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allogenesis related to Mesozoic Granitoids in the Nanling Range, South China and Their Geodynamic Settings 被引量:26
1
作者 HUA Renmin CHEN Peirong ZHANG Wenlan YAO Junming LIN Jinfu ZHANG Zhanshi GU Shengyan LIU Xiaodong QI Huawe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6期810-820,共11页
Affected by the compressive stress from the South-Central (Indo-China) Peninsula, the Indosinian orogenesis, characterized by collision, thrust and uplifting, took place inside the South China Plate during 250-230 M... Affected by the compressive stress from the South-Central (Indo-China) Peninsula, the Indosinian orogenesis, characterized by collision, thrust and uplifting, took place inside the South China Plate during 250-230 Ma. The ages of the Indosinian granitoids in the Nanling Range and vicinity areas are mostly 240-205 Ma, indicating that they were emplaced in both late collision and post-collision geodynamic environments. No important granite-related metallogenesis occurred in this duration. A post-orogenic setting star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anshanian Period, which controlled large-scale granitic magmatism and related metallogenesis. This paper makes the first attempt to divide the Yanshanian Period into three sub-periods, i.e.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 Yanshanian Periods, based mainly on the features of magmatism, especially granitoids and related metallogenesis and their geodynamic environments. The magmatic association of the Early Yanshanian (about 185-170 Ma) comprises four categories of magmatism, i.e. basalt, bimodal volcanics, A-type granite and intraplate high-K calc-alkaline (HKCA) magmatism, which indicates an extension-thinning of lithosphere and upwelling of mantle material to a relative small and local extent. Pb-Zn, Cu and Au mineralizations associated with HKCA magmatism represents the first high tide of Mesozoic metallogenesis in the Nanling Range area. During the middle Yanshanian, the lithosphere was subjected to more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extending and thinning, and hence mantle upwelling and basaltic magma underplating caused a great amount of crust remelting granitoids. This period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170-150 Ma) is represented by large-scale emplacement of crust remelting granites with local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at its end. The second stage (150-140 Ma) is the most important time of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s of non-ferrous and rare metals, e.g. W, Sn, Nb-Ta, Bi, Mo, Be, in the Nanling Range area. The late Yanshanian (140-65 Ma) wa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full extension and breakup of the lithosphere of South China. However, owing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Pacific Plate movement, the eastern part of South China was predominated by subduction-related compression, which resulted in magmatism of calc-alkaline and shoshonite series and related metallogeneses of Au, Ag, Pb-Zn, Cu and (Mo, Sn), followed by extension in its late stage. In the Nanling Range area, the late Yanshanian magmatism was represented by granit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es and mafic dikes, which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volcanic-type uranium and porphyry tin deposits, and the mobilization-mineralization of uranium from pre-existing Indosinian gran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LOGENESIS granitoidS geodynamic setting yanshanian Period Nanling Range
下载PDF
湘东光明萤石矿黑云母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萤石成矿的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龚雪婧 孟贵祥 +4 位作者 汤贺军 张雄 阮帅 文亭 朱文卿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32-1452,共21页
光明萤石矿产出于湘东锡田岩体北部,为探究矿区内黑云母花岗岩与萤石成矿的关联,对岩体和萤石矿体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并利用LA-(MC)-ICP-MS对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开展了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黑... 光明萤石矿产出于湘东锡田岩体北部,为探究矿区内黑云母花岗岩与萤石成矿的关联,对岩体和萤石矿体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并利用LA-(MC)-ICP-MS对黑云母花岗岩中锆石开展了U-Pb年代学、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72.62%~77.34%)、高碱(Na_(2)O+K_(2)O=6.03%~8.66%)、富铝(Al_(2)O_(3)=12.02%~13.83%)特征,A/CNK值介于1.07~1.14之间,为过铝质花岗岩。3个样品低U锆石的206 Pb/238 U年龄加权平均值在215~218 Ma之间,指示花岗岩侵位于印支期。矿区黑云母花岗岩印支期—燕山期锆石年龄为237~133 Ma,在230~210 Ma、190~170 Ma、150~130 Ma存在3个较集中的年龄峰期,暗示岩浆侵位后受到热事件影响,推测矿区岩浆活动具有多阶段性。黑云母花岗岩岩体有较强的负Eu异常,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亏损Ba、Nb等元素;萤石具有中等程度的负Eu异常,Rb、Ba、Nb、Hf相对亏损,U、La、Nd、Zr、Y相对富集。按照燕山期成矿岩浆活动时间(133 Ma)估算,岩体ε_(Nd)(t)=-11.2~-10.6,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793~1837 Ma;萤石ε_(Nd)(t)=-11.3~-10.0,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741~1848 Ma,二者具有较一致的Nd同位素组成。岩体锆石Hf同位素测定值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176 Hf/177 Hf=0.282234~0.282420,εHf(t)=-16.7~-8.5,T DM 2=1756~2214 Ma,显示古—中元古代地壳模式年龄。综合研究发现,光明萤石矿多阶段岩浆活动起源于成熟地壳白云母的脱水熔融,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次的岩浆补给和较强的结晶分异。萤石矿石与矿区内燕山期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稀土与微量元素特征,与黑云母花岗岩不同,暗示光明矿床萤石成矿与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并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花岗岩 萤石 锡田岩体 湘东 华南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成矿系列 被引量:65
3
作者 王京彬 王玉往 王莉娟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20,共6页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根据成矿花岗岩和成矿元素组合的不同,可分为3个成矿系列:锡(钨)成矿系列(Sn-W-Nb-Ta-Be)、锡-多金属系列(Sn-Ag-Cu-Pb-Zn)和含锡的多金属系列(Pb-Zn-Cu-Ag),3个系列的成矿时代相同(...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根据成矿花岗岩和成矿元素组合的不同,可分为3个成矿系列:锡(钨)成矿系列(Sn-W-Nb-Ta-Be)、锡-多金属系列(Sn-Ag-Cu-Pb-Zn)和含锡的多金属系列(Pb-Zn-Cu-Ag),3个系列的成矿时代相同(130~150Ma),均与大兴安岭南段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与锡(钨)成矿系列有关的花岗岩,主要是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具有钛铁矿系列花岗岩的特征;与含锡的多金属系列有关的花岗岩,主要是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类,具有I型或磁铁矿系列花岗岩的特征;而当钾长花岗岩类与花岗闪长岩-二长斑岩等构成花岗质杂岩体或定位在相近空间时,常形成锡-多金属共生组合.研究表明,锡-多金属系列是与含锡的钛铁矿系列和含多金属的磁铁矿系列两种不同花岗岩类有关的含矿热液同位叠加成矿的结果.高成熟度、富锡的锡林浩特元古宙变质岩的重融-分异演化,可能是形成大兴安岭南段锡富集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锡矿床 多金属矿床 成矿系列 燕山期花岗岩
下载PDF
南岭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成矿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208
4
作者 华仁民 陈培荣 +4 位作者 张文兰 姚军明 林锦富 张展适 顾晟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1-304,共14页
由于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在华南内部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南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240~205 Ma)主要形成于碰撞及'后碰撞'(post-collision)的动力学环境,但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南岭地区... 由于受到来自印支半岛的挤压,在华南内部发生了以碰撞-挤压-推覆-隆升为主的印支造山运动.南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240~205 Ma)主要形成于碰撞及'后碰撞'(post-collision)的动力学环境,但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金属成矿作用.南岭地区从燕山期进入后造山(post-orogeny)地球动力学环境.从花岗岩类的成矿学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背景出发,尝试把燕山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南岭地区燕山早期(185~170 Ma)出现了玄武质岩浆活动、双峰式岩浆活动、A型花岗岩及板内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反映了岩石圈的局部'伸展-裂解'和地幔物质的上涌,伴随Pb,Zn,Cu,Au成矿作用.燕山中期南岭地区岩石圈全面拉张-减薄,地幔上涌-玄武质岩浆底侵引发大规模的地壳熔融,导致大范围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的生成.该期的第一阶段(170~150 Ma)以大规模花岗岩类侵位为主,第二阶段(150~140 Ma)花岗岩类活动很少,却发生了W,Sn及其他稀有金属的大规模成矿作用.燕山晚期虽然是华南地区岩石圈全面发生裂解的时期,但由于受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影响,在南岭东端至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燕山晚期(140~65 Ma)出现了先挤压、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在100 Ma前形成的钙碱性和橄榄安粗两个系列的岩浆活动,伴随Au,Ag,Pb-Zn,Cu,(Mo,Sn)等成矿作用.而在南岭地区,该时期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及基性岩脉等广泛发育,有关的成矿作用以火山岩型U矿、斑岩型Sn矿,以及印支期花岗岩中的铀活化成矿作用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花岗岩类 成矿作用 燕山期 南岭
下载PDF
东蒙地区燕山期花岗岩Nd、Sr、Pb同位素及其岩石成因 被引量:24
5
作者 肖成东 张忠良 赵利青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7-63,共7页
由于缺乏系统的同位素分析研究工作,过去对东蒙地区燕山期岩浆岩的成因探讨,主要集中在大量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研究,因此,其成因观点和岩浆起源的认识也各持己见。主要有3种认识:1)本区中生代壳源和幔源共生的“双模式”观点,认为... 由于缺乏系统的同位素分析研究工作,过去对东蒙地区燕山期岩浆岩的成因探讨,主要集中在大量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分析研究,因此,其成因观点和岩浆起源的认识也各持己见。主要有3种认识:1)本区中生代壳源和幔源共生的“双模式”观点,认为锡多金属成矿与这种“双模式”的岩浆岩有成因联系;2)中生代花岗岩属于引张环境下,地幔上隆所引发的亚碱性-碱性非造山岩浆作用的产物;3)中生代岩浆岩是中生代大陆内部伸展造山环境下底侵作用形成的一套壳幔混熔岩浆的产物。总之,研究者多认为燕山期岩浆岩具有壳幔混合起源的特征。笔者对燕山期花岗质岩石的钕、锶、铅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其εNd(t)全为正值,变化范围为+0.75~+8.12,平均值为+3.07,说明该区燕山期花岗岩的物质来源与亏损地幔有成因联系。其初始锶比值比较集中,变化于0.7028~0.7096,平均为0.7063,介于现代大洋玄武岩(0.702~0.706)和大陆地壳(0.706~0.718)之间,更接近大洋玄武岩。该区燕山期花岗岩的初始铅同位素的3个比值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都较高,平均值分别为18.3742,15.5500,38.1810。由钾长石的铅同位素比值计算出来的μ值介于9.51~8.91之间,低于μ=9.74的陆壳演化线。结合邻区兴蒙—北疆一带的岩浆岩同位素研究成果,笔者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同位素 亏损地幔 东蒙地区 岩浆岩
下载PDF
论辽宁锦西杨家杖子杂岩体的岩浆成因演化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利仁 张秀棋 孙世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1-11,共11页
杨家杖子杂岩体中的二长闪长岩代表一种母岩浆,它是燕山早期库拉板块向欧亚板块下俯冲所产生的,并汇聚上升的安山质岩浆。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是二长闪长岩浆在7km深、弱还原环境、氧逸度为10^(... 杨家杖子杂岩体中的二长闪长岩代表一种母岩浆,它是燕山早期库拉板块向欧亚板块下俯冲所产生的,并汇聚上升的安山质岩浆。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是二长闪长岩浆在7km深、弱还原环境、氧逸度为10^(-8)~10^(-10)Pa、1200°~1250℃的岩浆房中经结晶分异作用的派生物。以后,这些岩浆相继上侵,定位于2.5km深处。由这些岩浆岩侵入体所引起的镁夕卡岩、钙夕卡岩和岩浆期后酸性热液淋滤蚀变非常发育。只有来自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岩浆、富含Mo的酸性热液沿着裂隙侵入夕卡岩中,在240~330℃时,才形成Mo矿床。此种酸性热液也沿着裂隙侵入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斑岩中,而形成细脉浸染Mo矿床。因此,杨家杖子Mo矿床属于斑岩-夕卡岩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矿 花岗岩 杨家杖子 岩浆 成因
下载PDF
湘东北金井地区花岗岩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暗示:岩石学、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38
7
作者 李鹏春 许德如 +3 位作者 陈广浩 夏斌 贺转利 符巩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21-934,共14页
出露于湘东北地区的燕山期花岗质岩岩体,呈岩基或岩株状广泛侵位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碎屑沉积岩中, 部分岩体为白垩纪红层覆盖。文章详细研究了金井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并与其围岩冷家溪群进行了对比。该岩... 出露于湘东北地区的燕山期花岗质岩岩体,呈岩基或岩株状广泛侵位于中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碎屑沉积岩中, 部分岩体为白垩纪红层覆盖。文章详细研究了金井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并与其围岩冷家溪群进行了对比。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71.44-74.31wt.%)、K2O(3.86-4.98wt.%)和Na2O(3.24-3.84wt.%),以及较低的 FeO+Fe2O3+MgO+TiO2(均小于3%),结合高含量的Al2O3(13.25-14.89wt.%)及高ASI值(普遍大于1.1),为典型的强过铝质(SP)高钾钙碱性花岗岩。金井花岗岩富硅、碱和高Sr、Ba丰度、高LILE/HSFE和LREE/HREE比值,低镁铁质及REE 含量,表明金井岩体为高度分异的花岗岩,其源区的残留物中黑云母含量高。REE配分图和原始地幔多元素标准化图谱上 Rb、Th、U、K和LREE相对富集,而Ba、Sr和高强场元素(Nb、Ta、P和Ti)相对亏损,Eu可变的负异常(δEu:0.53-0.78),表明存在角闪石、黑云母、堇青石、磷灰石和钛铁矿等分异演化的影响,类似于同碰撞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高Rb/Sr(3-6)、低 Sr/Ba(0.2-0.7)、高P2O5含量(0.09-0.15wt.%)、低Al2O3/TiO2比值(40-70<100)、Zr含量(100-150ppm)以及FeO/MgO 等特征表明该过铝质花岗岩浆可能是在高温(±800℃)高压(-8kbar)奈件下、经中下地壳变质沉积岩黑云母脱水熔融形成。 CaO/Na2O的差异(>0.4和<0.2两组)以及Nd同位素的不同(高Nd和低Nd两组),类似于围岩冷家溪群砂质和泥质沉积岩特征,以及高Sr[(87Sr/86Sr)i=0.72204-0.72540]、低Nd[εNd(145 Ma)=-10--12]等均表明花岗质岩浆主要起源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变质砂岩(高Ca)和变质泥岩(低Ca)的部分熔融或中下地壳物质的熔融,但有少量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印支期以来华南及湘东北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史,作者认为金井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陆内碰撞造山晚期,是160-140Ma 陆内俯冲(A型俯冲)碰撞造山作用增温减压体制达到鼎盛阶段的产物,标志湘东北地区由此全面转入陆内伸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过铝质花岗岩 构造转换 地球化学 SR-ND同位素 湘东北金井地区
下载PDF
南岭地区中生代主要成锡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锡矿成矿规律 被引量:41
8
作者 陈富文 付建明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5年第2期12-21,共10页
南岭中生代成锡花岗岩系花岗质岩浆多期或多阶段侵位和结晶的产物。空间上往往集中成群成带分布,构成多个复式岩基,明显受华夏和扬子两大地块接合部NE向深大断裂及NW向隐伏深大断裂的控制;中生代成锡花岗岩主要侵位于燕山期,成矿作用主... 南岭中生代成锡花岗岩系花岗质岩浆多期或多阶段侵位和结晶的产物。空间上往往集中成群成带分布,构成多个复式岩基,明显受华夏和扬子两大地块接合部NE向深大断裂及NW向隐伏深大断裂的控制;中生代成锡花岗岩主要侵位于燕山期,成矿作用主要有两期,一是早期矽卡岩化导致锡的初步富集,二是晚期岩浆热液叠加形成了工业锡矿床。锡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伸展背景下的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花岗岩 锡矿床 成矿规律 南岭
下载PDF
西藏多巴—班戈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的成因与找矿前景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俊成 汪雄武 +2 位作者 雷传扬 彭慧娟 胡志莲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1-677,共7页
探讨西藏多巴-班戈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岩体的成因,评价找矿前景。通过对花岗岩类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成分演化程度、分异程度和氧化状态的分析,结果表明,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偏铝质—... 探讨西藏多巴-班戈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类岩体的成因,评价找矿前景。通过对花岗岩类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成分演化程度、分异程度和氧化状态的分析,结果表明,早白垩世花岗岩的岩石组合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偏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具弱的斜长石分离结晶,形成于火山弧环境,角闪岩部分熔融而来;SiO2含量低、成分演化度低、中等分异、磁铁矿系列,可能的成矿种类为Fe-Cu-Au矿床。晚白垩世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强的斜长石分离结晶,形成于同碰撞环境,由变质砂岩、杂砂岩源岩部分熔融形成;SiO2含量高,成分演化度较高,强烈分异,钛铁矿系列。纳木错北侧班戈县青龙区东嘎乡南部的钨、锡异常以及绢云母化、绿泥石化蚀变等均表明,晚白垩世花岗岩具生成钨、锡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晚期 花岗岩类 成因 找矿前景 钨锡矿 西藏多巴-班戈地区
下载PDF
湘东北燕山期花岗岩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姤群 金维群 +2 位作者 高艳君 张录秀 沈克富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9年第4期1-9,共9页
在查明区域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期次及各期次岩石组合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系统总结两类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壳幔质混熔型花岗岩类岩体多呈浅成-超浅成相小岩体,分布于长平深大断裂带附近及其东侧,其组成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类... 在查明区域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期次及各期次岩石组合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系统总结两类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壳幔质混熔型花岗岩类岩体多呈浅成-超浅成相小岩体,分布于长平深大断裂带附近及其东侧,其组成岩石主要为花岗闪长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属硅铝过饱和的钙碱性或钙性花岗岩类,为部分熔融岩浆的产物,与斑岩型和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在时空和成因上密切相关;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岩体多呈中深成相岩基、岩株状,分布于长平深大断裂带附近及其西侧,其岩石组合复杂程度取决于同源深部岩浆分异程度,岩石化学成分属硅铝过饱和钙碱性花岗岩类,其岩石总体特征表明此类花岗质岩浆形成于较深的壳层,源区的温度和压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含矿岩体 燕山期 湘东北
下载PDF
广东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岩石化学特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1
11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6-63,共8页
根据其岩石化学特征,广东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SiO2含量较低,Al2O3/TiO2比值低(<100)、CaO/Na2O比值高(>0.3),具中等程度的66轻稀土富集。第二类SiO2含量较高,Al2O3/TiO2比值高(>100)、Ca... 根据其岩石化学特征,广东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强过铝质花岗岩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SiO2含量较低,Al2O3/TiO2比值低(<100)、CaO/Na2O比值高(>0.3),具中等程度的66轻稀土富集。第二类SiO2含量较高,Al2O3/TiO2比值高(>100)、CaO/Na2O比值(<0.3),不具明显的轻稀土富集。这种特征暗示,第一类强过铝质花岗岩其源区成分为镁铁质正变质岩,熔融温度较高,来源相对较深。第二类强过铝质花岗岩其源区为泥岩质成分,熔融温度较低,来源相对较浅。该地区强过铝质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是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东缘俯冲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带靠近内陆的一侧。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岩浆活动(包括这些强过铝质花岗岩)的深部热源是由活动海岭俯冲所导致的高温地幔楔所生成的底侵岩浆。吴川—四会断裂带燕山期的深部热机制类似于欧洲海西造山带,属于“热”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过铝质花岗岩 岩石化学特征 燕山期 吴川—四会断裂带 广东
下载PDF
江西修水县梅子坑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锡华 赖凌 +1 位作者 余祖寿 李春海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0年第3期194-201,共8页
梅子坑钼矿位于九岭钨钼成矿带,为中型石英脉型钼矿床。矿区内地层和岩浆岩钼元素含量分别是克拉克值的43倍和21倍。矿体赋存于双桥山群修水组浅变质岩系中及北西向断裂控制的裂隙密集带中;矿石主要类型为石英脉型,矿石有益组分为辉钼矿... 梅子坑钼矿位于九岭钨钼成矿带,为中型石英脉型钼矿床。矿区内地层和岩浆岩钼元素含量分别是克拉克值的43倍和21倍。矿体赋存于双桥山群修水组浅变质岩系中及北西向断裂控制的裂隙密集带中;矿石主要类型为石英脉型,矿石有益组分为辉钼矿,形成于石英-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早期矿化阶段。矿床可能与隐伏的燕山期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岩脉有成因关系,属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中-高温热液矿床。北西向断裂密集带,硅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围岩蚀变,燕山期花岗岩类及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是其主要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花岗岩类 双桥山群 石英脉型 钼矿 梅子坑 江西省
下载PDF
福建上杭地区燕山期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8
13
作者 谢其锋 蔡元峰 +2 位作者 董云鹏 黎敦朋 林荣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12-2230,共19页
选取福建省西南部紫金山中粗粒花岗岩、石壁寨西部含斑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东部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ICP-MS法对三个岩体的锆石进行了U-Pb、Lu-Hf和微量元素分析,获得了3个岩体的岩浆结晶分别为156.5±2.7Ma(晚... 选取福建省西南部紫金山中粗粒花岗岩、石壁寨西部含斑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东部斑状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LA-ICP-MS法对三个岩体的锆石进行了U-Pb、Lu-Hf和微量元素分析,获得了3个岩体的岩浆结晶分别为156.5±2.7Ma(晚侏罗世),166.2±8.1Ma(中侏罗世)和154.1±1.4Ma(晚侏罗世)。锆石的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锆石的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2.2Ga、1.7~2.0Ga和1.7~1.9Ga。锆石Hf同位素初始值ε_(Hf)(t)均为负,分别为-14.88^-8.40、-11.9^-7.8和-10.9^-7.4。锆石的ε_(Hf)(t)、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分布范围较小,暗示岩体岩浆来源具有较为均一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中侏罗世(166.2±8.1Ma)期间,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导致洋壳俯冲至陆壳之下,陆壳并发生了小规模的部分熔融,形成了石壁寨西部岩体;碰撞结束后,在晚侏罗世(145~156Ma)期发生由挤压向拉张环境的转换,闽西南岩石圈伸展减薄、壳源物质发生广泛的熔融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紫金山岩体和石壁寨东部岩体。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研究闽西南花岗岩体的来源和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类 锆石U—Pb年代学 Lu—Hf同位素 燕山期 石壁寨 紫金山矿田 福建省
下载PDF
腾冲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被引量:3
14
作者 施玉北 曾妍 +1 位作者 李蓉 程胜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7,共13页
腾冲地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形成了东、中、西三个矿带,以及滇滩-大硐厂-红岩头铅锌锡铁硅灰石矿、铁窑山-小龙河锡钨铁铅锌矿两个重要矿集区。本文以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按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研究方法,厘定了该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 腾冲地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形成了东、中、西三个矿带,以及滇滩-大硐厂-红岩头铅锌锡铁硅灰石矿、铁窑山-小龙河锡钨铁铅锌矿两个重要矿集区。本文以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按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研究方法,厘定了该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及亚系列,系统总结了该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燕山期是本地区最为重要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时期,该地区锡、铅、锌、铁、铜、钨、金、银、硫铁矿、硅灰石、萤石、宝石、云母、红柱石、稀土及稀有金属矿等矿产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构成了特定的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并根据花岗岩分带、矿床空间分布、矿化组合、成矿时代的不同,进一步分为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总结了矿床成矿亚系列特点,分析了该地区的找矿潜力,指出了找矿远景区,深化了对腾冲地区锡(钨)、铅锌、铁、硅灰石、铜等矿产成矿规律认识,为今后在该地区从事地质找矿、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多金属矿 矿床成矿系列 燕山期花岗岩 腾冲地区
下载PDF
浙江燕山期花岗岩类放射性生热率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道荣 林荣吉 《华东地质》 2019年第1期19-26,共8页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高热流地热异常区,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资源潜力巨大。燕山期花岗岩类生热元素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英正长岩类、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的K_2O含量相近,花岗岩的U、Th含量最高...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高热流地热异常区,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资源潜力巨大。燕山期花岗岩类生热元素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英正长岩类、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岩的K_2O含量相近,花岗岩的U、Th含量最高。岩体放射性生热率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花岗岩类放射性生热率相差较大。石英正长岩类生热率相对最低,变化范围相对较窄,平均值为2. 14μW/m^3;正长花岗岩生热率变化范围相对较宽,平均值为3. 31μW/m^3;花岗岩生热率相对最高,平均值为5. 41μW/m^3。参照高放射性产热型干热岩开发的地热地质学标准,初步判定浙西北泗岭、九华山、河桥、儒洪和学川(顺溪)及浙东南小将等岩体,具有较好的干热岩资源勘查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热率 干热岩 花岗岩类 燕山期 浙江
下载PDF
广西大瑶山南部大佛顶Ⅰ型花岗岩体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16
作者 庞超伟 时毓 +3 位作者 梁任鑫 王永强 唐远兰 刘希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3-798,共16页
为厘定广西大瑶山南部大佛顶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探讨其源区属性及大地构造意义,进行了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大佛顶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58~157 Ma;εHf(t)值为-10.77~3.44... 为厘定广西大瑶山南部大佛顶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探讨其源区属性及大地构造意义,进行了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锆石原位Hf同位素分析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大佛顶岩体的侵位年龄为158~157 Ma;εHf(t)值为-10.77~3.44,以负值为主,二阶段年龄模式(T_(DM2))为1.86~1.16 Ga,指示岩浆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古老地壳,且有少量的幔源物质加入。该岩体富铝(Al2O317.75%~17.82%)、高钾(K2O 2.49%~2.66%)、低钙(CaO 4.07%~4.30%),Mg#为37~39;稀土总量较低(88.62×10^(-6)~121.62×10^(-6)),轻重稀土分馏中等(LaN/YbN=12.41~12.69),δEu=0.92~0.98;富集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U、Pb、Nd等高场强元素,Ti、P、Ta、Th、Nb等元素表现为负异常,Zr+Nb+Y+Ce含量、10000×Ga/Al值和A/CNK值较低,属典型的准铝质I型花岗岩。具岛弧型特征的大佛顶I型花岗岩体,为保存于古俯冲带岛弧底部(下地壳)的玄武质岩石,在燕山早期岩石圈拉张-伸展背景下发生部分熔融,并有少量幔源物质加入的条件下上升侵位而形成,因而“遗传”了上一代岛弧岩石的地球化学基因,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俯冲的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燕山期 大佛顶岩体 大瑶山
下载PDF
甘肃北山花岗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殷勇 《甘肃地质》 2011年第4期26-34,共9页
甘肃北山地区是一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具较大的金资源潜力。由于勘查和研究程度低,尚未取得找矿突破。本文从金矿的空间分布、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花岗岩的时空分布、金矿与花岗岩的时空关系和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等的研究,探讨了本区... 甘肃北山地区是一重要的金矿化集中区,具较大的金资源潜力。由于勘查和研究程度低,尚未取得找矿突破。本文从金矿的空间分布、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花岗岩的时空分布、金矿与花岗岩的时空关系和矿床的稳定同位素特征等的研究,探讨了本区金矿成矿作用与花岗岩类侵入活动的关系。研究该区花岗岩类的时空演化及其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的研究,对于寻找和勘查金矿,以实现该区找金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北山 花岗岩 金矿 印支燕山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