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年代学格架与成因
1
作者 江小燕 卫巍 李献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1-763,共23页
海南岛分布着大面积的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是华南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这些花岗岩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其年代学格架仍需完善,成因类型及源区性质仍需限定,区域构造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详细梳理了已发表的海南岛晚古生代... 海南岛分布着大面积的印支-燕山期岩浆岩,是华南岩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这些花岗岩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其年代学格架仍需完善,成因类型及源区性质仍需限定,区域构造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详细梳理了已发表的海南岛晚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相关工作,对海南岛花岗岩的年代学格架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并对源岩、岩浆演化过程和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讨论。海南岛印支期(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部分具有片麻状构造)整体以NE走向展布,形成于278~225Ma,峰期为240Ma。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此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S型、I型和A型花岗岩。其中,S型花岗岩(278~241Ma)与I型花岗岩(272~233Ma)均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较低的全岩锆饱和温度(平均<750℃),低于大规模角闪石分解引起的脱水熔融所需的温度,可能是由底侵玄武质岩浆释放的水加入到下地壳诱发部分熔融的产物;A型花岗岩(257~225Ma)的全岩锆饱和温度较高(>800℃),表明源区无流体加入或为已有花岗岩生成的去水源岩在高温条件下脱水熔融形成。此外,本区还存在少量燕山期花岗岩,包括燕山早期(侏罗纪)岩浆活动(如本研究识别出的161Ma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以及集中在白垩纪的三期侏罗纪-白垩纪岩浆活动(按年龄可分为:ca.120Ma、ca.110~90Ma和ca.70Ma,峰期为ca.100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燕山期花岗岩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特征,源区中有幔源年轻组分的加入。据此,本文作者认为:(1)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花岗岩浆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俯冲有关;(2)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的俯冲可能起始于早-中二叠世(ca.280Ma),结束于晚白垩世末期(ca.70Ma);(3)自二叠纪起至白垩纪末期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结束,海南岛保存了古太平洋俯冲相关的岩浆活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海南岛 印支期 燕山期 古太平洋俯冲 华南
下载PDF
New Discovery an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Early Yanshannian Monzogranite in the Yingyangguan Group of Eastern Guangxi,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LI Xiang TU Bing +3 位作者 WANG Lingzhan TIAN Yang XIE Guogang ZHANG Jiany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653-1655,共3页
Objective The Yingyangguan Group is widely exposed in the southwestern segment of boundary belt between Yangtze and Cathaysian blocks and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suit of lower-grade metamorphic marine volcanoclastic-... Objective The Yingyangguan Group is widely exposed in the southwestern segment of boundary belt between Yangtze and Cathaysian blocks and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suit of lower-grade metamorphic marine volcano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Zhou Hanwen et al., 2002). Its forming age and petrogenesis are critica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orogenic process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n blocks since the Neoproterozoic. However, few zircon U-Pb ages of samples from the Yingyangguan Group have been reported, which are much debated, such as the metamorphic spilite (819±11 Ma), keratophyre (415.1±2.1 Ma) and ignimbrite (821.3±3.9 Ma) (Tian Yang et al., 2015 and references in). In this study, we focus on the new discovered Early Yanshannian monzogranite and its mafic enclaves from the Yingyangguan Group, and conducted zircon U-Pb dating and in-situ Hf isotopic analyses to constrain their petr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 ICP MS Pb New Discovery an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Early yanshannian Monzogranite in the Yingyangguan Group of Eastern Guangxi China
下载PDF
浅论湘东北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矿床的成矿系列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剑锋 黄建中 +5 位作者 文春华 张锦煦 彭薇 李胜苗 曹创华 安江华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5-833,共19页
湘东北地区是华南重要的Au、Cu、Co、Pb、Zn、W等多金属以及Nb、Ta、Li等稀有金属的矿集区之一,区内的(稀有)多金属矿床在空间展布及形成时间上显示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湘东北地区燕山期花... 湘东北地区是华南重要的Au、Cu、Co、Pb、Zn、W等多金属以及Nb、Ta、Li等稀有金属的矿集区之一,区内的(稀有)多金属矿床在空间展布及形成时间上显示与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湘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稀有)多金属矿床厘定为一个成矿系列以及6个成矿亚系列。与早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Ⅰ)的成矿岩体为石英斑岩,为壳幔同熔的产物。与晚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各成矿亚系列(Ⅱ~Ⅵ)均与该区伸展拉张环境下深部地壳重熔形成的幕阜山和连云山花岗岩体有关,其中锂铌钽等稀有金属成矿亚系列(Ⅱ)属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异出的伟晶岩型矿床;幕阜山岩体的酸性花岗岩岩浆所分异的成矿流体为钨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Ⅲ)和铅锌多金属矿床(亚系列Ⅳ)提供了成矿物源;连云山岩体花岗岩浆的上涌,通过萃取元古宙地层中成矿元素以及致早期区域构造的重新活化,为钴铜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Ⅴ)以及金多金属成矿亚系列(Ⅵ)提供了成矿物源及矿质的运移、储存空间。依据区域成矿规律和“缺位找矿”理论,本文认为长平大断裂南端是寻找钴铜矿的有利地段,湘东北地区具备良好的稀有金属及金等矿床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矿床 成矿系列 找矿方向 燕山期花岗岩 湘东北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西段油气成藏研究进展及下组合勘探方向 被引量:2
4
作者 赵进雍 唐雪颖 +2 位作者 丁玉才 康永尚 袁春林 《科技通报》 2023年第5期7-16,共10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自南向北发育三排构造带,垂向上划分3个油气成藏组合,随高探1井勘探重大突破,下组合成藏问题受到关注。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南缘燕山期古构造分析、各类型原油在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成藏组合的分布以及燕... 准噶尔盆地南缘自南向北发育三排构造带,垂向上划分3个油气成藏组合,随高探1井勘探重大突破,下组合成藏问题受到关注。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南缘燕山期古构造分析、各类型原油在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成藏组合的分布以及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油时间的匹配分析,预测下组合勘探方向。(1)燕山期形成了三排构造带下组合的构造雏形,喜山构造运动对燕山古构造进行了加强,喜山期构造运动强化了燕山期古构造并形成了中、上组合构造体。(2)准南发育4套有效烃源岩,其中二叠系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以及白垩系烃源岩发育于准南中-西段,古近系烃源岩发育于准南西段。(3)南缘中-西段烃源岩生烃时间与古构造演化过程匹配程度高,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油时间与燕山期古构造活动时间一致,有利于在下组合形成油气藏。(4)南缘中段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油时间与第一排构造带燕山期古构造匹配较好,有利于在下组合形成油气藏,上盘地层油气较为富集。根据烃源岩展布规律及古构造演化,第二排构造带下组合可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准南西段第二排构造带下组合最具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古构造 有效烃源岩 生油时间 原油类型 下组合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与造山—深部过程 被引量:169
5
作者 邓晋福 赵国春 +3 位作者 赵海玲 罗照华 戴圣潜 李凯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1-48,共8页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可识别出两种类型,大多数的火成岩具有类似于安第斯和美国西部的大陆边缘弧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性质;南岭地区则发育海西型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花岗岩组合。沿岩浆构造带可识别出3个火成岩段。按岩浆—... 中国东部燕山期火成岩构造组合可识别出两种类型,大多数的火成岩具有类似于安第斯和美国西部的大陆边缘弧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性质;南岭地区则发育海西型黑云母、二云母和白云母花岗岩组合。沿岩浆构造带可识别出3个火成岩段。按岩浆—构造事件序列,北、中、南段分别为反时针、顺时针和反时针+顺时针的pTt轨迹。在中段,玄武岩岩浆底侵作用发生于陆壳增厚之后,即顺时针pTt轨迹的造山—深部过程被认为是钾玄岩组合占优势发育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类似安第斯的造山带是由于大陆岩石圈的拆沉(丢失了约120km的大陆岩石圈根)与大洋俯冲作用的联合所致,而海西型的南岭造山带则是陆内俯冲作用与陆壳—岩石圈的巨大增厚作用所致。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是复合型(大陆边缘造山与大陆碰撞造山)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燕山期 火成岩 构造组合 造山--深部过程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带叶巴组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50
6
作者 耿全如 潘桂棠 +3 位作者 金振民 王立全 朱弟成 廖忠礼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47-760,共14页
叶巴组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分布在拉萨、达孜至墨竹工卡之间,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玄武质熔结凝灰岩、英安岩、酸性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SiO2含量集中在41%~50.4%和64%~69%两个区间,为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岩和英安岩2类.玄武岩... 叶巴组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分布在拉萨、达孜至墨竹工卡之间,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玄武质熔结凝灰岩、英安岩、酸性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SiO2含量集中在41%~50.4%和64%~69%两个区间,为钙碱性系列的玄武岩和英安岩2类.玄武岩的显著特征是TiO2含量极低,仅为0.66%~1.01%,远低于大陆拉斑玄武岩.玄武岩的稀土总量REE=60.3~135μg/g,英安岩的稀土总量REE=126.4~167.9μg/g.玄武岩和英安岩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两者均为轻稀土富集型,分布特征相似,轻、重稀土的分馏较明显,Eu异常均不显著;均表现为LILE、LREE富集,HFS、HREE亏损的特点.玄武岩亏损Ti、Ta、Nb、Zr,Nb和Ta仅略负亏损,Nb=0.54~1.17,平均为0.84;英安岩亏损HFS中P、Ti,Ta、Nb略负异常,Nb=0.74~1.06,平均为0.86.玄武岩类的εNd(t)=0.96~10.03、(87Sr/86Sr)i=0.7043~0.7064,英安岩的εNd(t)=-1.42~1.08、(87Sr/86Sr)i=0.7038~0.7049.从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成分看,玄武岩和英安岩浆起源于俯冲带之上的地幔楔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源岩可能是亏损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曾受到具地壳成分特征的流体不均匀交代.后期变质作用对岩石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有影响.叶巴组双峰式火山岩形成于成熟岛弧后期的短暂拉张环境,是印支期冈底斯岩浆弧演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地球化学 成因 冈底斯岩浆弧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下载PDF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被引量:332
7
作者 张岳桥 徐先兵 +1 位作者 贾东 舒良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4-247,共14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造的横跨叠加型式,发现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具有南北成带、晚期NNE向褶皱构造具有东西分区的区域展布特征。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早中生代岩浆岩和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认为这两组叠加褶皱构造清楚地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两期挤压事件,近东西向褶皱是对印支早期华南地块南北边缘碰撞造山事件的远程响应,NNE向褶皱则起源于燕山早期((170±5)Ma)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两者发生转换的时代在中晚侏罗世之交。伴随这两期构造挤压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分别诱发了华夏地块三叠纪和晚侏罗世地壳深熔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华南两组叠加褶皱构造的识别为进一步探讨早中生代从碰撞动力构造体系向俯冲动力构造体系转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叠加褶皱 印支期碰撞褶皱体系 早燕山期俯冲褶皱系统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下载PDF
安徽滁县琅琊山一带燕山期岩浆岩成因及区域找矿方向 被引量:9
8
作者 段留安 杨晓勇 +3 位作者 孙卫东 孙健 洪长春 胡俊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9-273,共15页
滁县琅琊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东段滁县-庐江铜金成矿带的一部分,为安徽东部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铜及伴生金矿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滁县岩体,长期以来前人鲜有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一套滁... 滁县琅琊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东段滁县-庐江铜金成矿带的一部分,为安徽东部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铜及伴生金矿床。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滁县岩体,长期以来前人鲜有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系统采集了一套滁县岩体样品,发现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埃达克岩基本一致:具有SiO2>56%,Al2O3≥15%,富Sr、Ba和Cr、Ni,具有高的Sr/Y和(La/Yb)N值,但Y和Yb含量低,无明显Eu异常,另外岩石具有较高的MgO、Mg#及Sr/La值,显示海水蚀变MORB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区燕山期岩浆岩为洋壳俯冲产物,属比较典型的和成矿有关的埃达克岩,伴随着该期侵入岩的上侵,富含Cu、Au的成矿物质随着温度、压力或者氧逸度的降低,在合适的部位富集成矿。对比分析了上腰铺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它和滁县岩体特征基本一致,应该有着相似的成岩成矿背景。同时在滁县岩体西南段发现一条含微细粒黄铁矿碎裂状白云岩质硅化带,在上腰铺岩体周边发现一条多金属矿化硅质脉,并对琅琊山含铜矿化矽卡岩及上述白云岩质硅化带和多金属矿化硅质脉进行了地质分析和痕量元素测试,认为它们与燕山期侵入岩有着密切的关系,上腰铺岩体周边可以作为下步铜及伴生金矿床勘查的新的远景地区,同时指出该区找矿不能只盯着矽卡岩型铜金矿而忽视多金属矿化硅质脉新类型矿的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滁县琅琊山 燕山期岩浆岩 岩石化学特征 岩石成因 找矿方向
下载PDF
雪峰山构造带古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9
9
作者 苏金宝 张岳桥 +4 位作者 董树文 李勇 李建华 马收先 崔建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1-679,共9页
华南地区构造复杂,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雪峰山位于华南内部,其隆升机制也存在广泛争议,对雪峰山及其邻区古应力场研究,为华南大陆构造演化动力机制提供了依据。古应力反演显示,中生代以来,研究... 华南地区构造复杂,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雪峰山位于华南内部,其隆升机制也存在广泛争议,对雪峰山及其邻区古应力场研究,为华南大陆构造演化动力机制提供了依据。古应力反演显示,中生代以来,研究区受到NE向、近SN向、NW向、NNE向四期的构造挤压。NE向与近SN向是华南块体印支期顺时针旋转以及古特提斯洋闭合的结果,NW向挤压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导致,而NNE向挤压则与印、藏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支期挤压 燕山期挤压 华南地块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南段构造演化与邻区成矿作用——从年代学资料得到的启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花林宝 真允庆 +6 位作者 曾朝伟 王磊 戴宝章 丁梅花 袁杰 杨伟 巫静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9-536,共28页
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北北东—北东向岩石圈深大断裂带。在其南段的邻区,分布有胶东金矿区、鲁西铁金矿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铁铜(金)成矿带和苏北油气田等矿产。从已获得大量测年资料分析,可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分为3个阶段:1)早期(80... 郯庐断裂带为我国东部北北东—北东向岩石圈深大断裂带。在其南段的邻区,分布有胶东金矿区、鲁西铁金矿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铁铜(金)成矿带和苏北油气田等矿产。从已获得大量测年资料分析,可将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分为3个阶段:1)早期(800~550 Ma):自元古宙泛古陆裂解和随之而来的加里东期古地震和局部海西期喷流作用,证实地壳运动早已拉开了它的"构造活动序幕",此阶段继承和构建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先存的构造薄弱带,从成矿作用而论,此阶段可称为"成矿预备场地";2)主期(1 80~110 Ma):在三叠纪期间,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陆—陆碰撞和中生代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等,造就了现今郯庐断裂与分支断裂的构造格架。其中主峰形成时间为140~120 Ma±,在这个阶段广泛有钙碱性系列、富钾高锶钙碱系列、碱性系列岩浆和后期成矿热液,沿着有利构造空间剧烈活动和成矿就位。本区壳幔混熔型和壳源同熔型花岗岩,是地壳减薄和下地壳拆沉、底侵的产物,而不是单一的构造运动的结果。此阶段可称为断裂构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的鼎盛期;3)晚期(60Ma~现代):沿东西向与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断裂交汇处,存在橄榄玄武岩喷侵,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和物源,此期可称其为构造—岩浆活动的衰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古陆裂解 陆-陆碰撞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 拆沉、底侵作用 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事件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桂中两江Cu矿床的地质和S-Pb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伊 李艳萍 +3 位作者 张乾 王大鹏 李开文 张永斌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10,共8页
两江Cu矿床为一个位于广西中部的石英脉型矿床。为了查明矿床成因,笔者对该矿床分别进行了矿床地质和S-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硫化物S同位素的δ^34SCDT介于-1.22-0.96‰之间,呈塔式分布,暗示矿石S为岩浆或深部热液起源。矿石Pb... 两江Cu矿床为一个位于广西中部的石英脉型矿床。为了查明矿床成因,笔者对该矿床分别进行了矿床地质和S-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硫化物S同位素的δ^34SCDT介于-1.22-0.96‰之间,呈塔式分布,暗示矿石S为岩浆或深部热液起源。矿石Pb同位素的^208Pb/^204Pb、^207Pb/^204Pb和206Pb/204Pb的比值分别介于38.698-39.817、15.773-15.879和18.307-19.232之间,平均值分别为39.151、15.809和18.307。对比研究表明,矿石与地层(寒武系和泥盆系)砂页岩和加里东期岩浆岩完全不同的Pb同位素组成,而与晚白垩世岩浆岩(包括昆仑关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为相近分布范围。因此,该矿床的矿石Pb及其成矿金属物质最有可能起源于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结合矿体交截关系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笔者推测该矿床最有可能形成于晚白垩世。由于含矿石英斑岩为加里东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因此,在矿区深部存在与成矿作用有成生关系的隐伏岩体,很可能为昆仑关黑云母花岗岩岩基向西北方向延伸部分。区域矿化特征对比表明,大明山W-Cu多金属成矿带深部可能存在矽卡岩型矿化,并预示着巨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里东期 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 燕山期 大明山
下载PDF
中国东部燕山期沉积盆地演化与资源效应 被引量:15
12
作者 孟庆任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7-569,共3页
本课题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课题6。该课题将综合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建立华北北缘中生... 本课题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课题6。该课题将综合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建立华北北缘中生代新的地层时空格架,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及华南中南部燕山期盆地构造和沉积过程,揭示燕山运动旋回性发展对不同类型盆地交替发生和沉积环境演变的控制机制,确定盆地演化对外生成矿作用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燕山运动 盆地演化 数值模拟 资源效应
下载PDF
Geochemistry and Petrogenesis of Volcanic Rocks in the Yeba Formation on the Gangdise Magmatic Arc, Tibet 被引量:3
13
作者 Geng Quanru Pan Guitang +2 位作者 Jin Zhenmin Wang Liquan Liao Zhongl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5年第4期283-296,共14页
The Early Jurassic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Yeba Formation, situated between Lhasa, Dagze and Maizhokunggar, composed of metabasalt, basaltic ignimbrite, dacite, silicic tuff and volcanic breccia, are an importan... The Early Jurassic bimodal volcanic rocks in the Yeba Formation, situated between Lhasa, Dagze and Maizhokunggar, composed of metabasalt, basaltic ignimbrite, dacite, silicic tuff and volcanic breccia, are an important volcanic suite for the study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Gangdise magmatic arc and the Mesozoic Tethys. Based on systematic field investigations, we carried out geochemical studies on representative rock samples.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s were analyzed for these rock samples by XRF and ICP-MS respectively, and an isotope analysis of Rb-Sr and Sm-Nd was carried out by a MAT 262 mass spectrograp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O2 contents in lava rocks are 41 %-50.4% and 64 % -69 %, belonging to calc-alkaline basalt and dacite. One notable feature of the basalt is its low TiO2 content, 0.66%-1.01%,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inental tholeiite. The ∑REE contents of basalt and dacite are 60.3-135 μg/g and 126, 4--167.9μg/ g respectively. Both rocks have similar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enriched LREE and LILE relative to HREE and HFS, similar REE patterns without Eu anomaly. The basalts have depleted Ti, Ta and Nb and slightly negative Nb and Ta anomalies, with Nb = 0.54--1.17 averaging 0. 84. The dacites have depleted P and Ti and also slightly negative Nb and Ta anomalies, with Nb= 0. 74 -1. 06 averaging 0. 86. Major and trace elemental and isotopic studies suggest that both basalt and dacite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al melting of the mantle wedge at different degrees above the subduction zone. The spinal Iherzolite in the upper mantle is likely to be their source rocks, which might have been affected by the selective metasomatism of fluids with crustal geochemistry. The LILE contents of both rocks were affected by metamorphism at later stages. The Yeba bimodal volcanic rocks formed in a temporal extensional situation in a mature island arc resulting from the Indosinian Gangdise magmatic ar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odal volcanic rock 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Gangdise magmatic arc late Indosinian to early yanshannian.
下载PDF
海南岛西部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沐龙 李孙雄 曾雁玲 《矿产与地质》 2009年第2期104-109,共6页
海南岛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有NE向有军营-红岭构造带、戈枕构造带。两构造带都倾向NW,具有由NW往SE向逆冲推覆的运动学特征。在生成时间上,戈枕构造带略早,而军营-红岭逆冲构造带略晚,属于后从式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其生成与印支块体和亚... 海南岛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有NE向有军营-红岭构造带、戈枕构造带。两构造带都倾向NW,具有由NW往SE向逆冲推覆的运动学特征。在生成时间上,戈枕构造带略早,而军营-红岭逆冲构造带略晚,属于后从式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其生成与印支块体和亚洲板块的相互作用有关。该逆冲推覆构造的厘定,为深入研究海南岛燕山阶段构造环境转化及其控矿作用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逆冲推覆 燕山期 海南岛
下载PDF
桂东南石窝大冲矿区与花岗斑岩有关的金银矿床地质特征
15
作者 梁磊 颜自给 唐平贞 《大众科技》 2012年第1期206-208,201,共4页
大冲金银矿床位于桂东南云开区五个金(银)矿集中区之一的石窝(石科)变质岩地区,产在叠加有早期基底剥离断层的燕山期脆性断层中,最终定位的成矿热液主要来自燕山期的花岗斑岩类岩浆。金银矿有用组分中,部分银以银黝铜矿形式赋存,金和另... 大冲金银矿床位于桂东南云开区五个金(银)矿集中区之一的石窝(石科)变质岩地区,产在叠加有早期基底剥离断层的燕山期脆性断层中,最终定位的成矿热液主要来自燕山期的花岗斑岩类岩浆。金银矿有用组分中,部分银以银黝铜矿形式赋存,金和另一部分银主要以碲化物形式赋存。文章还从岩石矿物学的角度出发,对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参数进行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地质特征 金银矿 燕山期 花岗斑岩:桂东南:大冲
下载PDF
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仕玉 刘玉平 +1 位作者 叶霖 苏根利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0-289,共10页
云南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与矿区深部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体密切相关。矿区隐伏花岗岩侵入扰动了正常围岩的温度,从而造成矿区范围的温度场异常,导致流体活动及成矿元素迁移、沉淀、富集。因此,恢复都龙矿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后形成的温... 云南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与矿区深部燕山晚期隐伏花岗岩体密切相关。矿区隐伏花岗岩侵入扰动了正常围岩的温度,从而造成矿区范围的温度场异常,导致流体活动及成矿元素迁移、沉淀、富集。因此,恢复都龙矿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后形成的温度场,可以深化对矿床成因的认识,指导深部及外围找矿。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和绿泥石地温计2种手段进行温度场的恢复工作。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等温线围绕隐伏岩体呈环带状分布,其中第一期持续时间约10 Ma,影响范围达2.5 km;第二期持续时间约5 Ma,影响范围达1.5 km;第三期持续时间约50 ka,影响范围约500 m。都龙矿区的绿泥石为富铁种属的蠕绿泥石(铁绿泥石)、镁铁绿泥石和少量密绿泥石,形成温度在209~277℃,属于中-低温热液蚀变范围,绿泥石温度范围与模拟结果温度场范围一致。上述研究表明,在第二期岩体外围约600 m、第三期岩体外围约300 m空间范围内可能是成矿找矿的最有利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晚期花岗岩 温度场 Comsol MULTIPHYSICS 数值模拟 绿泥石温度计 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
下载PDF
江西德兴金山金矿成矿机理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梁湘辉 《矿产勘查》 1997年第1期17-20,22-24,共7页
对江西德兴金山金矿含矿建造、韧性剪切带及同位素地质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矿床成因机制。
关键词 火山喷气-沉积 韧性剪切变形变质 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 金山金矿
下载PDF
珠海市燕山期花岗岩风化特征及对其单轴抗压强度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子洋 张雪艾 宣飞鸿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3年第4期42-52,共11页
通过对在珠海市内多个地区出露的不同期次花岗岩剖面进行实地考察和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采样,再对样品的岩石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海花岗岩中斜长石往往都有绢云母化,长石、黑云母遵循一般风化规律。之后使用SHT5305微机控制电... 通过对在珠海市内多个地区出露的不同期次花岗岩剖面进行实地考察和不同风化程度的岩石采样,再对样品的岩石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海花岗岩中斜长石往往都有绢云母化,长石、黑云母遵循一般风化规律。之后使用SHT5305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对燕山三期不同风化程度的12个花岗岩样品进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测试,用风化强度降低率作为评价风化程度对岩石强度影响的指标,探究了影响花岗岩强度的因素。研究表明,花岗岩强度降低与矿物强度、矿物联结强度的降低以及岩石裂隙的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花岗岩 风化 抗压强度
下载PDF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intrusions related to some Au(Sb) deposits in southern Anhui: a case study and review 被引量:1
19
作者 Qing Hu Huangling Gu +3 位作者 Xiaoyong Yang Yisu Ren Ergen Gao Zhangxing Nie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60-383,共24页
Some Au deposits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have recently been found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ate Mesozoic intrusions. Typical examples include the Huashan Au(Sb) deposit and Au deposits at Zhaojialing, Wuxi,and... Some Au deposits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have recently been found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ate Mesozoic intrusions. Typical examples include the Huashan Au(Sb) deposit and Au deposits at Zhaojialing, Wuxi,and Liaoji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that led the formation of these Au deposits, we make detailed reviews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u deposits. Specifically, we present new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along with elemental and Hf isotopic data from the Huashan Au(Sb) deposit. Our data suggests that the Huashan ore-related intrusions were emplaced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periods(144–148 Ma).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arc-magma features and high oxygen fugacity and are rich in inherited zircons. Zircon U–Pb ages and Lu–Hf isotopes from intrusions suggest that Proterozoic juvenile lithosphere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se intrusions.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history implies that lithosphere beneath southern Anhui was produced during a Proterozoic subduction and was fertilized with Au(Cu) in the process. Integrated with the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we inferred that Late Mesozoic intrusions formed by the remelting of the lithosphere could provide the metal endowment for the Au-rich deposits in southern Anhu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shannian magmatism Subduction-modified lithosphere AU (Sb) DEPOSITS SOUTHERN ANHUI South China
下载PDF
河南内乡县板厂铜多金属矿辉钼矿Re-Os年代学及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曾威 许雅雯 +6 位作者 孙丰月 张锋 廉世坡 李胜利 俞礽安 郝爽 奥琮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板厂铜多金属矿床是东秦岭造山带近年来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处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其上部发育脉状铜铅锌银矿化,下部发育铜钼矿化.通过对矿石中辉钼矿开展Re-Os同位素定年、对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合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特征,... 板厂铜多金属矿床是东秦岭造山带近年来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处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其上部发育脉状铜铅锌银矿化,下部发育铜钼矿化.通过对矿石中辉钼矿开展Re-Os同位素定年、对花岗岩进行锆石U-Pb定年,结合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讨论了矿床的成矿时代、矿床成因及成矿动力学背景.6件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149.8±2.4 Ma~151.5±2.3Ma,加权平均年龄为150.7±1.9Ma,等时线年龄为151.0±4.6 Ma,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晚侏罗世.矿区南部纸坊沟花岗斑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48±1 Ma,说明区域上存在成矿期的花岗岩浆活动.11件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 SV-CDT值介于-1.2‰~1.2‰,显示深源岩浆硫的特征,206Pb/204Pb值为17.178~17.709,207 Pb/204 Pb值为15.430~15.528,208 Pb/204 Pb值为37.476~37.847,与北秦岭燕山期花岗岩和南秦岭地壳基底具一致的铅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于北秦岭地层的铅同位素,成矿物质来源于燕山期岩浆岩.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板厂铜多金属矿床为与燕山期岩浆有关的类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属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形成于岩石圈减薄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 岩浆热液 稳定同位素 板厂铜多金属矿 东秦岭 年代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