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铅山河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区划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业伟 李斯颖 +1 位作者 许小华 付佳伟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5-58,共4页
为绘制江西省铅山河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从危险性和易损性两方面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建立了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绘制了研究区山洪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分布图,并结合实际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对... 为绘制江西省铅山河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从危险性和易损性两方面构建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建立了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绘制了研究区山洪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分布图,并结合实际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对其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铅山河流域山洪灾害风险度相对较高地区主要分布于武夷山镇、篁碧畲族乡、天柱山乡、石塘镇、英将乡等流域中上游段,风险度较低地区则集中于流域下游永平镇附近,评价结果与该流域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说明所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有效可靠。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图绘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风险区划 GIS层析分析法 铅山河
下载PDF
大兴安岭焰山、高山火山——一种新的火山喷发型式 被引量:14
2
作者 赵勇伟 樊祺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7,共10页
在野外地质资料基础上,利用火山形态学方法,探讨了大兴安岭焰山、高山火山的喷发型式。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哈拉哈河-绰尔河火山群中的焰山和高山火山不同于斯通博利式喷发形成的火山,其早期爆破喷发的火山碎屑形成火山渣锥、空降火山碎... 在野外地质资料基础上,利用火山形态学方法,探讨了大兴安岭焰山、高山火山的喷发型式。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哈拉哈河-绰尔河火山群中的焰山和高山火山不同于斯通博利式喷发形成的火山,其早期爆破喷发的火山碎屑形成火山渣锥、空降火山碎屑席和小型火山碎屑流,晚期溢出大量熔岩。两火山具有较高大的锥体(标高200~300m以上),在结构上,松散火山砾、火山弹等构成下部的降落锥,熔结集块岩构成上部的溅落锥。由火山砾和火山灰组成的空降火山碎屑席分布在火山锥体周围。两火山溢出的熔岩经历了从结壳熔岩→翻花石→渣状熔岩的演变。根据喷发产物可推断焰山和高山火山具有以下喷发特征:爆破喷发形成持续的喷发柱→斯通博利式喷发→熔岩喷泉喷溢,其中以持续时间较长的喷发柱区别于典型的斯通博利式喷发。类似焰山、高山火山的喷发特征,在龙岗第四纪火山群、镜泊湖全新世火山群中也都有个例,这是中国大陆火山作用中一种新的喷发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焰山火山 高山火山 新的火山喷发型式 哈拉哈河-绰尔河火山群 大兴安岭
下载PDF
燕山山区潮白河河道特性
3
作者 陈志清 《山地研究》 CSCD 1989年第3期157-165,共9页
密云水库以上的潮白河分为白河和潮河两支,分别穿行于燕山山区。两河的上段为顺直河型或游荡河型,下段为典型的深切曲流。河势及河型受地质构造的深刻影响。潮白两河的纵比降大,来水、来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匀,对不同河型的形成... 密云水库以上的潮白河分为白河和潮河两支,分别穿行于燕山山区。两河的上段为顺直河型或游荡河型,下段为典型的深切曲流。河势及河型受地质构造的深刻影响。潮白两河的纵比降大,来水、来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匀,对不同河型的形成有影响,这也表明密云水库以上的潮白河具有山地河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 地质构造 泥沙 潮白河
下载PDF
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安纯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周连兄 丁国栋 +4 位作者 杨之恒 李丹雄 武亚南 赛硕 王进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燕山山脉中段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北京市的水源安全。为探索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特点和治理模式,推进该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河北省滦平县西北部安纯沟小流域为例,对其采取的措施... 燕山山脉中段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北京市的水源安全。为探索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特点和治理模式,推进该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河北省滦平县西北部安纯沟小流域为例,对其采取的措施体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纯沟小流域根据北京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设目标,符合燕山山脉中段小流域自身发展需求;2)注重景观,因地制宜近自然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景观格局;3)通过封禁治理、水土保持林、梯田、村庄美化、湿地恢复等措施形成综合治理体系;4)实现了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应根据北京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进行近自然治理,构建点、线、面综合防护体系,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 景观生态学 山水林田湖草 燕山山脉中段
下载PDF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一)--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的学术历程
5
作者 杨福瑞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1-35,共5页
燕北辽西的史前考古始于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现、认识,红山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中晚期重要的北方考古学文化类型,随着红山文化研究的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燕北辽西较完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红山文化社会... 燕北辽西的史前考古始于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经历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现、认识,红山文化成为中国新石器中晚期重要的北方考古学文化类型,随着红山文化研究的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确立了燕北辽西较完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红山文化社会发展状况,社会形态的各方面都有更新的认识,考古学区系理论、中国文明起源等理论均有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北辽西 史前史 红山文化
下载PDF
中年写作的生命感喟与人生表达——王彦山诗歌论
6
作者 龚奎林 潘泽孚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11-117,共7页
中年写作是指在人生成长进程中越过了青春期的激情写作开始进入冷静的创作个性期的一种写作状态。中年诗人王彦山善于在开阖壮阔中观察生活的极细微处,其作品《大河书》在日常生活的创作题材、散文化的创作风格、古典与现代相融的诗性... 中年写作是指在人生成长进程中越过了青春期的激情写作开始进入冷静的创作个性期的一种写作状态。中年诗人王彦山善于在开阖壮阔中观察生活的极细微处,其作品《大河书》在日常生活的创作题材、散文化的创作风格、古典与现代相融的诗性精神、中年人生的哲学思考层面独具特色。诗人在创作中书写日常生活百态与亲情、友情,通过散文化的形式抒发真实的内心感悟,体现了作者从作品文本到诗性精神系统性地求索过程,映照出了诗人所见的当下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蕴含着诗人对在现代生活冲击下如何寻找精神出路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年写作 王彦山 日常生活 《大河书》
下载PDF
考古学关于燕北辽西史前历史的认识(二)——燕北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确立与研究
7
作者 杨福瑞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12,2,共5页
燕北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随着考古类型学的不断发展,通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于20世纪80年代终于确立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燕北辽西的史前历史发展脉络逐渐被揭示出来。燕北辽西新... 燕北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随着考古类型学的不断发展,通过考古工作者的长期不懈努力,于20世纪80年代终于确立了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等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燕北辽西的史前历史发展脉络逐渐被揭示出来。燕北辽西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确立和研究,为推进各门学科研究本地区人类文明演进及其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北辽西 新石器时代 文化谱系 史前历史
下载PDF
燕山水库顺河向隐伏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构造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余志冲 赵健仓 高清昭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23-28,共6页
燕山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反调节大型蓄水工程.坝区内有一条顺河向区域性隐伏断裂,它的稳定性对水库的兴建具有重要意义.地形地貌、新生界以来地层岩性的展布都直接受着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的控制,同时也是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特征及发... 燕山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反调节大型蓄水工程.坝区内有一条顺河向区域性隐伏断裂,它的稳定性对水库的兴建具有重要意义.地形地貌、新生界以来地层岩性的展布都直接受着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的控制,同时也是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特征及发展趋势的标志.作者在大量野外调查、钻探资料及室内镜下鉴定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库区两岸发育的三级不对称堆积阶地及河漫滩,认为各地貌单元在分布高程上两岸一致,说明库区地壳近期相对稳定.另外,依据新生界地层岩性特征并结合热释光、C14法绝对年龄测试成果,认为库区顺河向断层自第四纪以来是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顺河向隐伏断裂 构造稳定性 断裂发育
下载PDF
燕山水库坝基顺河向断层带特征及渗透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赵健仓 余志冲 陈新朝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49,共5页
在研究断层带物质组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双钻孔管涌试验、参数敏感性分析取得了准确可靠的计算参数,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法对不同工况进行分析计算求得了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的允许渗透比降。计算结果表明,未做防渗工程时,断层破碎带与影响... 在研究断层带物质组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双钻孔管涌试验、参数敏感性分析取得了准确可靠的计算参数,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法对不同工况进行分析计算求得了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的允许渗透比降。计算结果表明,未做防渗工程时,断层破碎带与影响带风化安山岩渗透变形可能性不明显,在校核洪水位作用下坝后溢出处及坝基水平渗流段内第四系松散层均可能产生渗透变形,提出了防渗措施。工程实践检验该防渗方案合理、效果明显,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计算参数及科学依据。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水库 顺河断层特征 双钻孔管涌试验 参数敏感性分析 渗透稳定性
下载PDF
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配套工程10号口门输水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菊先 苗红昌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4期18-20,共3页
10号口门输水线路是南水北调城市供水线路中最复杂的一条,输水线路长,供水目标多,供水关系复杂。为优化设计,节省投资,提出从口门直接埋设管道输水方案和利用燕山水库调蓄输水方案,通过对各种输水方案水质、投资、管理以及各受水城市之... 10号口门输水线路是南水北调城市供水线路中最复杂的一条,输水线路长,供水目标多,供水关系复杂。为优化设计,节省投资,提出从口门直接埋设管道输水方案和利用燕山水库调蓄输水方案,通过对各种输水方案水质、投资、管理以及各受水城市之间的供水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选定利用燕山水库调蓄输水方案作为10号口门输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号口门 燕山水库 管道输水 河道输水
下载PDF
砚山炭房村供水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11
作者 张华 刘海峰 康晓波 《云南地质》 2014年第3期426-432,共7页
云南砚山县炭房村,处于南丘河(属珠江水系)与盘龙河(属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区域地貌为滇东南高原斜坡地带,炭房附近地貌以峰丛洼地为主。通过初步调查在炭房村水文地质钻孔周边开展物探激电测深电法,确定钻孔孔位,通过钻孔实施,水量5... 云南砚山县炭房村,处于南丘河(属珠江水系)与盘龙河(属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区域地貌为滇东南高原斜坡地带,炭房附近地貌以峰丛洼地为主。通过初步调查在炭房村水文地质钻孔周边开展物探激电测深电法,确定钻孔孔位,通过钻孔实施,水量5.145m3/d,几乎为干孔。总结这一失败原因,对今后该地区的水文地质钻探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条件 物探 钻探 南丘河流域 云南砚山炭房
下载PDF
雁山区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的思考
12
作者 刘开仁 《桂海论丛》 2008年第5期83-85,共3页
作为桂林市正在建设发展中的新城区,面对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合作这一难得机遇,雁山区既要充分发挥自身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聚集等优势,更要客观审视自身积累能力低、发展基础薄弱等制约因素,把积极参与泛珠三角... 作为桂林市正在建设发展中的新城区,面对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合作这一难得机遇,雁山区既要充分发挥自身土地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聚集等优势,更要客观审视自身积累能力低、发展基础薄弱等制约因素,把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列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抢抓机遇,强化全方位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 雁山新区
下载PDF
Cultu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9.5–2.3 ka BP in the Yan-Liao region, China 被引量:2
13
作者 YUAN Yuy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449-464,共16页
With basic information from 8353 archaeological sites, this study describes a holistic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sequence from 9.5 ka BP (ka BP = thousand... With basic information from 8353 archaeological sites, this study describes a holistic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sequence from 9.5 ka BP (ka BP = thousands of years before 0 BP, where "0 BP" is defined as the year AD 1950) to 2.3 ka BP in the region that extends from the Yanshan Mountains to the Liaohe River Plain(i.e., the Yan-Liao region) in northern China. Based on 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 – including the spatial density of the site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nearest-neighbour analysis, combined with a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data – this paper analyses cultural evolution, the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human activiti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prehistoric cultural evolution in the Yan-Liao region is extensive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Xinglongwa, Zhaobaogou and Fuhe cultures, which primarily developed during a habitable period from 8.5 ka BP to 6.0 ka BP with strong summer monsoons, have similar maximum density values, spatial patterns and subsistence strategies dominated by hunting-gathering. Significant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Hongshan and Lower Xiajiadian cultures,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umbers and densities of sites and a slump in average nearest-neighbour ratio when the environment began to deteriorate starting in 6.0 ka BP. Additionally, with the onset of a weak summer monsoon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primitive agriculture, sites of these two cultures present a different type of concentric circle-shaped pattern in space. As the environment continuously deteriorated with increasing aridity and the spread of steppe, more sites were distributed towards the south, and primitive agriculture was replaced by livestock husbandry in the Upper Xiajiadian culture.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of the studied cultures are centralized within a limited area. The Laohahe River and Jiaolaihe River basins formed the core area in which most archaeological sites were distributed during the strong summer monsoon period and the first few thousand years of the weak summer monsoon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HISTORIC CULTURAL evolution archaeological sit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yanshan MOUNTAINS Liaohe river PLA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