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Study in Spatial Data Warehouse of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Yangtze River Basin
1
作者 ZHAN Xiao guoSenior 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Wuhan 430010,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90-92,共3页
Since 1990s,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has rapidly been developing, but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is affected. In th... Since 1990s,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has rapidly been developing, but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technology is affected. In the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t is proposed to design a scheme about the subjects and data distribution of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of th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Yangtze river basin, i.e., to adopt a distributed scheme.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of th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Yangtze river basin is presented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establishing the spatial data warehouse is expound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being short of avail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in Yangtze river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data WAREHOUSE distributional scheme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yangtze river
下载PDF
The Effect of Geologic Structures on the Control of Flood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Valley
2
作者 Tong Qianm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44-348,共5页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geologic structures in the occurrence of floods and how to prevent floo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gives the author's suggestion that the Luoshan Qiakou be ex...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geologic structures in the occurrence of floods and how to prevent floo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gives the author's suggestion that the Luoshan Qiakou be expanded and the land reclaimed from Dongting Lake be returned to the lak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law of ge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valley STRUCTURES flood flood control
下载PDF
Flood variability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Insights from a comparison of climate-hydrological model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ion 被引量:2
3
作者 Ran HUO Hua CHEN +5 位作者 Lu LI Chong-Yu XU Jingjing LI Si HONG Chesheng ZHAN Jun XI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47-567,共21页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responses to rising levels of greenhouse gases are essential for climate and impact research.It is,however,often limited by a lack of long record of observational data to provide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hydrological responses to rising levels of greenhouse gases are essential for climate and impact research.It is,however,often limited by a lack of long record of observational data to provide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longterm behavior of the climate system.Integrating reconstructed data and(global climate and hydrological)model simulations will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variability of climate and hydrology over timescales ranging from decades to centuries.In this study,we propose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study flood variability in the upp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to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To accomplish this,we first drove hydrological models using th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from four Global Climate Models(GCM),BCC-CSM1.1,MIROC,MRI-CGCM3,and CCSM4,to simulate daily discharge for the upper reach of the Yangtze Ri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ast millennium(850–1849),historical period(1850–2005),and a future period(2006–2099).Then,we evaluated whether the modeled precipitation,temperature,and extreme discharge had statistical properties similar to those shown in the documented dry-wet periods,temperature anomalies,and paleoflood records.Finally,we explored the extreme discharge variability using model simulation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The MIROC-ESM model,differing from the other three GCM models,revealed positive temperature changes from the warm period(Medieval Climate Anomaly;MCA)to the cold period(Little Ice Age;LIA),while th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of the other models was similar to the records.(2)The BCC-CSM1.1 model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others regarding correlations between modeled precipitation and documented dry-wet periods.(3)Over most of the subbasins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the magnitude of extreme discharge in the BCC-CSM1.1 mode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decrease from the MCA to the LIA period and an increase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relative to the cold period,while a future increase was projected by the four GCM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flood variability Paleoflood records Climate-hydrological model Upper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变化条件下长江下游地区防洪问题与韧性提升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庆芳 方长风 +2 位作者 苏鑫 杨富宝 朱大伟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长江下游地区圩区广布、城镇众多、水网稠密,汛期受长江上中游来水、长江口及沿海高潮和本地暴雨共同威胁。目前,该地区形成了以江河湖海堤防为基本屏障,以水库、湖泊和蓄滞洪区为洪涝调蓄空间,以长江及区域主要河道为洪涝行泄通道,各... 长江下游地区圩区广布、城镇众多、水网稠密,汛期受长江上中游来水、长江口及沿海高潮和本地暴雨共同威胁。目前,该地区形成了以江河湖海堤防为基本屏障,以水库、湖泊和蓄滞洪区为洪涝调蓄空间,以长江及区域主要河道为洪涝行泄通道,各类闸站相配套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但近年来长江流域大洪水事件表明,长江下游防洪工程薄弱环节仍然明显,蓄泄矛盾突出,空间统筹治理和工程协同调度不足,灾害风险预防管控存在盲区,同时还面临着气候水文和经济社会条件双重变化的复杂形势。为强化长江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集成调控、提升应对大洪水的韧性,需在稳固长江干流防洪屏障和行洪主通道的基础上,科学优化各水系洪涝蓄泄格局、加快补齐防洪基础设施短板、促进洪涝治理空间均衡协调、加强洪涝灾害风险管控预防、提升防洪管理智慧化水平。同时,还应针对长江下游地区重大防洪科技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条件 洪涝灾害 风险集成调控 韧性提升 对策 长江下游
下载PDF
变化条件下长江口防洪御潮及供水保障研究进展与展望
5
作者 丁磊 褚明华 +5 位作者 朱建荣 潘军宁 俞茜 缴健 王逸飞 窦希萍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4期18-26,共9页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增加了整个长江口的水深,抬高了潮汐和风暴潮的基础水位,使得河口咸潮入侵,洪水和风暴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同时,由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库群建设,进入河口的泥沙量锐减,加剧了河... 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持续上升,增加了整个长江口的水深,抬高了潮汐和风暴潮的基础水位,使得河口咸潮入侵,洪水和风暴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同时,由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库群建设,进入河口的泥沙量锐减,加剧了河口咸潮上溯,对区域人群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口海平面上升和演变规律、长江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动力要素变化、河口咸潮入侵时空分布和水盐交换机制及供水安全风险、海平面上升对海堤防洪御潮能力的影响、长江口地区防洪御潮韧性等5个方面总结归纳了现有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期对保障河口地区水资源安全利用和防洪御潮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咸潮入侵 防洪御潮 供水安全 海平面上升
下载PDF
断控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6
作者 王敬 徐智远 +5 位作者 刘俊源 冯键宇 王琦 焦玉卫 张琪 刘慧卿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113,共13页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 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明确了底水驱后不同开采方式下剩余油动用特征。研究表明,“树状”缝洞结构中,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包括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和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高生产速度下存在明显的底水沿断裂带的水窜现象,采用间歇式排采可以有效削弱断裂带间的干扰效应,起到抑制水窜的效果;与直井开采相比,水平井能够降低断裂带间的导流能力差异,呈现出较好的抗水窜能力;水平井越靠近“树冠”上部,底水驱阶段采收率越高,但综合考虑底水驱及后续注气开发,水平井部署在“树冠”中部且钻穿较多数量的断裂带时总采收率更高;底水驱后顶部注气吞吐优于气驱、大段塞吞吐优于小段塞吞吐,既可以有效动用与油井横向连通的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又可以动用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控缝洞型油藏 缝洞结构特征 三维物理模型 底水驱 剩余油 挖潜策略
下载PDF
面向多区域防洪的珠江流域水库群协同调度模型研究
7
作者 杨辉辉 李媛媛 +1 位作者 黄锋 刘永琦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10期27-34,共8页
珠江流域洪水组成与遭遇复杂多变,防洪保护对象多而分散,且兼顾供水、生态、发电、航运、库区安全等多种任务,水库群防洪调度面临多区域、多目标协同调度技术难题。以位于西江、北江、东江上的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防洪格局和防洪任... 珠江流域洪水组成与遭遇复杂多变,防洪保护对象多而分散,且兼顾供水、生态、发电、航运、库区安全等多种任务,水库群防洪调度面临多区域、多目标协同调度技术难题。以位于西江、北江、东江上的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流域防洪格局和防洪任务阐明了水库群多区域协同防洪的调度节点和角色定位,提出了嵌套式多维属性的模型功能结构,构建了珠江流域水库群多区域协同防洪调度模型。以流域防洪极为不利的2005年6月中下游型大洪水为例进行流域水库群防洪调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龙滩水库加大拦蓄,岩滩水库、百色水库、西津水库、飞来峡水库等西江、北江水库群协同调度,可将西江梧州站洪峰流量削减至安全泄量50 400 m^(3)/s以下,较原设计调度方案多削减3 200 m^(3)/s,将三角洲思贤滘(马口+三水)断面洪峰削减至62 700 m^(3)/s,较原设计调度方案多削减4 500 m^(3)/s,有效保障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防洪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协同防洪调度 嵌套式多维属性模型 珠江水库群 粤港澳大湾区 防洪安全
下载PDF
长江流域旱涝急转演变特征及其社会经济暴露度 被引量:1
8
作者 孟长青 董子娇 +2 位作者 王远坤 张余庆 钟德钰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49,共16页
旱涝急转是指干旱和洪水之间的快速转变,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基于月尺度的旱涝急转量级指数,分析了长江流域历史和未来四种旱涝急转事件,并通过滑窗法构建了旱涝急转量级的时变函数,揭示了未来旱涝急转风险变化。... 旱涝急转是指干旱和洪水之间的快速转变,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基于月尺度的旱涝急转量级指数,分析了长江流域历史和未来四种旱涝急转事件,并通过滑窗法构建了旱涝急转量级的时变函数,揭示了未来旱涝急转风险变化。同时,结合共享社会经济路径量化了人口和经济受旱涝急转风险变化影响的程度。结果显示,历史时期长江流域中下游旱涝急转事件频发,旱–涝和涝–旱事件每10年发生10~12次,而旱–涝–旱和涝–旱–涝事件每10年发生3~4次。未来旱–涝–旱和涝–旱–涝事件预计大幅增加,其中长江上游部分地区增长了约7倍。对于历史基准期50年一遇的旱涝急转事件,未来发生概率将增加5~10倍,给长江流域的人口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急转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人口暴露 长江流域
下载PDF
江湖洪水遭遇下鄱阳湖水动力模拟
9
作者 张广明 王志超 +3 位作者 吴龙华 吴秋琴 黄志文 邓书盼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
鄱阳湖接纳流域内来水,其洪水的形成和发展受鄱阳湖流域来水和长江洪水的双重影响,造成该地区在特定时段极易引发特大洪水。文章分析了江湖作用机制,并基于1959-2009年汉口和湖口洪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湖洪水遭遇及长江洪水倒灌入湖频次... 鄱阳湖接纳流域内来水,其洪水的形成和发展受鄱阳湖流域来水和长江洪水的双重影响,造成该地区在特定时段极易引发特大洪水。文章分析了江湖作用机制,并基于1959-2009年汉口和湖口洪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江湖洪水遭遇及长江洪水倒灌入湖频次;通过构建鄱阳湖-长江干流二维水动力模型,对江湖顶托加剧情景、江湖顶托相持情景、长江洪水倒灌情景等典型洪水过程进行了重演与分析,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水位过程进行验证与误差分析,并应用该模型对1998年极端洪水遭遇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洪水一般早于长江洪水出现,两者遭遇主要在6-7月;长江倒灌情景一般发生在长江主汛期,通过统计分析长江洪水的倒灌天数及倒灌水量,反映了江湖顶托强度在年代际尺度上处于此消彼长的波动状态;模型对江湖洪水遭遇典型水位过程与1998年极端洪水遭遇过程的模拟预测精度较高,效果较好,说明模型能够很好地处理鄱阳湖洪水与长江洪水遭遇的高动态变化问题,可为鄱阳湖地区的经济建设和防洪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长江 洪水遭遇 洪水频率 顶托作用 水动力模型
下载PDF
广东茂名市防洪能力提升思路探讨——以“2022.7”小东江流域特大暴雨洪水为例
10
作者 高帅领 刘达 +3 位作者 刘霞 谭超 罗志发 董柏良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10期102-106,共5页
广东茂名市现状防洪标准较低,受限于城市发展现状,城区堤防达标建设存在难度。提出将小东江和好心湖进行水系连通,构建小东江及根子河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采用2022年7月洪水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研究利用好心湖蓄洪对小东江茂名市城区段... 广东茂名市现状防洪标准较低,受限于城市发展现状,城区堤防达标建设存在难度。提出将小东江和好心湖进行水系连通,构建小东江及根子河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采用2022年7月洪水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研究利用好心湖蓄洪对小东江茂名市城区段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小东江上游车角山水位站发生和小东江支流长山园水位站“2022.7”暴雨洪水过程及量级相同的超50年一遇洪峰流量的洪水时,若好心湖初始水位取死水位13.74 m、闸门宽度取10~100 m,则小东江茂名市城区段峰值水位可降低0~0.03 m,闸门最大进口流量为1.6~13 m^(3)/s;若好心湖初始水位分别取11.74 m和9.74 m、闸门宽度取10~50 m,则小东江茂名市区段峰值水位可分别降低0.10~0.39 m和0.24~0.94 m,闸门最大进口流量分别为41.5~152.2 m^(3)/s和103.8~339.2 m^(3)/s。基于此,好心湖和小东江水系连通时的闸门宽度取20~30 m为宜,研究结果可为茂名市防洪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防洪 蓄洪 水动力模型 水系连通 小东江 好心湖
下载PDF
数字孪生北江模型平台建设研究
11
作者 张力澜 王留杰 +3 位作者 杨静学 林斌 彭海波 刘洁 《水利信息化》 2024年第5期22-27,共6页
为提高数字孪生北江的精细化模拟水平,建设数字孪生北江模型平台,应用云计算、微服务和多任务并行计算等技术,支撑模型算法和实例的统一调度计算并提供接口服务,可实现流域管理“四预”过程下的模型精准适配和高效调用。应用结果表明,... 为提高数字孪生北江的精细化模拟水平,建设数字孪生北江模型平台,应用云计算、微服务和多任务并行计算等技术,支撑模型算法和实例的统一调度计算并提供接口服务,可实现流域管理“四预”过程下的模型精准适配和高效调用。应用结果表明,数字孪生北江模型平台具备标准统一、分布部署、快速组装、敏捷复用的模型服务能力。目前,数字孪生北江模型平台建设已基本完备,经过北江近年特大洪水的实战应用与验证,模型平台相关成果可推广复用至其他业务化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北江流域 模型平台 智慧水利 防洪调度
下载PDF
某跨海大桥人工岛越浪及防洪排涝能力验证
12
作者 刘志远 佟德胜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保证某跨海大桥在更恶劣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度,配合主体工程人工岛防洪排涝设施的设计工作,实施开展了两项波浪物理模型试验来对人工岛排水设施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及优化。根据试验技术要求,在不同波浪要素、不同挡浪墙顶高... 为保证某跨海大桥在更恶劣极端气象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度,配合主体工程人工岛防洪排涝设施的设计工作,实施开展了两项波浪物理模型试验来对人工岛排水设施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及优化。根据试验技术要求,在不同波浪要素、不同挡浪墙顶高程和戗台宽度条件下,测定人工岛南、北两侧护岸顶部的越浪量、最大上水高度和人工岛漫滩情况,并对越浪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进行复核。研究中先后验证了南、北侧两护岸原设计方案在初始设计工况和更极端的补充复核工况波浪作用下能否满足越浪排洪的要求,并优化设计方案以满足更极端条件下的排水要求,为本项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试验研究依据。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到了工程实践,在近几年数次超强台风侵袭下,工程未发生任何破坏,避免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海大桥 人工岛 越浪 防洪排涝 物理模型试验 台风
下载PDF
数字孪生曹娥江流域试点建设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盛志刚 舒全英 +1 位作者 徐侃 王青青 《水利信息化》 2024年第3期18-22,36,共6页
在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和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针对曹娥江流域预报调度一体化、风险隐患闭环管控、流域防洪减灾共同治理的需求和痛点,进行数字孪生曹娥江流域试点建设实践与探索。按照数字孪生曹娥江流域建设的总体架构,通过构... 在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和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针对曹娥江流域预报调度一体化、风险隐患闭环管控、流域防洪减灾共同治理的需求和痛点,进行数字孪生曹娥江流域试点建设实践与探索。按照数字孪生曹娥江流域建设的总体架构,通过构建L2和L3级数据底板,全过程耦合、水库群优化调度智能决策等模型的数字孪生流域关键技术,打造曹娥江智慧防洪应用,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场景构建,“三图一清单”在线分析,以及3种调度模式灵活应用。研究成果能够推进流域防洪核心业务流程重塑,实现防汛全链条一体化融合,并在2022年“轩岚诺”和“梅花”台风防御过程中投入实战应用,取得一定成效,可为数字孪生流域防洪应用建设提供技术示范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流域 数据底板 模型算法 流域防洪 曹娥江流域
下载PDF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关键问题探讨
14
作者 余启辉 刘佳明 卢程伟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2期29-34,共6页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流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流域蓄泄关系和防洪形势发生了新变化,加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给流域防洪带来了新挑战,治水思路和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发生深刻...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流域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流域蓄泄关系和防洪形势发生了新变化,加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给流域防洪带来了新挑战,治水思路和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发生深刻变化,迫切需要优化调整防洪目标和总体布局,科学制定防洪规划方案,擘画安澜长江新蓝图。针对新变化、新挑战和新要求,研究提出了新阶段长江防洪新方略、新目标和新举措,并重点探讨了城陵矶(莲花塘)站防洪控制水位调整、蓄滞洪区布局优化以及洲滩民垸防洪治理等重难点问题,为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修编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防洪规划 防洪控制水位 蓄滞洪区 洲滩民垸
下载PDF
城市道路洪涝安全评估分析——以广州市南沙区桂阁大道工程为例
15
作者 唐锐敏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24期159-162,共4页
洪涝风险是城市公共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广州市南沙区桂阁大道为例,在排水系统、海绵城市LID措施、降雨、径流和地形等条件下,构建城市洪涝风险模型,在不同降雨频率条件下,模拟城市遭遇设计暴雨时的洪涝风险,以模拟结果和等级阈... 洪涝风险是城市公共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广州市南沙区桂阁大道为例,在排水系统、海绵城市LID措施、降雨、径流和地形等条件下,构建城市洪涝风险模型,在不同降雨频率条件下,模拟城市遭遇设计暴雨时的洪涝风险,以模拟结果和等级阈值划分结果进行洪涝风险评估。该文在传统城市洪涝风险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城市道路洪涝安全的因素,综合考虑城市道路洪涝风险的暴露性、危险性、补救措施等因素,进行城市道路洪涝风险分析研究,评估结果可为城市相关部门的防洪排涝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跨河路桥 防洪排涝 风险模型 情景模拟 洪涝弹性
下载PDF
刁口河河道及局部海域物理模型测控系统研究
16
作者 陈俊 徐奕蒙 +1 位作者 倪艺萍 王天奕 《科技资讯》 2024年第5期42-44,共3页
淤积、延伸、摆动、改道是黄河口主要演变规律,黄河治理必须给黄河入海留有出路。刁口河作为备用流路、分洪通道、生态补水通道,其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因此,借助于物理模型试验手段开展刁口河相关重大问题研究至关重要。针对刁口河河道... 淤积、延伸、摆动、改道是黄河口主要演变规律,黄河治理必须给黄河入海留有出路。刁口河作为备用流路、分洪通道、生态补水通道,其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因此,借助于物理模型试验手段开展刁口河相关重大问题研究至关重要。针对刁口河河道及局部海域实体物理模型,设计了一套潮汐模拟测控系统。该系统运行可靠、试验精度高,可实现上游流量、下游水位及流向等多边界耦合控制,为黄河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刁口河 局部海域 物理模型 测控系统 边界控制 专家PID
下载PDF
沁河下游洪水还原模拟分析——以2021年7月暴雨洪水为例
17
作者 臧明 王刚 郑钊 《中国防汛抗旱》 2024年第10期35-39,共5页
2021年7月,沁河下游受2106号台风“烟花”影响普降大到暴雨,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最大洪水,河口村水库在洪水调节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采用MIKE21模型对2021年7月沁河下游洪水过程进行了无河口村水库条件下的还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河口... 2021年7月,沁河下游受2106号台风“烟花”影响普降大到暴雨,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最大洪水,河口村水库在洪水调节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采用MIKE21模型对2021年7月沁河下游洪水过程进行了无河口村水库条件下的还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河口村水库的调蓄削峰作用明显,武陟水文站洪峰次数由3次降低为2次,洪峰流量也由1727 m^(3)/s、1773 m^(3)/s和1615 m^(3)/s减小到368 m^(3)/s和1510 m^(3)/s;在无河口村水库条件下,洪水流量高于1200 m^(3)/s和1500 m^(3)/s的时长分别为49 h和25 h,经河口村水库调蓄削峰后,洪水流量高于1200 m^(3)/s的时长降低至24 h,高于1500 m^(3)/s的时长几乎降为0,河口村水库有效削减了大流量洪水持续时间;河口村水库还改善了沁河下游的漫滩情况,沁北自然溢滞洪区和沁河下游滩区的淹没面积分别减少了1575.33 hm2和473.73 hm2。研究成果可为沁河下游的防汛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河下游 MIKE21模型 洪水模拟 防洪减灾
下载PDF
水利工程对航运的影响——以长江航运为例
18
作者 侯建 丁俊敏 胡祖硕 《长江技术经济》 2024年第3期72-75,98,共5页
结合长江航运,系统分析了水利工程对航运发展的影响。以三峡工程为例,进一步探讨水利工程如何通过流量调控、航道疏浚和船闸建设等手段,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和航运安全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结果表明,水利工程不仅改善了航运环境,还在防洪... 结合长江航运,系统分析了水利工程对航运发展的影响。以三峡工程为例,进一步探讨水利工程如何通过流量调控、航道疏浚和船闸建设等手段,提升航道通航能力和航运安全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结果表明,水利工程不仅改善了航运环境,还在防洪、发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长江经济带 三峡工程 航运 防洪工程
下载PDF
基于水动力模型下的爱联河河道迁建方案
19
作者 贺涛 《云南水力发电》 2024年第4期165-168,共4页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也在不断完善,并且也得到了较好发展。以爱联河河道迁建工程为例,采用Mike11模型分析工程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河道迁建方案及防洪工程。在不降低现状河道防...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也在不断完善,并且也得到了较好发展。以爱联河河道迁建工程为例,采用Mike11模型分析工程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河道迁建方案及防洪工程。在不降低现状河道防洪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对现状河道进行迁改,以满足龙城站建设需求。同时收纳沿线接入的雨水,对现状箱涵内已建设的沿河截污管进行同步迁改。为打造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方便各线间客流换乘,保障轨道交通线路客流保障的需要,提供了必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模型 河道迁建 雨水管迁 河道防洪
下载PDF
基于MIKE11的鉴江干流堤防防洪能力分析
20
作者 王麒琳 张杰 +1 位作者 潘璐莹 文永凤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11期68-75,共8页
鉴江干流堤防防洪能力分析对鉴江流域的防洪减灾具有重大意义,而设计水面线成果是分析堤防防洪能力的重要依据。基于MIKE11模型,通过率定验证,构建鉴江干流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计算了P=1%、2%、3.33%、5%、10%工况下的水面线,结果表明,设... 鉴江干流堤防防洪能力分析对鉴江流域的防洪减灾具有重大意义,而设计水面线成果是分析堤防防洪能力的重要依据。基于MIKE11模型,通过率定验证,构建鉴江干流一维水动力学模型,计算了P=1%、2%、3.33%、5%、10%工况下的水面线,结果表明,设计水面线成果合理,能较好地反映近年人类活动和上游来水来沙条件改变对鉴江干流水位的影响。经分析,鉴江干流未达标需治理堤防总长69.76 km,表明沿岸防洪形势依然严峻,系统达标治理必要且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11模型 水面线 防洪能力 鉴江干流 堤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