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重力场变化与构造活动 被引量:23
1
作者 孙少安 项爱民 李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2年第3期56-59,共4页
分析了近年来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研究了重力场升降变化与构造活动、地壳应力场变化的关系 ,认为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应力场现阶段呈相对加强的趋势 ,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东
关键词 长江三峡 重力场变化 构造应力场 构造活动 数据处理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明庆忠 史正涛 董铭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6,共8页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关系到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西南纵向岭谷地理环境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故近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通过综合考察、地貌和沉积物等的综合分析认为:长江第一弯是... 长江第一弯成因及形成时代关系到金沙江—长江水系的形成演化、西南纵向岭谷地理环境演化、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故近百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本文通过综合考察、地貌和沉积物等的综合分析认为:长江第一弯是在金沙江水系未曾溯源连通至三江口段之前的古金沙江与古冲江河、水洛河的汇流口。长江在三江口袭夺了水洛河,导致水洛河倒流,古金沙江与三江口下的长江贯通,才形成真正的金沙江—长江水系。根据玉龙山强烈隆起时间、周边层状地貌发育年代、中国水系大局形成等进行推断,长江第一弯形成时代为中更新世以来,说明昆黄运动为本区构造地貌—水系发育的重大转型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袭夺 河流汇流口 成因及形成时代 长江第一弯 西南纵向岭谷区
下载PDF
长江三峡贯通的时代及意义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叶春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5年第2期52-56,共5页
根据对长江上游地区的调查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岩相古地理和地文等角度,探讨三峡的形成时代,认为三峡河段是先成河,峡谷的形成起因于2.00±0.20MaB.P.的构造运动;正是由于三峡的形成,使长江上游的内流水系... 根据对长江上游地区的调查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岩相古地理和地文等角度,探讨三峡的形成时代,认为三峡河段是先成河,峡谷的形成起因于2.00±0.20MaB.P.的构造运动;正是由于三峡的形成,使长江上游的内流水系格局被打破,外流水系逐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三峡 构造运动 先成河 水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流水地貌特征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沛全 高明星 刘小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48,共4页
研究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流水地貌对构造运动的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在ArcGIS平台利用新近的SRTM-DEM数据对区内的流水地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水系为平行状格局,上游和下游河谷分别出现宽谷和峡谷(嶂谷),鲁霞村与龙白村之间... 研究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入口地区流水地貌对构造运动的响应过程和响应方式。在ArcGIS平台利用新近的SRTM-DEM数据对区内的流水地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水系为平行状格局,上游和下游河谷分别出现宽谷和峡谷(嶂谷),鲁霞村与龙白村之间的10条支流长度从西南向北东方向逐渐变短,其纵剖面逐渐变陡,鲁霞村与丹娘村两地的支流在平面上出现转折点。根据前人对该区构造演化的研究,该区主要经历了60 Ma以来两大陆碰撞2、3 Ma以来持续挤压和7 Ma以来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的正断垮塌的构造演化过程,各阶段在地质上分别产生了褶皱、走滑和正断垮塌等构造变形,并控制了水系的发育,形成了上述流水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南迦巴瓦峰 河流地貌 构造运动
下载PDF
桐柏—大别山掀斜隆升对长江中游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长安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2-566,共5页
桐柏—大别山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不断发生着自北向南的掀斜隆升,从而对长江中游的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演化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鄂西各东西向河流的阶地高差自北向南逐渐降低;江汉平原水系同步向南发生异常弯曲,长江主河道... 桐柏—大别山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不断发生着自北向南的掀斜隆升,从而对长江中游的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演化产生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鄂西各东西向河流的阶地高差自北向南逐渐降低;江汉平原水系同步向南发生异常弯曲,长江主河道不断南移,湖相沉积范围也由北向南收缩和迁移;鄂东长江两岸水系和河谷地貌发育不对称,长江主河道紧逼南岸丘陵区.现代地壳形变资料表明:桐柏—大别山的掀升作用仍在继续,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还将存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掀斜隆升 长江中游环境 水系演化 桐柏-大别山
下载PDF
长江万州-巫山段阶地成因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坤美 向芳 +3 位作者 由文智 周权平 李磊 喻显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5-423,434,共10页
根据长江万州-巫山段的阶地类型、沉积物特征和形成时代,结合青藏高原间歇性构造隆升过程、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和青藏高原冰期-间冰期旋回,探讨730 ka B.P.以来万州-巫山段河流阶地的成因。研究表明,河流阶地不同阶段的下切速率响应... 根据长江万州-巫山段的阶地类型、沉积物特征和形成时代,结合青藏高原间歇性构造隆升过程、深海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和青藏高原冰期-间冰期旋回,探讨730 ka B.P.以来万州-巫山段河流阶地的成因。研究表明,河流阶地不同阶段的下切速率响应了青藏高原的2期构造隆升事件:昆黄运动、共和运动。在与深海氧同位素气候周期旋回的比较中发现,阶地主要在冰期发生堆积,研究区T3、T2、T1阶地堆积期主要集中在MIS5d、MIS3b和YD冷期;下切期响应了共和运动的构造抬升过程。T4阶地主要发育于深海氧同位素MIS12阶段及青藏高原聂聂雄拉冰期,沉积物特征与同期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洋型冰川具有相似的气候背景,表明T4阶地堆积期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T5阶地的发育响应了重要构造运动——昆黄运动的构造抬升,下切至基岩;MIS18-MIS17气候转换期的不稳定性促进了河流的下切。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是万州-巫山段阶地形成演化的主要原因,并在对不同阶地的堆积-下切发育阶段的影响上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地成因 气候变化 构造运动 长江万州-巫山段
下载PDF
长江武汉段近代河流沉积特征
7
作者 吕菊蕊 王连进 高继峰 《价值工程》 2011年第25期316-317,共2页
本文着重研究长江武汉段河流的平面分布、垂向沉积结构及各地段剖面间相互关系,并用灰色理论进一步阐明了长江各桥剖面沉积厚度、粒度的接近性。认为长江武汉段地壳至少发生了三次升降运动,地壳运动在间歇性变化,此运动既具有连续的继... 本文着重研究长江武汉段河流的平面分布、垂向沉积结构及各地段剖面间相互关系,并用灰色理论进一步阐明了长江各桥剖面沉积厚度、粒度的接近性。认为长江武汉段地壳至少发生了三次升降运动,地壳运动在间歇性变化,此运动既具有连续的继承性又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武汉段 沉积结构 灰色理论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印支运动Ⅰ幕(金子运动)在沿江地区成矿作用期存在与否及表现形式再讨论
8
作者 吴昊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6期239-240,共2页
印支运动Ⅰ幕(金子运动)作为中三叠世早期的尚未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构造活动,其存在与否一直争议较大。本文通过对安徽沿江地区野外实地观察,发现以中三叠世周冲村组及以下地层为核的褶皱与以中三叠世黄马青组及上覆地层为核的褶皱不论... 印支运动Ⅰ幕(金子运动)作为中三叠世早期的尚未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构造活动,其存在与否一直争议较大。本文通过对安徽沿江地区野外实地观察,发现以中三叠世周冲村组及以下地层为核的褶皱与以中三叠世黄马青组及上覆地层为核的褶皱不论从构造形态还是内部应力场方向均存在差异。同时结合前人对周冲村组砾岩段成因研究,认为印支运动Ⅰ幕(金子运动)存在,其活动界面位于周冲村组砾岩段内部,且该期构造活动总体表现为以盖层抬升为主,内部形成以大型宽缓褶皱为代表的构造变形,与此同时局部还伴有轻微的、造成地层缺失和角度不整合的褶皱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沿江地区 中三叠世 金子运动 构造形态 应力场
下载PDF
晚第四纪长江源区水系演化对断裂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8
9
作者 于洋 王先彦 +2 位作者 李正晨 李一泉 鹿化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80-898,共19页
河流沉积/侵蚀过程和水系演化对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的响应过程与机制是流域地貌的重要科学问题。长江源地区河流受高寒气候和走滑断层引起的局部多种构造活动样式的影响,是河流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的典型案例... 河流沉积/侵蚀过程和水系演化对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侵蚀基准面的响应过程与机制是流域地貌的重要科学问题。长江源地区河流受高寒气候和走滑断层引起的局部多种构造活动样式的影响,是河流地貌过程对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响应的典型案例。文章通过野外考察、地貌指数(陡峭指数(k_(sn))、Chi(χ)、Gilbert指数、河谷宽高比(Vf))的计算、沉积学和地形分析,探讨了长江源水系演化对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通天河和澜沧江支流从上游相对年老的谷地(北西-南东向低k_(sn)值、高Vf值的宽谷)转变为下游相对年轻的谷地(南西-北东向高k_(sn)值、低Vf值的陡峭峡谷),表明南西-北东向河流对北西-南东向河流的袭夺。通天河和澜沧江支流上游地区显示的高χ值、低起伏地形向下游方向快速转变为低χ值、高起伏地形,也指示澜沧江和通天河向上游溯源侵蚀、袭夺分水岭地区原有老年期水系。局部分布的北西-南东向河谷(风口)、一系列间隔分布低洼地内河流沉积物和初步光释光年测年结果(13.3ka和>115ka)表明该地区在晚第四纪(可能在暖期)发育一条南东流向的古河流。随后断层走滑运动导致的局部构造抬升将河流分割成相互独立的内流湖。后期通天河和澜沧江干流(局部侵蚀基准面)侵蚀下降导致南西-北东向支流溯源侵蚀,袭夺内流湖;水系由树枝状演化为倒勾状。区域构造活动和局部侵蚀基准面变化是控制该地区水系演化的主要因素。晚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河流堆积/侵蚀过程的改变也对水系的连通/中断有一定的影响,后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演化 侵蚀基准面 构造活动 长江源地区 晚第四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