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quence framework of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argins and their response to tectonic activity during the Middle-Late Triassic,Ordos Basin 被引量:7
1
作者 YANG MingHui LIU ChiYang +2 位作者 ZHENG MengLin LAN ChaoLi TANG Xu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z2期203-216,共14页
Two kinds of margin respectively occur in the Ordos Basin during the Middle-Late Triassic(Yanchang Age),one is foreland margin develop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lexural subsidence by thrusting intensively in the sout... Two kinds of margin respectively occur in the Ordos Basin during the Middle-Late Triassic(Yanchang Age),one is foreland margin develop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lexural subsidence by thrusting intensively in the southwest margin,and the other is intracratonic basin margin by stable subsidence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the basin.The Middle-Lat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regional third-order sequences,which are separated by gentle angular unconformity or regional erosion surface,made up of lowstand system tract(LST),expanding system tract(EST)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HST)from lower to upper within a sequence.But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of the sequence framework between the southwest margin and northern and central parts of the basin.The southwest margin develops heavy conglomerate layer and unconformity as a result of orogeny by thrusting,and the intracratonic basin margin by stable subsidence i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parts grows aggradational sandstone,conglomerate in fluvio-delta system and parallel unconformity.The depositional framework of southwest margin reflects the tectonic evolution from flexural subsidence by thrusting to rebounded uplift.The formation of sequence boundary is related to the resilient uplift and erosion.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and depositional system tract configuration in the foreland basin are controlled by structural activity of the fold and thrust belt,and the sequence succession reflects episodic thrusting of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toward the foreland basin.The sequence evolution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parts reflects the depositional succession of fluvio-delta system under intracratonic background,composed of coarse-grained sediment in braided channel deposit at the lower,meandering channel deposit in the middle and fine-grained sediment in the flood plain at the upper,dominated by lake level fluctuation.During the deposit of the LST in the intracraton basin,accommodation space is limited,and results in abundant fluvial sediment migration laterally,erosion and transport,forming laterally sandstone composite and aggradational deposit on the alluvial plain,which constitutes specific erosion unconformity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architecture tectonic response basement structure the middle-late triassic(yanchang Age) Ordos Basin
原文传递
陕北志丹地区延长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成藏期次
2
作者 周雪 梁涛 +3 位作者 李虹潘 姜鹏飞 张惠 陈峰 《录井工程》 2024年第3期105-112,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油气资源分布广泛,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对陕北志丹地区延长组长2、长6段储层成藏时间、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既利于油田的精细化勘探,又能完善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油气成藏的认识。采取显微镜镜下观察...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油气资源分布广泛,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对陕北志丹地区延长组长2、长6段储层成藏时间、成藏期次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既利于油田的精细化勘探,又能完善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油气成藏的认识。采取显微镜镜下观察及荧光观察包裹体特征,通过包裹体均一温度实验、冰点实验等对储层流体包裹体成藏期次进行划分。结果表明:陕北志丹地区延长组长2、长6段储层主要存在3类流体包裹体,分别为盐水包裹体、含液态烃包裹体及液态烃类包裹体;液态烃类包裹体在荧光照射下,多呈黄绿色及橙黄色,表明长2、长6段储层有机质成熟度达到中等水平;长2、长6段储层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加大边及石英愈合微裂隙中;均一温度分布连续,表明长2、长6段储层为一期充注,其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于85~130℃之间,峰值介于90~110℃之间;盐水包裹体具有高温、中等盐度和中高密度特征;来源于有机质热演化时期形成的油气流体,成藏时间为111~100 Ma之间,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成藏期次 石油地质 三叠系 延长组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8储集层致密与成藏耦合关系——来自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36
3
作者 付金华 邓秀芹 +4 位作者 王琪 李继宏 邱军利 郝乐伟 赵彦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7,共10页
采用物理压碎、酸液处理与分步抽提相结合的方法,对储集层样品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进行分离;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组分分析,并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各类烃之间的关系及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 采用物理压碎、酸液处理与分步抽提相结合的方法,对储集层样品中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进行分离;再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组分分析,并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各类烃之间的关系及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含油砂岩中存在4种不同赋存状态的烃类,即游离烃、封闭烃、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以及长石与石英包裹体烃。其中,游离烃的含量在抽提物中占绝对优势,平均为93.4%。包裹体烃荧光光谱λ_(max)、QF_(535)和Q——(650/500)等参数对比分析表明,长石、石英、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成熟度依次增大,其中长石和石英中包裹体烃的荧光光谱各项参数数值相近,而与碳酸盐包裹体烃差异较大。C_(29)ββ/(αα+ββ)与C_(29)20S/(20S+20R)值和甲基菲比值对比分析表明,长石与石英包裹体烃、碳酸盐胶结物包裹体烃、封闭烃、游离烃的热演化程度呈现依次增高的趋势,且游离烃与封闭烃的热演化程度相近。成岩序列、热演化程度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长8油藏是一个连续成藏过程,该过程包括3期主要充注,其中晚期充注代表了主成藏期,储集层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延长组 烃类赋存状态 充注期次 主成藏期 致密储集层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湖侵期沉积特征 被引量:63
4
作者 喻建 杨亚娟 杜金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7,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阶段经历了长9段沉积期、长7段沉积期、长4+5段沉积期3次主要湖侵期。运用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湖侵期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规律,认为在湖盆西侧储集砂体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浊积砂,...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阶段经历了长9段沉积期、长7段沉积期、长4+5段沉积期3次主要湖侵期。运用钻井、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了湖侵期储集砂体的沉积相类型、沉积演化规律,认为在湖盆西侧储集砂体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相浊积砂,东侧主要为深水型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各湖侵期砂体展布特征具有差异性,长9段砂体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单层砂体厚;长7段三角洲砂体规模较小,浊积砂体发育,局部地区具有叠合连片特征;长4+5段盆地东北三角洲砂体延伸较远,横向连片性好,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单层厚度薄,纵向多层叠加。研究还表明,湖侵期发育优质烃源岩,砂体具有较好的储集空间,生储配置关系好,易形成原生油藏,是下一步勘探的目标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三叠世 延长组 湖侵期 砂体展布特征 浊积砂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深湖区同沉积变形构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5
5
作者 邱欣卫 刘池洋 +3 位作者 王建强 邓煜 王飞飞 毛光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野外露头、岩心剖面的细致研究,发现深湖区发育有类型多样的同沉积变形构造。露头剖面中见有同沉积砂岩墙、砂泥岩脊、砂岩脉、微断层和褶皱变形构造等,岩心中也观察到砂岩揉皱构造,砂泥质角砾,微断层...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野外露头、岩心剖面的细致研究,发现深湖区发育有类型多样的同沉积变形构造。露头剖面中见有同沉积砂岩墙、砂泥岩脊、砂岩脉、微断层和褶皱变形构造等,岩心中也观察到砂岩揉皱构造,砂泥质角砾,微断层和砂岩脉等变形构造,在对其特征描述和层系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角洲前缘砂体向深湖区滑塌形成富含火焰状构造的鲍马层系,指出同沉积构造成因与古地震作用关系密切。时间上同沉积变形构造与火山灰沉积物几乎同期发育,相伴而生,且略早于广泛发育的长7浊积岩;古地震、邻区火山作用或深部热作用导致盆地基底沉降、山体隆升,有利于滑塌浊积岩的形成。空间上同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和西南部,并且从南西至北东方向有强度减弱的趋势。综合对比同期周邻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及深湖区同沉积变形构造的分布特征后认为,同沉积变形构造是对盆地南部秦岭碰撞造山和盆地内深部热作用的耦合响应,指示了深湖盆发育期对应于盆地构造相对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对同期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变形构造 震积岩 火山灰沉积物 延长期 晚三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富烃坳陷形成的动力学环境与构造属性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池洋 王建强 +4 位作者 邱欣卫 张东东 赵俊峰 赵红格 邓煜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13-1930,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来自盆地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期富烃坳陷,其中贡献最大的长7段页状优质烃源岩以富铀、夹多层凝灰岩为特征。延长期大型富烃坳陷具南深北浅的坳陷型结构,内部接受统一的湖相沉积。在富烃坳陷的深湖-较深湖区,... 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石油资源来自盆地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期富烃坳陷,其中贡献最大的长7段页状优质烃源岩以富铀、夹多层凝灰岩为特征。延长期大型富烃坳陷具南深北浅的坳陷型结构,内部接受统一的湖相沉积。在富烃坳陷的深湖-较深湖区,为优质烃源岩发育区;亦为烃源岩中较高铀含量(测井高伽马异常)和凝灰岩夹层较厚分布区,在位置上三位一体、彼此交互叠置。盆地上古生界-中侏罗统多层系高热演化区上下同位,早-中侏罗世多期持续沉降区先后叠置,均位于延长期富烃坳陷范围内。综合调查研究揭示,在延长期,特别是长7段沉积期间,各类深部物质上拱挤入构造(如砂岩墙(脉)、泥岩脊和热液碳酸盐岩结核)、同沉积变形构造(如断裂、褶皱、揉皱、滑塌、滑坡等(软)地层变形)和事件沉积(如浊流沉积、震积岩及湖底扇等)发育,主要分布在富烃坳陷深湖-较深湖区。在烃源岩等地层中,检测出多种指示深部热流体活动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异常。深部探测显示,在富烃坳陷深部400km以上壳幔各界面呈上拱的结构特征。这表明延长期富烃坳陷和其中优质烃源岩是在构造活动明显、深部作用活跃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中形成演化的,从深层次揭示了其形成条件与发育环境。延长期富烃坳陷与印支期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及其岩浆活动,在空间上相邻、发育时限相当、演化阶段响应、活动兴衰同步,是在华北-扬子两大陆块汇聚碰撞,进而向板内构造环境转换的动力学环境中进行的。延长期富烃坳陷两次较长距离的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是对秦岭碰撞造山环境重大变革始发的响应和纪录。在南北两大陆汇聚碰撞过程中,在仰冲华北板块后陆地带深部积聚的巨量俯冲物质发生熔融和热量转换,促使该区深部物质过饱和聚集、热能及压力超常骤增,形成较小尺度地幔对流,熔融物质与热能上拱,引发地壳表浅层拱张破裂和侧向扩展,于是发生沉降,形成延长期具热-张性特性的富烃坳陷,称其为后陆盆地。后陆盆地与前陆盆地分别位于碰撞造山带两侧仰冲和俯冲板块临山一侧,但其构造属性有质的不同,油气赋存和成藏特征也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晚三叠世延长期 富烃坳陷 事件沉积 深部作用 后陆盆地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鄂南三叠系延长组自生成岩矿物成因及期次 被引量:5
7
作者 杨超 贺永红 +2 位作者 雷裕红 庞飞 李晓路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4,共10页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关键成岩矿物形成的时间与过程,通过对自生矿物之间的产状及其与其他矿物互生关系的镜下观察,并利用流体包裹体、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流体信息,深入讨论了盆地南部自生成岩矿物成因及期次。...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关键成岩矿物形成的时间与过程,通过对自生矿物之间的产状及其与其他矿物互生关系的镜下观察,并利用流体包裹体、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记录的成岩流体信息,深入讨论了盆地南部自生成岩矿物成因及期次。研究认为,泥微晶方解石、菱铁矿和白云石(旬邑地区)为成岩早期沉淀的矿物,其中,菱铁矿的形成时间早于自生绿泥石包膜;泥微晶方解石沉淀时间与菱铁矿大致同期;旬邑地区白云石胶结物与北部物源区的泥微晶方解石和菱铁矿胶结物的形成同期;中晚期亮晶方解石和铁方解石等的形成时间整体早于白云石和铁白云石。石英次生加大边的两个世代分别对应90.0~100.0℃和110.0~120.0℃;自生微晶石英生长的时间略早于或同时于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时间。自生绿泥石包膜主要形成于成岩早期,一般呈两个世代生长,第一世代自生绿泥石形成于20.0~50.0℃,以颗粒绿泥石环边赋存状态为主;第二世代形成于部分机械压实作用以后,只生长于孔隙接触的颗粒表面或第一世代绿泥石形成的微晶石英晶体表面,形成温度约为50.0~70.0℃。研究区延长组自生伊利石的分布较为广泛,其形成具有多源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三叠系 延长组 自生矿物 成因 期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