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lications of the Precambrian Non-stromatolitic Carbonate Succession Making up the Third Member of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in Yanshan Area of North China 被引量:11
1
作者 梅冥相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3期191-209,共19页
A particular non-stromatolitic carbonate succession making up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高于庄) Formation might demonstrate that a stromatolite decline of the Mesoproterozoic occurring at ca... A particular non-stromatolitic carbonate succession making up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高于庄) Formation might demonstrate that a stromatolite decline of the Mesoproterozoic occurring at ca. 1 450 Ma besides other three events of the Proterozoic,respectively,occurred at ca. 2 000 Ma,ca. 1 000 Ma,and ca. 675 Ma. The forming duration of this non-stromatolitic carbonate succession can be generally correlative to that of a similar depositional succession in North America,i.e. a non-stromatolitic carbonate succession made up by the Helena Formation of the Belt Supergroup,which suggests that the stromatolite decline occurring at ca. 1 450 Ma may be a global event. This information endows the non-stromatolitic carbonate succession making up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in the Yanshan (燕山) area with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Precambrian sedimentology. The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in Yanshan area is a set of more than 1 000 m thick carbonate strata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embers (or subformations). The first member (or the Guandi (官地) subformation) is marked by a set of stromatolitic dolomites overlying a set of transgressive sandstones; the second member (or the Sangshu'an (桑树鞍) subformation) is a set of manganese dolomites with a few stromatolites; the third member (or the Zhangjiayu (张家峪) subformation) is chiefly made up of leiolite and laminite limestones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olar-tooth structures in leiolite limestone; the fourth member (or the Huanxiusi (环秀寺) sub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a set of dolomites of stromatolitic reefs or lithoherms. Sequence-stratigraphic divisions at two sections,i.e. the Jixian (蓟县) Section in Tianjin (天津) and the Qiangou (千沟) Section of Yanqing (延庆) County in Beijing (北京),demonstrate that a particularly non-stromatolitic succession making up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Mesoproterozoic Gaoyuzhuang Formation is developed in the Yanshan area of North China,in which lots of grotesque matground structures (wrinkle structures and palimpsest ripples) are developed in beds of leiolite limestone at the Qiangou Section and lots of molar-tooth structures are developed in beds of leiolite limestone at the Jixian Section. The time scale of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is deduced as 200 Ma (from 1 600 Ma to 1 400 Ma). The duration of an obvious hiatus between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and the underlying Dahongyu (大红峪) Formation is deduced as 50 Ma to 100 Ma,thus the forming duration of the GaoyuzhuangFormation is thought as 100 Ma (1 500 Ma to 1 400 Ma). Furthermore,the age of the subface of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that is just in the mid position of the Gaoyuzhuang Formation can be deduced as about 1 450 Ma,which is the basis to infer a stromatolite decline of the Mesoproterozoic occurring at ca. 1 450 Ma. Importantly,several features of both the molar-tooth structure and the stromatolite,such as the particular forming environment,the important facies-indicative meaning,and the episodic distribution in the earth history,might express the evolutionary periodicity of the surface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 and can provide meaningful clue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cambrian world,although their origin and forming mechanism is highly contentious. Therefore,like other three stromatolitic declines,respectively,occurring at ca. 675 Ma,ca. 1 000 Ma,and ca. 2 000 Ma,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romatolite decline occurring at ca. 1 450 Ma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stromatolites (2 800 Ma to 1 000 Ma) has important meaning for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ving carbonate world of the Precambr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碳酸盐 沉积替演 高于庄组 燕山地区
下载PDF
Por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of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Shale Gas Reservoir in the Yanshan Area of China: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Controlling Factors 被引量:5
2
作者 LI Xueyuan CHEN Shangbin +3 位作者 WANG Xiaoqi ZHU Yanming CHANG Minghua Clementine UWAMAHOR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88-603,共16页
Micro-heterogeneity is an integral parameter of the pore structure of shale gas reservoir and it forms an essential basis for setting and adjusting development parameters.In this stud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hig... Micro-heterogeneity is an integral parameter of the pore structure of shale gas reservoir and it forms an essential basis for setting and adjusting development parameters.In this stud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high-pressure mercury intrusion and low-temperature nitrogen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ere used to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pore structure of black shale from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in the Yanshan area.The pore heterogeneity was studied using fractal theory,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of pore development and heterogeneity were evalu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geochemical parameters,mineral composition,and geological evolution histor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reservoir was intricate and complicated.Moreover,various types of micro-nano scale pores such as dissolution pores,intergranular pores,interlayer pores,and micro-cracks are well developed in member 3 of the Xiamaling Formation.The average porosity was found to be 6.30%,and the mean value of the average pore size was 4.78 nm.Micropores and transition pores provided most of the storage space.Pore development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region and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mineral composition.The fractal dimension,which characterizes the heterogeneity,is 2.66 on average,indicating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is highly heterogeneous.Fractal dimens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aturity and clay mineral content,while it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and average pore size.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ore heterogene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rmal history and material composition.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is area,it was found that the pore heterogeneity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Jurassic magmatism.The more intense the magma intrusion,the stronger the pore heterogeneity.The pore structure and its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present today are a general reflection of the superimposed geological processes of sedimentary-diagenetic-late transformation.The influence of magmatic intrusion on the reservoir is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detailed evaluation of the Xiamaling Formation shale gas reservoir in the Yanshan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gas PORE structure HETEROGENEITY MAGMA INTRUSION Xiamaling Formation(Fm.) yanshan area of China
下载PDF
燕山地区野生叶底珠种质资源生境调查与分析
3
作者 徐宁伟 陈强 +4 位作者 柴诗瑶 刘子扬 王玮宁 徐兴友 路丙社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49-57,共9页
为确定燕山地区野生叶底珠种质资源状况,于2020~2021年对燕山山脉所辖的秦皇岛、唐山和承德地区分布的叶底珠种质资源及其生境进行实地调查,并分析了其立地环境与伴生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燕山地区野生叶底珠资源分布广泛,能适应不... 为确定燕山地区野生叶底珠种质资源状况,于2020~2021年对燕山山脉所辖的秦皇岛、唐山和承德地区分布的叶底珠种质资源及其生境进行实地调查,并分析了其立地环境与伴生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燕山地区野生叶底珠资源分布广泛,能适应不同海拔、坡度、坡向和较大的温度变化;叶底珠生境伴生植物以草本植物最多,观赏特点、分布区类型多样,不同分布地间伴生植物相似性不高,极具地域特色。相关性分析表明,样地叶底珠分布数量与伴生植物种类、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应结合园林植物新品种的选育与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需求,加强燕山地区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叶底珠 种质资源 生境调查 伴生植物 燕山地区
下载PDF
燕山地区白头翁生境土壤化学成分研究
4
作者 李婧实 陈强 +5 位作者 郑金双 苏文楠 徐兴友 王文颇 周阳雪 徐宁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4期146-149,173,共5页
本研究对燕山地区白头翁生境土壤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白头翁生境土壤化学性质,为燕山地区白头翁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燕山地区白头翁生境土壤pH范围较宽,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 本研究对燕山地区白头翁生境土壤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白头翁生境土壤化学性质,为燕山地区白头翁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燕山地区白头翁生境土壤pH范围较宽,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白头翁生境土壤的多样性引发生境伴生植物的多样性,也预示着燕山地区白头翁种质资源生态适应多样性的特点,有利于其引种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白头翁 生境 土壤 化学性质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的影响
5
作者 王冶 薛忠财 +4 位作者 杨越 常佳宁 赵春颖 李云峰 曾凡然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的影响,探讨其适生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为燕山地区北苍术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获取燕山地区北苍术地理分布信息49条,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及不同浓度温室气体排...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的影响,探讨其适生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为燕山地区北苍术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获取燕山地区北苍术地理分布信息49条,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及不同浓度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SSP1-2.6、SSP5-8.5)的气候数据,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3个时期(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及动态变化。结果温度季节性变化和高程对北苍术适生区影响最大;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SSP1-2.6),适生区面积呈缩小趋势,分布重心向海拔较低的辽河平原方向迁移,总体迁移距离为83.52 km,平均海拔下降88 m;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SSP5-8.5),适生区面积增加,分布重心向海拔较高的内蒙古高原方向迁移,迁移距离为100.44 km,平均海拔上升119 m。结论未来不同气候变化将改变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可通过向不同海拔地区迁移应对气候变化。选择北苍术人工驯化和引种区域时应注意气候变化,避免适生区退化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苍术 气候变化 适生区 燕山地区
下载PDF
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斌 吴云霞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60-66,共7页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合理性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成矿带与矿集区较平原区具有地形地貌复杂、矿山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的特点,以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为研究区,将矿山开发占地和地质灾害密度作为环境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合理性是评价成功与否的关键。成矿带与矿集区较平原区具有地形地貌复杂、矿山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的特点,以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为研究区,将矿山开发占地和地质灾害密度作为环境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成矿带与矿集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开展了河北省燕山—太行山矿集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区域特点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能够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燕山—太行山矿集区
下载PDF
渤海海域前新生代关键构造期变形特征与潜山油气成藏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志伟 吕丁友 +3 位作者 王德英 赵婧 陈心路 程鑫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62,共13页
构造运动对渤海海域潜山形成演化及其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运用构造解析思想对渤海海域前新生代构造变形、运动形式及演化进行研究,确定关键构造变革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潜山油气成藏意义。结果表... 构造运动对渤海海域潜山形成演化及其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利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运用构造解析思想对渤海海域前新生代构造变形、运动形式及演化进行研究,确定关键构造变革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对潜山油气成藏意义。结果表明:(1)加里东运动主要以垂直隆升为主,海西运动期华北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碰撞拼接形成北高南低的不稳定克拉通,印支期SN向强烈挤压作用下板内低角度逆冲褶皱形成了近EW—NWW向向斜背斜相间的隆坳格局。燕山期陆内高角度逆冲和左旋走滑改造形成的NE—NNE向构造体系对印支期构造轴迹横跨叠加改造,形成了渤海海域东西分带、南北分段的构造格局。(2)依据单一构造期次变形特征和多期次构造叠加类型对渤海构造形迹塑造和潜山成山成储的控制作用,确定了印支和燕山两期构造运动为渤海潜山形成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3)印支和燕山两期关键构造运动控制形成的先存基底断裂成为新生代生烃凹陷的主干控凹断裂,新生代断陷期对早期先存断裂的继承活动使古近系烃源岩与潜山对接,为渤海潜山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供烃窗条件;控制构造裂缝产生与后期流体溶蚀改造共同作用形成的规模性网状裂缝体系为潜山内幕提供了有利储集空间;控制形成了渤海地貌残丘型、内幕褶皱型、拉张断垒型和走滑掀斜型等丰富的潜山圈闭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关键构造期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潜山成藏
下载PDF
燕山地区1.6~1.0Ga时期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旷红伟 李家华 +2 位作者 彭楠 罗顺社 岑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133,共16页
依据实测的燕山地区(1.6~1.0Ga)高于庄组—景儿峪组114个碳、氧同位素数据,研究、讨论了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燕山中、新元古界由下至上的地层序列上,碳、氧同位素表现明显的旋回性演化... 依据实测的燕山地区(1.6~1.0Ga)高于庄组—景儿峪组114个碳、氧同位素数据,研究、讨论了中、新元古界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其地质意义。研究表明,燕山中、新元古界由下至上的地层序列上,碳、氧同位素表现明显的旋回性演化特征,二者多显正相关关系;δ13C在-3‰~3‰区间低幅、高频振荡;δ18O则表现为-2‰~-8‰的高幅、高频波动;δ13C值的增大与沉积环境由潮间向潮下演变、海平面上升、海水变淡、生物量增多相关;降低的δ13C多代表潮间—潮上环境。高于庄组瘤状灰岩及洪水庄组页岩δ13C为低负值,代表最大海泛期沉积。氧同位素组成和变化指示研究区总体为咸化环境,杨庄组上部和雾迷山组下部古海水盐度最高,之后盐度逐渐降低,至雾迷山组上部又有所升高。研究区与天津蓟县和北京十三陵地区的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与演化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反映了它们共同受燕山裂陷槽发育的控制;同时,与北美Belt超群和俄罗斯乌拉尔里菲期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变的高度协同性,又说明了中、新元古代碳酸盐岩中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化响应于全球古海洋背景和地球化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 新元古代 碳酸盐岩 氧同位素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北京燕山地区薛家石梁杂岩体特征、成因、源区性质及岩石圈减薄方式 被引量:17
9
作者 苏尚国 邓晋福 +2 位作者 赵国春 赵兴国 刘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8-157,共10页
薛家石梁杂岩体位于北京北山地区,在平面上呈北西向的椭圆状,主要由辉长岩、二长辉长岩、二长岩、正长岩和花岗岩组成。根据锆石SHRIMP定年结果为132.8~123.3Ma,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野外地质特征、矿物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地球... 薛家石梁杂岩体位于北京北山地区,在平面上呈北西向的椭圆状,主要由辉长岩、二长辉长岩、二长岩、正长岩和花岗岩组成。根据锆石SHRIMP定年结果为132.8~123.3Ma,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野外地质特征、矿物学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薛家石梁杂岩体中二长岩是二长辉长岩岩浆与正长岩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从辉长岩岩浆到二长辉长岩岩浆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薛家石梁杂岩体中正长岩具高Sr,低Y及Eu正异常特征,推测其可能来源于加厚陆壳的底部。薛家石梁杂岩体中辉长岩中Mg^#值为65,w(Nb)/w(U)值为37.8,这些特征暗示其可能为原生岩浆。辉长岩中ε(Nd)值为-6.5,表明其源区岩石不具亏损地幔特征;而辉长岩具富集Pb、Ti、Nb正异常,Hf的负异常,与EMI型富集地幔特征(具Nb、Hf正异常及Pb的负异常)不一致;辉长岩中Rb、Th、Nb、U、La、Ce元素含量比EMI型富集地幔低一个数量级;杂岩体中N(^87Sr)/N(^86Sr)与N(^206Pb)/N(^204Pb)值具正相关关系也表明不具交代富集型地幔特征。因此,我们认为辉长岩岩浆源区应为软流圈地幔,而不是富集型地幔(EMI)。辉长岩中ε(Nd)的负值是辉长岩岩浆与太古宙下地壳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主要机制是岩石圈的拆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燕山地区 薛家石梁杂岩体 源区性质 岩石圈减薄方式
下载PDF
燕山—阴山地区晚侏罗世强烈推覆—隆升事件及沉积响应 被引量:127
10
作者 和政军 李锦轶 +1 位作者 牛宝贵 任纪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7-418,共12页
燕山—阴山地区于晚侏罗世发育了大于1200km的EW向狭长坳陷带,主要堆积了具有红层性质的巨厚粗碎屑沉积物,反映出该地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强烈的推覆—隆升构造事件。这一事件是在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与北部的蒙古—鄂霍... 燕山—阴山地区于晚侏罗世发育了大于1200km的EW向狭长坳陷带,主要堆积了具有红层性质的巨厚粗碎屑沉积物,反映出该地区在晚侏罗世曾发生过强烈的推覆—隆升构造事件。这一事件是在自北向南的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与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海盆关闭和碰撞造山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燕山—阴山大型EW向推覆构造带的存在,揭示出特提斯动力学体系或古亚洲洋构造域对该地区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晚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阴山地区 推覆-隆升事件 晚侏罗世 沉积响应
下载PDF
燕山地区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2
11
作者 柴迪迪 郭素娟 +1 位作者 孙小兵 秦天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9-116,共8页
【目的】明确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板栗菌根真菌侵染机理研究以及菌根真菌的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培养,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 ℃)、pH值(4.0,5.0,6.0,... 【目的】明确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培养条件,为板栗菌根真菌侵染机理研究以及菌根真菌的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培养,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研究不同温度(15,20,25,30,35 ℃)、pH值(4.0,5.0,6.0,7.0,8.0)、碳源(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麦芽糖、甘露醇)、氮源(蛋白胨、KNO3、(NH4)2HPO3、酵母浸出液)对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适生长条件存在差异,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 (Pers.)Fr)、黄丝膜菌(Cortinarius turmalis Fr.)、淡紫红菇(Russula lilacea (Quél.))和空柄小牛肝菌(Boletinus cavipes (Opat.)Kalchbr.)属中温菌,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 ℃,而褪色红菇(Russula decolorans (Fr.)Fr.)、多根硬皮马勃(Scleroderma polyrhizum (J.F.Gmel.)Pers.)和华丽牛肝菌(Boletus magnificus W.F.Chiu) 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 ℃,属耐高温菌。7种菌在pH为5~6时长势良好,最适环境为偏酸性。大红菇、褪色红菇、黄丝膜菌和多根硬皮马勃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蔗糖、甘露醇和麦芽糖,其他3种菌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多数菌根真菌在以有机氮和铵态氮为氮源条件下的长势好于硝态氮。【结论】初步确定了7种板栗外生菌根真菌的最佳培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板栗 外生菌根真菌 培养条件
下载PDF
燕山中、新元古代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研究──兼论裂陷槽构造旋回概念及级序的划分 被引量:22
12
作者 柳永清 刘晓文 李寅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42-149,共8页
本文依据裂陷槽构造控制及演化规律的原则提出了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的概念,并同时给出了相应的三级划分方案。应用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的概念研讨了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的发育特征。燕山裂陷槽发育4个构造阶段旋回... 本文依据裂陷槽构造控制及演化规律的原则提出了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的概念,并同时给出了相应的三级划分方案。应用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的概念研讨了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的发育特征。燕山裂陷槽发育4个构造阶段旋回层序,即裂张断陷、裂张均衡、均衡负载和盖层构造阶段旋回层序,其中又有序叠加了18个构造期和82个构造幕旋回层序。前一类层序主要受控于导致裂陷槽形成、发育的区域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裂陷槽 构造旋回层序 新元古代
下载PDF
白云岩成因碳氧同位素分析方法初探——以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白云岩为例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倩文 金振奎 姜福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4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发育了大量的白云岩,但有关其成因机理仍认识不清。选择十三陵地区白云岩较为发育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进行取样研究,并采用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对所取样品进行古盐度和古温度的恢复分... 北京燕山地区元古界高于庄组—雾迷山组发育了大量的白云岩,但有关其成因机理仍认识不清。选择十三陵地区白云岩较为发育的高于庄组、杨庄组和雾迷山组进行取样研究,并采用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对所取样品进行古盐度和古温度的恢复分析,得到如下结果:高于庄组δ13C值平均为-1.13‰,δ18O值平均为-7.87‰,Z值平均为122.188 5,平均成岩温度为51.85℃;杨庄组δ13C值平均为-0.93‰,δ18O值平均为-6.11‰,Z值平均为122.434 8,平均成岩温度为47.82℃;雾迷山组δ13C值平均为0.13‰,δ18O值平均为-4.60‰,Z值平均为125.370 7,平均成岩温度为39.48℃。对上述结果分析表明,该区雾迷山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杨庄组白云岩为混合白云石化作用所形成,高于庄组白云岩成因较为复杂,既有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也有混合白云石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碳氧同位素 古盐度 古温度 燕山地区
下载PDF
华北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查形势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浩 任收麦 +6 位作者 周志 王胜建 刘一珉 葛明娜 郭天旭 侯啓东 金继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4-413,共10页
东西伯利亚、阿曼和中国四川盆地等地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开发已获成功,表明中—新元古界是一个值得勘查的油气新层系。中国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前人在该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尚未取得实质性勘探... 东西伯利亚、阿曼和中国四川盆地等地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开发已获成功,表明中—新元古界是一个值得勘查的油气新层系。中国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烃源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前人在该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尚未取得实质性勘探突破。在总结燕山地区中—新元古界的油气勘查进展、研究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烃源岩生烃潜力和评估资源前景的基础上,提出准确落实中—新元古界构造稳定区、加强油气资源保存条件研究、以页岩气为主的资源勘查等工作建议,为国家油气资源战略选区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中-新元古界 油气勘查 页岩气
下载PDF
华北燕山东段下马岭组黑色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对其沉积作用的约束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超 魏文通 +5 位作者 修迪 张运强 刘增校 代堰锫 朱玉娣 陈海燕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5-696,共12页
华北地区燕山东段下马岭组地层中发育一套黑色岩系,本文测定了该岩系代表性岩石的地球化学组成。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如SiO2=53.00%~78.83%,Al2O3=1.20%~17.57%);PAAS标准化稀土配分型式为重稀土富集型,... 华北地区燕山东段下马岭组地层中发育一套黑色岩系,本文测定了该岩系代表性岩石的地球化学组成。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如SiO2=53.00%~78.83%,Al2O3=1.20%~17.57%);PAAS标准化稀土配分型式为重稀土富集型,具Ce负异常,与现代海水配分型式一致。样品具有较高的Al2O3+TiO2含量(1.31%~18.48%),其U含量(平均3.95×10-6)、Th/Sc值(0.97~1.26)、Th/U值(平均3.50)、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型式及大陆地壳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表明黑色岩系沉积过程中有较多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黑色岩系Ba/Sr值(9.28~22.79)、Co/Zn值(0.01~0.29)及相关图解显示其沉积过程明显受到海底热液作用的影响,但原始溶液中热液组分含量不足0.1%。主微量元素比值、Ce/Ce*PAAS值(0.82~0.93)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黑色岩系可能沉积于大陆岛弧背景下的深水缺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海底热液 地球化学 下马岭组 燕山地区
下载PDF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金多金属矿床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珍汉 杨玉东 +1 位作者 孟宪刚 王建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15,共6页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内赋存着似层状金矿、古砾岩型金矿、似层状银多金属矿、层状铅锌矿、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及火山岩型铜矿6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古砾岩型金矿、火山岩型铜矿与层状铅锌矿分别形成于中元古宙常州沟期、... 燕山地区中元古界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内赋存着似层状金矿、古砾岩型金矿、似层状银多金属矿、层状铅锌矿、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及火山岩型铜矿6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古砾岩型金矿、火山岩型铜矿与层状铅锌矿分别形成于中元古宙常州沟期、大红峪期与高于庄期;似层状金矿、银多金属矿与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则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燕山期。中元古宙金多金属矿化的空间分布受同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与古沉积环境等因素所制约,而燕山期金、银、多金属矿化的空间分布主要受中元古界地层层序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多金属矿床 矿床类型 时空分布规律
下载PDF
宣龙坳陷中元古界高于庄组沉积相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奇奇 罗顺社 +1 位作者 李琳静 霍勇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2-316,共5页
宣龙坳陷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地层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通过对该地区野外观察、测量,结合室内薄片资料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地区高于庄组沉积相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可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潮坪和生物礁2种亚相及潮上带、潮间带、... 宣龙坳陷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地层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通过对该地区野外观察、测量,结合室内薄片资料和地球化学分析,认为该地区高于庄组沉积相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可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潮坪和生物礁2种亚相及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障积-黏结礁4种微相。其中在高于庄组第一段至第八段发育着碳酸盐岩潮坪亚相,高于庄组晚期受滦县抬升运动影响,水体相对变浅,在第九、十段发育着生物礁亚相。对实测剖面49个常量元素、70个微量元素样品分析,按相带进行统计研究,认为研究区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原始沉积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沉积环境判别的有效标志。其中Sr、Sr/Ba及Sr/Ca值随水体的加深而增大,三者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用其变化可以来划分沉积相。元素V、Rb、Be值对环境变化敏感,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具有随沉积水体加深而变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碳酸盐岩台地相 地球化学 高于庄组 燕山地区
下载PDF
华北陆块北部燕山地区中元古代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运强 陈海燕 +5 位作者 李先 魏文通 张振利 许洪才 刘增校 彭芊芃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1-360,共10页
华北陆块北部燕山地区广泛发育侵位于下马岭组的一套辉绿岩岩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燕山地区辉绿岩以高TiO2(1.70%~4.29%),低Al2O3(11.33%~14.98%)和低MgO(4.17%~5.86%),以及Na2O>K2O为特征,属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 华北陆块北部燕山地区广泛发育侵位于下马岭组的一套辉绿岩岩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燕山地区辉绿岩以高TiO2(1.70%~4.29%),低Al2O3(11.33%~14.98%)和低MgO(4.17%~5.86%),以及Na2O>K2O为特征,属大陆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特征显示,ΣREE总量较高,LREE明显富集,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配分曲线右倾,无明显Eu异常.结合Zr-Y、Zr-Nd、Zr/Y-Zr、Ti/100-Zr-Y×3、Ta/Hf-Th/Hf及Nb/Zr-Th/Zr等图解综合分析认为:该辉绿岩岩浆源自过渡性地幔,形成于华北陆块北部中元古代晚期的板内伸展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 地球化学 中元古代 华北陆块 燕山地区
下载PDF
燕山地区平衡地质剖面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农 陈正乐 许顺山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55-60,共6页
本文在深入分析燕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壳表层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了中生代构造形变平衡剖面计算的准则和主要滑脱层,对区内3条主要构造剖面进行了平衡计算,并运用各种尺度的多种应变测量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有效核查,得出燕山造... 本文在深入分析燕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和地壳表层结构的基础上,确定了中生代构造形变平衡剖面计算的准则和主要滑脱层,对区内3条主要构造剖面进行了平衡计算,并运用各种尺度的多种应变测量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有效核查,得出燕山造山带印支期SN方向缩短率为27.9%,燕山期缩短率为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平衡剖面 区域地质 造山带 燕山期
下载PDF
燕山地区重、磁场特征分析与构造分区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季生 王海燕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49-354,共6页
本文对燕山地区的重、磁异常进行了处理与分析,根据重力场和磁场特征提出整个研究区分为4个部分。由北往南为:丰宁-隆化断裂带以北地区;丰宁-隆化断裂带至密云-平泉之间的地区;密云-平泉至三河-昌黎之间的地区;三河-昌黎以南的平原区。... 本文对燕山地区的重、磁异常进行了处理与分析,根据重力场和磁场特征提出整个研究区分为4个部分。由北往南为:丰宁-隆化断裂带以北地区;丰宁-隆化断裂带至密云-平泉之间的地区;密云-平泉至三河-昌黎之间的地区;三河-昌黎以南的平原区。丰宁-隆化断裂带为内蒙地轴(即华北地台北缘隆起带)南部边缘的界线。丰宁-隆化和三河-昌黎密度陡变带,以及密云-半壁山密度陡变带可能延深至中地壳。承德县-平泉密度陡变带延深比前面的密度陡变带略浅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重力异常 磁异常 构造分区 磁场特征 特征分析 华北地台北缘 断裂带 内蒙地轴 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