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振宁的首次美国之行及国籍变迁 |
朱安远
|
《科学文化评论》
|
2023 |
2
|
|
2
|
吴健雄小组宇称不守恒实验的若干史实考释 |
朱安远
|
《科学文化评论》
|
2023 |
0 |
|
3
|
从“长夜”到“曙光”和“晨曦”——杨振宁的中华文化观与世界历史观 |
陈泽环
|
《云梦学刊》
|
2023 |
0 |
|
4
|
杨振宁: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推手 |
刘金岩
张柏春
吴岳良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5
|
宇称不守恒理论在新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黄庆桥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6
|
基础与应用之辩:李政道与杨振宁对中国科技战略的不同观点及现实意义 |
黄庆桥
|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7
|
从昂萨格对杨振宁的学术影响看科研选题 |
刘艳琼
|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8
|
杨振宁反对中国建造高能加速器之历史溯源 |
黄庆桥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9
|
科学与政治:1957年台湾地区对李政道、杨振宁的争取 |
黄庆桥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0
|
黄克孙与杨振宁 |
施郁
|
《自然杂志》
|
2017 |
1
|
|
11
|
“段子手”伯恩斯坦与“无遮拦”费曼以1957年前后的杨振宁、李政道为中心 |
刘钝
|
《科学文化评论》
|
2022 |
1
|
|
12
|
从伽利略到杨振宁 |
李继堂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3
|
盛宴已经结束--杨振宁对高能物理的独特观点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
黄庆桥
|
《科学文化评论》
|
2022 |
0 |
|
14
|
鲜为人知的《李政道口述回忆录》探析 |
王成志
|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5
|
当代理论物理发展趋势之我见——杨振宁学术思想启发的若干思考 |
孙昌璞
|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6
|
|
16
|
李政道杨振宁遭遇冷处理六十多年前中国人第一次获诺奖 |
华新民
王作跃
|
《科学文化评论》
|
2020 |
1
|
|
17
|
杨振宁思想的道家倾向 |
厚宇德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
2020 |
0 |
|
18
|
杨振宁五十四年再回顾与物理的发展 |
江才健
|
《科学文化评论》
|
2015 |
0 |
|
19
|
杨振宁科研理念及其师承溯源 |
厚宇德
|
《台州学院学报》
|
2022 |
0 |
|
20
|
关于杨振宁再获诺贝尔奖问题的一种异众观点 |
吴致远
梁国钊
|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