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Books Issued by Yadong Library, Publis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ublishing Department: Taking Several Bibliography Advertisements Carried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From 1919-1922 as Examples
1
作者 ZHANG Zhiyu WANG Xirong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24年第2期63-74,共12页
Based on several bibliographic advertisements carried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from 1919 to 1922 for books publis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ublishing Department,and issued by Yadong Library,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 Based on several bibliographic advertisements carried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from 1919 to 1922 for books publis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ublishing Department,and issued by Yadong Library,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oks publis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ublishing Department during this period,and points out that Yadong Library entered its golden period of development due to move from the alley to the main road and obtain the management rights of the books publis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Publishing Depar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dong Library Peking University Publishing Department history of publication
下载PDF
Eocen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nd the Age of the Youngest Marine Sediments in Tuna,Yadong,Southern Tibet 被引量:2
2
作者 LI Xinfa LI Guobiao +7 位作者 ZHANG Yunyun XIE Dan HAN Yi LI Xingpeng MA Xuesong SHI Wei KANG Yahui ZHANG H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S01期123-125,共3页
1 Introduction The collision evolution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geological events since the Mesozoic.It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global tectonic framework and led ... 1 Introduction The collision evolution between the Indian plat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geological events since the Mesozoic.It has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global tectonic framework and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which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global geologists and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Butler,1995;Li and Wan,2003a and b;Wang et al.,2003;Aitchison et al.,2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OCENE yadong Zhepure Formation TETHYAN Ocea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wetlands and salt lakes in the Yadong region of Tibet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their geo-climat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被引量:2
3
作者 Ang Sun Qing-hua Yang +6 位作者 Zhi Liu Hua Chen Lei Han Shou-min Jiang Yue-yue Meng Yu Bian Yong-peng Yang 《China Geology》 CAS 2022年第4期637-648,共12页
Based on the 16 scenes GF-1 satellite multi-spectral remote sensing images,through the adoption of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including orthorectification,geometric rectification,data fusion and image mosaic,integrated w... Based on the 16 scenes GF-1 satellite multi-spectral remote sensing images,through the adoption of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including orthorectification,geometric rectification,data fusion and image mosaic,integrated with field surveys,the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signs for the inland wetland types have been built,and the remote sensing survey of inland wetlands in Yadong region has been initiated,with six types of inland wetlands recognized in Yadong region,namely permanent rivers,seasonal rivers,lakes,salt lakes,alpine meadows,and inundated land.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reading rules of these wetlands have also been revealed.Based on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land wetlands in the Yadong region,using the three phases of TM images acquired in 1989,2003 and 2008 as well as the PMS2 data gathered by GF-1 in 2014,and the wide-range data(WFV3)gathered by GF-1 in 2020.As to the typical salt lakes,a long-time salt lakes transition study was c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ical salt lakes in Yadong have been shrinking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The average annual shrinkage of Duoqing Co(Co means lake in Tibetan)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Gala Co,which are respective 87.30 hectares(usually short as ha;1 ha equals to 0.01 km^(2))/a and 24.20 ha/a;the shrinkage degree of Gala Co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Duoqing Co,shrank by 59.27% and 35.73% respectively.Based on the remote sensing survey results and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predecessors’researchers,the reason for the shrinkage of the salt lakes is more inclined to geological factors.Geological process is manifested by a series of extensional faults at the bottom of the lake basin generated from tectonic activities,providing fluid infiltration channels,and inducing the eventual leakage of lake water to the lower strata.The result provides an important inst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s and salt lakes in specific environmen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dong WETLANDS Salt lakes Duoqing Co Gala Co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Tibet Plateau
下载PDF
First Report of Redeposited Cretaceous Radiolarians in the Eocene Sand-Shale Member of Zhepure Formation, Tüna, Yadong, Tibet
4
作者 Xinfa Li Guobiao Li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9年第10期566-568,共3页
Cretaceous radiolarians were firstly reported from the Eocene Sand-Shale Member of Zhepure Formation in the Gulupu section, Tüna, Yadong, Tibet. In spite of poor preservation, 24 species of 14 radiolarian genera ... Cretaceous radiolarians were firstly reported from the Eocene Sand-Shale Member of Zhepure Formation in the Gulupu section, Tüna, Yadong, Tibet. In spite of poor preservation, 24 species of 14 radiolarian genera have still been identified, clearly indicating an age, ranging from early Aptian–Maastrichtian, and therefore should have occurred in the Eocene as a result of redeposition. The study of the stratigraphic origin of these radiolarians will shed light on the paleoenvironment and lat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Tibet-Teth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TACEOUS Redeposited RADIOLARIANS EOCENE Zhepure Formation PALEOENVIRONMENT yadong
下载PDF
Yadong
5
《China Today》 1997年第6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In yadong
下载PDF
A Journey Into the Qomolangmo AREA(Ⅲ):From Gyangze to Yadong
6
作者 AN CAIDAIN 《China's Tibet》 2001年第6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A Journey Into the Qomolangmo AREA From Gyangze to yadong
下载PDF
YADONG:Land of Thriving Life
7
作者 NAMDIN BANJOR 《China's Tibet》 2001年第4期8-10,共3页
关键词 yadong:Land of Thriving Life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发现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
8
作者 李权 李学友 +10 位作者 曾祥乐 白皓天 Stephen Jackson 胡哲畅 朱中旭 汪思远 罗康 罗京 普明进 普昌哲 蒋学龙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4-586,共13页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 2022—2023年,摄影爱好者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先后在西藏自治区拍摄和采集到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错那县、亚东县)和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巴宜区、墨脱县和错那县)的照片及标本。研究发现不丹大鼯鼠西藏种群形态上与不丹大鼯鼠不丹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singhei Saha,1975)的描述一致;遗传上与米什米大鼯鼠(Petaurista mishmiensis)构成姊妹群,遗传距离较小(Cyt b:1.85%)。考虑到不丹大鼯鼠和米什米大鼯鼠之间的遗传差异过小,分布区连续且栖息地都为中低海拔的常绿阔叶林,故两者应视为同一物种;又因两者之间的毛色差异稳定存在,可作为不同亚种,根据优先律,使用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Gray,1842)做为种名,米什米大鼯鼠降为不丹大鼯鼠米什米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mishmiensis Choudhury,2009)。李氏小飞鼠西藏种群毛色、头骨和颊齿特征与云南西北部种群一致,但体型较小,且阴茎长度、直径和形状有较大程度的变异;遗传上西藏种群是包含云南西北部种群的并系群,遗传距离较小(12S ribosomal RNA:0.45%~0.91%,16S ribosomal RNA:0.31%~1.05%)。不丹大鼯鼠为中国兽类新纪录,李氏小飞鼠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本研究扩展了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的分布区,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喜马拉雅地区兽类的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以发现更多的新物种、新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鼯鼠 新纪录 西藏自治区 错那县 墨脱县 巴宜区 亚东县
下载PDF
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流体碳硫硼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健 郝伟林 +1 位作者 巴桑元旦 张松 《世界核地质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系统深循环过程十分复杂,对该区域地热资源的评估具有较大影响。加深对地热水起源、演化和循环过程的研究,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较大的意义。地热流体中碳硫硼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是研究地热水来源、地... 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系统深循环过程十分复杂,对该区域地热资源的评估具有较大影响。加深对地热水起源、演化和循环过程的研究,对地热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较大的意义。地热流体中碳硫硼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是研究地热水来源、地热水循环深度和地热水作用过程的方法之一。对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水进行了系统性采样,测量了碳硫硼同位素。进行了碳硫硼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稳定同位素特征源于地热流体对围岩和地层的淋滤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该地热系统中碳的主要来源为碳酸盐的溶解,与区域上分布的碳酸盐地层有关。谷露和续迈地热田δ^(34)S具有较大的分散性,显示出硫来源的非单一性,δ^(34)S均在大气碳酸盐和蒸发碳酸盐范围内,δ^(34)S同位素的来源为大气降水和热储层中的硫酸盐矿物。谷露地热田具有较低的δ^(11)B值和较低的Cl/B比值,较高的硼含量,且硼含量和硼同位素值相对集中,表明硼主要源于地热流体对围岩的淋滤作用。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中硼含量极少,主要起到对地热水中硼含量的稀释作用,不改变地热水中的δ^(11)B值。本研究的结果验证了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地热系统地下热水的起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深循环过程中存在少量岩浆流体的混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谷露断裂带中北段 地热流体 碳硫硼同位素 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水热系统
下载PDF
时序InSAR与GNSS联合约束下的亚东-谷露断裂运动特征
10
作者 周苍海 田镇 +1 位作者 石震 哈衣那尔·托坎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3-945,共13页
亚东-谷露断裂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自新生代以来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拉张断裂,在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与物质运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与转换作用。但由于以往大地测量资料的不足,导致对亚东-谷露断裂整体运动特征的定量化分析较为匮... 亚东-谷露断裂作为青藏高原东南部自新生代以来规模最大、活动性最强的拉张断裂,在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与物质运移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与转换作用。但由于以往大地测量资料的不足,导致对亚东-谷露断裂整体运动特征的定量化分析较为匮乏。因此,本文收集并处理了亚东-谷露断裂地区2017年10月至2022年4月的哨兵影像数据,并联合GNSS速度场,解决了不同参考系下的形变场融合问题,获取了覆盖整个亚东-谷露断裂的高精度、高分辨率震间地壳形变场。进一步基于弹性微块体模型,精细厘定了亚东-谷露断裂现今活动特征:断裂整体以东倾为主,最佳倾角为68°,现今以拉张运动为主,速率为2~6 mm/a,并由南到北逐渐递增。另外,该断裂中段和北段的闭锁深度约为14 km;但南段可能受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的影响,导致闭锁区域较浅,深度仅为4 km。最后,基于断裂的滑动亏损率与历史地震分布,分析得到断裂北段的地震危险性更高,为区域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谷露断裂 GNSS INSAR 拉张速率 闭锁深度
下载PDF
藏南亚东地区中新世岩浆活动及构造意义
11
作者 王艳 高彭 +2 位作者 尹常青 张健 钱加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53-2373,共21页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研究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的岩石探针。亚东淡色花岗岩位于高喜马拉雅序列中部,其成因机制和构造意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亚东地区淡色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的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数据...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是研究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的岩石探针。亚东淡色花岗岩位于高喜马拉雅序列中部,其成因机制和构造意义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亚东地区淡色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的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年代学数据。亚东淡色花岗岩具有相对较高的SiO_(2)、K_(2)O含量,和相对较低的CaO、FeO^(T)、MgO含量,属于过铝-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它们具有较低的稀土含量,相对富集的LREE含量,明显的Eu负异常。这些地球化学特征同典型的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极为一致。本研究获得了顶噶二云母花岗岩约23Ma和21Ma的两期结晶年龄,并且认为该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部分熔融可能早在36~30Ma就已经开始了。获得亚东淡色花岗岩的ε_(Nd)(t)值和(^(87)Sr/^(86)Sr)i分别为-16.7~-13.8和0.754080~0.791009,与亚东变沉积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极其一致,而花岗片麻岩具有明显更高的ε_(Nd)(t)值和(^(87)Sr/^(86)Sr)i,分别为-9.0~-8.8和0.847193~0.866306。因此,我们认为亚东淡色花岗岩源自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且不含或极少有花岗片麻岩的物质贡献。综合全岩地球化学、变质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我们认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埋藏加厚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生了白云母为主的脱水部分熔融,在随后的伸展构造阶段发生大规模减压熔融,产生大量中新世淡色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花岗岩 亚东 U-PB年代学 SR-ND同位素 喜马拉雅 碰撞造山带
下载PDF
亚东县兰科植物多样性探究
12
作者 李佶芸 邢震 《高原农业》 2024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因全球范围内来自人类干扰的增加、自生的珍稀程度、特定的保育需要,了解、掌握野生兰科植物的分布状况是其全球研究和保护的优先事项。本次以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为研究区,开展了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初步调查,并提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兰科... 因全球范围内来自人类干扰的增加、自生的珍稀程度、特定的保育需要,了解、掌握野生兰科植物的分布状况是其全球研究和保护的优先事项。本次以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为研究区,开展了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初步调查,并提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兰科植物资源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亚东县共分布23属40种野生兰科植物,其中地生兰16属29种;附生兰6属10种,腐生兰1属1种。2.亚东县野生兰科植物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由南之北随海拔升高,100 km内由热带区系过渡到北温带区系,以北温带区系成分占主导,且东亚区系特征明显。3.结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等文献查阅上兰科的研究,确定了紫点杓兰、白唇杓兰、短距手参、耳片角盘兰、高茎卷瓣兰、方唇羊耳蒜等是亚东县重点保护和研究、开发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县兰科植物 植物区系划分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下载PDF
西藏亚东县道路连通性及其受地质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亚珍 吕丽花 +4 位作者 陈俊旭 赵志芳 高耀 任俊杰 胡晟昊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9-408,共10页
开展西藏自治区亚东县道路连通性及其受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对改善当地路网连通性、提高山地灾害紧急疏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高清影像,采取目视解译结合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取亚东县道路和地质灾害数据;利用模糊层次法评估道路综... 开展西藏自治区亚东县道路连通性及其受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对改善当地路网连通性、提高山地灾害紧急疏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遥感高清影像,采取目视解译结合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取亚东县道路和地质灾害数据;利用模糊层次法评估道路综合性能,构建道路连通性模型和地质灾害指数模型,探讨地质灾害对道路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亚东县地质灾害点有29个,主要集中分布在县域西南部区域,以崩塌为主.②路网具有典型树状特征,综合性能较好,但空间发育不均衡.③道路全局连通性呈现出“三核、两轴、一圈”的空间格局;局部连通性的空间差异较大,形成了4个局部高值区;中心连通性圈层结构明显,从中心向边缘的距离衰减特征明显.④亚东县地质灾害对居民点至各乡(镇)道路连通性的影响最大,对居民点至县政府道路连通性的影响次之,对居民点至最邻近的乡(镇)道路连通性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连通性 地质灾害 灾害指数 亚东县
下载PDF
藏南亚东地区超高温叠加的榴辉岩中文象浅色体成因及其对软流圈上涌的制约
14
作者 吴晨光 张立飞 +1 位作者 张贵宾 王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238-2256,共19页
在藏南亚东地区榴辉岩中新识别出的超高温变质作用拓展了对喜马拉雅这一正在进行中的陆陆碰撞造山带的认识,但是对于该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时代及热源目前仍缺乏限定。本文在藏南亚东地区超高温叠加的榴辉岩中发现了一种文象结构的浅色体... 在藏南亚东地区榴辉岩中新识别出的超高温变质作用拓展了对喜马拉雅这一正在进行中的陆陆碰撞造山带的认识,但是对于该超高温变质作用的时代及热源目前仍缺乏限定。本文在藏南亚东地区超高温叠加的榴辉岩中发现了一种文象结构的浅色体。该浅色体由大量文象结构的斜长石、石英以及中条纹长石组成,是变质熔体冷却结晶的产物。通过详细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地质温度计和锆石年代学研究发现:该熔体最初是由片麻岩部分熔融产生,在榴辉岩相条件下侵入榴辉岩,体系的温度在~16Ma时至少为900℃;随后发生近等温降压折返,在~15Ma时温度仍保持在~950℃,并开始冷却结晶。由于被侵入的榴辉岩在~17Ma时温度仅为750℃,说明该地区的岩石在大约2Myr的时间内温度升高了200℃,要求有异常热源提供热量。结合区域上在具有时空一致性的南北向裂谷和可能的俯冲印度岩石圈的撕裂,由此导致的软流圈上涌可以作为喜马拉雅中部的榴辉岩在早中新世快速升温达到超高温变质作用叠加的热源,对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亚东地区 超高温变质作用 快速加热 软流圈上涌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亚东地区石榴角闪岩的成因: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
15
作者 韩彦超 董昕 田作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495-2511,共17页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出露的基性麻粒岩是理解印度大陆前喜马拉雅期演化历史和新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对亚东多庆湖地区的石榴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其原岩类型和新生...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出露的基性麻粒岩是理解印度大陆前喜马拉雅期演化历史和新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对亚东多庆湖地区的石榴角闪岩进行了岩石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其原岩类型和新生代的变质作用过程。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很可能为新元古代(~890 Ma)的玄武岩,具有E-MORB型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石榴角闪岩具有三期矿物组合:(1)进变质矿物组合可能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钛铁矿+石英,即石榴子石核部及其中包裹体;(2)峰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即石榴子石边部和基质矿物;(3)退变质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包括退变质域和石榴子石边部的后成合晶矿物。矿物温压计和相平衡模拟表明,石榴角闪岩进变质、峰期和退变质条件分别为609~621℃和0.59~0.65 GPa、805~845℃和0.91~1.04 GPa、825~840℃和0.61~0.68 GPa,经历了峰期高压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石榴角闪岩的峰期变质时间为34.8~20.3 Ma,退变质时间为18.1~17.7 Ma,可能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部分熔融过程。本文研究认为,亚东石榴角闪岩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长期俯冲、地壳增厚成因的基性麻粒岩,原岩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拼合相关;其以加热埋藏、近等温降压为特征的顺时针P-T轨迹指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大喜马拉雅岩系上部构造层位经历了长期持续的地壳增厚和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以及早中新世(21~17 Ma)相对快速的减压抬升和随后(17 Ma之后)相对缓慢的折返至地表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变质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 亚东
下载PDF
帕纳秀克《红楼梦》俄文全译本底本问题刍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左安飞 《国际汉学》 2023年第3期107-114,157,158,共10页
20世纪下半叶,由苏联汉学家帕纳秀克翻译完成的两版《红楼梦》俄文全译本相继问世,但就俄译本所采用的中文底本,译者并没有作出详细说明,并且长期以来底本问题也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使得关于此问题的偏误认识延续至今。本文从具体的... 20世纪下半叶,由苏联汉学家帕纳秀克翻译完成的两版《红楼梦》俄文全译本相继问世,但就俄译本所采用的中文底本,译者并没有作出详细说明,并且长期以来底本问题也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使得关于此问题的偏误认识延续至今。本文从具体的中俄文文本对照分析出发,详细考察了底本差异及译者的相关处理,得出如下结论:帕纳秀克所译《红楼梦》的参照底本并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校注本,而是在程乙本的基础上参照了亚东重排本翻译而来。其中1958年版《红楼梦》俄译本中的诗词部分仍以程乙本中的诗词为底本,保留了程乙本中的原有内容,但1995年版俄译本中的诗词部分并非完全从程乙本翻译而来,而是与脂评本互为观照下的翻译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纳秀克 《红楼梦》 俄文全译本 底本 亚东重排本
下载PDF
亚东图书馆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建辉 《出版与印刷》 2023年第3期96-106,共11页
值亚东图书馆创立110周年,对其发展历程进行考察,探究亚东图书馆和汪孟邹为中国革命和中国近代出版做出的贡献。文章梳理了亚东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前史(1903−1912)、创立时期(1913−1918)、黄金时期(1919−1927)和衰落时期(1927−19... 值亚东图书馆创立110周年,对其发展历程进行考察,探究亚东图书馆和汪孟邹为中国革命和中国近代出版做出的贡献。文章梳理了亚东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前史(1903−1912)、创立时期(1913−1918)、黄金时期(1919−1927)和衰落时期(1927−1953)四个阶段,分析亚东图书馆盛衰的影响因素包括:巨大的时代影响和制约,陈独秀、胡适、章士钊等灵魂人物的影响,以及亚东内部的合作与分歧。总结提炼了亚东图书馆四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中小出版社的排头兵,鲜明的出书板块特色,浓郁的地域色彩,经济状况的困窘。进一步从共产主义运动的赞助者、参与者和同情者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亚东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红色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图书馆 芜湖科学图书社 汪孟邹 汪原放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 红色基因
下载PDF
西藏亚东县蜱虫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蜱媒病原体的调查研究
18
作者 林玉莲 张维璐 +6 位作者 多吉欧珠 贺真 陆振华 次仁潘多 赵哲 李丽 龙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39-1246,共8页
目的 鉴定西藏亚东县蜱虫种类和调查蜱媒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2021年7月在西藏亚东县牲畜上检获的23只硬蜱和血蜱,根据蜱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X I)、线粒体16S rDNA和12S rDNA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并测序,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采用PCR... 目的 鉴定西藏亚东县蜱虫种类和调查蜱媒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2021年7月在西藏亚东县牲畜上检获的23只硬蜱和血蜱,根据蜱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X I)、线粒体16S rDNA和12S rDNA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并测序,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蜱虫体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SFGR)、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土拉热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的感染情况,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对2021年收集的亚东县居住人群184份血清,采用ELISA方法筛查莱姆病(Lyme disease)、Q热(Q Fever)、斑点热(Spotted fever)、土拉(Tularemia)的抗体阳性率,综合分析亚东县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结果 西藏亚东县采集的硬蜱分属两类,其中一类硬蜱COX I、16S rDNA、12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拟蓖硬蜱Ixodes nuttallianus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9.5%、97.57%、99.12%;另一类硬蜱COX I、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卵形硬蜱Ixodes ovatus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8.29%、95.75%;血蜱COX I、16S rDNA、12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已知西藏血蜱Haemaphysalis tibetensis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6.04%、96.17%、97.47%。23只蜱虫伯氏疏螺旋体、土拉热弗朗西氏菌、贝氏柯克斯体序列扩增结果均为阴性,23只蜱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gltA基因扩增阳性,与GenBank已知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Rickettsia raoultii、Rickettsia canadensis和Rickettsia endosymbiont of Eucoryphus brunneri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6.77%、96.76%、95.35%、95.35%。亚东县居住人群184份血清样本中莱姆病、Q热、斑点热、土拉的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52%、12.50%、8.70%、10.87%。结论 西藏亚东县收集的寄生蜱为拟蓖硬蜱、卵形硬蜱和西藏血蜱,可能存在SFGR感染,亚东县人群中莱姆病、Q热、斑点热、土拉感染比较普遍,有必要加强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亚东县 蜱虫 生物学鉴定 蜱媒病原体
下载PDF
历史景观类型理论的实证分析——以游记所见亚东县景观(1774—1955年)为例
19
作者 王小杰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2期74-79,共6页
西藏亚东县境内,北为高原,南为山谷,南北景观对比鲜明,类型丰富。主干交通路呈东北西南走向,使景观风貌呈现得较为充分。利用游记文献分析亚东县的历史景观,对历史景观的类型以亚东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历史景观所蕴含的人类需求感知... 西藏亚东县境内,北为高原,南为山谷,南北景观对比鲜明,类型丰富。主干交通路呈东北西南走向,使景观风貌呈现得较为充分。利用游记文献分析亚东县的历史景观,对历史景观的类型以亚东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历史景观所蕴含的人类需求感知,由此加强对历史景观的研究,这有利于现时相关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记 亚东县 历史景观 类型 风景开拓
下载PDF
江孜县幅、亚东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23
20
作者 刘文灿 万晓樵 +4 位作者 梁定益 李国彪 周志广 高德臻 张祥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4-450,共7页
对分布在高喜马拉雅带中的结晶岩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其下部新建立“亚东岩群”。在北喜马拉雅的康马隆起带基底变质岩系之上首次发现奥陶系。在江孜盆地新发现一套古近纪海相地层———“甲查拉组”。在雅鲁藏布江带南缘新发现下中三... 对分布在高喜马拉雅带中的结晶岩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在其下部新建立“亚东岩群”。在北喜马拉雅的康马隆起带基底变质岩系之上首次发现奥陶系。在江孜盆地新发现一套古近纪海相地层———“甲查拉组”。在雅鲁藏布江带南缘新发现下中三叠统“穷果群”。在高喜马拉雅带变质岩系中解体出加里东期变质变形花岗岩类侵入体(锆石年龄502Ma±9Ma~513Ma±10Ma),与哈金桑惹-康马隆起带中变质变形侵入体的侵位年龄相近(461~500Ma)。查明了本区的构造格架、构造组合、构造样式,以及藏南拆离构造的分布、剪切方向,新发现存在南北向褶皱变形。对区内第四系进行了详细划分,查明了第四系成因类型、空间结构和形成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岩群” “甲查拉组” “穷果群” 加里东期变质变形侵入体 藏南拆离系 第四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