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雁栖河流域点源氮磷污染负荷量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蒋艳 马巍 +1 位作者 彭期冬 骆辉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17-124,共8页
在大量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流域污染负荷评估模型分析评价了雁栖河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产生量与入河污染负荷量,建立河道水质模型计算分析了雁栖河流域的水环境容量,以流域水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分别考虑不同污染源控制方案... 在大量野外调查和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流域污染负荷评估模型分析评价了雁栖河流域内主要污染负荷产生量与入河污染负荷量,建立河道水质模型计算分析了雁栖河流域的水环境容量,以流域水环境容量为约束条件,分别考虑不同污染源控制方案下的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与规模。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入河污染负荷中,餐饮企业占2%,自然村占12%,鱼场养殖约86%,是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源。流域污染负荷远远超过了流域水环境容量,流域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需要通过削减鱼场排污以及提高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的环境治理措施降低污染入河量;对于严重污染河段,需同时采用多种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流域的水环境承载力,维持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雁栖河流域 入河污染负荷 水环境容量 污染负荷削减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开都河上游径流量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魏光辉 《西北水电》 2015年第5期11-15,20,共6页
开都河是新疆焉耆盆地内的重要河流,对维持焉耆盆地水土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开都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已经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流域内1960—2011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法、累积距平法、累积量斜率... 开都河是新疆焉耆盆地内的重要河流,对维持焉耆盆地水土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开都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已经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流域内1960—2011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小波分析法、累积距平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对开都河上游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降水量、蒸散发量和径流量总体均呈增加趋势;径流量的增加变幅为1.93亿m3/(10 a),具有16 a和28 a的准周期变化,且在1995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气候变化对开都河上游径流增加的贡献率达100%,人类活动对径流基本无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径流量 贡献率 开都河 焉耆盆地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开都河不同河型段砂砾质沉积特征与差异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石雨昕 高志勇 +1 位作者 周川闽 周正龙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37-1048,共12页
新疆焉耆盆地开都河自察汗乌苏水电站流入博斯腾湖的河口之间,发育单一物源供给下的山间河段、辫状河段、曲流河段、顺直河段以及三角洲平原顺直型分流河道段等多种类型河道沉积。通过探坑挖掘与观察、砂砾质沉积物结构的测量、碎屑组... 新疆焉耆盆地开都河自察汗乌苏水电站流入博斯腾湖的河口之间,发育单一物源供给下的山间河段、辫状河段、曲流河段、顺直河段以及三角洲平原顺直型分流河道段等多种类型河道沉积。通过探坑挖掘与观察、砂砾质沉积物结构的测量、碎屑组分与重矿物分析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开都河不同类型河段的砾石质沉积特征与搬运距离关系、砾质与砂质组合特征、砂质碎屑组分与沉积构造特征及变化等,认为沉积地形与坡度、沉积物组成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控制了不同河段类型的变化与沉积特征的差异。同时,建立了不同河型段砾石径变化与沉积搬运距离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统计了在干旱气候与充沛物源供给条件下,开都河不同河型沉积中的有利储集体分布范围及其比例关系数据,可为陆相湖盆河流沉积相图的编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开都河 河流沉积 砾石搬运距离 沉积相
下载PDF
开都河河道渗透补给地下水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彭秋燕 周玉良 姜卉芳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3年第3期103-106,共4页
干旱典型区焉耆盆地的农业灌溉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开都河河水以及开都河流域地下水的有效利用。在总结河道渗透补给地下水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选用河道水量平衡法对开都河枯水期河道渗透补给地下水量做了分析,得出该河流河水与地下水的... 干旱典型区焉耆盆地的农业灌溉可持续发展,受制于开都河河水以及开都河流域地下水的有效利用。在总结河道渗透补给地下水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选用河道水量平衡法对开都河枯水期河道渗透补给地下水量做了分析,得出该河流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补排量。以期对焉耆盆地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灌溉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开都河 河道 渗透补给 地下水
下载PDF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wetland 被引量:5
5
作者 Jin Zhenkui Gu Junfeng +2 位作者 Su Nina Wang Zhaofeng Huang Xiaopi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47-353,共7页
Wetland is a new type of sedimentary facie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It is a type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ransitional between land facies and water (sea or lake) facies. In this paper, wetland i... Wetland is a new type of sedimentary facie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It is a type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ransitional between land facies and water (sea or lake) facies. In this paper, wetland is redefined as “a type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whose ground surface is flat and wet throughout the year, which may be covered with very shallow water (less than 2 m deep), and is covered with lush plant growth”. Wetland is re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swamp wetland (swamp in brief) and wet plain wetland (wet plain in brief). Swamp deposits are coal, while wet plain deposits are dark colored mudstones or silty mudstones rich in plant fossils and carbon debris. The deposits of wet plai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lake and floodplain in the abundance of plant fossils, color, resistivity well logging curve, and othe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In boreholes, resistivity logging can be use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wet plain mudstones and lake mudstones. Understanding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wet plain wetland can help to identify wet plain deposits which were formerly classified as floodplain or lake deposits. This will help to reconstruct the palaeogeography and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basin and climate evolution accurately, and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evalu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ng potential of a basin. With the Jurassic Sangonghe Formation of the Yanqi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tland are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 wet plain yanqi basin Sangonghe Formation of Jurassic braided river delt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