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长油区注入水水质对储层伤害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任战利 杨县超 +4 位作者 薛军民 雷利庆 王敏 康立明 史政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7-671,共5页
目的分析延长油区延长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水质对储层伤害的因素,为延长油区注水水质标准的建立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实验分析和综合分析。结果从腐蚀性、堵塞性和敏感性3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结合各油田储层物性特征,综合分析储层伤害的原... 目的分析延长油区延长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水水质对储层伤害的因素,为延长油区注水水质标准的建立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实验分析和综合分析。结果从腐蚀性、堵塞性和敏感性3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结合各油田储层物性特征,综合分析储层伤害的原因,认为溶解氧是主要腐蚀性因素;酸敏和水敏是主要敏感性因素。堵塞性和酸敏及水敏是对延长油区储层造成伤害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区注入水与地层水结垢量大,配物性差,水溶解氧远高于行业标准,是主要腐蚀性因素,但并非伤害储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区 注水水质 腐蚀性 堵塞性 敏感性
下载PDF
盆地埋藏史及其对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陕北延长油区砂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45
2
作者 罗静兰 张成立 +2 位作者 阎世可 武富礼 李玉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7,共5页
延长油区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抬升剥蚀事件、一次沉积间断和三次沉降作用过程。第一次沉降阶段(225~208Ma)以挤压环境下的构造沉降起主导作用,沉降速率较高,东部区的总沉降量高于西部区,第二、三次沉降阶段(... 延长油区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抬升剥蚀事件、一次沉积间断和三次沉降作用过程。第一次沉降阶段(225~208Ma)以挤压环境下的构造沉降起主导作用,沉降速率较高,东部区的总沉降量高于西部区,第二、三次沉降阶段(203~157 Ma和 138~97 Ma)主要以拉伸背景下的沉积载荷沉降为主,沉降作用相对减弱。西部区由于褶皱和逆冲断裂,其沉积速率和构造沉降量高于东部区。岩石物性模拟结果显示,下、中侏罗统延安组储集层的物性明显好于下伏上三叠统延长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值区受河道砂体分布带的控制,呈NE方向展布。三叠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二次沉降阶段,侏罗系砂岩储集层孔隙度的变化主要发生于第三次沉降阶段,两者在97Ma时达到与现今基本相似的最低值。埋藏压实作用是造成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它使侏罗系砂岩和三叠系砂岩孔隙度分别丧失15%和20%。碳酸盐胶结物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的主要胶结物。西部区储集层物性低于东部区可能缘于二、三次沉降阶段上覆地层载荷所引起的机械压实作用西部区大于东部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油区 盆地埋藏史 物性演化 砂岩储层 油气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油区延长组致密油储层裂缝测井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林利飞 高毅 +3 位作者 尹帅 胡国祥 马绒利 张小莉 《测井技术》 CAS 2022年第1期95-10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油储层中发育大量裂缝。但是,目前缺少针对强非均质性陆相致密油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的系统研究。以西部油区延长组长6~长8地层为例,利用大量取心、常规及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致密油储层裂缝...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致密油储层中发育大量裂缝。但是,目前缺少针对强非均质性陆相致密油储层裂缝的测井识别方法的系统研究。以西部油区延长组长6~长8地层为例,利用大量取心、常规及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致密油储层裂缝的测井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6~长8地层致密砂岩中主要发育高角度及垂直构造剪切缝、张裂缝及层理缝。裂缝密度主要分布在0~0.2条/m,低幅度构造区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在构建常规测井裂缝模型过程中,首先对测井曲线进行预处理,并消除了泥质及凝灰质的不利影响。然后,在对各单一常规测井曲线的裂缝敏感性分析基础上,依次构建基于曲线变化率的裂缝表征参数模型、基于曲线分形维数的裂缝表征参数模型、基于微电极幅度差的裂缝表征参数模型及综合指数模型。综合指数模型实现了多常规测井信息融合及逐步剔除功能,能有效识别砂岩中的裂缝发育段,裂缝识别精度可达80%。根据裂缝方位分析确定了裂缝的形成与区域应力环境的耦合关系,砂体厚度与裂缝的发育程度具有一定负相关性。但对部分砂体而言,裂缝发育程度与单砂体厚度具有一定正相关关系,反映出这类砂岩可能位于应力相对集中的特殊构造部位。该研究可以为致密油甜点预测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评价 西部油区 延长组 致密油 裂缝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8油藏油源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蔡劲 王桂成 张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8-74,共7页
通过对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长9原油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对比分析,认为研究区存在长7、长9两套有效烃源岩。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长9烃源岩的有机类型为Ⅱ1~Ⅱ2型。长7、长9烃源岩中Ts相对含量高于Tm,均达到成熟... 通过对富县地区延长组长6~长9原油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对比分析,认为研究区存在长7、长9两套有效烃源岩。长7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长9烃源岩的有机类型为Ⅱ1~Ⅱ2型。长7、长9烃源岩中Ts相对含量高于Tm,均达到成熟阶段。长7烃源岩五环三萜烷中C30藿烷丰度相对高于C29藿烷丰度,C30 RH/C29 Ts2,表明长9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长6原油饱/芳比值较低,长8原油饱/芳比值较高,说明长6原油和长8原油不同源。长7烃源岩与长9烃源岩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上有明显区别。规则甾烷C27-C28-C29αααR指纹分布样式上,长7呈现“L”型,长9呈现偏“V”型与反“L”型,长8原油呈现偏“V”型分布。研究区长8原油主要来源于长9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延长组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体系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隆昊 田景春 +2 位作者 苏楠 王卫红 邵晓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4期79-85,共7页
对姬塬地区三叠统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体系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姬塬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扇、天然堤等微相。详细研究了长91、长92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的... 对姬塬地区三叠统延长组长9油层组沉积体系的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姬塬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扇、天然堤等微相。详细研究了长91、长92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地区 延长组 长9油层组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下载PDF
陕甘宁盆地延长统区域裂缝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7
6
作者 曾联波 郑聪斌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4期391-396,共6页
陕甘宁盆地三叠系延长统由于受到水平挤压和隆起等多期应力作用,形成了4 组区域裂缝,其中东西向和北西向裂缝以及南北向和北东向裂缝分别属于共轭剪切裂缝,它们分别在燕山期北西西向挤压和喜马拉雅期北北东向挤压运动中形成。由于... 陕甘宁盆地三叠系延长统由于受到水平挤压和隆起等多期应力作用,形成了4 组区域裂缝,其中东西向和北西向裂缝以及南北向和北东向裂缝分别属于共轭剪切裂缝,它们分别在燕山期北西西向挤压和喜马拉雅期北北东向挤压运动中形成。由于受地层非均质性影响,该区中北部主要发育东西向和南北向两组裂缝,而南部主要发育北西向和北东向两组裂缝。区域裂缝系统控制了延长统储集层渗透性的差异,对油气运移及开发方案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裂缝 油气地质 延长统 陕甘宁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气区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于波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1年第4期26-30,97-98,共5页
根据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延长油气区盒8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阶段划分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盒8段储集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成岩... 根据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延长油气区盒8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阶段划分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盒8段储集岩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较高,结构成熟度较低。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目前基本处于晚成岩阶段的B期,部分进入晚成岩C期。早成岩A期至晚成岩B期的压实作用、晚成岩A期的交代蚀变作用是使物性变差的两个重要因素;晚成岩B-C期的充填胶结作用是储层质量变差的又一原因,绿泥石环边胶结和溶蚀作用则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油气区 砂岩成岩作用 盒8段储层 孔隙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气区山西组沉积特征研究
8
作者 杨贝贝 王凤琴 王子阳 《辽宁化工》 CAS 2012年第4期366-368,371,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气区下二叠统山西组沉积是在华力西运动构造背景下,于早期陆表海海退基础上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一套海陆交替相的含煤岩系。通过对山西组地层特征、岩石学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为一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气区下二叠统山西组沉积是在华力西运动构造背景下,于早期陆表海海退基础上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一套海陆交替相的含煤岩系。通过对山西组地层特征、岩石学特征、物源分析、沉积特征研究,结合测井、岩心等地质资料及区域上的勘探成果,认为在二叠系山西组时期,延长油气区北部和南部地区以三角洲前缘沉积相为主,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间湾等亚相沉积。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优质的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油气区 山西组 沉积特征
下载PDF
延长油区探明未动用地质储量开发动用对策 被引量:3
9
作者 郭顺 丁超 +4 位作者 曲建山 郭兰 万永平 朱晴 王保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5-91,共7页
伊陕斜坡东南部延长油区的探明地质储量虽然平面动用程度总体较高,但仍有2.7×10^(8)t探明地质储量未得到有效动用,主要分布在延长组长2和长6两个主力油层,分别占34.4%和41.4%。为合理有序建产、提高探明地质储量动用率,以延长油区... 伊陕斜坡东南部延长油区的探明地质储量虽然平面动用程度总体较高,但仍有2.7×10^(8)t探明地质储量未得到有效动用,主要分布在延长组长2和长6两个主力油层,分别占34.4%和41.4%。为合理有序建产、提高探明地质储量动用率,以延长油区探明未动用地质储量为研究对象,分析探明未动用地质储量的平面和纵向分布规律及未动用原因,厘清地质条件、落实地面条件或环保允许的探明地质储量分布和规模,并针对性提出探明未动用地质储量高效开发对策、动用程序和技术攻关方向。研究表明,延长油区探明未动用地质储量可分为近期已规划动用储量、暂时不可动用储量和长期不可动用储量三大类,通过实施相应的技术对策和进一步研究攻关,预计可增加探明动用地质储量20237.59×10^(4)t,新建原油产能(107~155)×10^(4)t/a,将为应对低油价、实现油田高效开发、保持长期稳产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特低渗透油藏 伊陕斜坡 延长油区 探明未动用地质储量 探明地质储量动用率
下载PDF
延长油田瓦村采油区储层物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生民 《辽宁化工》 CAS 2011年第7期746-749,共4页
采用孔渗分布统计、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储层粘土含量分析及膨胀性能研究和可动流体饱和度研究,对延长油田瓦村油区储层物性进行深入分析,为后续增产、提高采收率等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延长油田 瓦村油区 储层物性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陕西王盘山地区三叠系长4+5油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范德楠 《辽宁化工》 CAS 2011年第7期744-745,共2页
王盘山地区长4+5层为主要含油层系。储层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为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高渗储层具有较高的电阻率,此类油层为优质储层,具有非常高的试油产量。
关键词 王盘山油区 延长组 有利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地区樊学油区延长组长8油层沉积相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鹏 党海龙 +3 位作者 曹玉珊 王涛 康胜松 赵鹏飞 《辽宁化工》 CAS 2014年第10期1309-1311,1320,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地区樊学油区延长组长8油层砂体为灰褐色细、细-中粒长石砂岩,粒度概率呈曲线两段式,还有部分呈三段式,砂体内发育水平层理。结合研究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单井相分析,认为长8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前缘亚相,...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地区樊学油区延长组长8油层砂体为灰褐色细、细-中粒长石砂岩,粒度概率呈曲线两段式,还有部分呈三段式,砂体内发育水平层理。结合研究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单井相分析,认为长8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来源于北部或东北方向,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缘、分流间湾等微相。测井曲线形态以箱型、钟型及其组合为主,反映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比较发育,砂体在剖面上呈一系列旋回多次叠置,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体,垂向上具有向上变粗的层序,表明研究区湖盆沉积范围不断扩大,构成进积三角洲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樊学油区 延长组 湖泊三角洲 沉积微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
下载PDF
臭氧介质二氧化氮体系在绿色硝化技术中的应用
13
作者 杨轶 《辽宁化工》 CAS 2011年第7期739-741,共3页
对采用臭氧介质二氧化氮体系作为硝化剂的一种绿色硝化技术做了综述,对该硝化体系的特点和原理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对某些芳烃化合物的硝化过程,提出了其作为新型清洁硝化剂的优缺点。
关键词 绿色硝化 芳烃硝化 二氧化氮
下载PDF
长武地区低渗透油层损害因素与增产措施研究
14
作者 冯新 汪庆 +1 位作者 龙玉梅 宋铁明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6-18,30,共4页
长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和多种敏感性的特点,导致开采难度大。分析了延长组油层的敏感性特征和对储层的损害因素,提出了酸化处理的优选配方和防护措施,为提高长武地区低渗透油层的整体工业生产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长武地区 延长组 低渗透油层 敏感性 损害因素 增产措施 生产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