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参数化设计的仰韶彩陶纹样创新设计研究
1
作者 黄珺 王娇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23,共7页
目的 为挖掘仰韶彩陶纹样资源,传承、创新仰韶彩陶纹样,尝试采用参数化设计等方法,实现仰韶彩陶纹样再设计的新突破,提供一种新的纹样设计思路。方法 通过分析仰韶彩陶纹样的不同类型,提取纹样造型中的单形元素及构图规则,利用现代图形... 目的 为挖掘仰韶彩陶纹样资源,传承、创新仰韶彩陶纹样,尝试采用参数化设计等方法,实现仰韶彩陶纹样再设计的新突破,提供一种新的纹样设计思路。方法 通过分析仰韶彩陶纹样的不同类型,提取纹样造型中的单形元素及构图规则,利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函数规则、控制坐标点参数、调整可变参数的方式分别进行纹样推演及排列组合的设计创新研究。结果 快速衍生出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具有传统纹样特征的“新纹样”。结论 构建参数化纹样结构可更高效地进行纹样衍生和设计,拓展传统纹样的设计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彩陶 参数化 纹样 创新设计
下载PDF
仰韶文化鱼纹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与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硕文 伍云秀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4期51-53,共3页
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产物,是泥与火进行的凝练。仰韶文化鱼纹从复杂到简单、从写实的描绘自然再到提取元素进行几何化的延伸,都显示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对于图腾的信仰以及创造美的过程,分析形式语言,从而更好地让人们... 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产物,是泥与火进行的凝练。仰韶文化鱼纹从复杂到简单、从写实的描绘自然再到提取元素进行几何化的延伸,都显示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对于图腾的信仰以及创造美的过程,分析形式语言,从而更好地让人们去了解民族文化。本文对仰韶文化鱼纹进行了总结归纳,通过元素的提取、变形来去探讨这些文化背后真正的内涵。将这些文化与文创产品进行结合,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让千年前的纹样重新散发出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鱼纹 文创产品
下载PDF
基于用户体验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多媒体装置设计
3
作者 毛馨悦 《丝网印刷》 2023年第16期80-82,共3页
以仰韶鱼纹和鸟纹的抽象化思维历程为核心,为博物馆设计出一款集仰韶纹样立体化装置和UI交互设计于一体的博物馆多媒体装置,使参观者能够获取沉浸式的体验,起到多感官交互、新媒体交互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 用户体验设计 仰韶纹样 交互装置
下载PDF
仰韶文化鱼纹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袁广阔 崔宗亮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60-64,共5页
仰韶文化彩陶中大量鱼纹的存在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由于鱼类具有繁殖能力强的特性,且又寓意丰收富余,因此古人在祭祀活动中为祈求家族繁衍兴旺,会举行"祭鱼"仪式,这在大量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中均有体现。鱼纹是宗教祭祀中&qu... 仰韶文化彩陶中大量鱼纹的存在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由于鱼类具有繁殖能力强的特性,且又寓意丰收富余,因此古人在祭祀活动中为祈求家族繁衍兴旺,会举行"祭鱼"仪式,这在大量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中均有体现。鱼纹是宗教祭祀中"祭鱼"仪式的反映,而人面鱼纹则是宗教祭祀中巫师形象的反映,这些均体现了"祭鱼"仪式的威严、庄重和神圣。在仰韶文化中,鱼纹的演变经历了写实鱼纹、典型鱼纹、简体鱼纹和符号化鱼纹等阶段,虽然其形态从早到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象征意义不仅没有削弱,而且有所增强。仰韶文化早期,"祭鱼"仪式仅存在于关中和陕西南部地区,到庙底沟类型时期已扩展到整个黄河中游,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说明"祭鱼"活动并没有停止、中断或被其他祭祀行为所取代,其贯穿于仰韶文化的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鱼纹 人面鱼纹 祭鱼 巫师形象
下载PDF
仰韶式彩陶纹饰研究及其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刚 李唯羽 《设计》 2015年第7期72-73,共2页
仰韶式彩陶是考古界最早发现的彩陶之一,品种繁多、画样丰富的器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为后世提供了探求远古信息的可能。本文研究仰韶式彩陶纹饰的种类和各自的特征,并从中提取具有典型特点的、具有民族特征的设计元素,运用于... 仰韶式彩陶是考古界最早发现的彩陶之一,品种繁多、画样丰富的器物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更为后世提供了探求远古信息的可能。本文研究仰韶式彩陶纹饰的种类和各自的特征,并从中提取具有典型特点的、具有民族特征的设计元素,运用于平面设计的实例之中,在仰韶式彩陶纹饰与现代平面设计手法进行糅合和磨合中形成新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视觉形象,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彩陶纹饰 图案
下载PDF
试论鱼化寨遗址仰韶早期聚落演变
6
作者 杨菁 《草原文物》 2021年第1期50-57,共8页
本文通过分析《西安鱼化寨》考古报告中仰韶文化早期房址资料,依据房屋的层位关系,结合房屋建筑特征的变化,将鱼化寨仰韶早期聚落发展分为五期,发现尤其以第Ⅱ-Ⅳ期的聚落布局变化揭示了在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凝聚、向心式聚落布... 本文通过分析《西安鱼化寨》考古报告中仰韶文化早期房址资料,依据房屋的层位关系,结合房屋建筑特征的变化,将鱼化寨仰韶早期聚落发展分为五期,发现尤其以第Ⅱ-Ⅳ期的聚落布局变化揭示了在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凝聚、向心式聚落布局及社会组织结构的动态形成过程,比较了与同时期其他聚落在建筑技术与聚落布局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化寨遗址 仰韶早期 聚落形态 社会组织结构
下载PDF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寓意与足少阴经功能相关理论渊源初探
7
作者 李建宇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42-248,共7页
天干“癸”有冬时以水平测地平之义,《黄帝内经》将其与肾及足少阴肾经相配属之理论即源于此。以水测平及重垂线测平、测直是建筑等“百工技巧”的基础,这与《黄帝内经》中“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七月少阴肾”“三阳为表”“二阴... 天干“癸”有冬时以水平测地平之义,《黄帝内经》将其与肾及足少阴肾经相配属之理论即源于此。以水测平及重垂线测平、测直是建筑等“百工技巧”的基础,这与《黄帝内经》中“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七月少阴肾”“三阳为表”“二阴为里”等理论有着深厚的渊源。水平则地平,“地平天成”,这是“至阴者,盛水也”“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少阳为枢”“少阴为枢”等理论之源。而穷本寻根,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口沿处“十”字状和“米”字状纹之寓意,或为《黄帝内经》所释肾或足少阴肾经主水、主藏精功能,以及与胆或足少阳胆经“中正之官”“一阳为纪”等功能之间相互关系认识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少阴经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癸” 《黄帝内经》
下载PDF
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的解读与研究
8
作者 金秀妍 《华夏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82,共13页
本文通过对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鸟纹进行全面梳理,认为其包含的圆点+弧边三角、圆点+勾弧、圆点+弧线三类组合图案均属对简化鸟纹的表现,其脱胎于写实鸟纹的主体轮廊,可依据头身的不同位置区分出不同形态,同时又均具单鸟、对鸟与群鸟三种形... 本文通过对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鸟纹进行全面梳理,认为其包含的圆点+弧边三角、圆点+勾弧、圆点+弧线三类组合图案均属对简化鸟纹的表现,其脱胎于写实鸟纹的主体轮廊,可依据头身的不同位置区分出不同形态,同时又均具单鸟、对鸟与群鸟三种形式,诸多样式丰富的纹饰实为不同简化鸟纹的搭配排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 彩陶 鸟纹
原文传递
南阳汉画像砖鱼纹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晓红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55,共3页
南阳汉画像砖鱼纹饰,渊源于纯朴自然的仰韶文化彩陶纹饰并摆脱其稚拙的形象特征,挣脱了沉重威严的青铜纹饰风格的羁绊并吸取其强健有力的用线手法,发展成富有蓬勃进取精神的汉代艺术风格。它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形成了中华民... 南阳汉画像砖鱼纹饰,渊源于纯朴自然的仰韶文化彩陶纹饰并摆脱其稚拙的形象特征,挣脱了沉重威严的青铜纹饰风格的羁绊并吸取其强健有力的用线手法,发展成富有蓬勃进取精神的汉代艺术风格。它所体现出的艺术精神与表现形式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阳 汉画像砖 鱼纹 仰韶文化
原文传递
略论淅川沟湾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 被引量:6
10
作者 靳松安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9-54,共6页
淅川县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依据层位关系,结合出土器物的组合、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可将其大体分为四期,其年代分别与枣园类型晚段、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早段约略相当,基本包括了仰韶文化早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遗... 淅川县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依据层位关系,结合出土器物的组合、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可将其大体分为四期,其年代分别与枣园类型晚段、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早段约略相当,基本包括了仰韶文化早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遗址外围发现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大、小两条环壕,是一处保存比较好的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项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湾遗址 仰韶文化遗存 分期与年代 聚落形态分析
原文传递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寓意与足太阳经功能相关理论渊源再探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建宇 宋雪艾 +2 位作者 王仲霞 蔡昱 朱云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2127-2132,共6页
"人面鱼身"象征的图腾崇拜到周代演变为农历寅月祭祀"后稷"的神道设教形式符合《黄帝内经》"正月太阳寅"及"三阳为父"等有关足太阳经功能的论述;像农历寅月祭祀农神"后稷"的以农为&q... "人面鱼身"象征的图腾崇拜到周代演变为农历寅月祭祀"后稷"的神道设教形式符合《黄帝内经》"正月太阳寅"及"三阳为父"等有关足太阳经功能的论述;像农历寅月祭祀农神"后稷"的以农为"经"的国策,足太阳经"正月太阳寅""三阳为父"等功能则是人体"长生久视"的基础与根本,"正月太阳寅""三阳为父"等功能也称"三阳为经";"经"与"山""川"通过"山川形便"的经略国土的基本原则相联系,而足太阳经恰恰有"山"与"川"一样的生理功能。其"川"一样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指膀胱为"津液之腑"的功能,其"山"一样的生理功能是指其有"归藏"之"艮止"功能以及其经气通于天上之"艮维"一样的"正月太阳寅"功能。"返观内照"行"艮背"之法可激发足太阳经的这两种功能,半坡彩陶盆人面的闭目状态加上头顶之尾鳍尖上翘并沿头后足太阳经循行处下潜之态势为其在行"艮背"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后稷 黄帝内经 正月太阳寅 三阳为经 三阳主表 归藏 藏德 洗心退藏 返观内照 艮其背 艮维 沐浴
下载PDF
四川金川县刘家寨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智彬 陈苇 +11 位作者 任瑞波 何强 万娇 张璐 袁荣 何锦沂 李勤学 李俊 赵建(绘图) 曾令玲(绘图) 江聪(拍摄) 罗泽云(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1,共19页
刘家寨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地处绰斯甲河与支流磨子沟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东经101°32′,海拔约2630米(图一)。为配合绰斯甲水电站工程建设,2011年9~11月,四川省... 刘家寨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地处绰斯甲河与支流磨子沟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东经101°32′,海拔约2630米(图一)。为配合绰斯甲水电站工程建设,2011年9~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出土遗物极为丰富,为认识川西北高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及该区域与周邻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金川县 刘家寨遗址 仰韶时代晚期遗存 聚落形态 生业模式
原文传递
“人面鱼纹”新探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玥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27,共3页
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代表着一种生死轮回观念;鱼作为生死轮回的媒介,引导灵魂重生;上古传说中颛顼、后稷化身为鱼,死而复生的故事,为鱼作为生死轮回的媒介的观点提供了文献资料的支持。
关键词 人面鱼纹 仰韶文化 生死轮回
原文传递
《素问·脉解》篇“阳明者午也”渊源考释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建宇 刘冰 +2 位作者 刘飞飞 蔡昱 朱云 《中医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49-54,共6页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仰韶文化遗物,人面的嘴部由两条交吻的鱼组成,呈"×"形空间,寓意"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及原始社会以"蜃"为"交换媒介"的"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易。"地中"为...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仰韶文化遗物,人面的嘴部由两条交吻的鱼组成,呈"×"形空间,寓意"阴阳在天地间交午"及原始社会以"蜃"为"交换媒介"的"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易。"地中"为"阴阳交午"即午月夏至日午时立表测影求得的,脾胃属土,土居中宫,"阳明者午也"的表述说明足阳明胃经具有夏至日午时立杆测影以求"地中"一样的功能,而这个功能也正是胃与"地中"相参的生理基础。其中梁门穴、梁丘穴、伏兔穴与"地中"之一"大梁"相参,天枢穴与测量"地中"的时间"夏至"所在的"气交"时段相参。同时,"阴阳交午"寓意之引申—原始社会"互市"贸易及"日中为市"的商品交换为"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之说的来源,其中厉兑穴之命名体现了"日中为市"与五月天地"阴阳交午"的渊源关系。而彩陶盆"×"形空间所在的"唇",与交换媒介作用的"蜃"及表示时间的"辰"本义同源,都有"×"所寓意的"交互"含义。因此可以认为,中医学对于胃及足阳明经生理功能的认识与仰韶文化彩陶盆两条鱼交吻于人头口周彩绘之寓意之间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阴阳交午” “地中” “阳明者午也” “胃为之市” “日中为市” 黄帝内经
下载PDF
黄淮西部仰韶时代农业结构研究——来自河南石固和贾庄遗址的植硅体证据
15
作者 孙炳桂 杨玉璋 +4 位作者 罗武宏 程至杰 蓝万里 李全立 张居中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3-275,共13页
黄淮西部地处我国南北方不同新石器文化与农业类型的过渡地带,由于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目前学术界对于该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尚不甚清楚。本文对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遗址和项城市贾庄遗址仰韶文化地层和灰坑土样进... 黄淮西部地处我国南北方不同新石器文化与农业类型的过渡地带,由于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目前学术界对于该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尚不甚清楚。本文对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遗址和项城市贾庄遗址仰韶文化地层和灰坑土样进行了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黄淮西北部的石固遗址仰韶文化早、中、晚三期(6398–5326 cal BP)样品中均存在丰富的黍(Panicum miliaceum)稃壳植硅体,同时兼有水稻(Oryza sativa)特征型植硅体以及粟(Setaria italica)稃壳植硅体。位于黄淮西南部的贾庄遗址仰韶文化早中期(6179–5745 cal BP)样品中同样发现较多黍稃壳植硅体以及粟稃壳及少量水稻的特征型植硅体。上述结果表明,黄淮西部在仰韶文化早期时已形成统一的以黍、粟为主的稻旱兼作农业模式,其中黄淮西北部延续了该地区裴李岗文化阶段以旱作为主的稻旱兼作的农业传统,而黄淮西南部则从贾湖文化时的单一稻作农业发展为稻旱兼作农业,且这一转变发生的时间不晚于距今6200年。此外,在6000 a BP前后,石固遗址农作物结构曾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旱地作物黍、粟的比重显著上升。最后,两处遗址中发现的水稻植硅体均以水稻颖壳的双峰型植硅体为主,表明黄淮西部仰韶文化时水稻的收割方式应是以割穗为主。本研究为了解黄淮西部仰韶早中期农业结构及其演变过程以及农作物的收割方式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农业结构 收割方式 仰韶文化 黄淮西部
原文传递
仰韶文化中期的聚落与社会——灵宝西坡遗址微观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萧林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73,共10页
灵宝西坡是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中心聚落的典型代表,其向心式聚落布局的形成与终结,见证了中心聚落从出现到内部发生演变的轨迹。若干血缘关系亲近的氏族在面临各类竞争压力过程中,从先前较小的聚落逐渐聚合到更大的中心聚落中来。中... 灵宝西坡是豫西地区仰韶文化中期中心聚落的典型代表,其向心式聚落布局的形成与终结,见证了中心聚落从出现到内部发生演变的轨迹。若干血缘关系亲近的氏族在面临各类竞争压力过程中,从先前较小的聚落逐渐聚合到更大的中心聚落中来。中心聚落的早期功能主要是由大型房屋组合来实现的,大型房屋为礼仪性公共活动创造了庄严而神圣的空间,并成为强化人们共同信念和族群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这里少数人或某些家户获得了人气和威望,他们的欲望膨胀和权力增长,推动聚落形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使得以大型房屋向心式布局为特征的空间格局趋向终结,并导致聚落内部社会阶层走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中期 灵宝西坡 聚落形态 向心式布局 聚合与分化
原文传递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寓意与足太阳经功能相关理论渊源四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建宇 蔡昱 宋雪艾 《中医学报》 CAS 2020年第8期1609-1615,共7页
古人对于天地结构的认识有"大气举地"和"大地载于水"等,这都源于元气学说,是对元气与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认识的两个方面。在人体,与载地之"水"相参的是"通"于天气、五行属水、又为诸水之&qu... 古人对于天地结构的认识有"大气举地"和"大地载于水"等,这都源于元气学说,是对元气与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认识的两个方面。在人体,与载地之"水"相参的是"通"于天气、五行属水、又为诸水之"经"行于背部的足太阳经,这符合《黄帝内经》"三阳为经"的观点;而《黄帝内经》对"三阳为经"之载地般的功能离不开三焦"导气"功能来相辅相成的认识,正是"元气与水密不可分"观念的反映。这些观念还体现在《黄帝内经》的"太一行九宫"说以及运气学说的"司天""在泉"概念中。追本溯源,由于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已经蕴含有"八方"之观念,且人面鱼纹盆之鱼尾鳍有"借风使舵"一样使鱼体浮于水中的作用,而足太阳经"三阳为经"功能之寓意源于此,故仰韶文化彩陶盆人面头后上翘之鱼尾鳍寓意为《黄帝内经》对足太阳经有载地般功能认识之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黄帝内经》 运气学说 太一 元气 “干栏”式建筑 昆仑 州都之官 正月太阳寅 三阳为经 “太一行九宫” 司天 在泉
下载PDF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寓意与足少阴经功能相关理论渊源再探
18
作者 李建宇 《中医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068-2075,共8页
肾主藏精,其作用如《道德经》宇宙论意义上的“道”,是生命之源泉。肾主水,有“道”之“柔顺”“为雌”之“德”,《黄帝内经》“二阴为雌”理论源于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德”生万物的不同阶段,黄老学派称之为“刑德相辅”,在... 肾主藏精,其作用如《道德经》宇宙论意义上的“道”,是生命之源泉。肾主水,有“道”之“柔顺”“为雌”之“德”,《黄帝内经》“二阴为雌”理论源于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德”生万物的不同阶段,黄老学派称之为“刑德相辅”,在天文历法中深化为天体左右旋运动的“雌雄”理论。《黄帝内经》之“藏德”即“刑德相辅”中之用“刑”,“七月少阴申”理论亦与之相关。老庄哲学认为,精为形之根本,一气相连,《黄帝内经》天之精与地之形以气贯通的认识源于此。结合老庄对“真”的认识,这个能贯通人体形、精的“气”即《黄帝内经》说的“真气”。《黄帝内经》提示从“恬淡虚无”到“真气从之”的中间环节还有“呼吸微徐”,神仙家将“恬淡虚无”称作“为宾”,“呼吸微徐”则称作“调息”,而心君“为宾”后“真气从之”布散于形体而“阳气固”的状态喻作“筑城”。筑城必先筑地基,故“真气从之”前的“调息”称作“筑基”。维脉“金门穴”“筑宾穴”的命名,以及中医对维脉功能的认识有其天文历法理论背景,实则源于上述道家学说,然追本溯源,彩陶盆口沿四维处“癸”字符号寓意为其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少阴肾经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黄帝内经》 《道德经》 《庄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