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升麻治疫思想探析
1
作者 张文风 罗绍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7-10,共4页
本文从阴阳毒、阴火、大气下陷等医论出发,探析不同医家运用升麻的治疫思想。升麻辛凉轻扬,可解百毒、辟障邪,多治温热疫、瘥后证。仲景以疫毒已发、未发之别区分阴阳毒,阳毒者,升麻合蜀椒、雄黄汗以发之、阴毒者,升麻合鳖甲解毒散结;... 本文从阴阳毒、阴火、大气下陷等医论出发,探析不同医家运用升麻的治疫思想。升麻辛凉轻扬,可解百毒、辟障邪,多治温热疫、瘥后证。仲景以疫毒已发、未发之别区分阴阳毒,阳毒者,升麻合蜀椒、雄黄汗以发之、阴毒者,升麻合鳖甲解毒散结;李东垣则总以心火独盛为致疫关键,发于头面者,升麻合风类药、苦寒之品清热解毒、升阳泻火,脾胃内伤者,升麻合甘温补脾土之品以泻阴火;疹毒客于肺胃者,则以辛凉气轻之品为主,透疫达表、解毒去实;余邪搏击大气者,则循同气相求之理,升提大气,举陷托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毒 升阳泻火 大气下陷 疫后诸证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防治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温晓梨 蔡芳燕 +2 位作者 单思 廖永安 刘红宁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6期223-226,共4页
根据滋阴抗肿瘤相关理论,癌毒为阳毒,滋阴法可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与发展。通过查阅2013-2021年近10年的文献,从调控MAPK信号转导通路;协同增效,增强自杀基因治疗效果;增强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 根据滋阴抗肿瘤相关理论,癌毒为阳毒,滋阴法可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与发展。通过查阅2013-2021年近10年的文献,从调控MAPK信号转导通路;协同增效,增强自杀基因治疗效果;增强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毒副作用;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等五个方面,总结滋阴补肾经典复方六味地黄丸防治肿瘤的机制,为六味地黄丸防治肿瘤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防治肿瘤 阳毒 滋阴法 机制
下载PDF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探讨肺结节
3
作者 刘小妮 黄青松 +3 位作者 刘美伶 李冬梅 赵玉兰 杨慧霞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4期651-655,共5页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论述与肺结节的关联性。认为“阳化气”不及,“阴成形”太过是形成肺结节的基本机制,“阳气不足”为根源,“阴化毒”为癌变关键,治疗上要明辨机体与结节的阴阳悬殊及化气成形能力,斟酌温补、温通、化痰、活血...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论述与肺结节的关联性。认为“阳化气”不及,“阴成形”太过是形成肺结节的基本机制,“阳气不足”为根源,“阴化毒”为癌变关键,治疗上要明辨机体与结节的阴阳悬殊及化气成形能力,斟酌温补、温通、化痰、活血、解毒、散结之法的比例,从而达到固本清源之效,对肺结节诊治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阳化气 阴成形
下载PDF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涛 冯兴志 +2 位作者 徐虎军 张文信 胡昌珍 《中医药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6-8,共3页
附子乃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功效之卓著,但该药最有用亦最难用。它乃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大热大毒之品,药性极其峻烈,临床应用不无顾忌。故历代诸多医生"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但是善用... 附子乃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功效之卓著,但该药最有用亦最难用。它乃中医临床的一味要药、大热大毒之品,药性极其峻烈,临床应用不无顾忌。故历代诸多医生"终身视附子为蛇蝎"而不敢用。但是善用扶阳法的医家多会用大剂姜附治疗疑难杂症及急危病症,故认真研究其附子的使用对提升现代临床治疗水平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阳派 附子 大毒
下载PDF
中医学“类比”思维的生命科学阐释和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庞雨 段婷婷 +1 位作者 杨永清 尹磊淼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3期10-14,共5页
"类比"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学"类比"思维也有了新的内涵。采用现代生命科学语言,以"阴阳学说"和"以毒攻毒... "类比"是中医学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学"类比"思维也有了新的内涵。采用现代生命科学语言,以"阴阳学说"和"以毒攻毒"为例,阐述对"类比"思维的新认识,进一步发掘中医学"类比"思维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价值及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并用以指导发现新的科学现象、解决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类比”思维 生命科学 阴阳学说 以毒攻毒
下载PDF
王庆其治疗以痛性痉挛为主要表现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验案1则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羿帼 袁灿兴 +3 位作者 王秀薇 顾敏珏 顾超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7期38-42,共5页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组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可在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免疫标志物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MRI检查可见特征性脊髓长节段炎性脱髓鞘病灶。临床上有...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组免疫介导的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病变,可在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免疫标志物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MRI检查可见特征性脊髓长节段炎性脱髓鞘病灶。临床上有一组尚不能满足NMO诊断标准的局限形式的脱髓鞘疾病,可伴或不伴有AQP-4抗体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痛性痉挛 蝎蜈胶囊 痉病 转筋 阴阳毒 验案
下载PDF
华庭芳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秋实 姜德友 《吉林中医药》 2016年第6期571-574,共4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年育龄期女性或儿童,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类似于中医古籍记载的"阳毒""蝴蝶丹""痹证""温毒发斑"等。龙江医派著名医家华庭芳从医50余...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好发于青年育龄期女性或儿童,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类似于中医古籍记载的"阳毒""蝴蝶丹""痹证""温毒发斑"等。龙江医派著名医家华庭芳从医50余年,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自成一体。华老认为其基本病机归纳为风热毒邪入侵,血瘀脉络,气阴耗伤,治以清热解毒,辅以凉血养阴之法,常以生地黄、金银花、连翘、蝉蜕、蛇蜕、当归、白芍、牡丹皮等药物为基本处方。临床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症状、病程长短不尽相同,华老谨遵"以病统证、随症施药"的原则,辨证施治、灵活变通,虽多数药物看似平淡,却每见奇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阳毒 自身免疫性疾病 华庭芳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简况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喜宝 陈湘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第5期165-167,共3页
中医文献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与之相似描述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根据SLE发热、红斑、腰膝酸软乏力等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阴阳毒""、阳毒发斑... 中医文献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与之相似描述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根据SLE发热、红斑、腰膝酸软乏力等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阴阳毒""、阳毒发斑""、面发毒""、蝴蝶斑""、鬼脸疮"、"脏腑痹"等。本病有内外两方面因素,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气滞血瘀,而以肝肾阴亏为主;外因则由于湿热与热毒侵袭肌表,流注肌肤、肌肉、四肢关节,进而内舍五脏六腑。病理特点是肝肾虚损为本,热毒瘀血为标,本虚标实,互为因果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虚实互见,错综复杂多变。急性期有热毒炽盛、瘀血阻络、风湿热痹、阴虚内热等,治疗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缓解期常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等,治疗固护阴液、养阴滋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阴阳毒 清热解毒 凉血散瘀 固护阴液 养阴滋阴 中医药治疗 综述
下载PDF
“毒五月”的艾灸治病养生理论探析
9
作者 彭佳 张玥玥 罗玲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9期177-179,共3页
五月有"毒月""恶月"之说,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时期,这是由于五月的气候变化及人体阴阳转变都表现为阳气渐弱、阴气渐生,中医辨证主要为阴盛或阳虚,常常复感表证。在趋避"毒五月"的治病养生行为中,艾灸的使... 五月有"毒月""恶月"之说,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时期,这是由于五月的气候变化及人体阴阳转变都表现为阳气渐弱、阴气渐生,中医辨证主要为阴盛或阳虚,常常复感表证。在趋避"毒五月"的治病养生行为中,艾灸的使用因人而异,常人适当艾灸以防病养生,阴盛者予以重灸以温经散寒,阳虚而未衰者予以艾灸助阳解表,阳气已衰者予以长时间轻灸以扶正益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机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五月 毒月 阳气 养生
下载PDF
从阴阳论治一氧化碳中毒
10
作者 田爱荣 《河南中医》 2018年第6期893-896,共4页
笔者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恢复期或并发迟发性脑病期几个阶段,不同时期,病机在演变。超急性期给予脱离有毒环境,吸氧,大剂量回阳救逆固脱方剂;急性期给予吸氧,回阳救逆补充阳气的同时注意补充脱失的阴液;恢... 笔者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恢复期或并发迟发性脑病期几个阶段,不同时期,病机在演变。超急性期给予脱离有毒环境,吸氧,大剂量回阳救逆固脱方剂;急性期给予吸氧,回阳救逆补充阳气的同时注意补充脱失的阴液;恢复期或并发迟发性脑病期根据临床辨证论治可分为五型:痰湿阻滞型,痰浊蒙蔽型,痰热内盛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一氧化碳作为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物质,符合中医"毒"的概念,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期,阴竭阳亡,阴阳离决,经及时救治,阳气回复,神志清醒,但阳气未盛,阴液未充,阴阳尚不平衡,临床上若过早停止治疗,易出现虚阳浮越,阴虚动风的症状,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与机体的正气盛衰和中毒的程度密切相关,与早期的治疗有很大的关系。从阴阳论治一氧化碳中毒,可以从本质上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辨证,抓住早期治疗,减少一氧化碳对人体的毒害,减少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迟发性脑病 从阴阳论治
下载PDF
基于《金匮要略》论郁结为阴阳毒的核心病机
11
作者 高煜勋 谢希朴 +2 位作者 王赫 赵晓卿 李成卫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0,共5页
本文基于《金匮要略》所载阴阳毒的核心病机,梳理汉唐时期对“阴毒”“阳毒”特点的描述,发现其划分标准为证候表现,而非病机的寒热。通过对《金匮要略》阴阳毒的证候进行分析,并结合汉唐时期对升麻鳖甲汤中各药物功效的认识,论证阴阳... 本文基于《金匮要略》所载阴阳毒的核心病机,梳理汉唐时期对“阴毒”“阳毒”特点的描述,发现其划分标准为证候表现,而非病机的寒热。通过对《金匮要略》阴阳毒的证候进行分析,并结合汉唐时期对升麻鳖甲汤中各药物功效的认识,论证阴阳毒的病机核心在于郁结,主要体现在毒邪郁结、气血郁结、阳气郁结3个方面。其中,阳气郁结的程度与部位是阴毒与阳毒存在差异的原因,即阳毒之病为机体阳气充足,病邪被阻隔于表,邪正交争剧烈,故阳郁在表且较重而出现热象;阴毒之病为机体阳气偏弱,无力抗邪,邪气深入,阳气被郁遏在内且较轻,阳气无法运转及温煦周身而出现寒象。张仲景在治疗阳毒时,使用升麻鳖甲汤,辛温发散药物以解在表之阳郁,阳郁得散则热自除;治疗阴毒时,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仅以走里药物疏利内部阳气郁遏,阳气得伸则寒自去。本文从升散毒邪、疏利气血、通散阳郁的角度来理解升麻鳖甲汤的功效,可为此方在临床上的使用提供新思路,并扩展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毒 阳毒 金匮要略 升麻鳖甲汤 郁结
原文传递
“透热转气”在杂病中的拓展运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晓光 彭建中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528-3530,共3页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温病学的重要理论,20世纪80年代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绍琴教授发表文章论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意义和临床应用。近些年来临床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使传统...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是温病学的重要理论,20世纪80年代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绍琴教授发表文章论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意义和临床应用。近些年来临床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这些新问题的出现使传统的"透热转气"法难以发挥出原有的疗效。文章通过对这些新问题的论述,提出一些探索中的新治法,旨在说明"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大法应当与时俱进,灵活创新,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热转气 补中益气 温阳活血 辛温拔毒
原文传递
中医肿瘤临证思考与发挥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庆 李忠 黄佳琴 《中医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30-632,共3页
结合临床实践,提出改变恶性肿瘤患者整体阴阳失调的6大法则,即固摄法、调心法、柔肝法、温阳法、通利二便法、以毒攻毒法,通过固摄正气、调理心肝两脏功能、振奋阳气、排除体内毒素的方法,达到气血和、脏腑和、阴阳和的目的。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固摄法 调心法 柔肝法 温阳法 通利二便法 以毒攻毒法
下载PDF
基于临床应用的附子配伍规律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田园 白明 +1 位作者 刘保松 苗明三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中附子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方法:中国知网搜集2013-2018年的期刊文献,以"附子+临床"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分类,将临床文献中含有附子的中药复方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3.0、Clementine12.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频数分析中,共纳入203首方剂,涉及235味中药,单味药以制附子(128次,12.34%)、白术(89次,8.58%)、细辛(83次,8.00%)等最为常见;用药类别以补虚药(35种,628次,30.15%)、清热药(26种,116次,5.57%)、活血化瘀药(25种,149次,7.15%)居多;中药药性研究中四气以温(104种,1038次,49.83%)、平(50种,350次,16.8%)、寒(65种,337次,16.18%)较多;五味以甘(94种,1 208次,35.07%)、辛(111种,1 062次,30.83%)、苦(104种,788次,22.87%)较多;归经以归肝经(117种,737次,12.49%)的中药较多,其次是脾经(94种,1 306次,22.12%)、胃经(87种,718次,12.16%)等,共涉及12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新的药对组合7种。因子分析得到公因子7个。结论:附子在中药复方中应用时,采用以寒制热、以甘缓毒、甘温助阳、甘寒补阴、辛以行散、扶正祛邪等配伍方法,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配伍规律 以寒制热 以甘缓毒 甘温助阳 甘寒补阴 辛以行散 扶正祛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