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50年代新诗对后期延安诗歌的“继承”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立群 高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6-144,共9页
20世纪50年代新诗在"继承"后期延安诗歌创作资源过程中,呈现的内容是多样化的。除体制、队伍、生产与接受之外,风格与形式的相应延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50年代新诗的面貌。但无论就时代还是区域范围的差异,"继承&qu... 20世纪50年代新诗在"继承"后期延安诗歌创作资源过程中,呈现的内容是多样化的。除体制、队伍、生产与接受之外,风格与形式的相应延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50年代新诗的面貌。但无论就时代还是区域范围的差异,"继承"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50年代新诗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直有自己的潜在内容,而其被"简约"的过程,正是历史延续过程中的复杂化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年代新诗 后期延安诗歌 “继承” 构造方式
下载PDF
伤感与虚幻——小山词词心发微 被引量:2
2
作者 曹章庆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78-82,共5页
小山词中主要存在着伤感与虚幻两种情感心态。这两种情态,在内涵方面表现为怀才不遇、蹉跎沦落或苦恋离情、风流云散的伤感;以及“欲而不得”或“得而复失”的虚幻。而这种虚幻,主要是通过“梦幻”、“醉酒”两种方式和“空”等字面加... 小山词中主要存在着伤感与虚幻两种情感心态。这两种情态,在内涵方面表现为怀才不遇、蹉跎沦落或苦恋离情、风流云散的伤感;以及“欲而不得”或“得而复失”的虚幻。而这种虚幻,主要是通过“梦幻”、“醉酒”两种方式和“空”等字面加以表达,跟佛禅在精神体验方面又有某种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感 虚幻 《小山词》 晏几道
下载PDF
论严羽的诗学体系——回归《沧浪诗话》的文本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三达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严羽《沧浪诗话》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禅宗理论为基础,对一系列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继承并发展了"以禅喻诗"的理论模式,并在此之上建构了一个涵盖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的诗学体系,对后世王士祯等... 严羽《沧浪诗话》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禅宗理论为基础,对一系列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继承并发展了"以禅喻诗"的理论模式,并在此之上建构了一个涵盖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的诗学体系,对后世王士祯等人的诗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沧浪诗话》 以禅喻诗 诗缘情 兴趣说 妙悟说
下载PDF
论颜延之对陆机诗歌的接受
4
作者 陈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1-56,共6页
颜延之与陆机诗歌渊源深厚,在多种诗体上模拟陆机,包括公宴诗、赠答诗、行旅诗和乐府诗。他接受陆机诗歌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追求辞藻对偶,重视语句出处,形成典雅文风;第二,善于描写景物,烘托环境氛围,表达家国之悲;第三,运用仕宦意象... 颜延之与陆机诗歌渊源深厚,在多种诗体上模拟陆机,包括公宴诗、赠答诗、行旅诗和乐府诗。他接受陆机诗歌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追求辞藻对偶,重视语句出处,形成典雅文风;第二,善于描写景物,烘托环境氛围,表达家国之悲;第三,运用仕宦意象,刻画游子形象,抒发羁旅之思。颜延之充分吸纳了陆机诗歌的艺术技巧,注重隶事用典,讲究结构布局,诗歌趋于人工化、精密化,引领了南朝一代诗风,在陆机接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延之 陆机 诗歌 接受
下载PDF
论颜延之诗歌创作特色
5
作者 陆立玉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88-91,共4页
颜延之是元嘉文坛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在当时的诗坛上名噪一时。他的诗歌主题丰富、题材广泛,艺术表现力强,在改变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风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关键词 颜延之 诗歌创作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下载PDF
以晏畿道感伤词观宋代士风
6
作者 陈磊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8-90,共3页
晏畿道所代表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北宋时期士人心态和风貌的反映,也是其时宋代文人士子独立而特殊的文化思维的折射和反映。工致言情的词风与生平坎坷起伏的遭际,导致了晏畿道感伤词风的形成与臻于完善的过程,其清婉伤感与格律精微体现出... 晏畿道所代表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北宋时期士人心态和风貌的反映,也是其时宋代文人士子独立而特殊的文化思维的折射和反映。工致言情的词风与生平坎坷起伏的遭际,导致了晏畿道感伤词风的形成与臻于完善的过程,其清婉伤感与格律精微体现出宋代词体逐步成熟与完备的发展历程,颇具考证与论议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畿道 感伤词 折射反映 宋代士风
下载PDF
论文人词写作经验对晏几道之影响
7
作者 王小岩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3-46,共4页
因晏几道生平材料过少,以"知人论世"的方式来研究其词,无疑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文人词作为乐府的一种延续,主要体现在"主题契约"上,这一点对晏几道词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晏几道而言,"为赋新词强说愁&... 因晏几道生平材料过少,以"知人论世"的方式来研究其词,无疑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文人词作为乐府的一种延续,主要体现在"主题契约"上,这一点对晏几道词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晏几道而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创作经验也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几道 文人词 主题契约
下载PDF
从反叛到顺应——试析颜延之诗歌分类
8
作者 马恩霞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88-90,共3页
刘宋诗坛重要诗人颜延之一生著述甚丰,但大多数作品都已散佚,所存作品极少。本文对颜诗传统分类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对颜延之诗歌进行分类不能仅就其内容或题材作为划分依据,思想性格、心理特征才是影响其仕途命运和诗歌创作的关键因素,... 刘宋诗坛重要诗人颜延之一生著述甚丰,但大多数作品都已散佚,所存作品极少。本文对颜诗传统分类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对颜延之诗歌进行分类不能仅就其内容或题材作为划分依据,思想性格、心理特征才是影响其仕途命运和诗歌创作的关键因素,心理特征外化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之中,使其诗歌成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文章结合诗人所处时代潮流,进一步分析其思想性格和创作动机,据此将颜延之诗歌分为两大类:抒情自况之作和应制颂美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延之诗歌 分类 抒情自况 应制颂美
下载PDF
颜延之文学作品风格成因考察
9
作者 张莎莎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35-38,共4页
颜延之是南朝名噪一时的大作家。从政治环境、文坛风貌、家族渊源、友人交游四个方面来进一步探求颜延之文学作品风格的成因,对进一步了解刘宋乃至南朝的文学发展及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颜延之 文学作品 风格成因 政治环境 文坛风貌 家族渊源 友人交游
下载PDF
经筵与绘画:晋宋“摘句”“图写”的生成及演进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宝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4-194,共11页
随着晋宋文学及绘画的发展,官方往往通过东宫僚职、文秘史职、礼官儒职等文官的文事活动,来延续汉代以来以经学为主、绘画为辅的教化引领策略,其标志性建树体现在《南齐书·文学传论》“张眎擿句褒贬,颜延图写情兴”的叙说中。晋宋... 随着晋宋文学及绘画的发展,官方往往通过东宫僚职、文秘史职、礼官儒职等文官的文事活动,来延续汉代以来以经学为主、绘画为辅的教化引领策略,其标志性建树体现在《南齐书·文学传论》“张眎擿句褒贬,颜延图写情兴”的叙说中。晋宋宫廷多委任文儒兼通之士承担侍讲经筵、摘句录义等职属,后者汲取儒生研经摘句之法而展开文事褒贬,这拓展了晋宋文学批评的新走向。颜延之屡次出任儒礼之官,在蔡邕、曹植、顾恺之等人画赞的基础上,依据多种绘画题材进行创作,从而树立起刘宋文画融合的标杆。在南朝东宫、藩府及宫廷画师主导下,图写又成为官方掌控文衡、论能铨授的重要方式。迄至隋唐,摘句与图写逐渐摆脱儒官主导、官方评价的模式,而步入文人自主创作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画教化 颜延之 摘句 图写 经筵 绘画
下载PDF
南朝“诗运转关”中的颜延之——兼谈颜延之诗体演进之功
11
作者 张煜 孟庆丽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64-469,共6页
通过追溯史部文献对颜延之的评价和集部文献对颜延之诗作的选录情况,阐述了颜延之作为“庙堂诗人”的诗坛地位;从诗歌写法转变的视角分析了颜延之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诗谈玄的不良风气,成为近体诗定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思了历史... 通过追溯史部文献对颜延之的评价和集部文献对颜延之诗作的选录情况,阐述了颜延之作为“庙堂诗人”的诗坛地位;从诗歌写法转变的视角分析了颜延之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诗谈玄的不良风气,成为近体诗定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思了历史上的“颜谢优劣论”,指出谢灵运诗歌与颜延之诗歌分别代表了“感发兴会”与“思索安排”两种不同的创作思路,认为颜延之的诗歌为诗歌体式的演进过程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路径,相较之下更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诗运转关 颜延之 谢灵运 诗体演进
下载PDF
颜延之诗歌四首创作时间考
12
作者 王学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50-54,共5页
颜延之是元嘉三大家之一,文名很盛,但由于时代久远,其作品多有散佚,作品编年也不齐备。由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材料考证可知:从物候、时令信息等方面来看,《辞难潮沟》作于元嘉十一年(434)夏;从同题而作背景等方面来看,《从军行》作于元嘉... 颜延之是元嘉三大家之一,文名很盛,但由于时代久远,其作品多有散佚,作品编年也不齐备。由文本出发,结合相关材料考证可知:从物候、时令信息等方面来看,《辞难潮沟》作于元嘉十一年(434)夏;从同题而作背景等方面来看,《从军行》作于元嘉八年(431)左右,《白雪诗》作于元嘉三年(426)冬,《登景阳楼》作于元嘉二十三年(446)六月左右。确定颜延之四首诗的创作时间,对于深入了解其诗及其人均有重要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诗歌 颜延之 元嘉三大家 《辞难潮沟》 《从军行》 《白雪诗》 《登景阳楼》
下载PDF
Collisions of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Texts, and History
13
作者 Jon Eugene von Kowallis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581-615,共35页
This article begins by articulat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argu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three well-know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outlined by Yan... This article begins by articulating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arguing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 three well-know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outlined by Yan Fu 严复 (1854-1921)--namely, faithfulness (xin 信), conveyance (da 达), and elegance (ya 雅)--should in fact be the one that is least often discussed, da. The author principally interprets da as "conveying" the mood and then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ork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position is then illustrated by specific examples from Lu Xun's (1881-1936) emotive and highly allusive classical-style poetry, engaging issues regarding its annotation, exegesis, and translation which have arisen in Chinese literary and scholarly circl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ince the deployment of affective images has often been designated as an essential and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etry into Western languages must make an effort to engage with the original images--not simply resorting to paraphrases or substitutions--and concludes that poetry in translation can and does have important and lasting effect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Lin shu yan Fu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eory Chinese poetry in English translation Lu Xun's poetr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