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7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in gravity flow sandstone of Chang 7 Member,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Ordos Basin,NW China
1
作者 ZHU Haihua ZHANG Qiuxia +4 位作者 DONG Guodong SHANG Fei ZHANG Fuyuan ZHAO Xiaoming ZHANG X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To clarify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 in gravity flow sandstone of the 7^(th)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Chang 7 Memb... To clarify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 in gravity flow sandstone of the 7^(th)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Chang 7 Member)in the Ordos Basin,thin section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 spectrum analysis,X-ray diffraction whole rock analysis,and dissolution experiments a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The results show that:(1)Three types of diagenetic processes are observed in the feldspar of Chang 7 sandstone in the study area:secondary overgrowth of feldspar,replacement by clay and calcite,and dissolution of detrital feldspar.(2)The feldspar dissolution of Chang 7 tight sandstone is caused by organic acid,and is further affected by the type of feldspar,the degree of early feldspar alteration,and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mica debris on organic acid.(3)Feldspar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dissolution.Potassium feldspar is more susceptible to dissolution than plagioclase.Among potassium feldspar,orthoclase is more soluble than microcline,and unaltered feldspar is more soluble than early kaolinized or sericitized feldspar.(4)The dissolution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mica can hinder the dissolution of feldspar.Mica of the same mass has a significantly stronger capacity to consume organic acids than feldspar.(5)Dissolution pores in feldspar of Chang 7 Member are more abundant in areas with low mica content,and they improve the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while in areas with high mica content,the number of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sandstone differential feldspar dissolution mica-feldspar dissolution experiment Chang 7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Types,characteristic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event deposits of Chang 9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Ziye MAO Zhiguo +4 位作者 YUAN Xuanjun DENG Xiuqin HUI Xiao ZHANG Zhongyi CUI Jingwei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3期588-602,共15页
Through core observation,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and logging and testing data analysis,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vent deposits in the ninth member of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Chang 9 Member)in southw... Through core observation,thin section identification,and logging and testing data analysis,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vent deposits in the ninth member of Yanchang Formation of Triassic(Chang 9 Member)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China,are examined.There are 4 types and 9 subtypes of event deposits,i.e.earthquake,gravity flow,volcanic and anoxic deposits,in the Chang 9 Member in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such events deposit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vent deposits are generally symbiotic or associated,with intrinsic genetic relations and distribution laws.Five kinds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with relatively developed event deposits are identified,and the genetic model of event deposits is discussed.Seismites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lake transgression stage when the basin expands episodically,and commonly affected by liquefaction flow,gravity action and brittle shear deformation.Gravity flow,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high water level period,sandwiched in the fine-grained sediments of prodelta or semi-deep lake,or creates banded or lobate slump turbidite fan.It is relatively developed above the seismites strata.The volcanic event deposits are only seen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Chang 9 Member,showing abrupt contact at the top and bottom,which reflects the volcanic 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Anoxic deposits are mostly formed in the late stage of lake transgression to the highstand stage.Very thick organic-rich shales are developed in the highstand stage of Chang 9 Member,and the event deposits in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se shales are conducive to potential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ent deposit SEISMITE gravity flow anoxic event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targets of Chang 7 shale oil in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GUO Qiheng LI Shixiang +2 位作者 JIN Zhenkui ZHOU Xinping LIU Chengl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4期878-893,共16页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richment laws of the shale oil in the third submember of the seventh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Chang 7_(3)) in the Ordos Basi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richment laws of the shale oil in the third submember of the seventh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Chang 7_(3)) in the Ordos Basi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information of core observations, experiments and logging, and then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and orientation of the Chang 7_(3) shale oil were discussed.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obtain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wo types of shale oil, i.e. migratory-retained and retained, are recognized in Chang 7_(3). The former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latter in quality. The migratory-retained shale oil reservoir is featured with the frequent interbedding and overlapping of silty-sandy laminae caused by sandy debris flow and low-density turbidity current and semi-deep-deep lacustrine organic-rich shale laminae. The retained shale oil reservoir is composed of black shale with frequent occurrence of bedding and micro-laminae. Second,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provide a large quantity of hydrocarbon-rich high-quality fluids with high potential energy. The source-reservoir pressure difference provides power for oil accumulation in thin interbeds of organic-poor sandstones with good seepage conditions and in felsic lamina, tuffaceous lamina and bedding fractures in shales. Hydrocarbon generation-induced fractures, bedding fractures and microfractures provide high-speed pathways for oil micro-migration. Frequent sandstone interlayers and felsic laminae provide a good space for large-sca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hydrocarbon movability. Third, sand-rich areas around the depression are the main targets for exploring migratory-retained shale oil. Mature deep depression areas are the main targets for exploring retained oil with medium to high maturity.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field application of in-situ conversion in low-mature deep depression areas are the main technical orientations for exploring retained shale oil with low to medium matu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Chang 7_(3)submember shale oil migratory-retained RETAINED exploration target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重力流砂岩长石溶蚀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祝海华 张秋霞 +4 位作者 董国栋 商斐 张釜源 赵晓明 张喜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及溶蚀实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重力流砂岩中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明确长石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为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 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及溶蚀实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重力流砂岩中长石溶孔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明确长石溶孔的形成与分布,为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研究区长7段砂岩中的长石经历3类成岩作用:长石次生加大、黏土以及方解石的交代、长石碎屑的溶蚀作用。(2)长7段致密砂岩中的长石溶蚀主要源于有机酸溶蚀,此外还受长石类型、长石早期蚀变程度以及砂岩中云母碎屑对有机酸的缓冲作用影响。(3)不同长石的溶蚀程度不同,表现为钾长石较斜长石易溶蚀,钾长石中正长石较微斜长石易溶,未蚀变的长石较早期高岭土或绢云母化的长石易溶蚀。(4)溶蚀实验显示云母的存在会抑制长石溶蚀,相同质量的云母对有机酸的消耗能力明显强于长石。(5)在云母含量低的情况下,长7段砂岩长石溶孔较为发育,储集层物性得以改善,而云母含量较高的地区长石溶孔则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砂岩 长石差异溶蚀 云母-长石溶蚀实验 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油藏天然裂缝刻画与储层改造对策
5
作者 雷启鸿 马福建 +8 位作者 何右安 王书宇 牛利 罗引 叶坡 黄天镜 黄哲远 刘原 冯张斌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5,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深湖相泥页岩和重力流砂体的交互沉积,储层的分布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复杂多变,单砂体厚度薄,同时又受到天然裂缝的影响,对该区科学压裂、生产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压窜、砂堵等工程问...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储层主要为深湖相泥页岩和重力流砂体的交互沉积,储层的分布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复杂多变,单砂体厚度薄,同时又受到天然裂缝的影响,对该区科学压裂、生产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压窜、砂堵等工程问题与降本增产成为目前重要攻关方向。文章总结了近两年来针对该区天然裂缝刻画方面的工作和认识,以及在压裂改造方面的最新理念和对策。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三维精细地质、油藏和地质力学模型,进行合理的压裂设计、施工、压裂后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更好地了解天然裂缝和水力裂缝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水力缝的扩展规律,达到定制化的压裂设计和施工优化。最终实现施工井与同平台邻井在产量相当的情况下,支撑剂的用量减少20%左右、压裂液用量减少10%左右。这种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流程使“一井一策”和“一段一法”真正落到实处,从长远来看,这将成为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油达到单井和井场EUR最佳效果的基础性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地质工程一体化 三叠系延长组 长7段 天然裂缝 井间干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韩城地区延长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物源指示意义
6
作者 刘旭东 张忠义 +4 位作者 彭恒 刘江燕 丰孝林 张晓磊 王建强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1-754,共14页
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组物源演化,以盆地东南部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探讨了韩城地区延长期的物源特征。结果表明,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自下而上不同层段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峰特... 围绕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晚三叠世延长组物源演化,以盆地东南部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剖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探讨了韩城地区延长期的物源特征。结果表明,韩城薛峰川地区延长组自下而上不同层段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峰特征基本一致,峰值段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晚期(250~263 Ma)、古元古宙晚期(1 689~1 774 Ma, 1 867~1 885 Ma)和古元古宙早期(2 490~2 560 Ma),太古宙年龄仅零星分布,而中新元古宙和早古生代年龄均缺失。综合物源对比认为,韩城地区延长期盆地物源主要来自于其东北部的华北克拉通内部及阴山造山带地区,而华北板块南缘及秦岭地区的南部物源特征不明显。这种物源特征与盆地西南部延长期物源复杂多变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期具有稳定的东北物源特征,推测其南地区在延长期仍存在分隔南部物源的深湖相沉积,该认识对探讨延长期湖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物源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华北探区页岩油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实验研究
7
作者 王翔 冯永超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1期110-118,共9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页岩储层钻井过程中发生钻头适应性差和井壁垮塌等井下复杂状况,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分析、力学特征分析和可钻性参数等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页岩油储层中黏土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页岩储层钻井过程中发生钻头适应性差和井壁垮塌等井下复杂状况,开展了岩石组构特征分析、力学特征分析和可钻性参数等力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页岩油储层中黏土以伊利石和伊/蒙混层为主,岩石结构及力学特性非均质性强。岩石表面层理结构明显,微裂缝和孔隙发育。页岩抗张强度为6.58~18.27 MPa,单轴抗压强度为76.79~169.29 MPa,高温下的内摩擦角为14.67°~36.71°,泊松比为0.167~0.352,主要集中在0.21附近,弹性模量为4 100~17 344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梯度为1.89~2.14 MPa/100 m,最大水平主应力梯度为2.37~3.04 MPa/100 m,其中洛河地区最大、最小地应力梯度差值较大。地层可钻性级值为4.36~6.11,主要分布在5.5以下,属于软-中硬度地层,平均地层倾角小,在钻至水平段时,钻进方向与层理相同,与岩石接触面多互层,钻头磨损加重。基于页岩储层岩石力学特性认识,对于鄂南页岩油安全、高效地钻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延长组 页岩 岩石力学
下载PDF
致密油储层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分析及影响研究
8
作者 谷团 樊涛 +3 位作者 张林鹏 杨书港 李宾 王文 《粘接》 CAS 2024年第3期116-119,共4页
以鄂尔多斯延长组长7裂缝性致密油储层为例,开展致密油储层裂缝扩展实验研究,分析裂缝扩展的影响因素,并对裂缝扩展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7致密油储层岩石杨氏模量、泊松比和抗压强度波动范围广,造成数值差异较大;矿物组成... 以鄂尔多斯延长组长7裂缝性致密油储层为例,开展致密油储层裂缝扩展实验研究,分析裂缝扩展的影响因素,并对裂缝扩展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长7致密油储层岩石杨氏模量、泊松比和抗压强度波动范围广,造成数值差异较大;矿物组成分布差异为3%~46%,平均值为16.85%左右;该区块储层岩石发育部分的天然裂缝,储层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异较大,储层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孔、渗、饱等物性差异较大。天然裂缝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裂缝存在与地应力场差异这两个关键因素的显著影响,长7储层原始状态下裂缝的形态呈现低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长7致密储层 致密油 水力压裂物模实验 裂缝扩展规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特征
9
作者 马海勇 王为林 +2 位作者 沈志成 闫占冬 刘海洋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2-520,共9页
为了研究南梁地区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利用钻井岩芯、轻重矿物和测井解释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特征与沉积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6以K2、K3、K4这3套泥岩作为标志层,根据测井分析方法将延... 为了研究南梁地区延长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利用钻井岩芯、轻重矿物和测井解释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特征与沉积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长6以K2、K3、K4这3套泥岩作为标志层,根据测井分析方法将延长组长6划分为3个小层;依据轻、重矿物数据资料分析,明确了南梁地区延长组长6发育有东北、西南2个物源,主要受东北物源的控制,东北部母源来自于大青山、阴山一带的太古界高级变质岩和火山岩;南梁地区延长组长6主要以陆源湖泊、三角洲沉积为主,不同的沉积相的类型控制着砂体的展布形状,长6期发育的砂体自北东向西南方向呈现出条带状展布;延长组在长6期湖盆面积逐渐减小盆地边缘的三角洲沉积范围向湖盆中心收缩。长6期自北东向西南发育了三角洲前缘亚相、深湖亚相、浅湖亚相,由于三角洲前缘斜坡地带沉积物发生了滑塌,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浊流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南梁地区 延长组 长6 沉积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对比研究
10
作者 罗顺社 黄文广 +2 位作者 王西强 淡卫东 张严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储集性能差异明显,造成环江地区东西部油藏富集规律不同。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对比、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压汞曲线分析等方法,厘清了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 鄂尔多斯盆地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储集性能差异明显,造成环江地区东西部油藏富集规律不同。通过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对比、岩石薄片鉴定以及压汞曲线分析等方法,厘清了环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研究区储层致密成因和东西部储层差异主控因素。结果显示:①环江地区长8_(1)亚段东西部储层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粒度西部粗于东部,储集空间类型以剩余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长石溶孔次之,填隙物含量较高;②东西部物性差异明显,西部山城罗山川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10.71%、6.44 mD,发育低孔特低渗储层,有相当一部分地区能达到中孔低渗,东部大巴咀涝池口至洪德以东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5.63%、0.13 mD,基本为特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③物源供给、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是研究区西部储层物性好于东部的先天地质因素,其中沉积作用和古地形控制着储层砂体厚度和空间展布等宏观特征,物源供给影响储层沉积岩石粒度大小分布和填隙物分布等微观特征。成岩作用是降低研究区东西部储层整体物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储层差异 致密砂岩 延长组 环江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泾河油田页岩油储层井壁失稳机理研究
11
作者 冯永超 李大雷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泾河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地层井壁失稳技术难题,开展了页岩矿物组分、微观结构及理化性能测试分析以揭示井壁失稳机理。结果表明,长7段页岩地层层理、裂缝发育,属于弱水敏硬脆性页岩,地层层理结构造成岩石弱结构面...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泾河油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地层井壁失稳技术难题,开展了页岩矿物组分、微观结构及理化性能测试分析以揭示井壁失稳机理。结果表明,长7段页岩地层层理、裂缝发育,属于弱水敏硬脆性页岩,地层层理结构造成岩石弱结构面被破坏,黏土水化引起岩石结构强度降低,钻具机械扰动导致井壁失稳;同时,建立了页岩地层三压力剖面,理想钻井液密度为1.13 g/cm^(3),对于泾河油田页岩油“安全、高效、经济”钻探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油田 页岩油 延长组 泥页岩 井壁失稳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浅埋藏储层致密化成因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英男 白青林 +5 位作者 束青林 路智勇 张戈 窦祥骥 李真 何之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6,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8段细粒砂岩在较浅的埋藏条件下便发生了致密化。综合利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与图像分析等技术,对其孔喉及成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的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孔隙结构以细孔—...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原地区三叠系延长组8段细粒砂岩在较浅的埋藏条件下便发生了致密化。综合利用岩心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与图像分析等技术,对其孔喉及成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的成分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孔隙结构以细孔—微细喉型为主,压实作用强烈,并且具有多期胶结与多期溶解的特征。以储层的“埋藏史-油气充注史-成岩演化序列-孔隙结构”为约束条件对储层的致密化定量表征发现,长8段在稳定的构造背景与辫状河三角洲环境的控制下,形成了细粒、富含塑性颗粒且高杂基含量的沉积,配合其后的快速埋深造成了强烈压实,其对储层致密化的贡献值为85%。成岩环境的多期变化造成了富集不同盐类的孔隙流体对储层的强烈胶结作用,对储层致密化贡献值为40.8%。早期绿泥石膜对颗粒的保护、稳定的构造背景及顶底板围岩处的硅质与钙质胶结层对孔隙流体活动的限制、过早的低渗和远离盆地生烃中心造成的缺乏酸性流体持续性注入等导致了溶蚀作用较弱,对储层致密化的抑制值仅为26.1%,且形成的次生孔喉易被后期胶结物充填。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及其与油气充注在时空的耦合关系造成了长8段储层在浅埋藏条件下的致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原地区 延长组8段 致密砂岩 致密化 定量表征 成岩环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断缝体特征及对油藏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帅 田涛 +6 位作者 李俊鹿 王瑞飞 周雪 李玉蓉 柳伟明 李香雪 张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发育,针对断缝体对延长组油藏甜点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利用大量的地震及测井解释结果,从断缝体演化机制角度对断缝体特征进行精细描述,进而系统探讨断缝体对油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断缝体发育,针对断缝体对延长组油藏甜点分布控制作用的研究有待深化。利用大量的地震及测井解释结果,从断缝体演化机制角度对断缝体特征进行精细描述,进而系统探讨断缝体对油气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发育直立走滑断裂,多具有“Y”字型、花状及负花状结构,且断裂常穿过白垩系底、延安组底、长7油层组底等界面,向下则插入基底。部分断裂仍具有早期逆断性质,表明断裂在后期反转程度不彻底。主断裂在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形态及偏移量,剖面上表现为张扭及压扭性质的循环转变,平面上则表现为不同类型断裂组合形式的交替出现。构建了断缝体中走滑断裂的发育模式,走滑断裂具有典型的多期活动、继承发育的特征。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垂直缝及水平层理缝,水平层理缝的发育频率为62.5%,垂直缝的发育频率为37.5%,且垂直缝含油级别相对较高。裂缝主要发育于分流河道细砂岩。当距主断裂距离大于1.25~1.5 km时,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存在断缝体边界;在该边界范围内,厚度小于6 m的单砂体裂缝较为发育,当单砂体厚度超过6m,裂缝发育程度急剧降低。所构建的基于沉积(基础)、构造(主导)及裂缝(见效)的指标体系可以有效预测研究区长8油层组断缝体油藏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缝体 有利区预测 走滑断裂 延长组 指标体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对低渗透油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惠 赵红格 +7 位作者 陈江萌 邵晓州 刘池洋 王建强 雷琳琳 李俊 汪建 黄雷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8,共16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属于低渗透储层,天然裂缝较为发育,以往对裂缝特征研究较少,开展天然裂缝特征和形成时期研究对低渗透油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文章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成像测井、扫描电镜裂缝识别和流体包裹体、断裂活动、构造应力分析等方法展开了古峰庄地区延长组天然裂缝特征和控藏作用研究。[研究结果]延长组各段天然裂缝均发育,以长7段最为发育,其次为长8、长6段;裂缝以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为主,走向以NEE向为主,NE向次之,少量NW和NWW向;裂缝面可见方解石充填和明显过油痕迹。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断裂活动密切相关。裂缝形成时期具有多期性,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结论]延长组天然裂缝的发育改善了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孔渗能力和储集空间,为低渗透油藏运移、储集和富集提供了良好条件,其发育程度与形成时期影响着低渗透油藏的成藏和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裂缝特征 形成期次 低渗透油藏 古峰庄地区 油气地质 油气勘查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海强 刘慧卿 +2 位作者 王敬 斯尚华 杨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南部 延长组 长7段 烃源岩 储集层 页岩油气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负载构造类型及特征
16
作者 李元昊 史立川 +1 位作者 雷秀洁 淡卫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8,共10页
负载构造是一种重要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具有重力(密度差)作用是主要驱动力、变形发生在密度倒置的岩性界面等特征。根据变形构造与母体是否分离把负载构造分为3类:一是未分离的负载构造,包括重荷(模)构造、火焰构造、枕状构造、水... 负载构造是一种重要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具有重力(密度差)作用是主要驱动力、变形发生在密度倒置的岩性界面等特征。根据变形构造与母体是否分离把负载构造分为3类:一是未分离的负载构造,包括重荷(模)构造、火焰构造、枕状构造、水滴状构造及底辟(挤入)构造;二是分离的负载构造,包括砂球(假结核)、砂球层、泥球;三是复合型负载构造。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岩心及露头中发现了大量的负载构造,通过对不同类型负载构造的特征描述、形成条件及触发机制分析,认为负载构造是地震和重力作用双重机制作用的结果,除了重力作用外,地震扰动是形成多种变形构造的主要原因,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印支期构造活动较强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载构造 砂球构造 地震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17
作者 张波波 杨塞锋 +3 位作者 贺洁 樊婷婷 车飞翔 周梦影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10,共10页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综合运用岩芯描述、显微镜鉴定、扫描电镜和压汞试验等手段,对长6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其对指导致密砂岩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综合运用岩芯描述、显微镜鉴定、扫描电镜和压汞试验等手段,对长6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和孔隙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其对指导致密砂岩油气的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安塞地区长6储层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孔隙结构以Ⅱ类(中高排驱压力-微细喉)为主;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9.97%,平均渗透率为1.37×10^(-3)μm~2;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为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不同微相下的沉积结构不同造成储层的物性差异;强烈成岩作用造成孔隙的孔喉结构差,其中压实压溶作用造成16.7%的孔隙度损失率;受东北方向物源方向影响,不同胶结物差异分布导致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后期溶蚀作用改善储层物性,主要是长石溶蚀,以及区域东北部浊沸石发生溶蚀。在成岩演化基础上进行成岩序列分析,将安塞地区长6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阶段划分为中成岩A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7段页岩层系层理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
18
作者 卢晧 张皎生 +4 位作者 李超 曾联波 刘艳祥 吕文雅 李睿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09,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7段(以下简称长7)页岩层系中层理缝普遍发育,对该区甜点优选、压裂施工和开发部署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盆地西南部庆城—华池地区的地表露头和岩心观察,结合其有机质含量、矿物组分和纹层特征等分析测...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7段(以下简称长7)页岩层系中层理缝普遍发育,对该区甜点优选、压裂施工和开发部署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盆地西南部庆城—华池地区的地表露头和岩心观察,结合其有机质含量、矿物组分和纹层特征等分析测试资料,明确了长7页岩层系不同岩性中层理缝的发育特征,并分析了该区层理缝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研究区长7页岩中层理缝的形态和分布主要受纹层控制,因纹层特征的不同而呈现连续平直、波状弯曲、分叉等特征。砂岩层理缝大多顺黑云母纹层分布,连续性好,开度大,普遍未被充填,而页岩层理缝在黑色页岩中发育程度最高,多沿有机质纹层构成的页理面分布,少数被方解石、有机质局部或完全充填,开度较砂岩更小但密度更大。层理缝还受有机质含量、岩性、矿物组分、纹层结构的控制。砂岩层理缝主要受黑云母含量及其形成的纹层控制,当砂岩分选好、黑云母含量多且呈层状分布时,层理缝发育程度高。随着纹层密度的增加,层理缝的发育程度随之增加,而页岩层理缝主要发育于有机质纹层和凝灰质纹层中,受有机质含量及矿物组分控制,层理缝密度随纹层密度先增加后降低,薄纹层较厚纹层中层理缝密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层理缝 发育特征 主控因素 长7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多油源贡献比例与分布规律:基于机器学习与可解释性研究
19
作者 苏恺明 徐耀辉 +4 位作者 徐旺林 张月巧 白斌 李阳 严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0-540,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发育多套潜在的烃源岩,但不同烃源岩之间生物标志物特征相似,常规油源对比方法效果不佳,相关认识长期存在争议。基于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油源对比方案,将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油源对比研究,所开展...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发育多套潜在的烃源岩,但不同烃源岩之间生物标志物特征相似,常规油源对比方法效果不佳,相关认识长期存在争议。基于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油源对比方案,将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油源对比研究,所开展的工作和认识有:(1)以延长组不同层位大量泥岩、页岩样品的42种生物标志物参数作为学习数据,构建了一种识别未知样品油源类别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对长7泥页岩、长8—长10泥页岩的判别正确率分别达到了79.6%和83.0%,实现了延长组主要烃源岩生烃产物的有效区分;(2)通过模型分析了大量砂岩、原油样品的油源分类,统计了不同烃源岩对于延长组各个油层组原油的贡献比例,总结了它们的分布规律;(3)基于目前较为先进的置换特征重要性(PFI)算法,对所得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初步揭示了延长组两类主要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差异。本文对于人工智能方法、技术在石油分子地球化学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深度神经网络 敏感性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 油源对比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
20
作者 龙盛芳 侯云超 +5 位作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6,共12页
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凝灰岩标志层约束和速度模型正演等方法,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等时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湖泛泥岩具有高伽马、高声波和... 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凝灰岩标志层约束和速度模型正演等方法,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等时地层格架,并对地层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湖泛泥岩具有高伽马、高声波和中—高电阻率特征,单层湖泛泥岩在横向上表现为向湖盆中心倾斜的特征,纵向上长7段—长3段均有分布,具有等时对比意义;长4+5段发育的细粒沉积是不同时期湖泛作用的叠加响应结果。②研究区长7段—长3段以湖泛泥岩为界,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等时地层单元(Pss1—Pss7),横向上彼此叠置,向湖盆中心方向进积,垂向上表现为顶积层、斜积层和底积层“三元”结构。③研究区长7段—长3段整体表现为震荡湖退背景下的前积式充填特征,其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Pss1—Pss2),坡度相对较小,地层总体呈楔状加积—弱进积叠置样式;中期(Pss3—Pss5)随着前积斜坡推进到半深湖—深湖区,坡度变大,地层主要表现为“S”形前积结构,顶积层广泛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底积层深湖相重力流砂体发育;晚期(Pss6—Pss7)湖盆萎缩,水体变浅,斜坡高度和角度均变小,顶积层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斜积层中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斜积层中下部和底积层以前三角洲—半深湖相泥质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演化 前积斜坡 湖泛面 凝灰岩标志 正演模拟 延长组 三叠系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