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ght weight concrete of Yangshao Period of China:The earliest concrete in the world 被引量:13
1
作者 LI ZuiXiong ZHAO LinYi LI Li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629-639,共11页
During 1970s,the residential remains of the Yangshao Period were discovered at the Dadiwan site in Qin'an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With carbon-14 dating,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rmal expansion analy... During 1970s,the residential remains of the Yangshao Period were discovered at the Dadiwan site in Qin'an County,Gansu Province,China.With carbon-14 dating,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rmal expansion analyzer,polarizing microscope(PLM),and X ray diffraction(XRD),the microstructure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pottery shard,floor materials of the housing site,kunkur,calcined kunkur,ginger nut(calcium concretion) from the Dadiwan site were analyzed and researched.Analysis and simulation tests were also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hydratability of calcined ginger nut and calcined kunkur,and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residential floors.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floor was made of a light concrete formed by the mixture of aggregate of calcinated ginger nut(locally deposited),red clay and kunkur.The dicalcium silicate(C2S) from the floor material of the housing site is one of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modern cement,and the floor is also similar to modern concrete in nature.Therefore,the floor material of the housing site at the Dadiwan site was the earliest man-made concrete in the world ever discov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地板 仰韶文化 世界 中国 重量轻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地板材料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2021年发掘简报
2
作者 邵晶 裴学松 +2 位作者 袁媛(照相/执笔) 王学文(绘图) 韩飞(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蒋刘乡蒋刘村东北侧,为一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聚落。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年代集中、数量丰富的仰韶晚期遗物。通过此次发掘,明确了遗址...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蒋刘乡蒋刘村东北侧,为一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聚落。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年代集中、数量丰富的仰韶晚期遗物。通过此次发掘,明确了遗址的南部边界,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储藏区和陶器生产区,为探讨泾河流域仰韶文化分期、仰韶文化中晚期过渡、聚落布局和形态特征、社会发展进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刘遗址 仰韶晚期 窖穴 陶窑 瓮棺葬
下载PDF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分析
3
作者 田多 邵晶 +1 位作者 裴学松 李静波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量稻米,同时还有适生于湿地和盐碱地的杂草。本文分析了袋状灰坑的功能和埋藏过程,并通过伴生农田杂草遗存种类、环境状况、历史记载等方面讨论了关中地区史前时期稻米种植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刘遗址 植物遗存 仰韶晚期 泾河流域
下载PDF
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期再探
4
作者 裴学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为“蒋刘期”“半坡四期”“泉护二期”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前后相继,关系密切,代表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早、中、晚三个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仰韶晚期遗存 蒋刘期 半坡四期 泉护二期
下载PDF
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重要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顾万发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19,共16页
依据郑州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工程”的最新发现,结合地理地貌、黄河中游大地湾、南佐和以河洛古国都邑—双槐树遗址为首的系列代表性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整体聚落规划、大河... 依据郑州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工程”的最新发现,结合地理地貌、黄河中游大地湾、南佐和以河洛古国都邑—双槐树遗址为首的系列代表性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整体聚落规划、大河村文化的内涵以及郑州仰韶文化中晚期与黄帝(时代)的关联等重要学术问题,予以了初步研究。初步认为,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规划严整,在统治空间防御必要性基础上,利用地理地貌形成了以双槐树都邑为中心的多重防御结构;同时,大河村文化早期有仰韶文化中期晚段特征,晚期逐步形成更加明确的自身特征,整体两端都有过渡特征。在时段方面,呼应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这一文化谱系的早中期,并有诸多文化联系。按照传统上古史文献以及陶寺至夏商考古发现与上古史呼应的现今主流认识,《帝系》中的黄帝距今不足5000年,若视为是氏族多代首领称谓的话,结合仰韶文化考古发现、古代炎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中原仰韶文化呼应的应该属于黄帝所在的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仰韶文化中晚期 聚落规划 大河村文化 黄帝时代
下载PDF
陕北榆林王阳畔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夏秀敏 孙周勇 +4 位作者 杨利平 康宁武 陈相龙 王昌燧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研究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植硅体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王阳畔遗址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及农业对环境的适应等。遗址剖面及灰坑样品的植硅体分析表明:仰韶晚期,粟和黍是先民的... 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研究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植硅体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王阳畔遗址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及农业对环境的适应等。遗址剖面及灰坑样品的植硅体分析表明:仰韶晚期,粟和黍是先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而黍较粟始终保持着种植优势;龙山早期,粟作农业逐渐衰落。植硅体组合图谱显示,先民在此遗址活动期间,气候是略偏凉偏干的,整体上较为稳定,呈现出干凉化的趋势。综合来看,农业活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环境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该遗址榆科植硅体的大量发现,不仅补充了史前植物利用史,同时也对丰富植硅体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 仰韶晚期 王阳畔遗址 植硅体
下载PDF
陕西两处仰韶时期遗址浮选结果分析及其对比 被引量:25
7
作者 刘焕 胡松梅 +4 位作者 张鹏程 杨岐黄 蒋洪恩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6-112,共7页
兴乐坊与下河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且都包含仰韶中期的遗存。浮选分析表明,仰韶中期,粟作农业在两遗址均占主导地位,兴乐坊遗址在粟作农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水稻种植,形成稻粟皆有的特点。此外,两遗址在仰韶中期灰坑植物遗存方面存在... 兴乐坊与下河遗址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且都包含仰韶中期的遗存。浮选分析表明,仰韶中期,粟作农业在两遗址均占主导地位,兴乐坊遗址在粟作农业的基础上还发展了水稻种植,形成稻粟皆有的特点。此外,两遗址在仰韶中期灰坑植物遗存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采样的偶然性,或受下河遗址有特殊功能的大房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兴乐坊遗址 下河遗址 仰韶中期 粟作
下载PDF
内蒙古准格尔旗阳湾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9
8
作者 曹建恩 党郁 +1 位作者 孙金松 田丽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7,共15页
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阳湾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仰韶文化中期聚落遗址。遗址内房屋皆为长方形、方形半地穴式,房屋结构规整,部分保存较好的房址穴壁上还发现有戳印的装饰纹样。遗址内出土大量的陶、石、... 199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阳湾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仰韶文化中期聚落遗址。遗址内房屋皆为长方形、方形半地穴式,房屋结构规整,部分保存较好的房址穴壁上还发现有戳印的装饰纹样。遗址内出土大量的陶、石、骨器等。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仰韶文化的房屋建筑、聚落分布、生业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湾遗址 仰韶文化中期 房址 聚落
下载PDF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文明 被引量:20
9
作者 王星光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3,共9页
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处在南北交接'生态过渡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众多,水源充足,黄土疏松肥沃,这些适宜的... 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处在南北交接'生态过渡带'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繁茂,动物众多,水源充足,黄土疏松肥沃,这些适宜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孕育起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温床.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南庄头遗址、案板遗址,到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直至夏商时代的文化遗迹,都发现有丰富的农业遗存,充分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有利的生态环境背景和丰厚的经济基础,也是该地区文明发祥和早期王朝建都于此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 仰韶温暖期 全新世气候最佳适宜期 黄河中下游 农业文明
下载PDF
郑州汪沟遗址仰韶居民的脊柱退行性关节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亚威 顾万发 +1 位作者 韩国河 闫琪鹏 《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35-738,共4页
目的:了解距今5 000年前古人类退行性关节病的罹患情况。方法:参照现代临床鉴定经验,运用体式显微镜对汪沟遗址出土的210例人骨进行检测。结果:汪沟组椎骨总计3 231块,第1~2颈椎(C1~C2)患病率5.47%,C3~C7患病率7.62%,第1~9胸椎(T1~T9)... 目的:了解距今5 000年前古人类退行性关节病的罹患情况。方法:参照现代临床鉴定经验,运用体式显微镜对汪沟遗址出土的210例人骨进行检测。结果:汪沟组椎骨总计3 231块,第1~2颈椎(C1~C2)患病率5.47%,C3~C7患病率7.62%,第1~9胸椎(T1~T9)患病率5.04%,T10~T12患病率6.45%,第1~5腰椎(L1~L5)患病率9.31%,C1~T9段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T9~L5段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结论:汪沟组较低的脊柱退行性关节病罹患率可能与从事农耕的生业模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时代 脊柱 关节病
下载PDF
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邸楠 翟霖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4,38,共7页
本文利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将鱼化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分为三期六段,分属于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遗存较为丰富,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的发展阶段。其中的一期一段遗存,过去曾有不同认识,在本遗址中,内涵丰富、地层... 本文利用考古地层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将鱼化寨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分为三期六段,分属于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遗存较为丰富,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的发展阶段。其中的一期一段遗存,过去曾有不同认识,在本遗址中,内涵丰富、地层关系明确,通过分析其文化面貌,本文认为其仍未超出仰韶文化的范围,当属仰韶文化的最早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化寨遗址 仰韶文化 分期研究
下载PDF
大地湾遗址仰韶时代聚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分工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博 《草原文物》 2015年第1期59-68,共10页
本文对大地湾遗址仰韶时代聚落从宏观上分析了该遗址包含的经济成分,并比较了各种经济类型的历时性变化,还运用趋势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较为直观地展现了各类工具及相关产品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劳动分工的深化过程。最后,对大地湾聚落... 本文对大地湾遗址仰韶时代聚落从宏观上分析了该遗址包含的经济成分,并比较了各种经济类型的历时性变化,还运用趋势统计和定量分析的方法,较为直观地展现了各类工具及相关产品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劳动分工的深化过程。最后,对大地湾聚落内的特殊建筑进行了分类,并对其功能及其代表的分工和分化进行了讨论。全文以经济为切入点,初步构建起以功能和等级为基础的经济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湾遗址 仰韶时代 经济结构 遗物分布 社会分工
下载PDF
试论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 被引量:3
13
作者 翟霖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7-92,共6页
水北遗址位于陕西省彬县炭店乡水北村(图一),面积为12万平方米。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现有钵、盆、罐、尖底瓶、缸、瓮等遗物[1][2]。
关键词 水北遗址 仰韶文化遗存 分期研究
下载PDF
简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城垣建筑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荣臻 《史志学刊》 2017年第4期1-13,共13页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城址占全国范围内同期城址的半数以上,分属北方、中原、海岱三大文化区。就筑城材料而言,北方地区基本为石城,中原、海岱二区则为土城;就城墙主体的筑造技术而言,北方地区以砌筑为主,中原地区以版筑、夯筑为主,堆筑为...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城址占全国范围内同期城址的半数以上,分属北方、中原、海岱三大文化区。就筑城材料而言,北方地区基本为石城,中原、海岱二区则为土城;就城墙主体的筑造技术而言,北方地区以砌筑为主,中原地区以版筑、夯筑为主,堆筑为辅,海岱地区以堆筑为主,部分夯筑,个别版筑;就城墙底部的处理方式而言,中原地区半数城址挖有基槽,北方、海岱地区则基本为平地起建。北方地区的石砌城址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中原、海岱地区的版筑、夯筑城址则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筑城技术的最高工艺。二者可分别以"北方模式"和"中原—海岱模式"命名,这些城址在早期文明化进程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仰韶—龙山时代 城址 筑城技术
下载PDF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学理问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勇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3期5-11,共7页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历史学命题。然此命题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式,长期以来缺少合理的说明。一般认为黄帝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但传说中的黄帝距今不到五千年。考索文献记载,可知黄帝之前还有一个炎帝主宰当时部落... 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历史学命题。然此命题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式,长期以来缺少合理的说明。一般认为黄帝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但传说中的黄帝距今不到五千年。考索文献记载,可知黄帝之前还有一个炎帝主宰当时部落联合体的时代,其时文明因素灿然大备,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当肇始于炎黄时代。炎帝时代历时500年,继之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时代历时588年,则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的炎黄五帝时代长达一千余年,大体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以此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轫期,则中华文明五千年不为无据。五千年来,虽然历经艰难与曲折,但中华文明的发展始终不曾中断,始终以其伟岸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 黄帝 仰韶文化 龙山时代 五千年文明
下载PDF
2014年内蒙古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发掘简报
16
作者 谭玉华 杨涵毓 +13 位作者 谢绪晴 李长圆 鲜晶 刘騻 王笑寒 杨荣佳 文安琪 梁陈美景 张萧 郭治中 翁进有 董少清 许永杰 朱雪菲 《草原文物》 2016年第1期19-39,共21页
海生不浪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双河镇海生不浪村北500米的沙丘上,东经111°16’01”,北纬40°10’32”,海拔1030米。遗址坐落于黄河北岸,南距黄河1800米,属于河岸三级台地,高于河床70余米,东西两侧为冲沟和沙丘... 海生不浪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双河镇海生不浪村北500米的沙丘上,东经111°16’01”,北纬40°10’32”,海拔1030米。遗址坐落于黄河北岸,南距黄河1800米,属于河岸三级台地,高于河床70余米,东西两侧为冲沟和沙丘,构成了遗址天然的界限(图一)。遗址东西宽约340米,南北长约340米,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①。遗址地表为20世纪90年代人工播种的防风固沙的沙棘类灌木丛覆盖,部分为近现代墓地所破坏,因开挖墓葬和水土流失,地表可见大量不同时期的陶片等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生不浪遗址 海生不浪文化 朱开沟文化 仰韶时代 房址 灰坑
下载PDF
碾子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初步分析
17
作者 翟霖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22,共6页
通过对碾子坡遗址地层关系的分析,并将出土器物与关中地区已知的典型遗址进行比较,认为遗址地层中的仰韶文化遗存并不单纯,而是包含了属于早期、中期等不同时期的遗存。原报告将碾子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笼统地确定为"东庄村类型晚期... 通过对碾子坡遗址地层关系的分析,并将出土器物与关中地区已知的典型遗址进行比较,认为遗址地层中的仰韶文化遗存并不单纯,而是包含了属于早期、中期等不同时期的遗存。原报告将碾子坡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笼统地确定为"东庄村类型晚期"的结论,不符合关中地区已经建立的年代序列,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子坡遗址 仰韶文化遗存 分期研究
下载PDF
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性质研究:陶器视角
18
作者 田多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5-30,共6页
为探索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的文化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研究入手,综合分析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的特点。通过与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遗存对比,认为其与典型仰韶时期文化有所联... 为探索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的文化性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研究入手,综合分析下王岗遗址仰韶时期遗存的特点。通过与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关中地区的典型遗存对比,认为其与典型仰韶时期文化有所联系但总体特征不同。因此应将下王岗仰韶时期遗存性质定位为仰韶时期的地方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王岗 仰韶时期 文化性质 文化遗存 陶器 关中地区 仰韶文化
下载PDF
陕西横山县大古界遗址动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胡松梅 杨利平 +2 位作者 康宁武 杨苗苗 李小强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6-112,I0008,F0003,共9页
大古界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12个属种,包括蚌类、喜鹊、鹤、草... 大古界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12个属种,包括蚌类、喜鹊、鹤、草兔、狗、貉、狗獾、黄鼬、猪、鹿科、狍、绵羊等。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疏林、灌丛,草原、疏林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家养动物猪和狗占的比例较少,主要以捕猎野生动物野兔和狍子为肉食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大古界遗址 仰韶晚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植物遗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生膨菲 尚雪 +4 位作者 杨利平 张鹏程 郝建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本文是针对2010年杨界沙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仰韶晚期该地先民已经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粟和黍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此次浮选出的...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本文是针对2010年杨界沙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仰韶晚期该地先民已经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粟和黍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此次浮选出的农作物炭化种子占全部发现的70%,指示了当时农业技术水平;另外,遗址C区F7的一个灶坑中出土的炭化猪毛菜种子可能表明先民将其作为燃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杨界沙遗址 仰韶晚期 旱作农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