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intensity investigation of the 2001 M=6.0 Yajiang-Kangding earthquake and discussion on its background of seismogenic structures
1
作者 何玉林 张勤 黄伟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1期63-73,共11页
An M=6.0 earthquake occurred on February 23, 2001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macro seismic epicenter situated in the high mountain-narrow valley region between Yajiang and Kangding counties. According... An M=6.0 earthquake occurred on February 23, 2001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macro seismic epicenter situated in the high mountain-narrow valley region between Yajiang and Kangding counties. According to field investigation in the region, the intensity of epicentral area reached VIII and the areas with intensity VIII, VII and VI are 180 km2, 1 472 km2 and 3 998 km2, respectively. The isoseismals are generally in elliptic shape with major axis trending near N-S direction. The earthquake destroyed many buildings and produced some phenomena of ground failure and mountainous disasters in the area with intensity VIII. This event may be resulted from long-term activities of the Litang fault and Yunongxi fault, two main fault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The movements between the main faults made the crust stress adjusted and concentrated, and finally the earthquake on a secondary fault in the block released a quite large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ntensity isoseismal ground failure seismogenic structure Yajiang-Kangding m=6.0 earthquake
下载PDF
Study on the Genesis of the Yongsheng Earthquake with M_S6.0 on October 27, 2001
2
作者 Zhou Guangquan 1)2), Su Youjin 1) and Wang Shaojin 1) 1)Seismological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041, China 2)School of Earth & Space Science,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3年第4期364-375,共12页
On October 27, 2001, a large earthquake with M S6.0, named the Yongsheng earthquake, occurred along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of Chenghai fault in Yongshe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It is the largest event to occur alon... On October 27, 2001, a large earthquake with M S6.0, named the Yongsheng earthquake, occurred along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of Chenghai fault in Yongshe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It is the largest event to occur along the Chenghai fault in the last 200 years. The seismo-geological survey shows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which is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of Chenghai fault, takes left-lateral strike-slip as its dominant movement pattern.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in vertical motion, motion time, landforms and scales, the Chenhai fault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segments.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has a vertical dislocation rate of 0.4 mm/a, far lower than the mean rate of the Chenghai fault, about 2.0 mm/a. It’s deduced that the two sides of Jinshajiang segment “stuck" tightly and hindered the strike-slip of the Chenghai fault. The strong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before this event shows that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was in the seismic gap. The Chenghai fault, as a boundary of tectonic sub-blocks, makes the Northwest Yunnan block and the Middle Yunnan block move clockwise, and their margins move oppositely along the Chenghai fault. In the motion process of the Chenghai fault, structural hindrance and the seismic gap of strong earthquakes are propitious to the concent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tructure stress. As a result, the Yongsheng M S6.0 earthquake occurred. The Sujiazhuang-Shangangfu segment is similar to the Jinshajiang segment with a low vertical motion rate of 0.3 mm/a and in the seismic gap. So it’s postulated that the segment may become a new structure hindrance, and the Yongsheng M S6.0 earthquake may trigger the occurrence of future large earthquakes along this se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ock motion Vertical dislocation rate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Genesis of the earthquakes Yongsheng m S6.0 earthquake
下载PDF
2014年云南地区GNSS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与M≥6.0地震关系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建文 张鹏映 +2 位作者 何应文 赵家本 邓嘉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6-451,共6页
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28个GNSS连续跟踪站30 s采样率的数据,以震前3个月为时间尺度、1个月为窗长,提取最大剪应变格网时间序列。对去除趋势项后的最大剪应变时间序列,设定2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以2014年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 基于2014年云南地区28个GNSS连续跟踪站30 s采样率的数据,以震前3个月为时间尺度、1个月为窗长,提取最大剪应变格网时间序列。对去除趋势项后的最大剪应变时间序列,设定2倍标准差作为异常阈值,以2014年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地震为样本,对地震孕育过程中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与M≥6.0地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云南地区GNSS最大剪应变格网时序异常分布与上述3个地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震前短期内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区域,且存在震前增强、震后快速消失的现象;最大剪应变异常格网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可作为预报M≥6.0地震发生地点的参考性指标。最大剪应变综合指标值预测结果显示,本次预测地震数4个,成功预报地震数3个,漏报数0个,虚报地震数1个(指标出现而未发生地震),准确率为75%。从空间角度来看,3次地震的震中都位于异常格网边缘,表明最大剪应变异常区边缘可能更加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最大剪应变 格网时序异常 m6.0地震 对应关系
下载PDF
2021年四川泸县M 6.0地震发震机理及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欣蔚 张广伟 +2 位作者 谢卓娟 李世杰 吕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84-4298,共15页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M 6.0地震,该地震发震构造不明,发震机理尚存在争议.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有助于分析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与震源破裂特征,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构造机制和地震发生机理,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 2021年9月16日四川泸县发生M 6.0地震,该地震发震构造不明,发震机理尚存在争议.地震精定位和震源机制有助于分析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与震源破裂特征,能够有效揭示活动构造机制和地震发生机理,为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法对震中及附近2009年1月至2021年10月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地震震源深度大多集中在10 km范围内,事件主要沿地表断层呈条带状或丛集分布,部分震群邻近当地工业井,周边无明显断层分布.其次,通过CAP波形反演计算得到M≥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研究区震源破裂以逆冲挤压型为主,部分震源机制解具有不确定性.基于震源机制解反演区域应力场,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应力场与地震事件的力学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应力场以水平构造挤压作用为主,部分事件震源机制解与其吻合度较低,暗示存在局部应力差异.综合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已知断层展布以及区域应力场等研究结果,认为华蓥山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与资源开采活动密切相关,泸县M 6.0地震是在局部应力场扰动下,下方滑脱层活动触发了上覆隐伏断层的挤压错动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 6.0地震 华蓥山断裂 双差定位 发震机理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2014年云南地区GNSS面应变时空演化与M≥6.0地震关系
5
作者 徐声鑫 辜有启 +1 位作者 王岩 杨建文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8-266,共9页
通过对2014年云南地区43个GNSS连续跟踪站的站点时间序列原始数据进行深加工处理,获取区域面应变参数。固定2014年1月1日为起始时间,以4天为窗长进行滑动求解,获取不同时间节点的区域面应变变化特征。以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 通过对2014年云南地区43个GNSS连续跟踪站的站点时间序列原始数据进行深加工处理,获取区域面应变参数。固定2014年1月1日为起始时间,以4天为窗长进行滑动求解,获取不同时间节点的区域面应变变化特征。以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地震为样本,对GNSS面应变时空演化与M≥6.0地震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盈江6.1级、鲁甸6.5级和景谷6.6级地震与GNSS面应变收缩区的动态变化对应关系明显,3次强震发生前,在震中区周边出现了明显的面收缩增强现象,且存在较大范围的压性活动增强区域。震前应变场大幅调整,部分区域变化显著,可能是M≥6.0地震发生前的重要特征。从震中分布来看,3次地震均发生在面收缩增强区,推测面应变挤压增强可能更有利于强震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面应变 面收缩 m6.0地震 对应关系
下载PDF
2001年四川省雅江-康定6.0级地震烈度考察及发震构造背景雏议 被引量:6
6
作者 何玉林 张勤 黄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6,共10页
20 0 1年 2月 2 3日四川省发生的 6 .0级地震 ,其宏观震中位于雅江县与康定县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带 .极震区烈度可达 度 , 度区、 度区和 度区面积分别为 1 80 km2 ,1 472 km2 和3 998km2 ,等震线分布总体形态呈椭圆形 ,长轴近南北向 ... 20 0 1年 2月 2 3日四川省发生的 6 .0级地震 ,其宏观震中位于雅江县与康定县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带 .极震区烈度可达 度 , 度区、 度区和 度区面积分别为 1 80 km2 ,1 472 km2 和3 998km2 ,等震线分布总体形态呈椭圆形 ,长轴近南北向 .震区建筑物普遍受损 ,极震区山地灾害较为严重 .初步分析认为 ,此次地震的发生与理塘断裂和玉农希断裂的长期活动有关 ,主干断裂活动造成的地壳应力调整和集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等烈度线 地震破坏 发震构造 2001年 四川 雅江-康定6.0级地震
下载PDF
四川省泸县6.0级地震农村房屋震害 被引量:4
7
作者 林均岐 刘金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50,共8页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本文依据第一时间在灾区获取的震害调查资料,概述了震区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构造特点,分别介绍了土木结构、砖混结构以及其他附属结构的震害现象,并对相应的震害原因进行...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本文依据第一时间在灾区获取的震害调查资料,概述了震区农村房屋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构造特点,分别介绍了土木结构、砖混结构以及其他附属结构的震害现象,并对相应的震害原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在总结本次地震中各类房屋破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房屋抗震能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6.0级地震 农村房屋 震害 抗震能力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敬光 万永革 +3 位作者 黄志斌 李振月 胡晓辉 李泽潇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7-685,共9页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 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找到1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来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方式,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了与现有震源机制解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94.78°、52.68°和139.16°,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312.44°、58.67°和45.22°,根据本次地震余震分布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走向为312.17°,与中心震源机制的节面Ⅱ走向一致,因而推断节面Ⅱ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之后,利用此次地震之前震源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震源区的震前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宁6.0级地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震前应力场均为逆冲型为主兼走滑分量的类型,震前应力场压轴为NWW-SEE向,中间轴为NNE-SSW向,两轴倾角接近水平,而张轴较陡,表现为逆冲型的应力场。将反演得到的应力场投影到中心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与余震分布一致的节面上,发现中心震源机制解的滑动角和应力场预测的滑动角差别仅为13.45°,表明此次地震受背景应力场控制而发生在先存的薄弱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6.0级地震 震源机制解 中心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云南地区6级以上强震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概率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苏有锦 李忠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系统分析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间隔时间分布特征;运用M≥5.0地震目录,基于G—R关系的年发生率和泊松分布模型,构建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概率预测模型;结合间隔时间分布统计特征和概率预测模型,对... 系统分析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间隔时间分布特征;运用M≥5.0地震目录,基于G—R关系的年发生率和泊松分布模型,构建了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的概率预测模型;结合间隔时间分布统计特征和概率预测模型,对云南地区M≥6.0、M≥6.5和M≥7.0地震,建立了具有概率水平的三级预测预警指标:C(黄)、B(橙)、A(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级以上强震 间隔时间 分布特征 概率预测模型 预测预警指标 云南地区
下载PDF
2003年大姚6.2和6.1级地震的断层形变异常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强 余庆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1-307,共7页
探索由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提取断层形变异常参数R值 ,并借助时空动态演化图像的方法 ,分析处理云南地区 1 997~ 2 0 0 3年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 ,通过对该区域MS≥ 6 0级强震震例的定量分析 ,提取大姚6 2和 6 1级地震断层... 探索由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提取断层形变异常参数R值 ,并借助时空动态演化图像的方法 ,分析处理云南地区 1 997~ 2 0 0 3年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资料 ,通过对该区域MS≥ 6 0级强震震例的定量分析 ,提取大姚6 2和 6 1级地震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 ,R值出现异常后的 1~ 2 0个月内 ,该区域发生MS≥ 6级强震概率较高 ,R值对预测该区域MS≥ 6 0级强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形变 异常参数R值 ms≥6.0级地震 云南地区
下载PDF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6.0级地震震后应力演化与余震关系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平恩 廖力 奉建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49-2164,共16页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该次地震余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其中超过5.0级的强余震就有4次,具有不同于以往6.0级地震的独特特征.余震活动与震后区域应力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考虑区域主要活动构造、地表起...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该次地震余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其中超过5.0级的强余震就有4次,具有不同于以往6.0级地震的独特特征.余震活动与震后区域应力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考虑区域主要活动构造、地表起伏和深部反演结果,建立长宁地区岩石圈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数值方法重建基本符合研究区GPS观测和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测量结果的现今构造背景应力场.进而依次模拟了长宁6.0级地震和5.0级以上强余震序列.通过计算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研究了震后应力演化与余震分布,以及主震和5.0级强余震序列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长宁6.0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与区域内非构造加载因素有关,余震活动明显受震后区域应力变化的控制.长宁地震后,于滩-长宁背斜在10 km深度应力得到充分释放,库仑破裂应力明显减小;而在3 km深度库仑破裂应力明显增加,应力水平仍然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6.0级地震 震后应力演化 余震活动 库仑破裂应力 有限元 地球物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