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sh, Dragon, Lion and Lantern; Drum, Gong and Yangge Dance─A discussion of folk dances in China
1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1997年第3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Lion and Lantern DRAGON Gong and yangge Dance A discussion of folk dances in China
下载PDF
说“扭”: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蠡测续说(一)
2
作者 于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扭”,作为秧歌舞蹈中最显著的动态特征及其律动根源,是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值得关注并应当探求的一种文化现象。从陕北秧歌的“扭摆走”到东北秧歌的“稳中浪”,从胶州秧歌的“翠花扭三步”到安徽花鼓灯的兰花“三掉腰”等,不同地域... “扭”,作为秧歌舞蹈中最显著的动态特征及其律动根源,是中华民族舞蹈原始发生值得关注并应当探求的一种文化现象。从陕北秧歌的“扭摆走”到东北秧歌的“稳中浪”,从胶州秧歌的“翠花扭三步”到安徽花鼓灯的兰花“三掉腰”等,不同地域的秧歌、花鼓灯舞蹈,由于不同动态的参与,“扭”得异彩纷呈。然而各地秧歌中“扭”的成因却不尽相同:“兰花”舞蹈之“扭”的直接成因是“女子缠足”习俗,东北秧歌的“浪”是高跷舞蹈对“扭”的极大夸饰,冀东地秧歌“拉骨抻筋”呈现出“扭”的复杂形态,山东鼓子秧歌“花子”的舞式之“扭”强化了舞动之“扭”。在“视觉格式塔”视域中的秧歌舞蹈“绕菠花”“扭场子”,是“扭秧歌”的最高境界,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没有持举龙形道具的“龙舞”。目前的秧歌舞蹈主要存在于北方“旱作文化”之中,走出“水田”去探求“秧歌”与“稷神”的关系,会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 中华民族舞蹈 原始发生
下载PDF
旧貌换新颜: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秧歌戏
3
作者 郑立柱 庞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8-224,共7页
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前,秧歌戏广受晋察冀乡村民众喜爱,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但传统秧歌戏多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与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不相适应。为了充分发挥秧歌戏在民众动员中的价值和优势,边... 抗日根据地开辟以前,秧歌戏广受晋察冀乡村民众喜爱,是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但传统秧歌戏多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与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不相适应。为了充分发挥秧歌戏在民众动员中的价值和优势,边区戏剧工作者对传统秧歌戏进行了利用、改造和创新,革命秧歌戏开始出现。最初的革命秧歌戏多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沿用旧的形式而渗入新的内容,虽满足了抗战动员的需求,但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在解决“旧瓶装新酒”式革命秧歌戏相关问题的过程中,革命秧歌戏得以成熟和发展,新型秧歌剧逐步形成。革命秧歌戏在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各项工作,对教育和动员民众拥护、支持和参与中共革命斗争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察冀边区 秧歌戏 改造创新 民众动员
下载PDF
本溪全堡寸跷秧歌服饰的数字化创新
4
作者 王嘉怡 张迪 周洋 《网印工业》 2024年第9期79-81,共3页
本溪全堡寸跷秧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舞蹈,其独特的服饰是这一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传统民俗服... 本溪全堡寸跷秧歌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俗舞蹈,其独特的服饰是这一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传统民俗服饰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探讨了本溪全堡寸跷秧歌服饰的数字化创新,旨在揭示数字技术在传统民俗服饰领域中的应用及其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堡寸跷秧歌 数字化创新 传统服饰 技术应用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陇东农民秧歌剧创作论述
5
作者 胡文建 《民族艺林》 2023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分区,先后有共产党领导的陇东剧团、三八五旅宣传队等戏剧团体进行活动,改编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学界关注的主要是《刘巧儿告状》《模范城壕村》《大家欢喜》等由专业剧作家创作的作品,而当年最主要的文化受... 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分区,先后有共产党领导的陇东剧团、三八五旅宣传队等戏剧团体进行活动,改编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学界关注的主要是《刘巧儿告状》《模范城壕村》《大家欢喜》等由专业剧作家创作的作品,而当年最主要的文化受众群体———陇东农民也参与了戏剧运动,涌现出刘志仁、黄润、姚文睿、尚之光、王世俊等农民秧歌剧作者,并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秧歌剧,这些作品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充分关注。抗战期间陇东农民创作的秧歌剧对旧剧的改编、对解放区革命生产新生活的反映,体现了边区政府对农村文化改造的胜利。陇东农民从被动接受的观众到主动参与戏剧创作演出、参与乡村秩序改革与重建,体现了解放区农民在共产党文艺政策引导下主动走向了戏剧与革命的成功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陇东农民 秧歌剧创作
下载PDF
现代传媒对延安新秧歌的抚育与型塑——以《解放日报》为主要考察对象
6
作者 魏安晨 刘慧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49-54,共6页
新秧歌是抗战时期延安大众化文艺运动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现代多重话语和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现代报刊充当了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理论探讨和创作、演出实践,甚至... 新秧歌是抗战时期延安大众化文艺运动中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现代多重话语和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以《解放日报》为代表的现代报刊充当了最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通过理论探讨和创作、演出实践,甚至参与这一运动本身,对新秧歌的主题、内容、形式进行规范,对新秧歌的文体形式及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从而影响了运动的走向,建立了新秧歌的审美规范,使得新秧歌运动完全按照党中央的意图,达到了宣传民众、团结民众、鼓舞民众的作用。现代传媒不仅对新秧歌具有抚育之功,还有型塑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新秧歌 现代传媒 抚育 型塑
下载PDF
东北秧歌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7
作者 张雯婷 王秀君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16期196-198,共3页
东北秧歌作为传统的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和文化价值,其服饰、道具、舞蹈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东北秧歌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灵感和启示。
关键词 符号 东北秧歌 视觉传达设计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下胶州秧歌文化在定格动画设计中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宋晓倩 王献悦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3期100-102,共3页
胶州秧歌作为传统的民俗,历史悠久。2006年,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1907年的定格动画,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播放,从而产生连续动作使之仿佛活了一般。人工智能是社会新发展领域的产物,数据、算力、算法,是它... 胶州秧歌作为传统的民俗,历史悠久。2006年,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1907年的定格动画,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播放,从而产生连续动作使之仿佛活了一般。人工智能是社会新发展领域的产物,数据、算力、算法,是它的发展支撑因素。人工智能技术下将胶州秧歌文化融入定格动画设计中,是对胶州秧歌的继承和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对定格动画的艺术展现有了更多的内容素材,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为艺术的演绎提供了崭新的渠道。胶州秧歌文化的继承不仅是自身的丰富,还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格动画设计 人工智能 胶州秧歌 艺术传承
下载PDF
山东“非遗”舞蹈大祁庄地秧歌的调查与研究
9
作者 韩晗 孙晓丹 《德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1-64,共4页
大祁庄地秧歌起源于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大祁庄村,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德州学院师生从传统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艺术形态学等角度对大祁庄地秧歌展开了调查,发现大祁庄地秧歌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社会价值,但后继乏人,... 大祁庄地秧歌起源于德州市武城县郝王庄镇大祁庄村,距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德州学院师生从传统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艺术形态学等角度对大祁庄地秧歌展开了调查,发现大祁庄地秧歌具有独特的艺术形态、社会价值,但后继乏人,传承堪忧,需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校地合作以及借助“互联网+”等多方资源助力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祁庄地秧歌 “非遗”舞蹈 传承 发展对策
下载PDF
抗战时期农民眼中的“新社会”——论抗战时期新秧歌剧的新社会想象
10
作者 张文诺 傅文琬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7-104,共8页
新秧歌剧是“讲话”之后延安文艺界向民间形式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新的时代表现新的生活、塑造新的人物所适宜的形式。新秧歌剧的成功为民间形式的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坚定了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利用民间形式的信心。新秧... 新秧歌剧是“讲话”之后延安文艺界向民间形式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新的时代表现新的生活、塑造新的人物所适宜的形式。新秧歌剧的成功为民间形式的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坚定了根据地文艺工作者利用民间形式的信心。新秧歌剧是各抗日根据地新的人民文艺的一次成功的文艺实践,表现了鲜明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新秧歌剧带动了整个抗日根据地群众性文艺创作,表现了复杂、丰富的农村生活,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秧歌剧 新社会 抗战时期 农民
下载PDF
健身秧歌文化管窥 被引量:4
11
作者 孙永泰 赵志忠 谷枫 《体育科学研究》 2005年第3期34-36,共3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的视角对新兴的健身项目———健身秧歌的文化内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健身秧歌文化体现了人们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一种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文化选择;健身秧歌文化环境的优化有利于社...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文化的视角对新兴的健身项目———健身秧歌的文化内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健身秧歌文化体现了人们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一种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文化选择;健身秧歌文化环境的优化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 健身秧歌 文化选择 价值追求
下载PDF
健身秧歌运动负荷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姜桂萍 纪仲秋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58-60,共3页
通过遥测心率 ,分析受试者的心率变化 ,进行运动强度评价 ,并对比分析不同动作的运动强度 ,创编了适合
关键词 秧歌 运动负荷 锻炼
下载PDF
秧歌锻炼群体的现状与社会控制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一民 王清玉 +1 位作者 李大新 赵溢洋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6-111,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质的研究、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秧歌文化、秧歌锻炼群体及其社会控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原生态秧歌面临“类发展困境”,需要实现现代化;秧歌锻炼群体属于“普通获益者群体”或“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秧...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质的研究、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秧歌文化、秧歌锻炼群体及其社会控制进行调研分析。结果表明,原生态秧歌面临“类发展困境”,需要实现现代化;秧歌锻炼群体属于“普通获益者群体”或“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秧歌锻炼群体的社会稳定状况介于一般和比较稳定之间,尽管秧歌锻炼群体面临着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但他们对社会不安定因素所倾向采取的解决方式是理智的;对秧歌锻炼群体应采取必要的社会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 群体结构 社会稳定 社会控制
下载PDF
秧歌剧:被政治所改造的民间 被引量:13
14
作者 文贵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3-108,共6页
20世纪 4 0年代延安根据地秧歌剧的改造 ,是民间被政治的改造 ,这种改造成为当时话语建构的一种具体形式。秧歌剧的改造有四个特色 :当下日常化、文化符号的意识形态化、集体化运作、民间方言和意识形态语词的相互渗透。
关键词 秧歌剧 民间方言 意识形态语词 文化符号 集体化运作 政治权力
下载PDF
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舞蹈类非遗数字化档案建设——以秧歌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芳 白国亮 《电声技术》 2019年第9期32-33,44,共3页
传统的舞蹈类非遗保护工作中,大多对饰演者的动作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保存,因此无法达到准确全面,数据无法开发和创新。本文是应用动作捕捉技术,通过动态捕捉设备来测量、跟踪、记录饰演者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进行相... 传统的舞蹈类非遗保护工作中,大多对饰演者的动作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保存,因此无法达到准确全面,数据无法开发和创新。本文是应用动作捕捉技术,通过动态捕捉设备来测量、跟踪、记录饰演者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轨迹,进行相应的动作数据采集,建立人体3D姿态,并根据姿态生成实时虚拟舞蹈的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捕捉 非遗保护 数字化档案 秧歌
下载PDF
秧歌舞运动对中老年女性体质指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运良 刘定睿 +3 位作者 万修伟 刘应 高守东 牛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88,共4页
随机抽取长期从事秧歌舞运动的中老年女性158名作为秧歌舞组,抽取其他非从事秧歌舞锻炼的中老年女性160名作为对照组,测试她们的体质指标、调查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秧歌舞组的身体... 随机抽取长期从事秧歌舞运动的中老年女性158名作为秧歌舞组,抽取其他非从事秧歌舞锻炼的中老年女性160名作为对照组,测试她们的体质指标、调查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状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秧歌舞组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均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指标也高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舞 中老年女性 体质 心理健康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在歌剧《白毛女》中的吸收与运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万和荣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17-120,共4页
作为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作品,歌剧《白毛女》是音乐家们探索几十年后,在总结前人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较为成熟的民族新歌剧。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充分吸收并借鉴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通过加工与改编,使之适合并发挥剧... 作为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性作品,歌剧《白毛女》是音乐家们探索几十年后,在总结前人的失败与经验教训基础上创作的一部较为成熟的民族新歌剧。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充分吸收并借鉴戏曲与民歌音乐元素,通过加工与改编,使之适合并发挥剧本所表现的内容。歌剧《白毛女》在创作中深受秧歌及秧歌运动的影响,并把秧歌的一些形式与内容运用到创作中;在创作中突出地方性戏曲音乐元素的作用;充分利用民歌音乐元素展示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戏曲 民歌 秧歌 秧歌运动 民歌音乐
下载PDF
秧歌舞锻炼对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与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孙云霞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0,共2页
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探讨长期秧歌舞锻炼对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和骨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秧歌舞锻炼中老年女性的左、右足的闭眼单足站立时间和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长期坚持秧歌舞锻炼能有效地维持较高... 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探讨长期秧歌舞锻炼对中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和骨密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秧歌舞锻炼中老年女性的左、右足的闭眼单足站立时间和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说明长期坚持秧歌舞锻炼能有效地维持较高骨含量,提高机体的下肢肌力、改善平衡能力,是中老年女性防治骨质疏松症和防摔倒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舞练习 老年女性 BMD 平衡能力 单足站立
下载PDF
表演性秧歌向健身性秧歌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小凤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6-59,共4页
起源于劳动生活的秧歌,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长期以来传统的秧歌更多发挥的是表演功能。在如今的全民健身时代,表演性秧歌正在从民间艺术走向全民健身项目,成为一项时尚的健身运动。以体育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采用访谈法... 起源于劳动生活的秧歌,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长期以来传统的秧歌更多发挥的是表演功能。在如今的全民健身时代,表演性秧歌正在从民间艺术走向全民健身项目,成为一项时尚的健身运动。以体育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健身性秧歌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表演性秧歌向健身性秧歌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为秧歌在转变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程中找到合理、科学的发展平台做出探索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歌 表演性 健身性 全民健身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北秧歌健身群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宇 赵培禹 +2 位作者 石晶 孙毅红 李尚滨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36-139,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主要抽样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肇东5个市区作为调研对象,重点收集和梳理各市区健身秧歌群体的发展现状,探析黑龙江省东北健身秧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与关联,剖析健身秧歌与...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主要抽样哈尔滨、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肇东5个市区作为调研对象,重点收集和梳理各市区健身秧歌群体的发展现状,探析黑龙江省东北健身秧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与关联,剖析健身秧歌与构建和谐社区过程的关系,并针对健身秧歌群体的现状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秧歌 健身群体 黑龙江省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