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场域:后工业语境下景观都市主义的范式——以上海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吴屹豪 《华中建筑》 2021年第9期72-76,共5页
作为上海市实施黄浦江两岸"45km滨江贯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浦滨江南段的公共空间复兴项目是后工业背景下形塑"人工场域"的示范性实践,该文透过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多维视野,将该项目的核心贡献解读为对城市滨... 作为上海市实施黄浦江两岸"45km滨江贯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杨浦滨江南段的公共空间复兴项目是后工业背景下形塑"人工场域"的示范性实践,该文透过景观都市主义理论的多维视野,将该项目的核心贡献解读为对城市滨水景观基面进行的通体架构,在此基础上整合建构筑物、基础设施、生态景观等物质空间要素。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杨浦滨江项目为后工业语境下城市滨水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提供了三种重要的范式,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场域 后工业 景观都市主义 杨浦滨江
下载PDF
杨浦大桥公园——桥影印象重构滨江游赏
2
作者 史仲维 《中外建筑》 2014年第7期128-130,共3页
介绍了杨浦大桥区域滨江绿地与生态环境一期工程的方案设计,从区位、城市标志和空间禀赋阐述了项目开展的构思框架,明确其做为片区公共活动节点的定位;针对项目设计挑战提出相应规划布局策略,采用与江岸成近45°夹角走向的路网突出... 介绍了杨浦大桥区域滨江绿地与生态环境一期工程的方案设计,从区位、城市标志和空间禀赋阐述了项目开展的构思框架,明确其做为片区公共活动节点的定位;针对项目设计挑战提出相应规划布局策略,采用与江岸成近45°夹角走向的路网突出大桥的标志地位,结合地形现状及微气候的营造需求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竖向布局,以相对规整的绿化种植突出通往水边界面的视线通廊;以丰富的公园活动激发城市滨水区活力并提供配套公共服务功能,为城市、游客带来滨江大桥公园游赏全新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浦江开发 杨浦大桥 场地特质 空间特色 公共服务 城市滨水景观
下载PDF
安徽宿州杨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程至杰 杨玉璋 +5 位作者 袁增箭 张居中 余杰 陈冰白 张辉 宫希成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3,共9页
本文利用浮选法获取了杨堡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战国晚期--汉代的炭化植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黍所占比重较小;岳石文化时期,粟的比重上升,与水稻的地位相当,同时小麦... 本文利用浮选法获取了杨堡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战国晚期--汉代的炭化植物遗存,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粟、黍所占比重较小;岳石文化时期,粟的比重上升,与水稻的地位相当,同时小麦和大豆出现,且小麦初具规模,黍的比重较小;到了战国晚期--汉代,粟和小麦成为主要作物,水稻的地位明显下降。上述研究结果显示,以杨堡遗址为代表的淮河中游地区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实行多种作物的种植制度,并不断发展;稻-旱混作农业模式在这里长期延续并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对揭示淮河中游地区古代人类生业模式及农业结构演变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堡遗址 大汶口文化晚期 岳石文化 战国晚期—汉 多种作物种植 稻旱混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