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坡彩陶艺术中的生活符号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晶 刘大宇 《陶瓷》 CAS 2024年第1期76-79,共4页
陶器是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仰韶-半坡彩陶是中国史前文明的瑰宝,也是我们窥探史前文明的窗口。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纹饰造型夸张,线条流畅,色彩丰富饱满,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仰韶-半坡彩陶上精美的图案、神秘的符号... 陶器是仰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仰韶-半坡彩陶是中国史前文明的瑰宝,也是我们窥探史前文明的窗口。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纹饰造型夸张,线条流畅,色彩丰富饱满,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仰韶-半坡彩陶上精美的图案、神秘的符号展示出华夏祖先的诸多方面,包括生产方式、精神寄托及早期的审美意识。研究半坡彩陶艺术中的生活符号,探求仰韶文化中图形纹饰及符号的演变,挖掘其内在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探索史前文化,也让后人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华夏之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坡彩陶 彩陶纹饰 半坡符号 仰韶文化
下载PDF
艺术考古视角下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分期
2
作者 陈继玲 陈胜前 《文物春秋》 2024年第3期3-17,共15页
艺术考古依据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展开研究,在分期研究上可以形成不同于考古类型学的新的认识。从该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材料,根据其彩陶纹饰的先后发展序列以及纹饰风格的发展规律,可以重建半坡类型的发展阶段(将姜... 艺术考古依据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展开研究,在分期研究上可以形成不同于考古类型学的新的认识。从该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材料,根据其彩陶纹饰的先后发展序列以及纹饰风格的发展规律,可以重建半坡类型的发展阶段(将姜寨一期的文化特征视为半坡类型的开始),并由此揭示仰韶文化早期各个阶段的文化特征。艺术考古方法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更关注艺术图像和风格的变化及其关联因素,有助于深入理解史前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考古 彩陶纹饰 半坡类型 仰韶文化 文化分期
下载PDF
炎帝时代和文明起源
3
作者 朱乃诚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3期31-41,共11页
炎帝时代处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依据先秦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推定炎帝时代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与炎帝部族集团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分布在陇原东部、关中、晋西南及豫西地区的“典型仰韶文化”。其发展过程可... 炎帝时代处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依据先秦文献记载和考古学研究成果,推定炎帝时代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之间,与炎帝部族集团相对应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是分布在陇原东部、关中、晋西南及豫西地区的“典型仰韶文化”。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体现了文明起源的过程。第一个阶段为平等社会,第二个阶段社会逐步发生分化,第三个阶段社会发生剧变,第四个阶段产生“王室文化遗存”进入古国时代。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稳定和连续发展演变的特点,具有包容性特征、创新性内涵,属于文明起源的一种原生态发展模式。通过对炎帝时代典型仰韶文化文明起源现象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在距今5000年前后呈现出一个文明化浪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时代 典型仰韶文化 文明起源 古国 王室文化遗存
下载PDF
基于参数化设计的仰韶彩陶纹样创新设计研究
4
作者 黄珺 王娇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7-423,共7页
目的 为挖掘仰韶彩陶纹样资源,传承、创新仰韶彩陶纹样,尝试采用参数化设计等方法,实现仰韶彩陶纹样再设计的新突破,提供一种新的纹样设计思路。方法 通过分析仰韶彩陶纹样的不同类型,提取纹样造型中的单形元素及构图规则,利用现代图形... 目的 为挖掘仰韶彩陶纹样资源,传承、创新仰韶彩陶纹样,尝试采用参数化设计等方法,实现仰韶彩陶纹样再设计的新突破,提供一种新的纹样设计思路。方法 通过分析仰韶彩陶纹样的不同类型,提取纹样造型中的单形元素及构图规则,利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函数规则、控制坐标点参数、调整可变参数的方式分别进行纹样推演及排列组合的设计创新研究。结果 快速衍生出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具有传统纹样特征的“新纹样”。结论 构建参数化纹样结构可更高效地进行纹样衍生和设计,拓展传统纹样的设计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彩陶 参数化 纹样 创新设计
下载PDF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2021年发掘简报
5
作者 邵晶 裴学松 +2 位作者 袁媛(照相/执笔) 王学文(绘图) 韩飞(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蒋刘乡蒋刘村东北侧,为一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聚落。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年代集中、数量丰富的仰韶晚期遗物。通过此次发掘,明确了遗址...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蒋刘乡蒋刘村东北侧,为一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聚落。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年代集中、数量丰富的仰韶晚期遗物。通过此次发掘,明确了遗址的南部边界,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储藏区和陶器生产区,为探讨泾河流域仰韶文化分期、仰韶文化中晚期过渡、聚落布局和形态特征、社会发展进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刘遗址 仰韶晚期 窖穴 陶窑 瓮棺葬
下载PDF
黄土高原仰韶后期陶双腹器简析
6
作者 徐紫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1,共9页
黄土高原仰韶后期陶双腹器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仰韶晚期第一期,陶双腹盆发源于关中西部地区,后向东扩展至关中东部和晋南地区,向北至宁夏南部,向西至甘肃中部,在此期间,陶双腹盆还传播到屈家岭文化区,成为这里双腹陶器的重要来源;... 黄土高原仰韶后期陶双腹器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仰韶晚期第一期,陶双腹盆发源于关中西部地区,后向东扩展至关中东部和晋南地区,向北至宁夏南部,向西至甘肃中部,在此期间,陶双腹盆还传播到屈家岭文化区,成为这里双腹陶器的重要来源;仰韶晚期第二期,屈家岭文化的陶双腹豆反向传播到黄土高原地区,陕晋豫交界处成为陶双腹器的分布重心;庙底沟二期,陶双腹器数量减少且逐渐消失。黄土高原地区的陶双腹器主要作为日常盛食器具,或还在祭祀仪式中发挥作用。其兴衰发展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土高原仰韶后期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仰韶后期 陶双腹器 文化交流
下载PDF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分析
7
作者 田多 邵晶 +1 位作者 裴学松 李静波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量稻米,同时还有适生于湿地和盐碱地的杂草。本文分析了袋状灰坑的功能和埋藏过程,并通过伴生农田杂草遗存种类、环境状况、历史记载等方面讨论了关中地区史前时期稻米种植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刘遗址 植物遗存 仰韶晚期 泾河流域
下载PDF
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期再探
8
作者 裴学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为“蒋刘期”“半坡四期”“泉护二期”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前后相继,关系密切,代表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早、中、晚三个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仰韶晚期遗存 蒋刘期 半坡四期 泉护二期
下载PDF
仰韶时代弧边三角形类彩陶纹饰研究
9
作者 薛亮亮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1期71-78,141,共9页
弧边三角形类纹饰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上的典型纹饰,主要以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纹饰为主,学术界对彩陶纹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弧边三角形类纹饰是仰韶文化各地区先民沟通的桥梁,因... 弧边三角形类纹饰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上的典型纹饰,主要以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纹饰为主,学术界对彩陶纹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弧边三角形类纹饰是仰韶文化各地区先民沟通的桥梁,因此,本文通过对比甘青、中原与辽西的彩陶纹饰观察彩陶文化人群的交流,并对弧边三角形类纹饰的去向进行论述,研究表明,弧边三角形类纹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其最终汇聚在中华青铜文明的文化基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边三角形类纹饰 仰韶时代 甘青地区 辽西地区 中原地区
下载PDF
袁复礼与仰韶文化
10
作者 员雪梅 刘晓鸿 《中国地质教育》 2023年第4期5-10,共6页
仰韶文化因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而得名。仰韶村遗址从此被载入史册,中国现代考古学由其开端。袁复礼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袁复礼参与和见... 仰韶文化因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而得名。仰韶村遗址从此被载入史册,中国现代考古学由其开端。袁复礼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先驱者之一。袁复礼参与和见证了仰韶村和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的第一次发掘。仰韶文化的发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就,是地质学科在考古学上应用的典范。仰韶文化的多学科研究,为考古学与地质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范例,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更好地认识考古、地质、地理、环境等方面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史意义重大。仰韶文化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贡献显而易见,而且也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本文从分析袁复礼对“仰韶文化”考古发掘过程和研究的相关资料入手,总结其科学家精神,指引师生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探讨地质学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相互促进和融合中获得几点重要启示,进一步挖掘仰韶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新时期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学科发展奋力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复礼 仰韶文化 重要启示 时代价值
下载PDF
陕西子长寨关山遗址调查简报
11
作者 翟霖林 苏曼菲 +2 位作者 常婷(执笔/绘图) 张华 王学文(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4,共12页
2016年8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子长市寨关山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一批较为丰富的先秦时期遗存。调查结果表明,寨关山遗址的文化面貌较为复杂,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遗存,在与关中地区的文化面貌大体保... 2016年8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陕西省子长市寨关山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获得一批较为丰富的先秦时期遗存。调查结果表明,寨关山遗址的文化面貌较为复杂,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遗存,在与关中地区的文化面貌大体保持一致的同时,又与北方地区存在着显著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寨关山遗址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下载PDF
仰韶文化鱼纹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与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硕文 伍云秀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4期51-53,共3页
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产物,是泥与火进行的凝练。仰韶文化鱼纹从复杂到简单、从写实的描绘自然再到提取元素进行几何化的延伸,都显示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对于图腾的信仰以及创造美的过程,分析形式语言,从而更好地让人们... 仰韶文化彩陶中的鱼纹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产物,是泥与火进行的凝练。仰韶文化鱼纹从复杂到简单、从写实的描绘自然再到提取元素进行几何化的延伸,都显示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对于图腾的信仰以及创造美的过程,分析形式语言,从而更好地让人们去了解民族文化。本文对仰韶文化鱼纹进行了总结归纳,通过元素的提取、变形来去探讨这些文化背后真正的内涵。将这些文化与文创产品进行结合,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让千年前的纹样重新散发出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鱼纹 文创产品
下载PDF
河南郑州站马屯遗址仰韶晚期人骨的颅面形态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蕾 李彦桢 武志江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1-341,共11页
站马屯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镇。2009~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站马屯遗址进行发掘,于西区发现丰富的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遗存。本文对此次发掘的秦王寨文化遗存中保存较好的45例颅骨(男性25例,女性20例)进行了颅面形... 站马屯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镇。2009~201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站马屯遗址进行发掘,于西区发现丰富的仰韶晚期秦王寨文化遗存。本文对此次发掘的秦王寨文化遗存中保存较好的45例颅骨(男性25例,女性20例)进行了颅面形态的观察与测量,并与史前不同考古学文化颅骨组做对比。结果表明,在颅面形态上,站马屯组颅骨与郑州地区秦王寨文化的汪沟组、西山组等最接近,与大汶口文化的西夏侯组有很多相似之处,且几组颅骨都存在枕部变形和拔牙习俗;但仰韶文化中心分布区诸颅骨组基本不见以上习俗,在颅面形态上与站马屯组也相差较远。站马屯两性之间有少许差异,男性与江淮地区的龙虬庄组、女性与北方的姜家梁组分别有较多相似性。站马屯组在颅面特征上以共性为主,并有少量差异。整体而言,站马屯遗址人群构成具有多源性和融合性,与秦王寨文化面貌复杂、因素多元的显著特点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马屯 生物人类学 颅面形态 仰韶 华北
下载PDF
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不同土层微形态特征研究
14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1 位作者 黎卓轩 兰文哲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仰韶文化时期气候环境与古人类活动是如何变化?大部分变化信息尽管从宏观视野中消失,但却保存在土壤微形态中。故文章采用土壤微形态学方法,对仰韶村遗址一处含有文化层区域进行多点采样,通过比较古土壤、文化层和表土层土壤微形态特点... 仰韶文化时期气候环境与古人类活动是如何变化?大部分变化信息尽管从宏观视野中消失,但却保存在土壤微形态中。故文章采用土壤微形态学方法,对仰韶村遗址一处含有文化层区域进行多点采样,通过比较古土壤、文化层和表土层土壤微形态特点差异,研究了气候变化及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为探究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和古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古土壤层中具有明确边界的铁质垒结形成物,粗粒质多分解细小颗粒,呈现堆积状,细粒质多为微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相对分布主要呈现包膜状和桥接状,孔隙壁附着锰质胶膜。2)文化层中粗粒质多分解细小颗粒,呈现堆积状,细粒质呈现出多种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空间关系也呈现多样化。孔隙壁附着腐殖质,孔道内填充炭屑。3)表土层中土壤形成物主要为继承性钙质形成物和钙质新生体,还可识别淀积黏粒体,土壤垒结回归单一,孔隙呈现出堆集性不规则非稳定态。研究发现:1)古土壤层主要受暖湿气候影响,脱硅富铁铝化作用明显,次生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古人类开始居住活动,促进了土壤发育,淀积黏化作用明显,黏粒胶膜发育充分。2)文化层主要受到古人类活动影响,古人类活动强度增强,土壤形成物和垒结多样化,可以清晰辨别出排泄形成物、用火痕迹、流水痕迹、培土活动。土壤微结构出现海绵状,表明耕作熟化程度较高且土壤肥力达到一定水平。3)表土层主要受干冷气候影响,次生矿物以碳酸盐为主。古人类活动强度减弱,土壤发育减缓,大型粗骨颗粒散乱分布在土壤基质中,碳酸盐与黏粒胶膜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村遗址 土壤微形态 土壤垒结 土壤形成物
下载PDF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2019年发掘简报
15
作者 杨剑 霍耀 王晓阳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7,共12页
位于渝河流域的周家嘴头遗址是一处包含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及汉代遗存的重要遗址。仰韶时期遗物和大地湾四期相近,属于仰韶文化晚期,且发现数量较多的陶窑,该遗址在本期应是一处专业烧制陶器的生产中心。除此之外,还发现龙山时期灰坑、... 位于渝河流域的周家嘴头遗址是一处包含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及汉代遗存的重要遗址。仰韶时期遗物和大地湾四期相近,属于仰韶文化晚期,且发现数量较多的陶窑,该遗址在本期应是一处专业烧制陶器的生产中心。除此之外,还发现龙山时期灰坑、墓葬等遗存,与沙塘北塬遗址的文化内涵接近。本年度的发掘工作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周家嘴头遗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隆德县 周家嘴头遗址 仰韶文化晚期 龙山时期
下载PDF
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重要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顾万发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19,共16页
依据郑州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工程”的最新发现,结合地理地貌、黄河中游大地湾、南佐和以河洛古国都邑—双槐树遗址为首的系列代表性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整体聚落规划、大河... 依据郑州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工程”的最新发现,结合地理地貌、黄河中游大地湾、南佐和以河洛古国都邑—双槐树遗址为首的系列代表性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整体聚落规划、大河村文化的内涵以及郑州仰韶文化中晚期与黄帝(时代)的关联等重要学术问题,予以了初步研究。初步认为,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规划严整,在统治空间防御必要性基础上,利用地理地貌形成了以双槐树都邑为中心的多重防御结构;同时,大河村文化早期有仰韶文化中期晚段特征,晚期逐步形成更加明确的自身特征,整体两端都有过渡特征。在时段方面,呼应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这一文化谱系的早中期,并有诸多文化联系。按照传统上古史文献以及陶寺至夏商考古发现与上古史呼应的现今主流认识,《帝系》中的黄帝距今不足5000年,若视为是氏族多代首领称谓的话,结合仰韶文化考古发现、古代炎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中原仰韶文化呼应的应该属于黄帝所在的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仰韶文化中晚期 聚落规划 大河村文化 黄帝时代
下载PDF
试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房址的特点
17
作者 李萌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49,共10页
本文以中原地区发现的仰韶文化晚期房址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周邻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及本地区仰韶文化中期房址作比较,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房址在空间分布、形态特征、规模与功能、房址布局、家庭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中原地区 仰韶文化晚期 房址特点
下载PDF
基于用户体验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多媒体装置设计
18
作者 毛馨悦 《丝网印刷》 2023年第16期80-82,共3页
以仰韶鱼纹和鸟纹的抽象化思维历程为核心,为博物馆设计出一款集仰韶纹样立体化装置和UI交互设计于一体的博物馆多媒体装置,使参观者能够获取沉浸式的体验,起到多感官交互、新媒体交互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 用户体验设计 仰韶纹样 交互装置
下载PDF
仰韶文化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多维表达
19
作者 张蔚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2期48-50,共3页
本文以仰韶文化元素的形式表达为出发点,对其具有独特的舞蹈纹、花瓣纹、网格纹、葫芦形、双耳形等元素进行深度比较、分析和设计提炼,并以此对仰韶酒系列的包装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仰韶彩陶文化元素融入到酒包装设计中的策... 本文以仰韶文化元素的形式表达为出发点,对其具有独特的舞蹈纹、花瓣纹、网格纹、葫芦形、双耳形等元素进行深度比较、分析和设计提炼,并以此对仰韶酒系列的包装设计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仰韶彩陶文化元素融入到酒包装设计中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既提升了仰韶酒业传统文化品牌的价值,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融会贯通,提高该商品商业价值的同时,又使包装设计充满了传统文化内涵,让商品的包装更具有民族性和内涵性,促使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同时也论证了仰韶文化元素在酒包装设计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元素 酒包装设计 多维表达
下载PDF
中原地区几处仰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的人类食物状况分析 被引量:51
20
作者 张雪莲 仇士华 +6 位作者 钟建 赵新平 孙福喜 程林泉 郭永淇 李新伟 马萧林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7-207,共11页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即郑州西山、西安鱼化寨和灵宝西坡遗址出土人骨中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基本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食。δ15N值显示人们食物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肉类。同时,对相关...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即郑州西山、西安鱼化寨和灵宝西坡遗址出土人骨中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遗址基本均是以C4类植物为主食。δ15N值显示人们食物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肉类。同时,对相关区域的部分动物骨头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家养动物的食性与人类食物状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在C4类植物为人类主食区域中再次得到显示和证明。结合墓葬状况的分析表明,仰韶时期已经存在社会分层现象,在人们食物状况上也有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文化 中原地区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状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