梦回清河》 地域特色
下载PDF
论於梨华小说中的美国形象
8
作者 曾丽华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6-9,共4页
於梨华的小说关注台湾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美国呈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非人性形象。从寂寞的孤岛、理想的失落、淡漠的人际关系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於梨华小说中独特的美国形象。离散造成的身... 於梨华的小说关注台湾留学生和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美国呈现为一种较为复杂的非人性形象。从寂寞的孤岛、理想的失落、淡漠的人际关系和严重的种族歧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於梨华小说中独特的美国形象。离散造成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边缘人的特殊地位,是影响作家构建美国形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海外华人知识分子 美国形象
下载PDF
游离于两种文化之间的生存状态——评於梨华前期小说《考验》
9
作者 韩文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91-92,共2页
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海外华人这个特殊群体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应对这种冲突和挑战,这都是美籍华人女作家於梨华所努力表达的内容。在《考验》中,作家通过留美的男女主人公面对异质文化的冲突时所作出的不通反应,着重表现了... 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海外华人这个特殊群体如何定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应对这种冲突和挑战,这都是美籍华人女作家於梨华所努力表达的内容。在《考验》中,作家通过留美的男女主人公面对异质文化的冲突时所作出的不通反应,着重表现了人物在变动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压力,以及在时代的发展中个体难以把握命运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考验 冲突
下载PDF
寻寻觅觅中对“根”的眷恋——评於梨华中期作品《傅家的儿女们》
10
作者 韩文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3期60-61,共2页
在经历了"失根"的苦痛之后,作家已经发现自己的根在中国,于是满怀期望地重返故乡寻找。此时的作品表现了一个海外华人对祖国之根的深深依恋之情。其中《傅家的儿女们》体现了她创作题材及风格的转变。这是一部转折性、过渡性... 在经历了"失根"的苦痛之后,作家已经发现自己的根在中国,于是满怀期望地重返故乡寻找。此时的作品表现了一个海外华人对祖国之根的深深依恋之情。其中《傅家的儿女们》体现了她创作题材及风格的转变。这是一部转折性、过渡性的作品,对于研究作家思想的变迁历程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变迁 恋根
下载PDF
透过《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看华人眼中的“美国梦”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丽花 程丽蓉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66-70,共5页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的作品,充满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处于多重困境之华人的人文关怀。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一位有着中西文化双重经验的作家自我心历的写照,通过"梦想:天堂美国"、"‘他者’:无根漂浮"和"... 美籍华裔作家於梨华的作品,充满对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处于多重困境之华人的人文关怀。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一位有着中西文化双重经验的作家自我心历的写照,通过"梦想:天堂美国"、"‘他者’:无根漂浮"和"碎梦:无路逃遁"三个层面对她那一代人的"美国梦"进行了描写和剖析,力图通过现身说法,让国人了解旅美华人的真实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美国梦
下载PDF
困惑与选择——论於梨华小说中的女性困境书写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凡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47-51,共5页
旅美华人作家於梨华在其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中,除全面描绘中国知识分子旅美生活以外,对海外华人女性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的生存境遇及自我寻索的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她的许多作品,在书写女性命运及生存状况、探索女性性别真相这一点... 旅美华人作家於梨华在其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中,除全面描绘中国知识分子旅美生活以外,对海外华人女性在中西文化价值的冲突中的生存境遇及自我寻索的过程作了详尽的描述。她的许多作品,在书写女性命运及生存状况、探索女性性别真相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继承现代女作家五四传统,但由于时代背景及作家身份的差异,她的小说中对男女两性的洞察、对女性性别身份特征的认识以及对女性生活状况的表现,较之以前又有所不同。而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她的小说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小说 海外华人女性 困境 自我
下载PDF
论东方主体的东方主义建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叙事分析
13
作者 程小强 任晓娟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5-8,共4页
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提供了东方主体展开西方本质化想象的特例。按照东方学思考东方社会的要求,东方主体应还原东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发展性,避免在事物丰富的表面只注重那些程式化的刻板或负面印象,并将之本质化,... 於梨华的长篇小说《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提供了东方主体展开西方本质化想象的特例。按照东方学思考东方社会的要求,东方主体应还原东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发展性,避免在事物丰富的表面只注重那些程式化的刻板或负面印象,并将之本质化,同时也要避免将之倒置性地施用于对西方的本质化想象中。《又见棕榈》在东方主体的西方本质化想象展开中,西方(美国)社会中的负面内容被无限放大,天堂与地狱的两极被刻意强调。在有关东方社会的建构中,台湾社会本来的丰富性、多样性、发展性亦被严重地遮蔽了,作为西方参照下的台湾被过度放大。因此,於梨华的书写提供了在东方主体立场上的西方本质化想象和西方话语资源参照下展开东方叙事的反面教材,这归因于叙述者持守的标准不一和相应的错位立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叙述者刻意将台湾本土想象成流浪者的精神"后花园",有效地呈现了台湾社会的丰富性、人物生存形式及价值观的多元化、青年一代的差别化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东方主义 “后花园”
下载PDF
一曲自我放逐的悲歌——论於梨华的“留学生文学”
14
作者 陈莉萍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0-53,共4页
台湾当代的“留学生文学”是由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而形成风气的。於梨华小说的创作主题是表现“无根的一代”和“觉醒的一代”,同时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弊端。有学者将於梨华定位于现代派作家,但实际上无论在审... 台湾当代的“留学生文学”是由於梨华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而形成风气的。於梨华小说的创作主题是表现“无根的一代”和“觉醒的一代”,同时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东西方文化的弊端。有学者将於梨华定位于现代派作家,但实际上无论在审美观点还是技巧运用上,她都不是一个纯粹的现代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留学生文学 文化
下载PDF
乡关何处,秋山几重——论於梨华小说中的“原乡”书写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颖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5-50,共6页
美籍华人作家於梨华几十年来创作颇丰,其作品主要展现留学生和华人的学习与生活,“原乡”贯穿她小说创作的始终,成为解读其作品的重要视角。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探寻於梨华“原乡”情怀投射的具体地域,并在独特性和文学史价值方面对其... 美籍华人作家於梨华几十年来创作颇丰,其作品主要展现留学生和华人的学习与生活,“原乡”贯穿她小说创作的始终,成为解读其作品的重要视角。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探寻於梨华“原乡”情怀投射的具体地域,并在独特性和文学史价值方面对其小说的“原乡”书写展开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原乡”情怀 大陆故土 台湾乡土 理想“原乡”
下载PDF
从眺望到重塑:迂回的原乡情怀——美国华语作家於梨华作品研究
16
作者 王志红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99-101,105,共4页
原乡其实就是放大了的乡愁。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等原因,"无根一代"华语作家的原乡情怀表现得更为复杂,追寻原乡的心路历程也更加曲折。他们的原乡情怀以失根的悲痛、寻根的冲动为驱动,始于眺望原乡这一姿态,期间经历了由热... 原乡其实就是放大了的乡愁。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等原因,"无根一代"华语作家的原乡情怀表现得更为复杂,追寻原乡的心路历程也更加曲折。他们的原乡情怀以失根的悲痛、寻根的冲动为驱动,始于眺望原乡这一姿态,期间经历了由热切到冷静,甚至飘摆不定的复杂情感,最终结束于宿命式的重塑原乡。然而重塑原乡,并非否认原乡,而是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建构了一个理想原乡,体现了海外华人对"乡土中国"和"美学中国"的双重眷恋。这样曲折迂回的原乡情怀恰恰是海外华人在当代中国"国际视野"的语境下深切的"中国情怀"的体现,是现当代中国文学版图中值得研究的离散书写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原乡情怀 美学中国
下载PDF
婚恋·代际·国族:论於梨华小说的家庭书写
17
作者 吴俊熹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51-59,共9页
中国台湾旅美作家於梨华在其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成果颇丰,但由于“留学生文学”这一极其鲜明的标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家及其作品的复杂性,有关於梨华小说家庭书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於梨华小说的家庭书写主要表现在婚恋关系、... 中国台湾旅美作家於梨华在其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成果颇丰,但由于“留学生文学”这一极其鲜明的标识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家及其作品的复杂性,有关於梨华小说家庭书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於梨华小说的家庭书写主要表现在婚恋关系、代际冲突、国族母题几个方面,不仅涉及外在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家庭的渗透,而且关注家庭内在代际关系和心理形态的嬗变。於梨华小说当中跨越文化差异、回归日常生活的家庭想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家庭书写文学经验,也不失为我们在全球化、世界性背景下重审当下内地家庭新变的一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家庭书写 婚恋关系 代际冲突 国族母题
下载PDF
论於梨华小说的创伤书写
18
作者 陈潇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5-31,共7页
於梨华的小说创作与其经历密不可分,沉淀在她记忆中那长久而又痛彻肉体和心灵的文化与历史创伤在其作品中日益显现,外化成为一种浸透着感性体验及理性思考的文字,从而使作品具备了"创伤书写"的特点。她的创作承担着自我与集... 於梨华的小说创作与其经历密不可分,沉淀在她记忆中那长久而又痛彻肉体和心灵的文化与历史创伤在其作品中日益显现,外化成为一种浸透着感性体验及理性思考的文字,从而使作品具备了"创伤书写"的特点。她的创作承担着自我与集体的创伤治疗与抚慰作用,利用小说角色将集体性创伤经具象化,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一代人的命运及其对文化与情感归属的渴求,由此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缺失问题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文化认同 创伤书写
下载PDF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写作的“历史和传统”
19
作者 邓全明 《新余高专学报》 2004年第4期58-60,共3页
於梨华小说《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既延续了她小说创作的三个主题———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商文明的冲突、女性意识的表达、儒林众相的塑造,又有所超越———对三者形而上的思考。构成她写作的"历史和传统"主要来自中国大陆... 於梨华小说《在离去与道别之间》既延续了她小说创作的三个主题———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工商文明的冲突、女性意识的表达、儒林众相的塑造,又有所超越———对三者形而上的思考。构成她写作的"历史和传统"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而不是她所在的美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於梨华 华文小说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历史和传统
下载PDF
《玉台新咏》张丽华撰录说献疑——向章培恒先生请教 被引量:10
20
作者 邬国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4-81,共8页
章培恒先生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考证《玉台新咏》一书的撰录者很可能是张丽华。本文认为,对《玉台新咏序》尚需考虑不同角度的异读,而异读的结果将导致对《玉台新咏》由"一位妃子"撰录说法的怀疑。《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 章培恒先生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考证《玉台新咏》一书的撰录者很可能是张丽华。本文认为,对《玉台新咏序》尚需考虑不同角度的异读,而异读的结果将导致对《玉台新咏》由"一位妃子"撰录说法的怀疑。《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玉台新咏》"徐瑗撰",误书的可能性很大,把它作为怀疑乃至否定《隋书·经籍志》关于《玉台新咏》"徐陵撰"记载的证据,其否证力不足。刘克庄等人"徐陵所序"之说,其意思与肯定徐陵为《玉台新咏》的编者是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台新咏》 张丽华 章培恒 徐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