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nges in source parameters of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 of the 2001 M_S=6.0 Yajiang, Si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
1
作者 程万正 陈天长 +1 位作者 魏娅玲 朱航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4期371-381,共11页
In this paper changes in focal mechanisms, parameters of wave spectra, and stress drops for the MS=5.0 foreshock and MS=6.0 mainshock in February 2001 in Yajiang County, Sichuan, and seismicity in epicentral region ar... In this paper changes in focal mechanisms, parameters of wave spectra, and stress drops for the MS=5.0 foreshock and MS=6.0 mainshock in February 2001 in Yajiang County, Sichuan, and seismicity in epicentral region are studied. Comparison of focal mechanisms for the Yajiang earthquakes with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aftershocks, the nodal plane I, striking in the direction of NEN, of the Yajiang M=5.0 event is chosen as the faulting plane; the nodal plane II, striking in the direction of WNW, of the M=6.0 event as the faulting plane. The strikes of the two faulting planes are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The level of stress drops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M=6.0 earthquake increas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increase of seismicity in the epicentral region. The rate decay of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changes in wave spectra for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 and focal mechanisms are compl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source parameters
下载PDF
Seismic intensity investigation of the 2001 M=6.0 Yajiang-Kangding earthquake and discussion on its background of seismogenic structures
2
作者 何玉林 张勤 黄伟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2年第1期63-73,共11页
An M=6.0 earthquake occurred on February 23, 2001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macro seismic epicenter situated in the high mountain-narrow valley region between Yajiang and Kangding counties. According... An M=6.0 earthquake occurred on February 23, 2001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macro seismic epicenter situated in the high mountain-narrow valley region between Yajiang and Kangding counties. According to field investigation in the region, the intensity of epicentral area reached VIII and the areas with intensity VIII, VII and VI are 180 km2, 1 472 km2 and 3 998 km2, respectively. The isoseismals are generally in elliptic shape with major axis trending near N-S direction. The earthquake destroyed many buildings and produced some phenomena of ground failure and mountainous disasters in the area with intensity VIII. This event may be resulted from long-term activities of the Litang fault and Yunongxi fault, two main fault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The movements between the main faults made the crust stress adjusted and concentrated, and finally the earthquake on a secondary fault in the block released a quite large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intensity isoseismal ground failure seismogenic structure yajiang-Kangding M=6.0 earthquake
下载PDF
Study on Source Spectrum for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Using S Wave
3
作者 ZhangYongjiu ShengWanzh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spectral analysis of S wave data recorded by the Chengdu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source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are calculated based on spectral analysis of S wave data recorded by the Chengdu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source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periods are made,The obtained results are:(1)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 S(seismic moment), M W(moment magnitude)and M L(local magnitude),which fits the data of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2) the decreasing corner frequency from 1.4 before the M5.0 earthquake to 1.3 afterwards, and then to 1.2 after the M6.0 event; (3) the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source parameters between foreshocks and aftershocks,which may be indicators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地震仿真学 光谱分析 数字观测
下载PDF
Fracture Characters and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with M_S6.0 in Sichuan in 2001
4
作者 LongSish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3期212-224,共13页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in 2001, with the major events of M S 5.1 on Feb. 14 and of M S 6.0 on Feb.23, are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Sichuan region during the last 13 years. Eighty-eight earthquakes in the seq...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in 2001, with the major events of M S 5.1 on Feb. 14 and of M S 6.0 on Feb.23, are significant events in the Sichuan region during the last 13 years. Eighty-eight earthquakes in the sequence with at least 5 distinct onset parameters for each recorded by the Sichuan Seismic Network in the period of Jan. 1 through June 30, 2001 were chosen for this study. The events are relocated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is derived from P-wave onsets for 13 events with relatively larger magnitudes. The focal depth of all earthquakes fall between a range of 2km to 16km, with dominant distribution between 9km to 11km. The foreshocks, the M S5.1 earthquake and the M S6.0 earthquake and their aftershocks are all located close to the Zihe fault and the dominant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is in NW direction,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fault. The fracture surface of the focal mechanism is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to the mass transfer orientation in the recent earth deformation field in the Yajiang region. The P axes of th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n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13 events show bigger vertical components, and the horizontal projection trending SE. The earthquakes are of left-lateral, strike-slip normal, and normal strike-slip types. The rupture surface of most earthquakes strike NW-SE, dipping SW. Based on the above informa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Zihe fault that crosses the earthquake area, striking NW and dipping SW,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for the Yajiang earthquake sequ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强度 破裂特征 焦点压力场 地震层断点 四川
下载PDF
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想 邓静 +4 位作者 易宇文 关雎 唐英明 张振宇 张浩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6-348,共13页
以雅江鲜松茸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使用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鲜松茸对鸡汤滋味贡献很大,电子舌鲜味强度值从2.1提高到8.0。采... 以雅江鲜松茸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使用主成分、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分析炖煮时间对松茸鸡汤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鲜松茸对鸡汤滋味贡献很大,电子舌鲜味强度值从2.1提高到8.0。采用GC-IMS方法共检出45种化合物,加入松茸后醛类含量从47.88%下降到21.13%,由ROAV值(128.08)确认3-甲基-1-丁醇是松茸鸡汤的关键化合物。其中,伞花烃、3-辛醇、正辛醇是松茸鸡汤的特征化合物,使松茸鸡汤呈现独特的汽油味、苔藓清香、坚果香味、蘑菇气味和金属气味。炖煮5 min后,鸡汤中松茸特征风味最明显,达到最佳食用效果。研究结果为雅江松茸鸡汤风味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松茸 炖煮时间 电子舌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特征 滋味特征
下载PDF
四川新龙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对甘孜-理塘洋演化过程的制约
6
作者 严松涛 吴青松 +3 位作者 代雪健 李虎 辛重阳 朱利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1-415,共15页
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四川新龙地区不同类型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古隆巴花岗闪长岩和日果闪长岩同属准铝质系列,具有低硅碱、高铁镁特征,中等的稀土元素总量及明显... 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对四川新龙地区不同类型侵入岩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研究表明,古隆巴花岗闪长岩和日果闪长岩同属准铝质系列,具有低硅碱、高铁镁特征,中等的稀土元素总量及明显的Nb、Ta负异常,属于I型花岗岩,为俯冲期岩浆活动产物,获得日果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17.1±0.8 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日里隆巴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属于过铝质系列,具有高硅碱、低铁镁及弱的Nb、Ta负异常,均属于S型花岗岩,但后者经历了更高程度的分异,分别为碰撞期和后碰撞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获得日里隆巴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03.6±0.5 Ma,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末。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大规模向西俯冲,少量的弧岩浆岩就位于被动大陆边缘雅江残余盆地;晚三叠世末期,由于洋板块的消亡发生弧-陆碰撞,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强过铝质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龙地区 雅江残余盆地 花岗岩 锆石U-PB测年 地球化学 地质调查工程 四川
下载PDF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智能找矿方法——以四川雅江县木绒锂矿为例
7
作者 杨青松 罗先熔 +7 位作者 岳大斌 刘攀峰 高文 文美兰 廖兴健 李杰伟 梁鸣 刘永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5-999,共15页
概率神经网络是一种分类准确率高、泛用性强、可以包容一定数量错误样本的人工神经网络,极其适合勘查地球化学找矿中的预测找矿靶区。本文以四川雅江县木绒锂矿为例,运用概率神经网络搭建智能找矿模型,以已知区的Li元素及与其相关性强的... 概率神经网络是一种分类准确率高、泛用性强、可以包容一定数量错误样本的人工神经网络,极其适合勘查地球化学找矿中的预测找矿靶区。本文以四川雅江县木绒锂矿为例,运用概率神经网络搭建智能找矿模型,以已知区的Li元素及与其相关性强的Rb-Cs-Al-Fe元素作为训练指标,对模型进行训练,经过多次训练后将Spread值确定为0.08,使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均大于80%,实现非线性的指标与成矿潜力的对应,得到本矿区的PNN模型,然后对预测区的样本数据进行预测,成功圈定了1处靶区。为检验靶区准确性,以Li、Rb、Cs元素数据累计频率的80%作为异常下限,圈出的异常区域与靶区位置基本重叠。对预测区进行了实地查证工作,发现两条红柱石带,其中一条与靶区位置吻合,表明该神经网络模型准确性高,可用于矿产勘查的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化学 稀有金属 木绒锂矿 概率神经网络 智能找矿预测 雅江县 四川
下载PDF
AMT和地电化学测量法在川西雅江木绒锂矿区深部找矿中的研究及应用
8
作者 岳大斌 刘攀峰 +4 位作者 廖兴健 陈加中 李杰伟 杨青松 杨秀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0-773,共14页
川西木绒锂矿区位于雅江穹窿群北东部、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西部外围,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前景,但受限于高原地区地形切割深、第四系覆盖层厚,常规物化探方法 (土壤测量、大功率电法测量)找矿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在雅江木绒锂矿区进行地... 川西木绒锂矿区位于雅江穹窿群北东部、甲基卡稀有金属矿田西部外围,有良好的稀有金属成矿前景,但受限于高原地区地形切割深、第四系覆盖层厚,常规物化探方法 (土壤测量、大功率电法测量)找矿效果不佳。本文通过在雅江木绒锂矿区进行地电化学测量与AMT测量相配合的综合研究,探寻一套适合于深切割地区深部找矿的技术组合,为在该区域内寻找同类型矿床提供技术方法支撑。通过实验研究,地电化学测量结果显示在500 m以浅Li元素及伴生元素的组合异常对深部锂矿(化)体有良好的指示作用;AMT测量方法的电阻率曲线梯度带能够反映脉状矿化体、伟晶岩的产出部位及大致埋深;通过钻孔验证发现两者异常与矿(化)体位置耦合度非常高,证明该综合手段对深部找矿具有实际意义,可降低找矿风险;同时在矿区外围开展找矿预测,圈定两处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化学 AMT测量 深部找矿 花岗伟晶岩 木绒锂矿床 雅江 川西
下载PDF
雅江雪牛基础代谢分析
9
作者 田发益 刘贵芳 《高原农业》 2023年第5期453-461,476,共10页
雅江雪牛是以西藏犏牛为母本,安格氏牛为父本进行杂交的一个F2代新品种,仍具有雄性不育的特征。雅江雪牛继承了父本的高生产性能,但其基础代谢研究尚少。通过瘤胃瘘管,全粪全尿法对育肥期1.5 a的雅江雪牛进行代谢研究,结果表现为母雪牛... 雅江雪牛是以西藏犏牛为母本,安格氏牛为父本进行杂交的一个F2代新品种,仍具有雄性不育的特征。雅江雪牛继承了父本的高生产性能,但其基础代谢研究尚少。通过瘤胃瘘管,全粪全尿法对育肥期1.5 a的雅江雪牛进行代谢研究,结果表现为母雪牛粗蛋白的代谢量为(2.69±0.07)g/w^(0.75),公雪牛为(2.21±0.23)g/w^(0.75);母雪牛对氨基酸总量的代谢量为2.85 g/w^(0.75),公雪牛为2.95 g/w^(0.75);对必须氨基酸的需要量,母雪牛为1.03 g/w^(0.75),公雪牛为0.99 g/w^(0.75);维持代谢ME的需要量,母雪牛为(848.23±30.75)KJ/w^(0.75),公雪牛为(729.40±61.39)KJ/w^(0.75);母雪牛纤维素中NDF维持量(21.23±0.57)g/w^(0.75),公雪牛为(18.59±1.33)g/w^(0.75)。24 h瘤胃纤维素滤袋中NDF的消化率仅为5.29%,而总消化道中NDF的消化率为79.68%,说明74.39%的NDF是由瘤胃原虫和结肠中微生物进行消化的。试验揭示了雅江雪牛对主要物质的代谢量,也证明了瘤胃原虫对纤维素消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雪牛 维持代谢 瘤胃瘘管 纤维素袋
下载PDF
四川雅江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2
10
作者 倪化勇 王德伟 +1 位作者 陈绪钰 唐业旗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4-480,共7页
采用遥感解译与工程地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雅江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调查以及单体地质灾害稳定性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雅江县城共发育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83户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G318国道、... 采用遥感解译与工程地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雅江县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调查以及单体地质灾害稳定性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雅江县城共发育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83户城镇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G318国道、雅江中学的安全运行;地质灾害体稳定性均处于差和较差级别,滑坡和危岩崩塌为雅江县城最主要危险源;雅江县城地质灾害防治应遵循"工程治理为主,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开展应急排危工程、综合治理工程和专业监测工程,最大限度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为雅江县城建设和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特征 稳定性评价 防治 雅江县城
下载PDF
2001年四川雅江6级地震的前震与余震震源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3
11
作者 程万正 陈天长 +1 位作者 魏娅玲 朱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1-360,共10页
研究了 2 0 0 1年 2月四川省雅江县发生的MS5 .0前震、MS6 .0主震及序列地震的震源机制、波谱参数及应力降的变化过程与震区地震活动 .根据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图象分析 ,选雅江 5 .0级的节面Ⅰ为推测的地震断层 ... 研究了 2 0 0 1年 2月四川省雅江县发生的MS5 .0前震、MS6 .0主震及序列地震的震源机制、波谱参数及应力降的变化过程与震区地震活动 .根据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图象分析 ,选雅江 5 .0级的节面Ⅰ为推测的地震断层 ,走向NNE ;选雅江 6 .0级地震的节面Ⅱ为推测的地震断层 ,走向WNW ,分析前震与主震的断层面走向是斜交的 .雅江 6 .0级地震发生前震区应力降水平有所增加 ,这一现象与震区地震活动的增加是一致的 .雅江地震序列的衰减起伏过程 ,前、余震波谱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地震 序列特征 震源参数 雅江县
下载PDF
2010年四川省雅江县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集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德伟 倪化勇 +1 位作者 陈绪钰 唐业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82-87,215-222,共7页
为查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成灾机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于2010年在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开展了以县域为单元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项目以遥感、地面调查、测绘、勘查为主要工作手段,查明了该... 为查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成灾机理,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于2010年在四川省甘孜州雅江县开展了以县域为单元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项目以遥感、地面调查、测绘、勘查为主要工作手段,查明了该区域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采用了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对调查的地质灾害数据进行整理和质量控制,该调查数据集提供了2010年雅江县行政范围内的327组地质灾害数据,调查精度达到1∶5万级别,有效地反映了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可为该区域内工程地质研究、减灾防灾和制定区域防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灾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县 地质灾害 调查数据 甘孜藏族自治州
下载PDF
2001年四川省雅江-康定6.0级地震烈度考察及发震构造背景雏议 被引量:6
13
作者 何玉林 张勤 黄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6,共10页
20 0 1年 2月 2 3日四川省发生的 6 .0级地震 ,其宏观震中位于雅江县与康定县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带 .极震区烈度可达 度 , 度区、 度区和 度区面积分别为 1 80 km2 ,1 472 km2 和3 998km2 ,等震线分布总体形态呈椭圆形 ,长轴近南北向 ... 20 0 1年 2月 2 3日四川省发生的 6 .0级地震 ,其宏观震中位于雅江县与康定县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带 .极震区烈度可达 度 , 度区、 度区和 度区面积分别为 1 80 km2 ,1 472 km2 和3 998km2 ,等震线分布总体形态呈椭圆形 ,长轴近南北向 .震区建筑物普遍受损 ,极震区山地灾害较为严重 .初步分析认为 ,此次地震的发生与理塘断裂和玉农希断裂的长期活动有关 ,主干断裂活动造成的地壳应力调整和集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 等烈度线 地震破坏 发震构造 2001年 四川 雅江-康定6.0级地震
下载PDF
四川雅江县上三叠统雅江组和两河口组深水遗迹化石的发现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斌 杨逢清 +2 位作者 郭建秋 钟长洪 李振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1-44,共4页
在雅江县雅江—道孚公路边的上三叠统雅江组—两河口组地层剖面上,首次发现了Protopaleodictyon,Phycosiphon,Planolites,Phycodes,Paleodictyon,Squamodictyon,Urohelminthoida,Lophoctenium,Ovatiichnum等9个遗迹属,共15个遗迹种,归属... 在雅江县雅江—道孚公路边的上三叠统雅江组—两河口组地层剖面上,首次发现了Protopaleodictyon,Phycosiphon,Planolites,Phycodes,Paleodictyon,Squamodictyon,Urohelminthoida,Lophoctenium,Ovatiichnum等9个遗迹属,共15个遗迹种,归属于Nereites遗迹相。遗迹化石及遗迹相特征反映该区上三叠统雅江组和两河口组的沉积环境为次深海—深海的大陆斜坡中下部—深海盆地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遗迹相 沉积环境 上三叠统 四川 雅江县 雅江组-两河口组
下载PDF
四川雅江县四川雉鹑的生活习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文陇英 弓加文 +1 位作者 刘迺发 景鹏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6-428,共3页
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我国的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区狭窄。在四川省雅江县调查了四川雉鹑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活动规律、食性等生活习性。四川雉鹑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叶林内遇见率最高,在旁母林南坡种群... 四川雉鹑Tetraophasis szechenyii是我国的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区狭窄。在四川省雅江县调查了四川雉鹑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活动规律、食性等生活习性。四川雉鹑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叶林内遇见率最高,在旁母林南坡种群密度高于北坡,其食物以植物为主,昼间大都3-5只集群活动, 夜晚栖息在树上。调查区种群密度为3-11只/km^2,在雅江地区四川雉鹑的数量相对较多,这可能与该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关,同时还与得力的保护措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县 四川雉鹑 生活习性
下载PDF
川西雅江地区构造-岩石变形特征及其控灾机制 被引量:4
16
作者 熊小辉 白永健 铁永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5-152,共8页
川西雅江地区发育系列复式背斜、复式向斜及其伴生断裂的褶-断式构造组合样式。受强烈构造改造,岩石变形主要呈现出柔性滑脱、顺层剪切、脆性弯折、沿结构面强卸荷、大位移错动、断层破碎以及褶皱劈理化等7类样式。构造-岩石组合塑造着... 川西雅江地区发育系列复式背斜、复式向斜及其伴生断裂的褶-断式构造组合样式。受强烈构造改造,岩石变形主要呈现出柔性滑脱、顺层剪切、脆性弯折、沿结构面强卸荷、大位移错动、断层破碎以及褶皱劈理化等7类样式。构造-岩石组合塑造着该区域雅砻江展布与深切河谷的演化,而河谷演化与构造改造共同控制着区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不同的岩石变形样式孕育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而岩性组合关系控制地质灾害发育的规模。受砂岩板岩互层弯折变形的控制,斜坡主要产生倾倒弯折→拉裂→滑移→失稳破坏→堵塞河道或阻断道路等多阶段变形破坏模式,形成雅江地区滑坡灾害最主要的成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地区 地质构造 岩石变形 地灾分布 控灾机制
下载PDF
用S波研究雅江地震序列震源波谱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永久 程万正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40-350,共11页
利用成都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的S波段资料 ,使用波谱分析方法计算雅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对不同时段的震源参数进行初步分析后 ,得到如下结果 :①给出了适合于雅江地震序列的地震矩M0 和矩震级Mw 与里氏震级ML 的... 利用成都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的S波段资料 ,使用波谱分析方法计算雅江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在对不同时段的震源参数进行初步分析后 ,得到如下结果 :①给出了适合于雅江地震序列的地震矩M0 和矩震级Mw 与里氏震级ML 的关系 ;②拐角频率从 5 0级地震前的 1 4左右下降到 5 0级地震后的 1 3左右 ,6 0级地震之后又下降到 1 2左右 ;③前震和余震的一些震源参数存在明显差异 ,可作为预测未来强震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地震 数字地震 波谱分析
下载PDF
2001年四川雅江6.0级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 被引量:11
18
作者 龙思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共11页
20 0 1年雅江地震序列 (主要地震是 2月 14日的MS5 1和 2月 2 3日的MS6 0地震 )是四川地区近 13年来的重要地震。选择 2 0 0 1年 1月 1日~ 6月 30日期间 ,四川地震台网至少 5个清晰的初动到时所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中 88次地震 ,并对... 20 0 1年雅江地震序列 (主要地震是 2月 14日的MS5 1和 2月 2 3日的MS6 0地震 )是四川地区近 13年来的重要地震。选择 2 0 0 1年 1月 1日~ 6月 30日期间 ,四川地震台网至少 5个清晰的初动到时所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中 88次地震 ,并对其作了重新定位 ,对其中较大的 13次地震用四川地区地震台网P波初动资料作了震源机制解。 88次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在 2~16km ,优势深度为 9~ 11km。前震、5 1级地震及其余震、6 0级地震及余震都紧邻孜河断裂分布 ,且按时段划分的震中优势分布方位与孜河断裂走向都是北西向。根据雅江地区近期大地形变场物质运移方向 ,选定了震源机制解的破裂面。 13次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解的主压应力P轴具有较大的垂向分量 ,水平投影方向为南东 ;地震类型都是左旋、走滑 -正断型或正断 -走滑型 ;大部分地震破裂面走向为北西 -南东 ,倾向南西。根据前震、5 1级地震及其余震、6 0级地震及其余震震中优势分布方位 ,以及大多数较大地震破裂面走向和倾向 ,认为穿过震区的走向北西、倾向南西的孜河断裂是这次雅江地震序列的发震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江地震序列 孜河断裂 破裂特征震源应力场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雅江6级地震预测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万正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7-52,共6页
概述了 2 0 0 1年 2月在四川省雅江县与康定县间发生的 MS5 .0和 6 .0地震的基本参数和震源机制 ,分析了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和中短期观测异常现象 ,并对雅江
关键词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雅江地震 地震活动 震源机制
下载PDF
加强雅江流域防沙治沙工作 促进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 被引量:5
20
作者 潘红星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4-36,共3页
西藏现有沙化土地21.68万km^2,居全国第3位,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1%,集中分区在雅江流域。通过调查雅江流域沙化土地现状、成因及危害,总结防沙治沙及示范区建设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建议加大雅江上中游植被保护力度,启动一江两河... 西藏现有沙化土地21.68万km^2,居全国第3位,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1%,集中分区在雅江流域。通过调查雅江流域沙化土地现状、成因及危害,总结防沙治沙及示范区建设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建议加大雅江上中游植被保护力度,启动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防沙治沙工程,加强示范区指导,加大投入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雅江流域 防沙治沙 高原生态屏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