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lar-Tooth Structure from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in Lingyuan,Yanshan Region,North China,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被引量:6
1
作者 KUANG Hongwei LIU Yongqing +4 位作者 PENG Nan LUO Shunshe LI Jiahua CEN Chao CHEN Mingp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85-95,共11页
Although its origin has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 so far, MTS (Molar-Tooth Structure) has been document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Current study reports a discovery of MTS from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 Although its origin has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 so far, MTS (Molar-Tooth Structure) has been documented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Current study reports a discovery of MTS from the Mesoproterozoic Wumishan Formation, Lingyuan, Yanshan Region, North China, and the features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MTS are further discussed. Here, straitigraphic horizons of MTS's occurrences show that it was mainly located within the top part of the Wumishan Formation, i.e., limestone unit. Four kinds of morphology of MTS, i.e., fine fusiform, debris, ribbon, ptigmatic and nodular (irregular), were recognized and thought to be highly related to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facies. Geochemistry of MTS including oxides, trace elements and C, O and Sr isotopes indicates that the horizons of MTS-bearing is of higher Sr/Ba and Ca/Mg ratios, lower positive ~13C and highly negative 3180 values than the adjacent stratigraphic levels of rare MTS. Lithology, morph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MTS in the Wumishan Formation suggest that MTS occurs mainly in shallow subtidal near the storm wave base, which i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warm temperature, oversaturated calcium carbonate seawater and high organic productivity. Furthermore, occasional enrichment of algae bacteria here is more favorable for the calcification of calcium oozes and catalytic for MTS. C isotope composition of the Wumishan Formation and MTS of this study is well correlated with that of the Mesoproterozoic Belt Supergroup, North America and Riphean, Siberia, suggesting that MTS acts as a sedimentary record responding to global changes and is a perfect indicator in Precambrian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worldw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ar-tooth Structure Wumishan Formation MESOPROTEROZOIC IMPLICATIONS Lingyuan yanshan region
下载PDF
燕山地区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沉积层序与地层格架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周洪瑞 梅冥相 +1 位作者 罗志清 邢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0-290,共11页
燕山地区是中国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出露最好、层序较为完整的地区。从沉积特征研究入手,确定了各种沉积相、微相及沉积序列,在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及5种沉积相、12种沉积亚相、16种微相。对副层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 燕山地区是中国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出露最好、层序较为完整的地区。从沉积特征研究入手,确定了各种沉积相、微相及沉积序列,在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及5种沉积相、12种沉积亚相、16种微相。对副层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的研究,将区内青白口系划分出3个层序。在层序划分和对比基础上建立了燕山地区青白口纪的地层沉积格架并对其古地理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燕山青白口纪的沉积为华北陆块上真正的盖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新元古界 青白口系 层序地层 地层格架
下载PDF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罗顺社 张建坤 +4 位作者 汪凯明 陈晓 陈小军 李任远 薛云韬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24,共7页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雾迷山组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潮坪相沉积,按潮汐作用可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3个沉积相带。对研究区112件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样品进行了测试和原始性验证,认为其原始组分保存良好。并根据地质统计学原...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雾迷山组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潮坪相沉积,按潮汐作用可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3个沉积相带。对研究区112件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样品进行了测试和原始性验证,认为其原始组分保存良好。并根据地质统计学原理,探讨不同沉积相带碳、氧同位素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δ13C值变化范围为-2.2‰~1.6‰,均值为-0.1‰;δ18O值在-9‰~2.3‰之间变化,均值为-5.53‰。进一步对不同沉积相带主要分布区间进行统计,得出潮上带δ13C值为-1.5‰~-0.5‰,δ18O值为-6‰~-4‰,Z值(古盐度)为120~125;潮间带δ13C值为-0.5‰~1‰,δ18O值为-8‰~-4‰,Z值为123~127;潮下带δ13C值为0~1.5‰。分析认为:沉积环境从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δ13C值、Z值呈升高趋势,δ18O值呈降低趋势。δ13C值主要受有机碳氧化与有机碳的埋藏速率因素影响;δ18O值主要受海平面升降变化影响,与之呈负相关关系;Z值同时反映碳、氧同位素组成,且更受碳同位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氧同位素 沉积环境 中元古界 碳酸盐岩 燕山地区
下载PDF
燕山中部大地热流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以承德市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峰 王贵玲 +4 位作者 张薇 岳晨 陆川 黄起伟 欧小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50-1959,共10页
燕山中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地质条件较好,但该地区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较少,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该地区的地热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本文以该地区的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典型区,结合地温测井、取样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 燕山中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地质条件较好,但该地区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较少,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该地区的地热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本文以该地区的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典型区,结合地温测井、取样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初步查明燕山中部大地热流特征及浅部-深部岩层热物性特征,填补了大地热流值测量空白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热结构概念模型,估算其深部地温分布。研究得出燕山中部大地热流值变化较大,平均约57 mW/m^2,与周边温泉水温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七家-茅荆坝地热田大地热流值较高,为74.9 mW/m^2。通过深部地温分布计算得出七家—茅荆坝地区居里面埋深为21.5~22.8 km,莫霍面温度约815℃,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本文所建立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七家-茅荆坝地热田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居里面
下载PDF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和杨庄组地球化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43
5
作者 汪凯明 罗顺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6-364,共9页
在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与杨庄组地层野外露头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根据26件碳酸盐岩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关系、组分含量及某些元素的比值对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元素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研... 在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高于庄组与杨庄组地层野外露头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根据26件碳酸盐岩样品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关关系、组分含量及某些元素的比值对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元素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研究表明,(1)碳酸盐岩中Sr与CaO呈明显正相关;Al2O3、K2O与TiO2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SiO2与CaO、MgO呈负相关;Na2O与MgO呈弱正相关;MnO仅与FeO有弱正相关关系。(2)Sr主要赋存于方解石晶格中,Sr和1000×Sr/Ca值随沉积水体的加深而增大,可作为判断古水深的标志。(3)据Sr/Ba、镁铝比值(m=100×MgO/Al2O3)、MgO/CaO值及Ti等元素特征分析,高于庄组与杨庄组的沉积环境有较大差异,高于庄组为潮湿气候下陆源碎屑供应匮乏的远岸陆表海沉积,以高于庄组三段沉积时水体最深;而杨庄组为干热气候下的近岸陆表海沉积,有较多的陆源碎屑物质供应。总之,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沉积环境与宏观岩性特征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这表明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地球化学特征可作为沉积相分析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中元古界 碳酸盐岩 高于庄组 杨庄组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下载PDF
冀北坳陷长龙山组沉积相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小军 罗顺社 +1 位作者 张建坤 王丽云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3,共4页
通过对野外剖面、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岩性特征及相标志的分析认为,长龙山期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形成了一套成熟度较高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可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浅海陆棚2个相区:前者主要发育在下部,进一步可细分为前滨、近滨2种亚相;... 通过对野外剖面、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岩性特征及相标志的分析认为,长龙山期海侵范围急剧扩大,形成了一套成熟度较高的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可划分为无障壁海岸和浅海陆棚2个相区:前者主要发育在下部,进一步可细分为前滨、近滨2种亚相;后者主要发育在上部,以滨外陆棚亚相为主。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微量、常量元素平均质量分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且所反映的沉积环境与宏观结论相一致,表现为前滨较高,至近滨骤减,在滨外陆棚激增,这与近滨沉积期海平面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及整个长龙山期有大量陆源物质侵入直接有关。上述分析讨论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模式及演化 长龙山组 冀北坳陷 燕山地区
下载PDF
燕山地区冀北坳陷雾迷山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罗顺社 陈小军 +1 位作者 李任远 张建坤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28,共12页
燕山地区冀北坳陷雾迷山组为碳酸盐岩潮坪沉积,进一步分为潮上带、潮下带、潮间带3个亚相和上潮间带、下潮间带、潮下高能带、潮下低能带4个微相。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微量元素和氧化物的富集规律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碳... 燕山地区冀北坳陷雾迷山组为碳酸盐岩潮坪沉积,进一步分为潮上带、潮下带、潮间带3个亚相和上潮间带、下潮间带、潮下高能带、潮下低能带4个微相。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微量元素和氧化物的富集规律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碳酸盐岩受陆源浑水沉积的影响,而且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微量元素还是氧化物,其含量大多数都由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呈明显增大的趋势。随着水体加深,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较敏感的Sr,B含量及Sr/Ba,Sr/Ca,Mn/Fe值也由潮上带至潮下带逐渐增大。上述特征不仅表明该区地球化学特征可作为相分析的重要标志,也说明野外地层和沉积相划分的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地球化学 因子分析 雾迷山组 冀北坳陷 燕山地区
下载PDF
利用转换波新成果研究燕山地区地壳构造、地壳运动和孕震条件 被引量:8
8
作者 邵学钟 郑炳华 张家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5-76,共12页
本文根据转换波近年得出的地壳构造最新资料,结合地表地质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燕山地区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着重分析了怀来—宁河段北西西向地震活动带的构造特征、活动方式及其两侧的差异,进而提出了本区强震的深部构造标... 本文根据转换波近年得出的地壳构造最新资料,结合地表地质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燕山地区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着重分析了怀来—宁河段北西西向地震活动带的构造特征、活动方式及其两侧的差异,进而提出了本区强震的深部构造标志,并讨论了强震孕育过程及可能的潜在震源区等问题,为研究首都圈的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 地壳构造 地壳运动 孕震条件
下载PDF
论长城系微化石群的真核生物意义 被引量:20
9
作者 阎玉忠 刘志礼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67-180,242-245,共14页
本文主要以燕山地区长城系页岩相微化石群为基础,通过与现代生物形态标志的对比,论证了在18亿年前真核藻类即已繁盛发育,其中既包括有原始的绿藻和甲藻,也有低级的真菌,还可能有原始类型的褐藻,至于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则可追溯到古元古... 本文主要以燕山地区长城系页岩相微化石群为基础,通过与现代生物形态标志的对比,论证了在18亿年前真核藻类即已繁盛发育,其中既包括有原始的绿藻和甲藻,也有低级的真菌,还可能有原始类型的褐藻,至于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则可追溯到古元古代。根据已知资料的综合,按体制阶段的发展规律给出了绿藻、甲藻以及褐藻的可能的各自发展路线,可供探讨藻类起源与演化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化石群 长城系 微体化石
下载PDF
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储集体类型及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梦蛟 吕奇奇 +1 位作者 王正允 罗顺社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5-739,共5页
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具有较为理想的生烃、储层和盖层条件,勘探前景良好。文中运用近年发展的储层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全面开展物质组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的研究,结合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对碳酸盐岩与砂岩储层进行科学的成因分类;... 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具有较为理想的生烃、储层和盖层条件,勘探前景良好。文中运用近年发展的储层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全面开展物质组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征的研究,结合沉积相的研究成果,对碳酸盐岩与砂岩储层进行科学的成因分类;阐明各类储集岩的岩石类型、岩石学特征及其组合、分布规律。研究区冀北坳陷和宣龙坳陷中、新元古界的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和铁岭组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下马岭组底部主要为一套碎屑岩沉积。识别并划分了11种储集岩类型;同时依照储集条件的相对好坏将储集岩类型粗略分为4个类别,其中古风化壳云岩类储集岩、藻礁体储集岩及障壁岛海滩石英砂岩储集岩3类储集岩为储集条件好的储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界 储集岩 燕山地区
下载PDF
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毅 马汉峰 王明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本文从Sr Nd Pb、U Pb同位素及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面讨论了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特点、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本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4期;本区火山岩浆... 本文从Sr Nd Pb、U Pb同位素及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面讨论了燕辽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特点、成因及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本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主要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4期;本区火山岩浆可划分为钙碱性岩浆系列和亚碱性岩浆系列,火山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构造环境属大陆裂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辽地区 中生代 火山岩 岩石地球化学 成因
下载PDF
冀北坳陷高于庄组张家峪亚组沉积相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凯明 罗顺社 +3 位作者 陈小军 李任远 余凤波 邱光源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6,共3页
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对张家峪亚组岩性、生物特征及相标志分析,认为张家峪期发生大规模海侵,研究区内水深达到最大,形成一套碳酸盐台盆相沉积,自下向上分为局限台地、碳酸盐盆地、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碳酸盐台地边... 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室内薄片资料的研究和对张家峪亚组岩性、生物特征及相标志分析,认为张家峪期发生大规模海侵,研究区内水深达到最大,形成一套碳酸盐台盆相沉积,自下向上分为局限台地、碳酸盐盆地、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碳酸盐台地边缘浅滩和局限台地潮间坪5个沉积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特征 沉积相 张家峪亚组 高于庄组 冀北坳陷 燕山地区
下载PDF
燕辽地区火山热液型铀-金-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罗毅 何奕强 +1 位作者 陶铨 夏毓亮 《铀矿地质》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39-146,共8页
燕辽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是我国著名的中生代火山热液型铀、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区。研究结果表明,其成矿作用受统一的晚中生代大陆裂陷火山岩浆活动控制;成矿时代集中在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成矿介质为火山岩浆水、变质水和大... 燕辽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是我国著名的中生代火山热液型铀、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区。研究结果表明,其成矿作用受统一的晚中生代大陆裂陷火山岩浆活动控制;成矿时代集中在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成矿介质为火山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水混合的中温、中低温火山热液;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富集型的上地幔及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区 金属矿床 铀矿床 金矿床 成矿特征
下载PDF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兴锐 许中旗 +4 位作者 纪晓林 贾彦龙 黄选瑞 卢金平 张劲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6-190,196,共6页
基于36个土壤剖面的实测数据,对燕山北部地区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4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频繁人畜干扰条件下的绣线菊灌丛各土层有机碳含量都明显低于处于封育状态下的三种... 基于36个土壤剖面的实测数据,对燕山北部地区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4种典型群落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处于频繁人畜干扰条件下的绣线菊灌丛各土层有机碳含量都明显低于处于封育状态下的三种群落类型(榛子灌丛、次生杨桦林、人工落叶松林)(p<0.05),而后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总有机碳密度的变化也有类似的趋势,榛子灌丛、天然次生杨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分别为绣线菊灌丛的2.60,2.97,3.10倍;在几种群落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加以描述(p<0.01),大约40cm的土层深度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拐点;燕山北部各群落类型(绣线菊灌丛除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明显高于我国相应群落类型的平均水平,也高于燕山南部及太行山中部和南部的各群落类型,但低于东北部山地。由研究结果可得出结论,燕山北部地区森林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碳贮量,人畜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贮量具有明显影响,而且影响不仅限于浅层;在排除外来干扰的情况下,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贮量差异不大,排除人畜干扰是维持该地区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北部 群落 土壤有机碳含量 土壤有机碳密度 干扰
下载PDF
论辽代的平地松林与千里松林——兼论燕北地区辽代的自然景观 被引量:7
15
作者 邓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B12期90-97,共8页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现代植被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辽代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论证了历史文献中“平地松林”、“千里松林”两个概念的地理内涵、群落构成,以及各自的空间分布范围。并对辽代科尔沁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现代植被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讨论了辽代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特点。论证了历史文献中“平地松林”、“千里松林”两个概念的地理内涵、群落构成,以及各自的空间分布范围。并对辽代科尔沁沙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也做了比较客观的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林 平地 科尔沁 群落 记载 自然景观 植被生态学 辽代 历史文献 研究成果
下载PDF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贾彦龙 许晴 +3 位作者 许中旗 李倩茹 卢金平 黄选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1,共6页
对燕山北部山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群落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截留量在地上植被层总截留量中占有最大比例,地上植被的截留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人工落叶松林(4.39mm)>天然次生杨桦林(3.81mm)>榛子灌丛(1.7... 对燕山北部山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群落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截留量在地上植被层总截留量中占有最大比例,地上植被的截留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人工落叶松林(4.39mm)>天然次生杨桦林(3.81mm)>榛子灌丛(1.70mm)>绣线菊灌丛(0.18mm);土壤最大持水量及总孔隙度都以榛子灌丛为最大,其次分别为天然次生杨桦林、人工落叶松林和绣线菊灌丛。土壤渗透速率以天然次生杨桦林为最大,榛子灌丛与人工落叶松林相近,绣线菊灌丛最低;群落水源涵养总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榛子灌丛(272.52mm)>天然次生白桦林(239.61mm)>人工落叶松林(221.53mm)>绣线菊灌丛(194.85mm)。地上植被层截留量在水源涵养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截留量不能完全说明其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说明在燕山北部山地,天然次生杨桦林和榛子灌丛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绣线菊灌丛水源涵养能力较差,需采取合理措施对该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绣线菊灌丛进行改造,以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 水源涵养 土壤孔隙度 土壤渗透性 燕山北部
下载PDF
冀京津地区燕山构造旋回岩石圈演化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振利 张鑫全 +5 位作者 魏文通 潘志龙 刘策 徐焱焱 田粉英 赵玮莹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69-976,共8页
冀京津地区燕山构造旋回岩石圈的演化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演化旋回,岩石圈经历了晚三叠世早期拉张裂解(非造山)、晚三叠世晚期稳定过渡(前造山)、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挤压板内造山(同造山)、早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稳定过渡(后造山)的... 冀京津地区燕山构造旋回岩石圈的演化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演化旋回,岩石圈经历了晚三叠世早期拉张裂解(非造山)、晚三叠世晚期稳定过渡(前造山)、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期挤压板内造山(同造山)、早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稳定过渡(后造山)的发展演化阶段。在燕山构造旋回板内造山过程中,原有克拉通型岩石圈被强烈改造与再造,形成新的造山型岩石圈,这是燕山构造旋回最为重要的内容和板内造山的实质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京津地区 燕山构造旋回 岩石圈演化 板内造山 改造与再造
下载PDF
河北省燕山区板栗害虫调查初报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惠英 汤建华 +3 位作者 黄大庄 温桂华 王玉艳 赵志强 《河北林果研究》 2000年第2期175-179,共5页
1997~ 1999年 ,在河北省燕山板栗产区的遵化、兴隆、迁西等县 (市 )进行了板栗害虫的调查。经采集、饲养、现场拍照 ,结合有关资料鉴定、整理 ,初步确定板栗害虫、害螨共有 12 9种 ,隶属于 6个目 4
关键词 河北省 燕山区 板栗 害虫名录
下载PDF
燕山地区金成矿条件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维昕 赵国荣 《黄金科学技术》 2009年第2期28-33,50,共7页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的北缘,是燕辽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区域深大断裂带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中,太古界基底变质岩系和中元古界古长城、蓟县系沉积盖层是最早的初始矿源层,岩浆活动与金矿床成因关系密切,特别是燕山...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地台的北缘,是燕辽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区域深大断裂带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中,太古界基底变质岩系和中元古界古长城、蓟县系沉积盖层是最早的初始矿源层,岩浆活动与金矿床成因关系密切,特别是燕山旋回中酸性岩侵入体,金丰度值高,变异性系数大,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金矿 成矿条件 地质特征
下载PDF
论燕北地区辽代的气候特点 被引量:8
20
作者 邓辉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6-53,共8页
本文利用《辽史》中“帝王纪”、“游幸表”、“食货志”和同时代“宋人使辽语录”中所记载的有关旱、涝、冻灾记录,对928~1109年共182年间燕北地区的历史气候进行了复原。研究结果表明,辽代燕北地区的干湿变化过程中,早期以干为主... 本文利用《辽史》中“帝王纪”、“游幸表”、“食货志”和同时代“宋人使辽语录”中所记载的有关旱、涝、冻灾记录,对928~1109年共182年间燕北地区的历史气候进行了复原。研究结果表明,辽代燕北地区的干湿变化过程中,早期以干为主,中、晚期以湿为主。1080年前后为一气温剧烈下降时期,比黄淮海地区的同期变化要早约3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燕北地区 气候变化 气候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