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牦牛皮酶法脱毛工艺优化及其对食用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刘洋 白家瑞 +1 位作者 周先加 毛海峰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4期38-44,共7页
通过正交法优化牦牛皮酶法脱毛工艺,并分析其对食用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添加比例、酶液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4个影响因素;以脱毛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法优化酶法脱毛工艺;通过对比酶法脱毛与物理脱毛的牦牛皮之... 通过正交法优化牦牛皮酶法脱毛工艺,并分析其对食用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添加比例、酶液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4个影响因素;以脱毛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法优化酶法脱毛工艺;通过对比酶法脱毛与物理脱毛的牦牛皮之间色差、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蒸煮损失率等指标的差异,分析酶法脱毛对牦牛皮食用品质的影响。得到的最佳脱毛工艺为:中性蛋白酶∶糖化酶=2∶3,酶液浓度4000 U/mL,酶解温度45℃,酶解时长7 h,酶解pH值为6.5~7.5。此条件下,牦牛皮脱毛率为(98.43±0.02)%;经最佳脱毛工艺处理,牦牛皮蒸煮损失率由(7.81±0.5)%升至(28.54±0.7)%,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均有所减低,嫩度有所提高。本研究为牦牛皮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一项高效的牦牛皮脱毛工艺,为食用牦牛皮的精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皮 酶法脱毛 正交法优化 脱毛率 食用品质
下载PDF
大通牦牛皮肤发育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勤文 俞红贤 +3 位作者 荆海霞 魏青 薛乾 梁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01-2803,共3页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30、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 [目的]探讨大通牦牛的皮肤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学方法对4个年龄段(1、30、180日龄和成年牦牛)大通牦牛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皮肤均表现为表皮薄、真皮特厚的特点,且真皮层内毛细血管较少,表皮层内含大量色素细胞;4个年龄段大通牦牛的全皮厚均表现为出生后至30日龄逐渐变厚、至180日龄时又变薄、至成年时又变厚的一种变化趋势。[结论]为深入了解大通牦牛皮肤适应高原恶劣环境的组织结构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皮肤厚度 发育规律
下载PDF
牦牛胚胎皮肤及其附属物形态发生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卢光 郁枫 任志丹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26,共6页
通过胚胎组织切片及常规染色发现,胚胎期第35天已经初步分化形成皮肤,随后表皮经历复层化,真皮经历胞外基质纤维堆积,形成哺乳动物典型皮肤结构。毛囊形态发生开始于胚胎期第75天,经历基板形成、毛芽、毛钉和毛囊分化成熟几个主要阶段... 通过胚胎组织切片及常规染色发现,胚胎期第35天已经初步分化形成皮肤,随后表皮经历复层化,真皮经历胞外基质纤维堆积,形成哺乳动物典型皮肤结构。毛囊形态发生开始于胚胎期第75天,经历基板形成、毛芽、毛钉和毛囊分化成熟几个主要阶段。初级毛囊形成过程中伴随几波次级毛囊发生,最终形成由3种不同毛囊类型组成,呈单毛囊散在分布的毛被结构。皮脂腺和汗腺的发育伴随毛囊发生而发生,经历形态发生和分化成熟过程,最终形成毛囊-皮脂腺-汗腺单位。牦牛皮脂腺和汗腺分布于初级和次级毛囊,这种广泛分布特征体现了其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胚胎 皮肤 毛囊 汗腺 皮脂腺
下载PDF
牦牛皮胶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丁晨旭 王小艳 孙青惠 《医药世界》 2005年第6期66-68,共3页
目的:评价牦牛皮胶的安全性,为其应用提供毒理学安全依据。方法:进行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大鼠遗传毒性试验及30天喂养试验。结果:①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雌、雄小鼠经口累计两次灌胃量达15g/kgBW(相当于人群推荐量0.133g/kgBW的113... 目的:评价牦牛皮胶的安全性,为其应用提供毒理学安全依据。方法:进行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大鼠遗传毒性试验及30天喂养试验。结果:①小鼠经口急性毒性试验,雌、雄小鼠经口累计两次灌胃量达15g/kgBW(相当于人群推荐量0.133g/kgBW的113倍),属无毒级。②遗传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及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③大鼠30天喂养试验。未发现其对试验大鼠的生长发育、血液学、生化、脏体比及组织病理学有明显不良影响。结论:在试验剂量3.28g/kgBW~15g/kgBW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理学 安全性评价 牛皮 30天喂养试验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急性毒性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 组织病理学 试验结果 精子畸形 生长发育 试验大鼠 不良影响 试验剂量 保健食品 经口 推荐量 灌胃量 雄小鼠 无毒级 未发现 血液学 脏体比
下载PDF
牦牛皮蝇蛆病低残留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蔡进忠 汪明 +6 位作者 雷萌桐 潘保良 李春花 李剑 李扎西才让 孙建 秦玉芬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4年第6期1-4,共4页
应用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采用常规与微量给药技术,进行对牦牛皮蝇蛆病的防治试验,10月下旬给药,翌年3、5月份两次触摸检查牛背部皮下瘤疱和皮肤虫孔,并设阳性对照组,评价两种给药技术对牦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两次检查阳性... 应用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采用常规与微量给药技术,进行对牦牛皮蝇蛆病的防治试验,10月下旬给药,翌年3、5月份两次触摸检查牛背部皮下瘤疱和皮肤虫孔,并设阳性对照组,评价两种给药技术对牦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两次检查阳性对照组平均感染率为39.15%,平均感染强度6.75(1—17)个;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常规剂量100、200、300μg/kg试验组牦牛两次检查平均治愈率和驱虫率均达100.0%;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微量10、20、30μg/kg防治组平均治愈率分别为86.3%、94.2%和100.0%,驱虫率分别为79.7%、93.2和100.0%。使用安全。给泌乳牦牛皮下注射埃普利诺菌素注射液0.2mg/kg后54.00h,牛奶中的埃普利诺菌素浓度达到峰值7.38±2.61ng/mL,低于美国(12ng/mL)和欧盟(20ng/mL)规定的埃普利诺菌素在牛奶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不需休药期;皮下注射0.4mg/kg后56.00±26.31h,牛奶中的皮下注射浓度达到峰值6.98±2.98ng/mL,低于欧盟规定(20ng/mL),不需休药期,高于美国规定(12ng/mL),需休药期。适合当前家畜健康养殖中对牦牛寄生虫病防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皮蝇蛆病 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 低残留防治技术 微量给药技术
下载PDF
青海省牦牛皮资源开发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瑞瑞 《西部皮革》 2014年第16期9-12,共4页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牦牛皮资源。本文介绍了牦牛皮制革业的发展现状、牦牛皮制革工艺要点和技术发展及牦牛皮革的应用前景,同时还介绍了牦牛皮制胶业的发展前景。旨在为大幅度提高青海省牦牛产业的附加值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牦牛皮 牦牛革 牦牛皮胶 应用前景
下载PDF
牦牛奶皮子生产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勇 赵月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8年第6期1-4,共4页
对牦牛奶皮子的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1.25g的辅助香料,加热至86.5℃时扬乳,在74℃~25℃的情况下保温6h生产制作的牦牛奶皮子的产品质量和口感较好。该产品的蛋白质含量为25.75%,脂肪含量为65.93%。
关键词 牦牛 奶皮子 蛋白质含量 脂肪含量
下载PDF
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学观察及MC1R基因功能验证 被引量:6
8
作者 唐朋 凌笑笑 +5 位作者 高泽成 贾聪俊 梁春年 吴晓云 褚敏 阎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77-1386,共10页
旨在阐明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形态学特点及MC1R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采集大通牦牛(黑褐色)和天祝白牦牛(白色)各6头的背部皮肤组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黑色素和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含量... 旨在阐明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形态学特点及MC1R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可能分子机制。采集大通牦牛(黑褐色)和天祝白牦牛(白色)各6头的背部皮肤组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分别对不同毛色牦牛皮肤组织进行染色,观察黑色素和成熟黑色素细胞的含量差异及分布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C1R在不同毛色牦牛皮肤中的表达差异。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shRNA MC1R干扰载体后,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分析比较各组中与毛色相关基因(Agouti、MITF、TYR)的表达差异性,利用酶标仪检测不同时间点黑色素产量。结果表明,两种毛色牦牛的表皮和毛囊周围均分布着大量的黑色素细胞,但天祝白牦牛仅在表皮基底层和毛根处检测到少量黑色素,而大通牦牛表皮层和毛囊处产生大量黑色素。与大通牦牛相比,天祝白牦牛皮肤中MC1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在成功抑制MC1R的B16细胞中,TYR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MITF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Agouti表达量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同时黑色素含量减少。综上表明,黑色素大量沉积与MC1R高表达是导致牦牛毛色差异的原因。将shRNA MC1R载体成功转染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MC1R的抑制情况与下游调控基因TYR表达一致,进而降低黑色素含量,说明MC1R对黑色素的合成及毛色形成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皮肤组织形态 SHRNA MC1R 毛色相关基因 黑色素合成
下载PDF
成年牦牛皮肤中血管与神经的组织学观察及HIF-1α在皮肤中的表达 被引量:5
9
作者 任钰昕 崔燕 +4 位作者 邹胜南 白雪峰 余四九 何俊峰 廖博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633-2641,共9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及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上的定位及相对表达量,探究牦牛皮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HE、Masson’s三色和Verhoeff VG染色法,对成年牦牛皮肤内血... 本研究旨在探讨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情况,及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上的定位及相对表达量,探究牦牛皮肤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采用HE、Masson’s三色和Verhoeff VG染色法,对成年牦牛皮肤内血管和神经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对HIF-1α的mRNA和蛋白在成年牦牛皮肤组织中表达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颈部血管与神经密度最高,前臂部和小腿部次之,跖部最低,部位间差异显著(P<0.05)。HIF-1α主要表达在表皮层、毛囊的上皮根鞘、皮脂腺、汗腺、血管、神经;颈部、前臂部和小腿部强阳性表达,跖部阳性表达。HIF-1αmRNA的相对表达量跖部明显低于其他部位(P<0.05),其他三个部位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HIF-1α蛋白相对表达量颈部最高,跖部最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提示,成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不同血管和神经形态结构相似,密度从颈部到前肢再到后肢差异显著。HIF-1α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说明皮肤在牦牛适应低氧环境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皮肤 血管 神经 HIF-1Α
下载PDF
牦牛皮胶对环磷酰胺致贫血小鼠血象红系参数及脾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琦 杨红霞 +3 位作者 李雁 王晓喜 魏立新 杜玉枝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5-421,共7页
探讨牦牛皮胶对环磷酰胺所致的贫血小鼠的血象红系参数和脾脏结构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小鼠贫血模型,造模4天后各给药组小鼠分别ig牦牛皮胶1、2、3、6 g/(kg·d),阿胶补血颗粒14.05 g/(kg·d),在给药后的第7、14、2... 探讨牦牛皮胶对环磷酰胺所致的贫血小鼠的血象红系参数和脾脏结构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小鼠贫血模型,造模4天后各给药组小鼠分别ig牦牛皮胶1、2、3、6 g/(kg·d),阿胶补血颗粒14.05 g/(kg·d),在给药后的第7、14、21天检测各组小鼠的外周血象,计算脾脏和胸腺系数,切片观察脾脏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1 g/(kg·d)牦牛皮胶给药组给药7、14、21 d,血红蛋白显著升高(P <0.05); 2 g/(kg·d)牦牛皮胶给药组给药7、14、21天,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平均血红蛋白量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 <0.05); 3g/(kg·d)牦牛皮胶给药组给药14、21天,红细胞数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 <0.05); 6 g/(kg·d)牦牛皮胶给药组给药7、14天,平均血红蛋白量显著升高(P <0.05);各给药组脾脏淋巴细胞增多,白髓与红髓的界限变清晰。综上,各浓度牦牛皮胶对贫血小鼠均有补血作用,其中2 g/(kg·d)的牦牛皮胶给药剂量,14天的给药时间的补血作用较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皮胶 贫血 环磷酰胺 脾脏
下载PDF
不同年龄牦牛皮肤厚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于川 崔燕 +1 位作者 杨雪 岳静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牦牛皮肤随年龄增长的厚度变化规律.【方法】采集初生、半岁及成年牦牛皮肤样品,利用千分尺测量各部位皮肤厚度,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和Masson’s三色染色方法,分别测量各部位皮肤表皮层、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及... 【目的】探讨牦牛皮肤随年龄增长的厚度变化规律.【方法】采集初生、半岁及成年牦牛皮肤样品,利用千分尺测量各部位皮肤厚度,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H.E染色和Masson’s三色染色方法,分别测量各部位皮肤表皮层、角质层、表皮非角质层及真皮层厚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牦牛躯体不同部位皮肤厚度存在差异,最厚的部位是颊部、颈腹侧及背部,最薄的部位是腹股沟及腋下.从背部到腹部、外侧面到内侧面皮肤厚度呈递减趋势.【结论】牦牛皮肤厚度随年龄增长呈增厚趋势,其中真皮层增厚趋势最明显,表皮层增厚趋势相对不明显.详细总结了牦牛皮肤厚度在不同躯体部位及不同年龄的变化规律,为更深入地研究牦牛皮肤的生长发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皮肤厚度 表皮 角质层 表皮非角质层 真皮
下载PDF
牦牛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杉杉 罗学刚 +1 位作者 苏峰丙 田鹤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0-837,共8页
以牦牛皮为原料,提取了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SC),并对胶原蛋白分子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SC和PSC的提取率分别为54%±0.18%和78%±0.42%;UV、FTIR及电泳分析结果表明:ASC和PSC具有完整的... 以牦牛皮为原料,提取了酸溶性胶原蛋白(ASC)和酶溶性胶原蛋白(PSC),并对胶原蛋白分子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SC和PSC的提取率分别为54%±0.18%和78%±0.42%;UV、FTIR及电泳分析结果表明:ASC和PSC具有完整的三股螺旋结构,符合Ⅰ型胶原蛋白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分析发现:ASC和PSC含有丰富的亚氨基酸,其含量分别为264.1和276.6残基/1000残基;热稳定性分析表明:ASC和PSC热变性温度(Td)分别为37.5、41.5℃,热收缩温度分别为62.5、70.0℃,证明PSC的热稳定性高于ASC;SEM结果表明:ASC和PSC表面为松散、不规则的纤维网形态;自组装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具有一定的成纤维能力,自组装产物的D-周期分别为(68.2±5)nm、(69.3±3)nm,且PSC比ASC的组装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皮 胶原蛋白 热稳定性 超微结构 成纤维能力 D-周期 皮革化学品
下载PDF
幼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结构及TGF-β2与HIF-1α差异性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虔 崔燕 +6 位作者 余四九 廖博 邹胜南 白雪峰 SethYawAfedo 赵鹏飞 龙敏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24-3233,共10页
旨在探究幼年牦牛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结构和TGF-β2及HIF-1α对幼年牦牛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10头健康幼年牦牛,采集其颈部、背部、胸部、腹部、小腿部、腋下及阴囊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采用HE和Sacpic染色,对各部位皮肤组织... 旨在探究幼年牦牛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结构和TGF-β2及HIF-1α对幼年牦牛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10头健康幼年牦牛,采集其颈部、背部、胸部、腹部、小腿部、腋下及阴囊皮肤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采用HE和Sacpic染色,对各部位皮肤组织中毛囊进行观察和计数,并筛选出多毛及少毛部位。利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GF-β2和HIF-1α在幼年牦牛多毛皮肤和少毛皮肤进行定位与定量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牦牛皮肤的毛囊分布于真皮层,常与汗腺及皮脂腺伴行,毛髓质及内根鞘结构不完整。Sacpic染色可见毛囊内根鞘为红色,外根鞘为苍绿色,结缔组织鞘为蓝绿色。腹部皮肤的毛囊数量最多[(2085±15)个·cm-2],阴囊数量最少[(158±15)个·cm-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GF-β2及HIF-1α主要表达在表皮层、毛囊外根鞘、皮脂腺及汗腺。TGF-β2在阴囊和腋下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腹部和背部。HIF-1α在腹部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三个部位。幼年牦牛的毛囊处于退行期,在腹部数量最多,背部次之,阴囊最少;TGF-β2和HIF-1α在不同部位皮肤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TGF-β2和HIF-1α对牦牛皮肤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年牦牛 多毛皮肤 少毛皮肤 TGF-Β2 HIF-1Α
下载PDF
牦牛皮在食品领域的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茜 刘芳芳 +3 位作者 苗宇 吕莉莉 陈义 赵志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305-309,共5页
牦牛皮具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重要营养价值,作为潜在的食品原料,除少部分用于制备牦牛皮胶外,大部分都被用于生产皮革制品,这不仅造成了牦牛皮营养价值的浪费,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探究牦牛皮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方式,提升牦牛皮产品附... 牦牛皮具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重要营养价值,作为潜在的食品原料,除少部分用于制备牦牛皮胶外,大部分都被用于生产皮革制品,这不仅造成了牦牛皮营养价值的浪费,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探究牦牛皮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方式,提升牦牛皮产品附加值,对于增加牦牛皮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牦牛皮的营养成分及特性、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3个方面进行阐述,并着重探讨了牦牛皮在食品领域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牦牛皮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皮 牦牛皮胶 胶原蛋白 营养成分 前景
下载PDF
碱性蛋白酶提取牦牛皮胶原蛋白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渭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1-75,共5页
为了改变牦牛原料皮传统制革的利用方法,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利用方式绿色化。文中对牦牛皮的基本组成进行了分析,且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并在其基础上设计了正交试验,从效率、资源、能源、经济等方面对碱性蛋白酶提取牦牛皮胶原蛋白的... 为了改变牦牛原料皮传统制革的利用方法,实现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和利用方式绿色化。文中对牦牛皮的基本组成进行了分析,且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并在其基础上设计了正交试验,从效率、资源、能源、经济等方面对碱性蛋白酶提取牦牛皮胶原蛋白的最佳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皮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占到其干重的74.98%;同时碱性蛋白酶酶解牦牛皮制备胶原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性蛋白酶用量为1.5%、温度36℃、液比1∶35和浸提时间12 h。由此可使碱性蛋白酶提取牦牛皮胶原蛋白的提取率达到6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皮 胶原蛋白 碱性蛋白酶 提取
下载PDF
脂联素及其受体在成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中的差异性分析
16
作者 徐宏伟 崔燕 +5 位作者 余四九 李仕杰 张慧珠 何俊峰 王继 赵鹏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62-1369,共8页
为探究脂联素(APN)及其受体(APNR1和APNR2)在成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以及其在皮肤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选取12头健康成年牦牛,采集毛囊处于生长期的皮肤(颈部、腹部、腋下部和腹股沟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蛋白免疫... 为探究脂联素(APN)及其受体(APNR1和APNR2)在成年牦牛不同部位皮肤内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以及其在皮肤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选取12头健康成年牦牛,采集毛囊处于生长期的皮肤(颈部、腹部、腋下部和腹股沟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蛋白免疫印迹(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的方法,对APN、APNR1和APNR2的mRNA和蛋白在成年牦牛皮肤中不同部位的表达和分布进行探究。IHC结果表明,APN、APNR1和APNR2在成年牦牛皮肤的表达部位基本相同,其主要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层、皮脂腺、汗腺、血管及毛囊的上皮根鞘。WB结果表明,APN、APNR1和APNR2蛋白在颈部和腹部(多毛皮肤)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腋下和腹股沟部(少毛皮肤)(P<0.05),APNR1在颈部和腹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APNR2(P<0.05)。qRT-PCR结果表明,APN、APNR1和APNR2的表达在mRNA水平上存在差异。APN和APNR1的mRNA在颈部和腹股沟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腹部(P<0.05);APNR2的mRNA水平在颈部表达量显著高于腹股沟部(P<0.05)。首次在成年牦牛皮肤上检测到了APN、APNR1和APNR2的表达,不同部位皮肤组织中的表达位置基本相同,主要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层、皮脂腺、汗腺、血管及毛囊的上皮根鞘。同时通过对APNR1和APNR2在蛋白水平上的对比,推测APN主要通过APNR1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APN、APNR1和APNR2对成年牦牛皮肤和毛囊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牦牛 皮肤 脂联素(APN) 脂联素受体Ⅰ(APNR1) 脂联素受体Ⅱ(APNR2)
下载PDF
新生尕里巴牛犊皮制革研究
17
作者 关正祥 吴育彪 +2 位作者 马忠仁 冯玉祥 王茂林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2000年第4期31-36,共6页
提出了用新生尕里巴牛犊皮制造包袋革以及制造工艺的要点
关键词 新生尕里巴牛犊皮 制革工艺 商品革 产品开发
下载PDF
牦牛篮球革工艺的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庆峰 《中国皮革》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1期7-8,共2页
对牦牛皮在制作篮球革方面易出现的问题、解决途径及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 ,着重对牦牛篮球革生产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牦牛皮 篮球革 制革工艺
下载PDF
木瓜蛋白酶提取牦牛皮胶原蛋白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渭 陈明月 +3 位作者 羊家聪 赵丽娜 张志彭军 孙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1期36-41,共6页
牦牛作为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畜种,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牦牛原料皮存在脂肪含量高、伤残严重、部位差大等缺点,传统上用于制革行业,严重降低了其产品附加值;若将牦牛原料皮用于提取胶原蛋白,可完全忽视其缺点,并能大幅提高产品经济效益... 牦牛作为青藏高原上的特有畜种,是当地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牦牛原料皮存在脂肪含量高、伤残严重、部位差大等缺点,传统上用于制革行业,严重降低了其产品附加值;若将牦牛原料皮用于提取胶原蛋白,可完全忽视其缺点,并能大幅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本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木瓜蛋白酶酶解牦牛皮皮胶原纤维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其最佳酶解条件为酶用量2.5%、温度50℃、pH为6、液比15:1及转速500r/min;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用L16(45)正交实验法确定了各因素对酶解速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液比>酶用量>pH>温度>转速,最终优化得到的工艺为:酶用量2.5%、温度50℃、pH为6、液比15∶1及转速500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皮 胶原蛋白 木瓜蛋白酶 皮革
下载PDF
牦牛感染性皮肤病病因分类及防治措施
20
作者 阮晨梅 《畜禽业》 2021年第12期127-128,共2页
牦牛感染性皮肤病是指受外界致病生物感染后,牦牛皮肤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其是牦牛养殖过程中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极大地影响高原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结合文献和临床经验对牦牛感染性皮肤病的种类、防治... 牦牛感染性皮肤病是指受外界致病生物感染后,牦牛皮肤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其是牦牛养殖过程中常见多发的疾病之一,极大地影响高原地区牧民的生产生活。结合文献和临床经验对牦牛感染性皮肤病的种类、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牦牛皮肤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皮肤病 病因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