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乐平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牙形石动物群 被引量:4
1
作者 武桂春 姚建新 纪占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0-795,共6页
讨论了赣中乐平地区沿沟剖面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地层的牙形石动物群 ,列出了牙形石的各个形态属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数量变化。根据特征牙形石分子的地层分布 ,将该段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 3个牙形石带 ,分别是 :Clarkinachangxingensis ... 讨论了赣中乐平地区沿沟剖面上二叠统至下三叠统地层的牙形石动物群 ,列出了牙形石的各个形态属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数量变化。根据特征牙形石分子的地层分布 ,将该段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 3个牙形石带 ,分别是 :Clarkinachangxingensis Cl.deflecta Cl.subcarinata组合带 ;Hind eoduslatidentatus带和Hindeodusparvus带。鉴于在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 ,Hindeodus属种的牙形石分子的Pa分子成为界定种之间的主要标志特征 ,本文描述了两个重要牙形石种即Hindeoduslatidenta tus和Hindeodusparvus的Pa分子 ,并探讨了二者之间所具有的演化关系 ;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牙形石动物群 沿沟剖面 江西 乐平地区
下载PDF
腹足类在赣东北沿沟剖面P\T界线层中的发现 被引量:3
2
作者 朱相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4期363-368,共6页
该文报道了腹足类15属(包括1新属)、介形类11属14种4未定种以及玻屑、微球粒等在江西乐平地区二叠三叠系(简称“P\T”,下同)界线层中的发现.介形类Langdaiasuboblonga和腹足类1新属与Hindeodusparvus同层,同样是三叠系底界和早三叠世早... 该文报道了腹足类15属(包括1新属)、介形类11属14种4未定种以及玻屑、微球粒等在江西乐平地区二叠三叠系(简称“P\T”,下同)界线层中的发现.介形类Langdaiasuboblonga和腹足类1新属与Hindeodusparvus同层,同样是三叠系底界和早三叠世早期的标志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足类 介形类 P/T界线层 沿沟剖面 江西 三叠系
下载PDF
江西乐平沿沟二叠纪末有孔虫的演变及对鲕状灰岩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力 童金南 +6 位作者 宋海军 梁蕾 杨利蓉 宋虎跃 王成刚 赵小明 孙冬英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73-1486,共14页
江西乐平沿沟剖面均一的碳酸盐相岩沉积,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演变过程.通过对该剖面系统的化石切片研究,共鉴别出有孔虫27属39种,包含类4属7种.该剖面有孔虫的演变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呈现出单幕式的消减过程,对应于... 江西乐平沿沟剖面均一的碳酸盐相岩沉积,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演变过程.通过对该剖面系统的化石切片研究,共鉴别出有孔虫27属39种,包含类4属7种.该剖面有孔虫的演变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呈现出单幕式的消减过程,对应于华南两幕生物灭绝中的第1幕.有孔虫的个体数和多样性在21-2层顶部发生了突然降低.4个不同有孔虫组合的演替关系,揭示了有孔虫在灭绝事件中的演变过程,即由灭绝前的高丰度、高分异度组合转变为灭绝后低丰度、低分异度组合.通过对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处鲕状灰岩的化石和沉积特征研究,发现Hindeodus changxingensis带内的鲕状灰岩中仍存在较为丰富的有孔虫等化石.剧烈的海平面变化以及鲕状灰岩形成使下伏地层中的化石颗粒发生再沉积作用,是形成这一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鲕状灰岩中化石和沉积特征的深入研究,论证了该鲕状灰岩形成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之后,是当时特殊的海洋生态系产物,反映了当时较高的海水回旋速率、微生物繁盛、海水碳酸盐超饱和等异常的环境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 有孔虫 生物灭绝 乐平沿沟 古生物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