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岱与阳明心学 被引量:1
1
作者 佘德余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8-44,共7页
张岱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其所著《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快园道古》《夜航船》等著作中,皆有王阳明言论的记述和评价,尤其是《四书遇》全面继承了晚明阳明学派对"四书"义理的体悟和实践。
关键词 《四书遇》 阳明心学 诠释 履践
下载PDF
论朱得之的《庄子通义》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海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79-83,共5页
朱得之的《庄子通义》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部解庄著述,其在继承前人解庄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吸收阳明心学的思想,以心学解庄,开创了庄学的新局面。而其对《庄子》外、杂篇真伪的考论及对《庄子》、《列子》关系的辨析也对庄学产生了深远的... 朱得之的《庄子通义》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部解庄著述,其在继承前人解庄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吸收阳明心学的思想,以心学解庄,开创了庄学的新局面。而其对《庄子》外、杂篇真伪的考论及对《庄子》、《列子》关系的辨析也对庄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得之 《庄子通义》 阳明心学 考辨
下载PDF
贯彻“5.31”讲话精神 努力做好“三个代表”思想“三进”工作
3
作者 黄立营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8-11,共4页
对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的政治和时代背景、理论实质、主要特点、理论贡献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等方面谈了学习体会和认识 ,提出“两课”教师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正确的方法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努... 对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的政治和时代背景、理论实质、主要特点、理论贡献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等方面谈了学习体会和认识 ,提出“两课”教师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正确的方法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努力做好“三个代表”思想“三进”工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31”讲话精神 “三个代表” “三进”工作 高校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思想品德教育课
下载PDF
“理学易”向“心学易”的过渡桥梁——《童溪易传》以心解《易》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超 郭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24-27,共4页
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创者,他的"心学易"思想与程颐"理学易"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与杨简并称为南宋"心性说易"思想的发起者。他的易学思想矛盾性表现为:一方面,在思想上借鉴程颐的很多观点,但没有... 王宗传是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创者,他的"心学易"思想与程颐"理学易"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与杨简并称为南宋"心性说易"思想的发起者。他的易学思想矛盾性表现为:一方面,在思想上借鉴程颐的很多观点,但没有完全脱离程颐的"理学易"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他的"心学易"是"理本体"向"心本体"内在转向的阶段,并没有像杨简那样建立完全意义的"心本体"学说。因此,文章认为,把王宗传思想理解为"理学易"向"心学易"的过渡桥梁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溪易传》 “理本体” “心本体”
下载PDF
阳明心学的“心态”向度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承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0-38,共9页
"心态"问题,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关切之一。阳明心学对"心态"问题的发生、结构、特点、危害与解决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关于"心态"问题的思考,从而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第一个"心态儒学",即"心学心态学"。阳明心学... "心态"问题,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关切之一。阳明心学对"心态"问题的发生、结构、特点、危害与解决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关于"心态"问题的思考,从而成为中国儒学史上第一个"心态儒学",即"心学心态学"。阳明心学探讨"心态"问题的实践与理论,对于丰富儒学的发展路径,推动儒学价值的落实,恰当化解当今社会现实中的"心态"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心态 根本关切 致良知
下载PDF
印顺与牟宗三的真谛学判释之比较研究
6
作者 姜明泽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9-89,共11页
牟宗三将真谛"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解释为"心本清净",以此为核心观念,将其溯源至弥勒学,并综合真谛译著,赋予"阿摩罗自性清净心"以"本觉"义,最终将真谛学定位为"善绍弥勒学,而向真心派走&... 牟宗三将真谛"阿摩罗识自性清净心"解释为"心本清净",以此为核心观念,将其溯源至弥勒学,并综合真谛译著,赋予"阿摩罗自性清净心"以"本觉"义,最终将真谛学定位为"善绍弥勒学,而向真心派走"。印顺对牟宗三的真谛学判释做了回应,以"赖耶通真妄"一观念为真谛学之底里,将真谛学定位为"糅合如来藏学与瑜伽学";之后则明确拒绝将"阿摩罗自性清净心"视为"本觉"心、反对将其作《大乘起信论》式的解读,坚持真谛之基本立场为唯识学。印顺与牟宗三两位大师的真谛研究,是在"创造的诠释学"之"当谓"与"必谓"层次上的诠释活动,他们各自站在自身立场与教相判释的基础上,做融会贯通的工作,并提出了新课题,为我们呈现出真谛学的新面貌。比较印顺与牟宗三真谛学之判释,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宽真谛学的研究理路,寻求诠释真谛学的新路径;亦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两位重要学者的立场与方法在创造性诠释中所具有的具体诠释效果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摩罗识 自性清净心 真谛学 唯识学 判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