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 case study of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被引量:5
1
作者 LI Jing REN Zhiyuan ZHOU Zixi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251-256,共6页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ombining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land use, resource environment, population,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combining the changes of regional land use, resource environment, population, society and economy,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surplus/loss in 1986-2002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What is more,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set up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models,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grading systems, and the prediction models of different ecological footprint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cological surplus and ecological safety change, and also has assess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demands of 10,000 yuan GD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northern Shaanxi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the difference of reducing range is the fastest; (2)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ppears an increasing trend; (3)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rose to 0.91 from 0.44 during 1986-2002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with an increase of 47%; and (4)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study area is in a critical state, and the ecological oressure index has been increasing rapidl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dynamic change spatial differenc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下载PDF
陕北国营企业职工饮食状况分析
2
作者 刘爽 周小燕 +2 位作者 郭媛媛 曹素娴 吴培伟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目的了解陕北国营企业职工饮食状况,指导企业职工健康饮食。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陕北地区电厂、煤矿、铁路行业职工进行饮食状况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及各类食物摄入情况。结果10.12%的员工平均每周摄入蔬果不到一天,10.... 目的了解陕北国营企业职工饮食状况,指导企业职工健康饮食。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陕北地区电厂、煤矿、铁路行业职工进行饮食状况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及各类食物摄入情况。结果10.12%的员工平均每周摄入蔬果不到一天,10.80%和27.66%的员工几乎不摄入蛋类和奶类,17.22%和24.93%的员工经常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女性员工豆制品的摄入多于男性员工,年龄<30岁员工奶及奶制品每周5~7 d天摄入率高于30~岁组。不同行业之间多种膳食摄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电厂员工蔬菜和水果5~7 d摄入率高于铁路职工,煤矿员工蛋类5~7 d摄入率高于电厂职工。结论陕北国营企业职工膳食摄入不均衡,建议企业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后厨部门合理规划每日菜品,保证各类营养元素的均衡摄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习惯 问卷调查 企业职工 陕北地区
下载PDF
陕北煤炭东出新径路方案研究
3
作者 赵伟 《铁道货运》 2024年第3期18-22,30,共6页
2022年陕北榆林煤炭产量5.84亿t,其中铁路煤炭外运量为3亿t,预测远期铁路煤炭外运量为4.8亿t,其中东出运量2.6亿t。该地区的煤炭东出运输主要依赖于包西铁路衔接太中银—黄韩侯—陇海—包兰等横向铁路通道。由于包西铁路榆林至绥德段能... 2022年陕北榆林煤炭产量5.84亿t,其中铁路煤炭外运量为3亿t,预测远期铁路煤炭外运量为4.8亿t,其中东出运量2.6亿t。该地区的煤炭东出运输主要依赖于包西铁路衔接太中银—黄韩侯—陇海—包兰等横向铁路通道。由于包西铁路榆林至绥德段能力已饱和,太中银铁路后方径路石太段能力趋于饱和,无法满足区域煤炭进一步东出的需求,研究提出构筑陕北煤炭东出新径路。研究从工程投资、通道规模、运营管理、运输组织、通道布局及沿线经济带动等角度对比分析了2个方案:一是沿既有神木西至瓦塘通道扩能方案,二是沿规划新建榆佳临通道方案。沿既有神木西至瓦塘通道的扩能方案,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设施和富余运能,工程建设规模小,服务沿线更多矿区煤炭集运需求,实现路网整体效益最大化;扩能方案形成径路顺直、运输流畅的陕煤东出新通道,有效解决陕煤东向运输能力不足问题,同时释放包西铁路瓶颈区段运能,支撑陕煤南向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煤炭运输 铁路路网 东出径路 增建二线
下载PDF
陕北烧变岩水−岩作用的劣化特性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鑫 孙强 +2 位作者 晏长根 赵春虎 王少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4,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陕晋蒙交界地区存在大量煤火高温烘烤形成的烧变岩。与原岩相比,烧变后的岩体结构破碎孔隙发育,在长期水–岩作用下,形成了大量危岩体。以陕北神木大柳塔地区的烧变岩为对象,开展了50次干湿循环试验,测试不同循环次...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陕晋蒙交界地区存在大量煤火高温烘烤形成的烧变岩。与原岩相比,烧变后的岩体结构破碎孔隙发育,在长期水–岩作用下,形成了大量危岩体。以陕北神木大柳塔地区的烧变岩为对象,开展了50次干湿循环试验,测试不同循环次数后烧变岩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探讨不同烧变程度烧变岩劣化特性。结果表明:烧变岩质量、硬度、力学性质下降,表面亮度降低,粗糙度与红黄色度增强;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测试,烧变岩孔隙体积比例曲线右移,最大孔径扩张;微孔向大孔转化,大孔含量与总孔隙率升高;烧变作用使岩体孔隙发育,且提高了烧变岩的抗侵蚀能力,降低了色度、质量、粗糙度、硬度、力学性质的变化程度。长期水–岩作用可对烧变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孔隙结构造成明显改变,烧变程度与初始孔隙结构能够影响劣化效果。根据研究不同烧变岩的劣化过程,得出加固低烧变程度岩体表面、加固沉积层理与原有裂隙、堵塞高烧变程度岩体孔隙,可降低水−岩作用的侵蚀破坏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变岩 水−岩作用 劣化特性 干湿循环 孔隙结构 陕北地区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
5
作者 苟清平 朱清科 +2 位作者 梅雪梅 王雪峰 吕东唯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490-496,共7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深层土壤碳库的影响,选取退耕还林第一县陕北吴起县金佛坪流域5种植被恢复类型(山杏林(Armeniaca sibrica),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沙棘林(Hippophae rhamnoides)、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小叶...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深层土壤碳库的影响,选取退耕还林第一县陕北吴起县金佛坪流域5种植被恢复类型(山杏林(Armeniaca sibrica),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沙棘林(Hippophae rhamnoides)、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小叶杨林(Populus simonii))和以自然恢复为主的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0~10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和差异。结果表明:在总体上,土壤有机碳在0~60 cm出现快速下降,60~1000 cm出现不明显的波动变化,其中40~260 cm土层,小叶杨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最高。不同植被恢复都具有固碳效益,且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植被土壤有机碳储量:小叶杨(18年)(301.51 t·hm^(-2))>刺槐(19年)(249.86 t·hm^(-2))>沙棘(18年)(242.14 t·hm^(-2))>山杏(8年)(226.08 t·hm^(-2))>油松(5年)(182.91 t·hm^(-2))>荒草地(160.45 t·hm^(-2)),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树龄和植被类型导致的结果。深层(100~10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占0~1000 cm剖面有机碳储量的73%~84%。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颇丰,在今后碳汇评估中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深层土壤有机碳 深层碳储量 植被恢复 固碳
下载PDF
陕西春节的地域文化特色
6
作者 赵德利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6-81,共6页
受自然地理和社会风尚传统的影响,陕西春节逐渐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水域)三个文化区。关中人在春节节庆祭祀、拜年、社火游演活动中遵规守礼,讲求人伦和合。陕北民众持存了基于信仰的节庆民歌和秧歌,形成了黄土... 受自然地理和社会风尚传统的影响,陕西春节逐渐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水域)三个文化区。关中人在春节节庆祭祀、拜年、社火游演活动中遵规守礼,讲求人伦和合。陕北民众持存了基于信仰的节庆民歌和秧歌,形成了黄土高原文化的高亢气派和人文生态特质。陕南移民重视家族血脉传承,节庆活动凸显出地域文化的灵秀风格和家园情怀。三个文化区坚守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原则,形成了陕西节庆民俗既分异又统合的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春节 关中文化区 陕北文化区 陕南文化区 地域文化特色
下载PDF
国防视角下北宋前期陕西路生产条件及产业结构考察
7
作者 陈博威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0-45,共6页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防重要性,陕西地区经济状况在北宋有着鲜明特色和独特地位。宋代经济高度发展和外患频仍既刺激着陕西经济的运行,也从负面产生着深远影响。在大规模宋夏战争爆发之前,北宋前三朝的陕西经济相对处于一个平稳阶段...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国防重要性,陕西地区经济状况在北宋有着鲜明特色和独特地位。宋代经济高度发展和外患频仍既刺激着陕西经济的运行,也从负面产生着深远影响。在大规模宋夏战争爆发之前,北宋前三朝的陕西经济相对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宋廷先后发展陕西的农业生产、政府主导下的商品专卖以及临时的粮草籴买等经营手段,为宋代后来的战时经济政策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陕西经济牢牢围绕国防进行建设,在当时的北宋版图中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前期 陕西地区 生产条件 产业结构 国防
下载PDF
2000~2010年陕北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96
8
作者 白建军 白江涛 王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82-888,共7页
采用相关关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叠置分析,研究陕北地区2000~2010年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温度和降水2个方面分析植被NDVI变化与区域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植被NDVI经历了从相对快速增长到小幅波动,再到平稳增长3个阶段... 采用相关关系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叠置分析,研究陕北地区2000~2010年植被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温度和降水2个方面分析植被NDVI变化与区域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该地区植被NDVI经历了从相对快速增长到小幅波动,再到平稳增长3个阶段。其中,陕北中东部区域植被覆盖增加显著,北部变化不大,南部略微下降。同期该区域气候干热化趋势有所改善,植被覆盖变化与区域气候相关性不高,气候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被生长期年内韵律的控制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地区 NDVI 时空变化 区域气候
下载PDF
沟垄覆膜集水模式提高糜子光合作用和产量 被引量:32
9
作者 苏旺 屈洋 +1 位作者 冯佰利 柴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37-145,共9页
探讨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糜子增产效应的机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采用3a大田定位试验数据,研究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陕北半干旱区糜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垄宽:沟宽为40 cm∶40 cm(P40)、60 cm∶... 探讨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糜子增产效应的机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糜子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采用3a大田定位试验数据,研究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陕北半干旱区糜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垄宽:沟宽为40 cm∶40 cm(P40)、60 cm∶60 cm(P60)、80 cm∶80 cm(P80)和100 cm∶100 cm(P100)等4种不同的沟垄宽度带型,以露地平播(CK)为对照。在晴朗、无风的气象条件下于上午9:00-11:00测定功能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成熟期实测称产。试验结果表明: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可以明显提高糜子各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随处理沟垄宽度的增加,同一生长时期糜子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先升高后降低,胞间CO2浓度先降低后升高;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对糜子的主茎节数、穗长、穗分枝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但可以明显提高糜子的株高和产量;糜子各生育期的光合作用受非气孔因素影响,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可以降低非气孔因素对糜子功能叶片光合作用的限制。总之,沟垄覆膜集水模式可以提高糜子功能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产量形成,其中以处理P60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集水 光合作用 产量 糜子 陕北半干旱区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 被引量:16
10
作者 赵维军 马欢 +3 位作者 朱清科 张岩 刘蕾蕾 王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8-124,共7页
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吴起县1957—2012年的全年、生长季的降水特征,以及缓坡和陡坡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在2008—2012年生长季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吴起县1957—1986年的降水波动较大,出现极端、严重干旱和湿润年份,但1987... 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吴起县1957—2012年的全年、生长季的降水特征,以及缓坡和陡坡不同微地形土壤水分在2008—2012年生长季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吴起县1957—1986年的降水波动较大,出现极端、严重干旱和湿润年份,但1987年以来则表现为轻微干旱、湿润或正常;生长季标准化降水指数与各点土壤水层厚度变化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塌陷、缓坡的相关程度(R^2)低于0.8,与切沟、缓台及浅沟的相关程度介于0.8-0.9之间,与其他各点的相关程度大于0.9;生长季各点土壤水层厚度变化值存在显著差异,且缓坡、塌陷和缓台的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微地形 土壤水分 降水 标准化降水指数
下载PDF
陕北民间传统体育特征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智颖 马永军 郑兵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48-550,共3页
从社会群众体育的需求、全民健身的需要及陕北所具有的特殊环境等方面,对陕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的开展形式及特征进行了论述。对陕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其发展形式、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地域特点提出发展思路,即"集... 从社会群众体育的需求、全民健身的需要及陕北所具有的特殊环境等方面,对陕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的开展形式及特征进行了论述。对陕北地区民间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其发展形式、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地域特点提出发展思路,即"集合化"发展道路、"嫁接式"发展模式、产业化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传统体育 发展
下载PDF
陕北枣林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与组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长海 骆有庆 +1 位作者 陈宗礼 廉振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为深入研究土壤动物对土壤变化的指示作用提供科学基础资料,并指导枣林健康及其害虫的生态调控。方法选取延安万花山、延川县、清涧县、佳县4个样点7个样地,于2007年3月、6月9、月1、1月对陕北枣林土壤动物进行调查,通过手拣方法、... 目的为深入研究土壤动物对土壤变化的指示作用提供科学基础资料,并指导枣林健康及其害虫的生态调控。方法选取延安万花山、延川县、清涧县、佳县4个样点7个样地,于2007年3月、6月9、月1、1月对陕北枣林土壤动物进行调查,通过手拣方法、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采集和分离土壤动物。结果获得4 029只土壤动物,隶属于4门8纲22目,其中鞘翅目幼虫6科,鞘翅目成虫16科。弹尾目和蜱螨目为优势类群;膜翅目、鞘翅目成虫、蜘蛛目、柄眼目、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为常见类群。结论陕北枣林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大多是小型土壤昆虫,此类群构成了枣林土壤动物的基本成分;陕北枣林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下垂直结构的异相性,同时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表聚性,且个体数量的表聚性强于类群数的表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枣林 陕北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质量指标变异性及敏感性 被引量:16
13
作者 卜耀军 朱清科 +3 位作者 包耀贤 赵维军 赵彦敏 张宏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3-157,共5页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异性及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微地形土壤质量指标变异性及敏感性适中,无强变异性和高度敏感指标。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pH为弱变异性...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质量指标的变异性及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微地形土壤质量指标变异性及敏感性适中,无强变异性和高度敏感指标。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pH为弱变异性指标或不敏感指标;非毛管孔隙度、碱性磷酸酶、速效氮、速效钾、含水量、过氧化氢酶、全磷、全钾、CaCO3和CEC为中等变异性指标或低度敏感指标;蔗糖酶、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和脲酶为中等变异性指标或中度敏感指标,是土壤质量恢复与调控的主要目标。不同微地形对有机质、全氮、土壤含水量、非毛管孔隙度、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速效磷和速效氮等土壤动态质量指标的变异性起主导作用。在陕北黄土区土壤质量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微地形类型,可选择中度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形 土壤质量变异性 土壤质量敏感性 陕北黄土区
下载PDF
区域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评价——以陕北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谢静 王宗明 +1 位作者 张阳生 冯惠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20,共6页
目的以陕北为例,探求区域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变化。方法基于陕北及相关区域面板数据,以地理区域系统为视角,分析了2001—2010年陕北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陕北公路交通近10年发展迅速,陕北公路交通运输超过陕西和关... 目的以陕北为例,探求区域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态变化。方法基于陕北及相关区域面板数据,以地理区域系统为视角,分析了2001—2010年陕北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陕北公路交通近10年发展迅速,陕北公路交通运输超过陕西和关中的发展水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增大,尤其榆林公路交通运输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贡献增幅最为迅速,但榆林累积贡献最小。结论落后和转型区域的公路交通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但较长时间的发展契机能够使其达到质的飞跃;对于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交通政策是条件,区域自身经济增长点是关键,单靠有利的交通政策作用,没有区域自身经济的增长作用,无法使公路交通运输得到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交通运输 动态评价 区域发展 陕北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陕北风沙滩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小军 蔡焕杰 +4 位作者 张鑫 王健 王纪科 刘红英 康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7-223,共7页
以黄土高原风沙滩区为例,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电子地图技术,并利用均衡法,建立风沙滩区所需要的水资源评价系统。系统具有该地区经济状况、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动态状况等数据的管理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等多种功能。陕北风沙滩区总补给量... 以黄土高原风沙滩区为例,采用数据库技术和电子地图技术,并利用均衡法,建立风沙滩区所需要的水资源评价系统。系统具有该地区经济状况、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动态状况等数据的管理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等多种功能。陕北风沙滩区总补给量为151 804×104m3/a,总排泄量为162 612×104m3/a,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45 125×104m3,与历次水资源评价相比,本次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用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风沙滩区 GIS 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分区界线初探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振万 张春林 +1 位作者 陈彦生 丁士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03-308,共6页
本文根据优势种、特征种的分布和现代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初步探讨了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分区界线,将定边植物县与府谷、吴旗植物县的分界线,确定在沿长城一线,但在靖边新城附近应偏离长城向北推移约20km,在定边... 本文根据优势种、特征种的分布和现代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初步探讨了陕北黄土高原植物区系分区界线,将定边植物县与府谷、吴旗植物县的分界线,确定在沿长城一线,但在靖边新城附近应偏离长城向北推移约20km,在定边县应偏离长城向南推移约40km,大致与400mm的等雨量线相符。府谷、吴旗植物县与延安植物县的分界线,确定在东起清涧的川口,向西南经清涧、延川县永坪、延安蟠龙,再向西经安塞县碟子沟、茶坊、砖窑湾、西河口,志丹县杨洼塌、旦八、吊坪、吴堡,抵达吴旗县白豹一线。延安植物县与黄龙、陇县植物县的分界线,确定在东起省界至黄龙县的大岭,向西经黄龙县北,绕洛川塬南缘,折向西北至黄陵县,继续西行,经黄陵的双龙、上畛子,达省界后,沿子午岭分水岭至马栏,向南经旬邑的石门关、淳化县,向西经麟游,至千阳后,折向西北经陇县抵省界一线。黄龙、陇县植物县南达关中盆地的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区界线 黄土高原 植物区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与分形理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贾科利 张俊华 常庆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5-239,250,共6页
信患熵和分形理论为研究地理学中复杂结构现泉的不稳定性和系统的有序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以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指导,在遥感和CIS技术支持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分... 信患熵和分形理论为研究地理学中复杂结构现泉的不稳定性和系统的有序性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在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以信息熵和分形理论为指导,在遥感和CIS技术支持下,对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分形特征和信息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3年,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景观结构趋于简单化,景观类型在空间上的稳定性逐渐增大;土地利用景观结构信忠熵总体上呈逐渐上升趋势,即土地利用无序度逐渐上升,而有序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信息熵 分形 陕北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陕北丘陵沟壑区发展生态草畜产业的思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邵治亮 贾志宽 +1 位作者 鲁向平 韩清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5-159,共5页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之后,种草养畜是陕北丘陵沟壑区重要的后续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突破口。挖掘发展草畜业的资源优势和潜力,采用扩大苜蓿种植、实行舍饲养羊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草畜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等措施,...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之后,种草养畜是陕北丘陵沟壑区重要的后续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的突破口。挖掘发展草畜业的资源优势和潜力,采用扩大苜蓿种植、实行舍饲养羊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草畜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等措施,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念,从牧草生产源头抓起,严格防止草畜生产各环节的污染,全面建设生态草畜业,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生产 养殖业 防止污染 绿色产品 丘陵沟壑区 陕北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草地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延平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34-141,共8页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该文根据陕北黄土区4种不同立地条件下苜蓿地(MedicagosativaL.)连续3a的降雨、径流、土壤水分动态和生物产量的小区定位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补给、土...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该文根据陕北黄土区4种不同立地条件下苜蓿地(MedicagosativaL.)连续3a的降雨、径流、土壤水分动态和生物产量的小区定位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补给、土壤水分补给与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消耗的关系;并采用FAO法和水量平衡法分别计算出了苜蓿地土壤水分的承载力。结果表明:苜蓿地土壤水分补给量与地上部生物量呈线性关系,地上部生物量与土壤水分消耗量呈二次函数关系。用FAO法估算可得陕北黄土区土壤水分可承载的苜蓿最大产量为3992.2~4173.7kg/hm2;而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可得陕北黄土区苜蓿地可承载的地上部生物量为2600~3500kg/hm2,比FAO法低16.07%~33.52%。坡向、坡位相同时,坡度增大,承载力降低;坡向、坡度相同时,下坡承载力大于上坡;坡度、坡位相同时,南坡承载力小于北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蒸散量 动态分析 陕北黄土区 苜蓿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下载PDF
陕北风沙滩地区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研究 被引量:89
20
作者 杨泽元 王文科 +1 位作者 黄金廷 段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7-74,共8页
在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长、河湖基流量及土地荒漠化的关系,确定了风沙滩地区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为1.5~5m;采用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 在野外调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生长、河湖基流量及土地荒漠化的关系,确定了风沙滩地区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为1.5~5m;采用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以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为约束,计算出该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约为107万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风沙滩地区 生态安全地下水位埋深 植被 河流基流量 湖淖基流量 土地荒漠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